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兴唐 > 第四百二十五章 未怕金吾呵醉(三)

兴唐 第四百二十五章 未怕金吾呵醉(三)

作者:午后方晴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01 09:54: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一秒记住【阅读。

第四百二十五章 未怕金吾呵醉(三)

说下,论钦陵政治不是短板,否则做不了多年大论。不过遇到更强悍的没禄氏,所以那个下场。书中李贤大部分心腹也是历史上实有的李贤心腹,不是很高明。我指的是心腹,不是支持的人,书中戴至德也不算主角的心腹。至于段夫庆,史上郭元振与萧嵩皆向吐蕃施过反间计,史书一笔带过,可我想不可能在青海喊一喊,吐蕃人就会自毁长城吧?不算是十分地不合理。不过是夸大了一些,呵呵。但也有大大的破绽,武则天与狄仁杰先后都察觉出来。后面说,容我稍卖一个关子。实际上这一段自我感觉蛮好,至少不是太弱智。

=================

让段夫庆一“点拨”,李贤又似乎看到光亮,道:“李先生,是说……”

“殿下,你目前处境是不是只是一条潜龙?”

“是,”李贤软弱地答道。说龙夸张,自己快就要成为一条虫了。

“《易经》上是如何说的?”

这个李贤比段夫庆精通了一百倍,立即答道:“潜龙勿用……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还有呢?”

“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正是,看到没有,易里已经教导殿下怎么去做了。”

李贤想了一下,十分茫然,再次伏下说道:“李先生,我还是不明白,请先生明点。”

“隐而未见,行而未成,岂不正是殿下今天的处境。但不是让你真的潜下去。所以每一卦分成数爻,随着形势转变,每一爻也在转变。潜,是修身养性,坐等时机,不是不作为。”

李贤更郁闷,果然是“能人奇士”,可道理你是说出来的,但怎么去做?看着段夫庆。

段夫庆又说道:“退啊,然后真切地写一封奏折,呈到东都,向天皇天后谢罪,天皇天后必然不相信。可那不要紧,也不可能一天两天能让天皇天后转变印象的。然后再写一封信到青海,向太子谢罪。不过切记,只是隐晦谢罪,不能点明张桂东的事,否则有了文字证据,将是殿下一生的污点。”

“是,然后呢?”

“韬光养晦,闭门修书。殿下,你做的那些小仁小义的事,也停下了。能收买几个百姓,就是算你收买了几万个百姓,能不能让这些普通的百姓,将你推上太子的地位?若是那样,太子早就能得继大统。主要还是两位圣上啊。最少数月后,让天皇看你,不管是不是真心认错,可不想争了,稍稍意识到自己一些缺点了。到时候,有可能天皇反而焦急,怎么的,得有人替他分担太子压力。所以还是有机会。”

“是,”李贤眼睛更亮了起来。

“但这是明处,暗处,殿下还需去争。”

“如何争?”

“有臣在,慢慢一步步来。先安排一局。”

“什么局?”

“臣刚才说过,只要殿下一退,朝中局势只剩下***与天后党。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但殿下莫要急,防止天后怀疑。先退下来,沉默,不能急。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中书省有没有你的心腹?”

“有。”

“那就好办,让他与你做出划清界线的样子,这时殿下正是低谷之时,许多大臣与殿下划清界线。”

李贤脸一红,十分羞愧。

“他划清界线不会有人怀疑,脱离了殿下,必然又要站队,要么相帮太子,要么相帮天后。太子在朝堂上的力量十分雄厚,可也不一定,天后的力量在皇宫,在天皇,诸多外戚进入朝堂,甚至一些宰辅也是出自天后门下,还有大臣投靠的。殿下只要让此人,向王德真进谏,外戚单薄,只有一个武承嗣,起起落落,并且只担任了太常卿。因此,必须进一步提拨武三思、武攸宁等人。王相公必然同意,一旦他将此议提出,郝相公他们会有什么反应?”

