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快穿之掌家女主只种田 > 第1376章 广播电台(6100)

快穿之掌家女主只种田 第1376章 广播电台(6100)

作者:云沐晴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04 18:55:48 来源:小说旗

大哥当兵半年,已经写信回来告知今年过年是不回家过年的,要在部队里过年。

虽说人不回来,可是津贴三个月寄一次,除此之外还有给爸爸的军大衣,一些部队发下来的花花绿绿的票,哥哥用不着的都给寄回来了,其中有部分全国粮票、工业票等,都不多,攒起来也不容易,妈妈一样也没舍得花,因为她知道他们家老大不容易啊!

本来每个月六块钱津贴,因为他是初中生,给升到了十元,还不会被其他战友知道,但也意味着老家每年给三十六工光荣工,每工四角三分,一共十来元钱没有了,毕竟你都提高津贴了,那这些补助就不要想了,只能给六元的普通战士享用。

老爸老妈知道这军大衣来之不易,是儿子花了个把月的津贴,还欠了人情借了布票得来的,非常不容易,毕竟战友也是相互借着给家里人送温暖的,这份孝心极其难得,也得亏哥哥下手早,赶在冷之前把军大衣给送回来了。

像是南方的战友就不太需要这些军大衣,于是哥哥借的都是南方的战友,等熬过了这个冬天,布票慢慢攒起来了,再还给人家。

哥哥走之前他们全家去拍了一张全家福,这年代的照片都是黑白的,妈妈一共洗出来五张,哥哥带走一张,家里放大一张,摆放在堂屋的桌子上,剩下的三张保存在家里的玻璃相框后面,那玻璃相框上有爸妈年轻时候的照片,还有爷爷奶奶的照片,也是唯一的照片,很珍贵。

她记得照相一次就一张,一张底片,当时照的三毛钱,洗一张八分钱,像带镜框以及放大的一共收了五毛钱,妈妈一共花了0.3 0.5 0.08*3=1.04元,最后的4分钱人家没要,一共一块钱照了这些照片。

当时照相的时候哥哥穿的还是新发的军装,他们也都穿着夏天最好的衣裳,说实话,现在想想还是感叹这个年代的不容易。

大哥不回来过年,现有的条件也不允许他们大鱼大肉,好在生产队杀猪,允许家家户户抓阄买肉顺序,猪不是一天杀的,整个村打算杀四头猪,第一次抓阄妈妈买了一斤的后腿肉,第二次买了一斤的前腿肉,第三第四买的是上等的五花肉,末了一些瘦肉没人要,妈妈又买了三斤,算是凑了七斤肉。

然后老爸还给买了十斤的猪板油,因为现在没有自留地,吃油没有原先那么自由了,这十斤猪板油,还是他找关系买的,给了人家一块钱的好处费才排到买的呢!

有了猪油,又有了猪肉,还有过年生产队发的粉条、萝卜、白菜啥的,加上院子里种的大葱,菠菜,香菜,这个春节,不说是个肥年吧,至少总算吃上肉了。

“我还托同事家人帮我买了四条鲤鱼,她家亲戚在生产队的鱼塘工作,有门路搞到鱼,但要用票换,我想着咱家老大寄回来的那些工业票,咱暂时也用不上,不如拿过去换了?工业票能买家具呢!”

妈妈考虑到娘家走亲戚需要拎条鱼,还想腌制点鱼块儿过年吃,而且鲤鱼的寓意好,跳龙门,年年有余啥的,妈妈一咬牙,答应了。

进入腊月二十三之后,哥哥们放假都在家,妈妈就有了免费的劳动力,就想办法倒腾点鸡蛋,老爸一听欣然同意。

“我个我有招,我去过黑市,那边啥都有,你们坐吧,我休息的时候骑车过去换。”

妈妈一听来劲儿了,“哎呀,那敢情好,你带着老二去,他放寒假了,认认地方,你不上班他也能过去,咱多换点粮食、鸡蛋、鸭蛋,咱儿子在那边也不知道能不能吃好,上次我给腌制的咸鸭蛋他说到地方了味道刚刚好,还有那酸黄瓜、辣椒酱,孩子都挺喜欢的,我就想再给他折腾点啥寄过去。”

“你现在折腾啥,现在正是贵的时候呢,连豆腐都能成为紧俏货,其他的更别说了,你现在寄过去孩子也收不到,还不如等过罢年呢,咱儿子还是学生呢,跟着我过去不妥,万一被抓着,”

“呸呸呸,你这个乌鸦嘴,说这干啥?哪儿那么点背,”

不等妈妈继续说,爸爸就制止了她:“你别说了,那地方早上生意比下午好,我早点过去,卖完就去上班,不也挺好的?也不耽误啥事儿,哪儿用得着老二跟我过去?”

