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兴唐 > 第三百一十一章 江流如此(二)

兴唐 第三百一十一章 江流如此(二)

作者:午后方晴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01 09:54: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一秒记住【阅读。

第三百一十一章 江流如此(二)

来恒一听问题来了。

梁金柱一案,大家心知肚明,是李明想整太子的,太子不敢动,于是动了梁金柱。逃户仅是整梁金柱一个理由,其实李明将逃户翻出来,许多人对李明也十分憎恨。这分明是那壶不开揭那壶。

自李明将逃户话题揭破,碎碎的怨念若一缕博大的氤氲,自苏州城起,开始扩散,飘在大唐上空。看不到,但能嗅到。

再打击太子,逃户也不能揭!

狄仁杰也是无奈,首先到李明封地上,将逃户搜出来,以子之矛对子之盾,从法理上击败李明。逃户案在此案中不是重点,重点是李明的不法,杀人、勒索、贪墨、欺压良善、压迫官员作恶、陷害太子等等。陷害太子做得过火,皇上是想驾空太子,不是想废太子,李明这样做也不是皇上所能容忍的。最不能容忍就是手伸到不该伸的地方。逃户让狄仁杰也刻意淡化了。

但是此案就逃户!

唐朝有律法,断案时主要依据唐律,可***于法。而且唐律不完善,除了十恶不赦的罪恶外,大多数律法模糊不清。就是十恶不赦,也模糊不清,比如李明对太子图谋不诡,太子是未来的人君,这就是谋反大罪了。当然,这时候不象后来的武则天,一判就是几百几千人或杀或流,顶多全家老小杀掉几个重要人物,其他牵连的官员与人员也会杀掉几个,家属流放到岭南,算是严厉。比如长孙无忌案、上官仪案、贺兰敏之案。象后来一诛九族十族的处罚没有。

但牵连到谋反案,处理不会小的,因此梁金柱向狄仁杰说出李明要他诬告太子,狄仁杰立即夺下李明官犯,其他官员吓得面如土色。可也能换成李明是对太子不敬,那就不是谋反罪了,只能流放。

第二个判决依据就是前朝,或汉或晋,或春秋战国,只要这个判决史书是认为对的,连唐朝的一些判决,得到大家公认,遇到类似的案件就可以当作法理,那怕与唐律相违背,都能推翻重判。比如李治这一次改判,以后遇到类似的案件,哦,是不敬太子罪,流放!当作法理了。有人拿出其他更著名的案件来辨解,又能重新推翻。另外一个就是人君的想法,人君非要这样判,天大地大,皇帝老子才是真正大,没有办法了,弹刻,上疏,让皇帝挽回判决。真挽回不了,百官只好默认。

梁金柱一案,逃户不能当作法理依据。而自己一旦接手判处,那么就成了以后逃户的判决法理。可怎么处理?汴州商人做的是对的,那么天下逃户大门立开。自己承担不了这个责任。

汴州商人是错的,那个问题大了,所有逃户必须遣反回乡,甚至梁金柱要重新进入大牢。

来恒盯着卷宗,心里那个郁闷就不提了。

没有办法,只好学着汴州刺史,将一干商人喊来规劝。看到没有,梁金柱被拷打成什么样子,事后也立即将逃户遣返,然后还捐出五万缗钱物资支持边疆将士。

但是诸位商人不服,只问来恒一句话:“梁金柱有没有罪?”

来恒狐疑地问:“你们有没有受人挑唆?”

心里却在想到,我都七老八十,难道要掉进这个坑里不成?

“我们只是商人,只想赚钱,受谁挑唆?”一起答道。

也不知是真是假,来恒无奈,无奈写了一封奏折,送到洛阳。咱是没有办法了,各位宰相,你们看如何处理。来恒上奏朝廷就好办了,反正不是我们开的头。于是颖州与陈州,甚至蔡州刺史也加入进来,状告汴州刺史刘不言,三州合计有一万七千二百十六户逃户,全部为刘不言纵容商人,逃到汴州。朝廷是以丁摊税,好了,我的百姓被汴州刺史勾引走了,我也没有办法赋税,这一万多个逃户税务让汴州来承担。

此例一开,事情也就出来了。天下富足的地方就那么几处,益扬汴等数州,确实也是收留逃户最多的地区。咱们逃户一起逃到那边去了,我们州内没有办法贡税,让这几个州承担。

刘不言也气着了,上书反驳,收留逃户各州皆有,再说,你们蔡陈颖三州总共多少户百姓?能有一万多逃户吗?

所以这个逃户命题不能揭,一揭准得出事。除非武则天掌政,用强权镇压。李明倒是捡了一条命,若是没有判决下来,这一次李治动怒,就是李敬玄求情,恐怕难逃一死。兄弟如何,就是一个妈生的,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样才能掌神州!

几个宰辅也不敢作声。

心已经不一样,新迁的几位宰相,郝处俊是太子一方的,张大安是雍王一方的,高智周心向未定。还有几位老宰相,让李治高迁封顶,已经无法再迁,那么只好避讳。

可皆是不敢说话。

说汴州商人做对了,后果不堪收拾。说做错了,对李贤有好处的,甚至某种意义等于是替李明翻案,再次坐实梁金柱罪名。可没有那么简单的,狄仁杰那个小小的寺丞神出鬼没,一旦翻案,上次太子拿出的长安收留逃户名单,下一次有可能太子拿出十道三百多个州一半州府收留逃户的名单,到时候朝廷该不该处理?