李贤并不傻,一听想了想,道:“妙啊。”

“若是不妙,臣怎么敢口出狂言,前来投奔殿下,”他称呼也改了,从在下改成了臣。

两人相视一眼,然后大笑。不过笑声中,还有很大差别的。

这一笑,不仅是张桂东,李贤也多少上了论钦陵这条贼船。不过眼下段夫庆这条计策恶毒之极,对李贤确实有很大帮助,最少比张大安出的馊主意管用。

立即从王府中腾出一间别院,让段夫庆安顿下来。将张大安、高政等心腹喊来,做了引进,然后又将段夫庆的话说了一遍,当然,做了一些细微的修改,比如段夫庆骂张大安等人的话节过不提。张大安低下头,细想了一下,主意很高明,倒没有什么吃味的想法。雍王党如今江河日下,一天不如一天,有“能人”相助对自己也有益,站了起来,举起酒杯,说道:“阁下果然是殿下的狄魏,某敬你一杯。”

“不敢。”

但张大安又问道:“请问阁下原来何处高就?”

未必善长权术,就能当很大的官,一要机缘,二要处理政务的能力,三要门第,不过以此人的能力,不可能会默默无闻的。所以有此一问。

“四海为家,漂泊不定,不过忽然思念红尘,想学一学王猛。”

王猛没有遇到桓温与符坚之前,外人来看,一个地道的又邋遢,又没有用的酸秀才。直到遇到符坚,忽然从一个顽石变成了十六国一颗最明亮的宝石之一。

是有本事,可你想比王猛,未必太狂妄,然而此人所言,无不切中弊病,张大安不能言。

过了一会儿又问道:“那么向王德真进言后,又该怎么做?”

“张相公,下雨天出行要不要打伞?”

“要的。”

“可是天气宜人,春和景明,阳光妩媚,能不能打伞?”

“这个不能。”

“那就是了,王相公提出来后,各位宰相有何反应,能不能准确料到?况且我只是一个百姓,能听到的能看到的很有限,仅凭一些传言,能不能真正掌握这些相公的性格,能不能料到他们具体的反应?”

张大安又让这一句问倒。

“张相公,容我再说一句,凡事要顺势而行,水者遇阻堤积而溢,遇缺即走,所以上善者莫若水。我只能看,只能听,看更多的,听更多的,再细想出下一步计划。但我已替殿下,做出最大的顺势而行。张相公,可知道这天下最大的势?”

“何?”

“天皇很睿智,然而有两处不好,是一恋权,所以殿下不能争这个实权,这就是大势之一。”

张大安脸立即憋红,不管段夫庆是出于何心,凭借这一点,胜过张大安的。张大安的做法恰恰相反,是想办法让李贤争权。当时不觉,现在回想起来,这个胡人说的不是没有道理。

“第二就是有病在身,虽然睿智,已不如往日。有一个比喻,黑齿常之一刀名闻天下,乃世间罕有的勇将。然而让他醉得如同烂泥一样,这一刀下去,还有没有往日的勇猛?陛下已经醉了。”

这是一个比喻,然而却是一语中的。

房氏本来无精打彩的,可听到最后,也终于心动,在旁边弯了一下腰,道:“李先生果然是奇人也,谢过李先生相助我家殿下。”

“不投,臣自会看云起云落,逍遥自在。即来投,替殿下分忧解难,是臣的责职所在,王妃勿得相谢。”

高政已忍不住问道:“那么这个势又在何处?”

“好大的势,高使君没有看到吗?无论是雍王殿下,或者是太子,或是天后,权利还是天皇所赐。若是天皇一心想收,太子的权,都能收回来。难道那一天真的到来,太子敢起兵谋反不成?可是天皇醉了,不是昔日的天皇,权利不要争,至少不与天皇去争,已赢得天皇三分欢心。天皇醉了,但天后智慧天下罕有人能及。对天后,天皇又是倚赖,又是防备,这十几年间,一直在反复,也不是没有缝隙。今天太子势大,天后势大,天后又支持太子,并且让最亲近的内侍,前往青海扶恤太子,耐人寻味啊,耐人寻味。”

听到此,再不懂,撞墙去死!

房氏一双秀眸又亮了起来,奇人哪!

看到各人嘴唇都张开了,段夫庆又说道:“别急,一切等殿下退出来,再说,天后啊。”

众人会意。

这一天晚上十几人觥筹交错,李贤居然因为开心之下,黑齿常之没有烂醉如泥,他却喝得烂醉如泥。

这个苦命的孩子,他还以为真看到光明即将到来呢。

……

首先得退,这个也急不得的。

不能莫明其妙就退了,如何退,段夫庆只能了解一个大约的政治格局,具体的肯定不清楚,这个要张大安等人去寻找机会。正在找机会时,洛阳诏书下达。

所有宰相要去东都议事。

诏书没有明说,可大家都知道,是为了吐蕃侵犯剑南的事。

王德真看了一眼李贤,冷嘲热讽地说道:“各位相公,有一件事陛下似乎忘记。”

崔知温不知,随口问了一句:“什么事?”

