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主公,你要支棱起来呀 > 第165章 数量不重要,先解决有无问题

感觉是让卫东掏钱搞了这个“指挥部”。

所以报社也就顺势回报点广告、栏目冠名。

因为他们要列出住涉外酒店搞奥运报道信息收集这种支出也太离谱了。

怎么都不可能批准这种支出。

而且也太贵。

在“经济挂帅、红旗落地”,“广告上报,红旗落地”的诸多类似句型下,报纸上这些被人看着的商业广告,随时能声讨的痛脚就不要去招惹了。

所以阳光日报特意加开的奥运专版……其实这也是让卫东的建议,84年国内所有报刊媒体绝对没有这思路。

但看看后来特么商州日报的地产专版能把七八页的报纸加到厚厚一迭去!

当然那是地产最疯狂的阶段,后来尽是各种健康专版了。

总之这个奥运专版绝对在全国开先河,讲冠军背后的故事,展示运动员们在海外的形象,描述那些外国镜头里面的运动员形象。

光是翻译抄录的各种海外媒体评论就够凑满页面了。

那个爱克斯奥运选手光荣榜肯定让各地读者都与有荣焉,纷纷传颂这些本地运动员的名字,不分金银铜牌有没有胜绩,那都是出国作战的勇士。

都值得全国人民群众鼓掌加油。

这种报刊,全国读者绝对看得过瘾极了。

而在版面下部有个通栏,就是凯旋杯摄影大赛参赛作品选登,列出的当然都是各种体育类照片。

虽然黑白印刷的报纸不算太清晰,但也充分烘托了气氛。

真就是让卫东他们已经把场面做到够够了。

金卓群赶紧揣了几张奥运版,顺着自己开拓出来的线路找过去求题词。

结果两天后还真拿到了!

正儿八经有署名落款的“凯旋”二字,阳光日报这边看到都惊喜不已,辗转找人去询问确认无误,对这个跟着在“指挥部”混迹了几天的中年帅哥刮目相看。

立刻在报纸末版新开个半版“凯旋杯摄影大赛参赛作品选登”专栏。

侧面竖着“凯旋”二字,带落款的,然后每天刊登参赛照片。

这就是跟奥运专版各论各的级别了。

而且趁着八一过节,给头版末版套红上彩印,放大登出了那张“炒菜”的彩照,就一般封面那么大,占据半版的三分之一空间。

那火苗恰好如同一条奔腾的龙!

激起一片好评!

真就雪片般的读者来信寄往报社,表扬这张看着红红火火的生活气息,让人切实的体会到改革开放给普通人带来了什么。

譬如我们家联产责任承包以后,怎么怎么;

又譬如我们在改开后,开了小饭馆又怎么怎么;

让卫东看了编辑们挑选出来的信件,肯定下意识反应是这不会是你们的托儿吧,自己写了寄过来的。

但这会儿是真朴实,各地热烈的情绪也是用这种方式表达。

据说奥运会开始后,尤其是奥运专版和这个摄影大赛专栏成立后,每天都有数百上千封信寄过来,当然其中也有不少带着照片。

所以让卫东又出主意,要不干脆把这几封信就用照片的形式发到专栏里,不比写排文字说什么读者来信要有感染力得多?

他自己就是被于松海抓去搞了个读者来信,很是腹诽这些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的笔杆子思路。

按照后世的小视频、自媒体就算搞震惊体,也要把原版信件刊登下吧,尤其是那种儿童助学捐资啥的,用孩子歪歪扭扭的感谢信效果不好得多?

其实是受限于没有大量沿用照片普及新思维的报社编辑们颇有点醍醐灌顶,对呀,其实几十年前的老报纸都讲究开天窗,直接用题词手书来凸显效果,譬如新四军被偷袭那次的“相煎何急”就是经典案例。