“那你换的东西怎么办,带着上班?安全不安全啊!”

“那就先放咱大姐那儿,每天给她送一斤豆腐,”

妈妈听了直说好:“这靠谱,可行。”

就这样,从腊月二十四到年三十,每天爸爸都要带三十斤的豆腐板子进城,因为过年,豆腐也涨到了两毛钱一斤,平时五分钱就能买一斤,这爸爸拎着的一个饭缸里,有专门给姑姑做的豆腐,一斤多。

爸爸一天能卖六块钱,这六块钱每天换的东西都不一样,因为黑市上的鸡蛋也涨了,两毛钱一个,第一天爸爸换了三十个鸡蛋回来。

第二天二十个鸭蛋。

第三天二十斤玉米碴子。

第四天十斤小米。

第五天五斤猪板油。

第六天三十斤杂粮面。

第七天也就是年三十这天,换了五条大鲤鱼,还给姑姑留了一条。

姑姑也没占她家的便宜,又收拾了不少哥哥姐姐不穿的衣裳,回到家从衣裳里面,还找出来一斤红糖,一斤白糖。

妈妈感慨万千的说:“大姐这是一点便宜也不占咱的啊,说起来这样关系挺好的,不争不欠,来往更方便。”

“因为做豆腐,咱家的豆子也全部用完了,就连你之前买的也没有了,不过还好,咱家留了十斤的豆腐,够这个年吃了,年后再想吃豆腐,得想办法去二弟三弟那儿换了。”

因为他们家豆腐做的好吃,没有任何偷工减料不说,还非常实在的往高了称,所以爸爸的生意非常好。

当然,那地方也不是你想进就进的,每天都要交五毛钱的入门费,爸爸连续交了七天,最后一天人家还退了他五毛钱,给他打了个折,原因是爸爸送了他一斤豆腐,所以说这人情往来啊,还真是想到就是赚。

过年家里一下有了八条鱼,七斤猪肉,十五斤猪板油出了不到十斤的猪油,还有那些粮食,这个年原则上算是一个丰收年了。

鱼拿回来妈妈先用盐腌制,再用烟熏做成腊鱼,可以保存很长时间。

这七斤猪肉妈妈一起下锅炒了,还出了不少的油,这些油、肉、加上之前炼油剩下的部分油渣一起来了个大锅炼,炼好以后放到搪瓷盆里,这样以后炒菜的时候既放了油,也放了油渣和猪肉,可谓一举三得。

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油渣则要用来过年包包子,豆腐油渣白菜馅,豆腐油渣粉条馅,可谓合理利用,一点也没浪费。

炸好的油渣妈妈还专门铲出来一小碟,给他们撒上盐巴,这几个小馋猫过了下肉瘾。

鸭蛋弄回家妈妈就腌制了起来,等过罢年给哥哥寄过去。

家里今年还做了芥菜疙瘩,就是黑乎乎的那种咸菜,切成丝配着辣椒一起炒,那味道绝了,大哥最爱的也是这种咸菜,加上剁椒酱,妈妈今年夏天哥哥走的时候带走了两坛子,剩下的辣椒也攒了起来,等到秋收之后又做了三小坛子,回头收拾好了,再给哥哥寄过去点儿。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出门在外生怕儿子吃不饱穿不暖的,想尽办法给他提供好吃的好喝的。

“等开春了,我再去弄点观音土回来给他炒点土豆子,咱家丫头就是能耐,居然还知道这种吃法。还有那石头饼,也挺能放的,我光听着闺女说,就觉得可行,回头我和河边的溪水里捡一些石头会来洗干净,放到这锅里面炒熟,把饼子摊到上面炕干,这样寄过去,咱儿子啥时候饿了,也能垫吧垫吧。”

所以别看过年粮食挺多的,但妈妈已经习惯了精打细算,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吃饱穿暖。

鲁省那边有杂粮煎饼,哥哥中间还寄回来三四斤,试着用大葱卷着吃,别说那味道还挺特别的,就是这边的人吃不习惯,而且放久了也会坏,倒是不如做成干饼子这样的,不容易坏。

丁薇毕竟是成年人的芯,所以很支持妈妈,甚至还帮着妈妈想办法挣钱省钱。

虽说做豆腐把她家攒了两年的豆子全给嚯嚯完了,可换回来的东西,却相当可观,也不觉得不值。

哥哥们也因为自己的劳动成果有了不菲的果实而暗自高兴,要不是没豆子了,还想过罢年继续呢!