“雍王在监国哪,我们一起去了东都,雍王监那一门子国?”

崔知温立即闭上嘴巴。

张大安一听机会来了,冲李贤挤了一下眼色。李贤也反应过来,说道:“王相公说得对,自大哥平安归来,我监这个国,已经十分不合理。只是父皇不让我辞,惭愧惭愧。”

这个六皇子怎么了?换王德真狐疑了。

李贤又冲一名小吏说道:“麻烦替我拿纸笔来。”

“喏!”小吏拿来纸笔。

李紧就当着这些宰相开始书写,先写给李治的,儿臣不孝,知错了,云云。做错了就要惩罚,请父皇母后惩罚儿臣吧,以戒示天下。青海的事没有写出来,可满篇是忏悔之语。

写完了,又写给李威,还是忏悔之语。

等墨汁干掉,将它们封起来,说道:“将它们分别送到东都与鄯州。”

十个宰相让他这个举动,弄得鸦雀无声,有的不解,有的怀疑,有的沉思,戴至德终究是一个宽厚的长者,叹了一口气说道:“殿下本来是一个温润敦厚君子,博学多才,只是因为某些人误导,走了一些弯路。朝闻道,夕可死,幡然悔悟,为迟不晚。”

青海死了许多将士,固然可惜。可他终是一个上位者,考虑的事比较全面。死也死了,吹也吹不活,难不成将他杀死,以谢天下?会不会?现在最重要的不是追究责任,是不要再搅局了。只要他真心退出,太子继位,再无人能阻挡。国家能平稳过渡,这才是社稷百姓最大的幸事。

当然,他心中同样很怀疑。

“戴相公,惭愧啊,此事休提。到现在,我才似乎感到心头一块石头落地,如释重负。各位,告辞,”李贤一拱手,洒然而走。

十个宰相大眼瞪小眼的,好久没有作声,难道这位雍王真不想争了?

回到府中,李贤喊来段夫庆,说道:“我退了。”

“恭喜,如何退的?”想化解吐蕃的困窘,最好办法莫过于让唐朝内政***。想唐朝内政***,莫过于让太子地位不稳。想太子地位不稳,莫过于让李贤上位。想李贤上位,莫过于先退后进,眼下是必须退的。可不能真退,但他不是唐朝大臣,听到的只是吐蕃得到的情报,还有从街头巷尾听来的一些传闻。所以得知道了解更多的内情。

说了一遍。

段夫庆立即说道:“殿下,今天乘这个机会退出,是对的,可你也必须到东都。”

“为何?”

原因很简单,你不到东都,我也不能到东都,就不能立即得知唐朝的布署,就不能通知大论。这样同重要啊。

脑筋急转弯,真正原因不能说的,得找出一个借口,还是必须能拿得出的借口。停了停说道:“殿下啊,你想一想,当年太子制出新耒,两位圣上召见,路上速度是快是慢?”

过去了好几年,有的事都忘记了,想了好久,才说道:“很快的。”

可眼中终于出现一丝黯然。当年兄弟之间很齐心的,大哥去了东都,自己还协助东宫的那个宫女,调制竹纸。再想回到过去的那段时光,不可能了。

“为什么要那么快?”

“因为路上旱情严重,车驾劳民。”

“当真如此?当年情况是不是与今天十分相似?太子也在监国,可发生了多件大事,两位圣上很不满。只有到两位圣上身边,尽孝道才是正途。至少要让天皇看到殿下的孝道。”

“但……”

“殿下,莫要不好意思,无论天皇如何动怒,你也要厚着脸皮,向父母亲低头,有什么丑可丢的。况且天皇诏书里也没有明文说过,不让你去东都。你还在监国。诏书没有明文颁发,取消你监国的资格。按照制度,各位宰相要离开,你也要离开。只有在天皇眼前,做给天皇看,天皇才会时常想起。”

法相万千,大道归一。也与当年狄仁杰的提议很相似,不过用心却是不同的。

“是啊。”

这一个是字,不仅让李贤越陷越深,还将这个大祸害带到了洛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