用了用了。

果然效果更翻倍。

更多踊跃投稿,踊跃来信。

这种场面下,胶卷厂二话不说拉了一万个彩卷过来,不知道卫东你这边达成这步花了多少成本。

反正我们能做的就这样,你海涵下。

厂长带队过来把真迹请回去,直接做到正在改版成全红色的胶卷跟包装盒上。

让卫东不贪这点,当面给金卓群看了自己的进货账单,九万现金奉上,自己再添一万,他也得了这摄影展有题词的好处吧。

金卓群十分感慨又不客气的全收了。

请让卫东在胡同小馆子里喝了个酩酊大醉,肝胆相照的话说了一大堆,但主题是电视剧才算重头戏。

我们哥儿俩一定要把这剧搞好。

让卫东让他先把老子的广告拍好吧。

主要是女演员、舞蹈姑娘现在已经自动有空就来指挥部帮忙,自来熟的各种端茶倒水。

根本不经过金卓群。

要相信京漂这类人由古至今都越往前战斗力越强。

沈翠月烦死了,所以仨姑娘盯着俩男人喝酒。

金卓群也没法再换一批,干脆拿了这十万带了帮拍摄组去蓉都。

让卫东通知韩国斌拿西山厂驻蓉办事处办公桌里的熊猫基地捐赠协议,带这帮人去拍广告。

但所有费用自理,在出东西之前金卓群都得自己承担。

韩国斌都已经是大区总经理了,也屁颠颠儿的跟着过去只求抱着熊猫合影。

更对卫生巾接下来的销售做出大胆预测,老大你还是给沪海、粤州分别配送设备开分厂吧。

这玩意儿绝对比收录机、甚至照相机都更会引爆市场。

况且这还是我们自己全程掌控设备到原材料的生意。

让卫东就叫财贸中专生刘志远,想方设法的请人算算这个规模到底要多大产量才合适。

特么连财贸管理干部学院这刚升级的大专,都百般感谢的拖了五百包回去分发。

因为机器到了,开始在投产了。

在一片举国关注奥运热潮中,让卫东的所有人马就有这么多事儿。

当然最忙应该是董雪莹。

她先在电话里提到,相馆的张经理在作品见报后,特意过来麻辣烫餐馆拜访致谢。

带了一堆摄影师围着好吃街拍板凳席吃饭的热闹场面,然后送到他们相熟的市里面日报刊登。

除了让好吃街同行纷纷感叹白峰山麻辣烫的江湖路子这么野,更是引得四面八方的食客都慕名前来品尝。

餐馆有多拥挤就可以想象了。

全靠她在坐镇。

可能是给尤启立当售货员那一年,见识过太多兵荒马乱的场面。

后来坐过牢,放出来还敢进京上访。

把这小少妇的战斗阈值彻底拉满。

姓沈的不在卫生巾厂,让家夫妇又去了平京,她一个人撑起全场,掌管自己的运输车队,还要顺带关心商州的食品厂。

这周一共有六十万包卫生巾、一万八千台相机、八百斤二两装小食品和七百台收录机被陆续发往东西南北中五大销售城市。

有列车托运,主力还是车队运送。

这复杂繁忙程度可想而知,基本全都住在兵站招待所,董雪晴下班休息时间都过去帮忙了。

狗蛋他们负责开着那辆红色四驱小面包车,送董经理到处忙碌。

让卫东只能抱歉的说自己要待到奥运会结束。

董雪莹都温柔而坚定的说没问题,男人就该在外面闯荡机会,还笑称照顾好你爸妈哦。

让卫东说起这个也无语。

随着进京车队抵达,老爸老妈也带着几个人坐火车来了。

让卫东试着带他们到酒店享受下,那是万万不行的,夫妇俩走进涉外酒店脚都迈不开,赶紧回到胡同口的厂里才舒坦些。

几站路外的城门楼和广场肯定去看了,但其他的没太大兴趣,还是赶紧把麻辣烫卖起来。

于是在卫生巾厂对外招募包装工的同时,这胡同口的麻辣烫餐馆也申请个体户执照搞起来。

大学生们自然成了麻辣烫生意最积极的拥护者。

天天卖力的从校区那边骑车过来吃晚饭,顺便加班。

这可不是吃白食,落地开启的卫生巾生产机,很快达到日产出过万包的正常产能。

起码目前能满足让卫东的“卫生巾外交”,沿着报社、供销总社、酒店、高校、汽车厂、造纸厂、警察局,免费送。

拿什么搞好关系,都不如这玩意儿来得简单粗暴。

沈翠月这方面的大局观,或者她认定的关系学,又能恰到好处的施展。

甚至这边全都贴上飞燕卫生巾的标,也分成特供版和日用版,进口机器做的只留着特定几个地方,日用版才在麻辣烫铺子旁边支了个小卖部对外卖。

就那条进口线不荒废不拆除,也不尝试去改造,让卫东自己掏钱请了商州机械厂、江大机电专业的师生过来观摩学习拆解。

就当买了个教材学习呗。

重点还是自家翻版机器拼命生产。

江州那边的卫生巾厂,现在已经有六七十台机器,那就由何月梅跟张凌云先各自敲定地方,发三到五台过去建分厂。

目前已经趋近三十万包的日产量,是三班倒的千余名包装工忙碌起来的结果。

等到几家分厂稳定之后再增加机器设备,争取能达到五十万包的日产能!

而这个数量,经过财贸学校的核算,也仅仅能满足城镇用户的四分之一不到。

这还没算占据总人口数八成以上的农村妇女。

所以现在为供销系统提供的四十万包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真要摊开来卖,一天就眨眼没。

所以先铺到五个主要城市周围的省市县供销社。

再靠后续的分厂生产来补货。

不过沈翠月对让卫东刻意不问沪海要不要开分厂,暗笑不已,悄悄通知自己的厂办还是给沪海多配点货。

不能因为某些人就影响了自家生意。

这方面她是不在乎人数的,更不意排第几,老幺还更得疼爱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