爸爸放年假一个星期,这一个星期他在家,都和哥哥们捯饬家里的家具,哪儿不带劲了,拿着锤子钉子修理工具修修砸砸,从里到外,全都给检查了一遍,因为平时就周末一天时间,很多东西都来不及折腾,这次放假七天,自然要好好的拾掇拾掇。

这年代的孩子从不挑食,做什么吃什么,即便是有自己不喜欢吃的,在吃饱肚子和嫌弃之间选的话,肯定都会选择前者。

今年过年妈妈送给二叔三叔家一口人一个肉包子,二婶还回来是她用红薯、柿饼、红豆整的甜豆包,三婶炸了麻糖,虽然只送过来四根,但因为是油炸的,已经很难得了。

他们三家虽然没在一起过年,但每年都会给彼此送点年货,这是腊月二十九的时候互换的东西,因为都是新鲜出炉的,所以都想让彼此尝尝,等到年三十儿晚上,妈妈给每家都送过去一盘炸鱼块儿,叔叔婶婶回过来的有炸丸子、炸咸食还有炸豆腐,总之每个人都根据彼此送的东西价值,进行互换。

虽说上次妈妈住院没能借到他们的钱,但妈妈出院叔叔婶婶也来看了,在这之后倒也没有再出现过理所当然占他们便宜的情况,倒也让妈妈不再去计较以前的那些得失了。

年三十晚上,妈妈将叔叔婶婶送过来的东西,并着他们包的萝卜油渣馅的饺子,吃了个还算丰盛的除夕大餐。

晚上丁薇得了一毛钱的压岁钱,妹妹的钱直接转手就给了她:“姐姐你替我拿着。”

二哥他们的压岁钱本来也想给她的,结果被妈妈说:“你们都留着买学习用品吧,薇薇又不是你们管钱的,都交给她,她还得给你们操心,如果你们实在不想操这个心,可以给我,我帮你们存着。”

哥哥们立即露出抗拒的小表情,笑的丁薇忍不住说。

“妈,还是你这招管用,每次哥哥给我钱,又不许我花,还让我给攒着,我都觉得好有压力啊,哈哈!”

大年初一还要给叔叔婶婶拜年,这边基本上都是五分到一毛的压岁钱,如果遇到给一两分钱的,也有,但不多,就比如她的妗子,以前还给五分钱,今年都改为两分钱了。

妈妈觉得拿不出手,给了他们孩子五分钱,虽然赔了,但至少自己心理上过得去,要不然得多难受。

外公外婆给了他们一毛钱的压岁钱,还有姨姨们,给了他们每人两毛钱的压岁钱。

还有其他亲戚,零零总总加起来,丁薇这个年差不多挣了七毛钱。

从初一逛到初八,才算将所有亲戚走完。

最幸福的一顿就是在外公家的那一顿,因为是妈妈姊妹仨做的,味道自然不一样,食材也都是她们自带的。

其他人家吃的饭菜质量取决于你带来的东西,基本上标配就是大锅菜配馒头,连饺子都舍不得下,当然,这亲戚一茬接着一茬来,家家户户都不富余,自然也是能理解的。

大锅菜就很好了,最起码有白菜豆腐粉条,再次再次也会有粉条。

正月初七老爸就上班去了,正月初十生产队恢复了工作,地没解冻没关系,所有人都聚集到生产队用麦秸秆学编制,什么草帽啊,篮子啊什么的,也算是生产队的副业。

丁薇也会跟着去学,学到手就是本事,做一个给一分钱,虽说这钱挣得不容易,但总比在家闲着强。

他们兄妹几个都去,一天也能挣三毛钱。

过了正月十六哥哥们都开学了,丁薇也被赵青青强制送到了学校,不让她在家干活了。

“妈现在身体调养的差不多了,重活累活我很少干,你好好学习比啥都强,好孩子,去上学,学到了本事,就达成了妈妈的愿望,我这辈子最大的希望就是你们兄妹几个都能成才。”

丁薇迫不得已开启了小学生的生活,但她都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妈妈干活。

比如早上她总是第一个起来做饭,吃完饭上学,放学回来午饭基本上妈妈就做好了,中午在家就帮着洗洗衣服,下晌放学哥哥们去挖野菜,她留在家里做饭,顺便教育红班的妹妹背背唐诗,学学算术。

基本上他们做饭都不给父亲留,如果他回来了,妈妈再重新生活做饭,这样就不用老是吃剩饭剩菜了。

爸爸早上在家吃饭的话,丁薇会做的多一点给爸爸带上,比如带个红薯,菜窝窝啥的,爸爸自己买个菜,或者就着家里的咸菜,再将饭盒拿到工厂热水炉子上热一下,就能吃了。

一家人都在互相体恤节省着过日子,白蒿荠菜下来后,她每天给爸爸蒸菜,包素菜饺子,爸爸回来就夸她。

“我那同事都羡慕我有个好闺女,都夸你做的好吃呢!”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像丁薇七八岁这么大会做饭的,在农村太正常了,不过大多数都是会个水煮菜,像丁薇这样能做到色香味俱全的,自然离不了家里的油盐酱醋的支持,当然,她即便是用,也在合理范围之内,不会让妈妈觉得肉疼。