但沉默也不是办法,各州府的上奏越来越多,似乎象全国蔓延,于是上书李治。咱们宰相无能,看你们二位圣上有没有好办法?

李治捧着这些奏折,头也更痛了,只是揉着太阳穴,询问武则天:“皇后,你看如何处理?”

武则天同样很是无奈,以前有过类似的情况,只是敷衍了事。想了半天,说道:“皇上,这样吧,不如将汴州商户收留的逃户清点,然后遣返,其他各州邸报皆不批,如何?”

这也是一个苟且的办法。

但聪明如武则天,也无能为力,不是权谋,比如二王之争,她就暗暗收复了许多“失土”,而且无人察觉。察觉的人或者如薛元超,只好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咽,将腰一弯,脸一抹,以后不打算再要脸。

可对这个无能为力。

知道,逃户多种原因。比如天灾**,如前几年的关中大旱,李治是好心的,让百姓到各州就食,要饭去吧,比活活饿死的强。用意是好的,可到了异地他乡后,灾情过后,回去是一无所有,农具没有了,房屋没有了,就那么一两亩薄地,还有种子,要熬到收成到来,还是没有办法渡日。于是逗留在他乡不离开。这些人倒是好办的。

还有就是税务所逼,有的地方本来很穷,逃的人多,州县官员为了政绩,隐瞒不报,那么又将逃户的税加压在其他平民百姓身上。本来苦哈哈的,只好逃亡了。甚至有的官员为了政绩,还加了税,百姓过得更苦。其实李威前世也有,有的地区收入差不多,但官员上报时,有的报小康县,老百姓倒霉了。有的报贫困县,国家倒霉了。确实说,也不好统计的。

第三个就是豪强的吞并,本来只有十亩八亩,豪强想吞并,手段很多,高利贷、巧取豪夺、丰收囤积居奇灾年逼卖土地等等,十亩地几年后只剩下五亩地,就是一亩地收五石八石粮食,将税务一交,一家人也养不活,那么只好做逃户。

陈昂之上书逃匿山林做逃户的三万户,那是山林,做了土匪强盗去了。更多的人家沦落到大户人家做了变型的部曲。

这个问题不好解决,若逼出所有大户人家交出逃户,天下准得大乱。就是让武则天登基,也不敢。所以她后来登基,想了一个办法,逃户返乡者,免税租二年,回来吧,离乡的游子,故乡的云才是最美丽的,但作用依是不大。

要么如同李威与魏元忠的谈话,以田纳税,但后果依然不堪设想。

诏书下达。

但消息比诏书更快到达汴州。离洛阳近,本来就有许多地方是宗室的封地,所以消息来源灵通。哗啦啦一下子,所有逃户安排走了,刘不言带着衙役来搜捕,只交出极个别的逃户,还是感到无用的百姓搪塞一下,剩下的不知道。反正梁金柱无罪,你不能抓我们进大牢。也不敢抓。这点百姓逃户各州刺史肯定不满,再次上书。

李治看到各地奏报,差一点想说,朕生病了。

回避不了,只好在大朝时将这些情况说出来,让各位大臣群策群力。

朝中事务是宰相与各位官员处理,重要的事务是政事堂几位宰相商议,重大事务再交与皇帝决策。但一些久而未决的事务,在朝会上大家商议,或者一些进奏弹劾等等,也在朝会上提出。但不是每一天都有朝会的,皇帝吃得消,官员也吃不消。当然不朝也可以,晚年的李隆基就很少有朝会,国家也能运行,可天子容易耳目失聪,听到偏言。一个皇帝的朝会次数多少,不仅是一个表态,一个勤政的象征,也能听到更多的声音,与更完善的建议。李治早年时大多数是三天一小朝,九天一大朝,后来身体差了,朝会也渐渐少了。

所以这时候知人善用就显现出来,先后选拨了一些宰相,颇为称职,因此国家平静。

可就是这个难得的大朝会,居然朝堂上下鸦雀无声。

李治气得一拍桌子,说道:“朕失望啊,失望啊!”

还是有一些补救的方法,但是大臣皆不开口,有原因的,偏向放开逃户的,后果不敢承担。偏向严加百姓做逃户的,会得罪太子,会得到许多有权势的大户。所以就是有方法,也不说出来。

大臣还是不作声,这个命题太大,宁可你老人家失望啊失望,我也不说话。

李治又气愤地说:“难道你们这么多大臣,一个办法都没有?”

安静,很安静。

李治气得拿起玉玺,要往桌子上拍,武则天在帘后将他拉住,道:“陛下,慢慢说,此事关系重大,给大臣一个考虑机会,实在不行,散朝,过三天后再举行朝会,看诸位大臣有没有想出良策。”

“散朝。”

可三天后,再次大朝,还是没有人吭声。

李治本来脸色很苍白,气得就象白纸一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