不像村里的小花,为了炸馒头片吃,嚯嚯了家里一个月的油,被她妈妈抓住以后,打的屁.股都流血了。

丁薇的口腹欲可没那么强,即便是贪吃鬼丁香,也知道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他们家孩子懂事,也是整个村子里闻名的,而像孟小花那样只顾自己,不考虑别人的孩子,在村子里有,但是很少。

还记得上次大黄狗求助的钱爷爷吗,丁薇家一直帮扶着他,偶尔还会送去点吃食,过年的时候妈妈还将蒸的包子,炸的鱼块端过去两盘,而钱爷爷在魔都的侄子也偶尔会寄东西回来,钱爷爷自己不来,让大黄狗叼着送过来,有糖有米,妈妈不好还回去,就改为家里做啥好吃的,都会送过去一份儿。

他们互相不需要见面,但是彼此都惦记着,知恩图报,尽可能的让这份情谊维持在相当的水平线上,不会让谁觉得吃亏,也不会让一个人无休止的付出,而没有任何回报。

人与人的交往,不就是人情往来吗,如果只有往而没有来,那这个人的人缘,肯定能差到爆。

丁薇上了学之后,发现学校的布告栏里张贴着过期的报纸,这是学校的读书角,每星期开大会校长还会将上面值得讲给学生听的新闻给大家读一读,丁薇从报纸的夹缝里,看到了一些投稿的地址,她默默的记了下来,特意选择的是青少年角,打算投稿写一些她这个年龄段的故事。

除此之外,她还看到他们县城广播台招收小播音员的新闻,看到这新闻,她眼珠子一转,恰好截止日期为3月1日之前,这么说,她还来得及?

这可是正儿八经的大事儿,晚上回到家,她立即把这个消息给丁振龙说了。

“爸,我已经向学校请假了,我想去试试,你说我要是万一被录取了,不是还能给咱家赚个外快吗?您明天带我过去试试行不行?”

别人不会普通话,还不会讲故事,这是播音频道,又不需要露相,只需要搭配主持人给小朋友讲故事就行,而且,这故事要是征稿,她满脑子的童话故事,是不是可以随便编写点儿,挣稿费了?

越想越兴奋,越想越觉得可行,因为爸爸在县城上班,所以才想到以这样的方式去报名,其实县城这个电台成立不过两年时间,还特别小呢,流量也不大,市里面倒是有大的广播台,可交通不方便,她倒是想去,但缺实践的机会,如果在县城玩得转的,倒是可以去l市广播台试试。

爸妈知道她向来有这个主意,她既然想了,他们自然也愿意支持她,于是前一天晚上,妈妈就给她找了一套相对干净整齐的春装换上。

第二天天不亮就坐上爸爸的大金鹿,骑了大概一个小时到了县城的广播台。

站在广播台楼下,丁薇对丁振龙说。

“爸,一会儿我自己进去,你去上班,等我面试完,我就去你们单位找你,然后我在坐车回家。”

父女俩站在楼下刚吃完早上妈妈整的菜窝头,听到闺女的话,他当时就想反对。

“爸,你要相信我,我马上都八岁了,也时候锻炼锻炼了,他们九点才面试,你八点就上班,赶紧去吧,别耽搁,大不了你先去报道,一会儿再过来看我也成啊!”

丁薇还用爸爸单位的稿纸准备了个人档案,规规矩矩的字体,显得很正式,也很大方得体。

丁振龙看闺女这么自信,也不好再坚持,好在离得不算远,这会儿才七点半,自己实在不行就等一会儿再过来。

丁振龙一走,丁薇吃完手里的窝头,看了眼守大门的老爷爷,问了下人家具体的上班时间,八点上班,但面试时间是九点,她就乖巧的坐在了人家门卫室的台阶上,当然,这也征询过人家的意思。

老头一听说孩子爸爸去上班了,把她自己一个人放在这儿,一会儿自己还要去面试小播音员,就觉得她很独立。

“行闺女,来,外面冷,你坐进来,不碍事,喝水不喝?爷爷给你倒点儿?”

就这样,丁薇找到了可以等待的地方,还和老爷爷喷起了空,也从老爷子这里了解了这个成立不到两年,目前只有二层小楼,发射台啥的还不怎么完善的广播电台的幕后故事。

注:广播台具体成立时间不好查,所以此处为杜撰,勿与现实挂钩,另外这是收音机的广播电台,不是电视台,两者之间,至少会相差二十年的发展,请悉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