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黑水尸棺 > 第一百一十八章 守墓人一脉

黑水尸棺 第一百一十八章 守墓人一脉

作者:人面鲎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01 10:34:2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在石门外面,就是那条十分宽阔的大墓道了,师伯迈着大步进了墓道,我跟在他身后,又问他:“我师祖是阳支还是阴支?”

师伯有些莫名地叹了口气,说:“守正一脉的历代掌门都是阳支,而论及守正一脉的千年传承,主要也是指的你们阳支,我们阴支呐,呵呵,就是你们阳支的影子,像我和你师父这一代人是阴阳两支都有传人,可很多时候却是只有阳支没有阴支的,到了你这一代不就是这个样子了?唉,当初我和宗远跟着师父学艺的时候,宗远算是师父手把手教出来的亲徒弟,我呢,师父教我基本功之后,扔给我几本典籍,让我自己去摸索。这些事没办法的事,毕竟对于阴支的传承,呵呵,师父自己也没什么了解。”

师伯的前面一段话是对我说的,后面这一段,就是在自言自语了。

沿着大墓道走了没多远,我们就回到了王大富居住的那间墓室,此时王大富还没有回来,炉灶上还放着他临走前烹好的一锅鱼,而在墓室的正中央,又多了几个很大的皮袋子,每一口袋子都被称得圆滚滚的,里面应该是装着师伯带来的物资。

我路过其中一个袋子的时候,随手扒开来看了一下,才发现这个袋子里面全是一盒一盒的子弹,另外还有几把带着刀鞘的长刀。

师伯笑呵呵地对我说:“老王在这地方待了这么多年,也不容易,呵呵,我就特地给他弄了点防身用的东西。”

我有些不解地问师伯:“王大富在这么一个地方,一待就是三十年啊?”

师伯点了点头,正要对我说什么,这时候梁厚载也满心好奇地扒开了一个袋子,立刻就引来我师伯一阵怒吼:“你干什么!那些东西让你碰了吗!”

刚才还好好,怎么一眨眼的功夫就发飙了?

梁厚载被我师伯吓了一跳,梁子也是一脸懵,我师伯又瞪了梁厚载一眼,才将目光转向我,对我说:“呵呵,当初老王说他要来守墓的时候,我也问过他来干什么,可他只说他既然进来,肯定有他的道理,其他的事却一个字也不愿意透露。”

师伯跟我说话的时候,语气有恢复了之前的亲和,可他在吼梁厚载和梁子的时候,又都是一副凶神恶煞的表情,和现在样子完全判若两人。

这时候师伯接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说道:“当时我就觉得怪,这些年我经常在河北、陕西一带走动,对于老王的事情多少也进行了一些调查。我见过他侄子,借个由头看了他们的族谱,王家的族谱很长啊,他们家的初代祖先是咸阳人士,姓岑,从族谱上看,他们的祖先有可能是先秦的氏族,可到了汉代初年的时候,举家改姓为‘土’,到了东汉末年又改姓王。”

土这个姓氏,确实是有的,在某些地区姓土的人好像还比较多,可对我当时的我来说,土姓,却是我从未见过的一个姓氏,我周围的亲人、同学,包括电视剧里的那些角色和课本上出现的名人,一个姓土的都没有。

以至于我以为这个姓氏是不存在的。

就听我师伯继续说道:“看到那份族谱之后,我就隐约感觉,王大富当初到二龙湾来,有可能也不仅仅就是来支援建设那么简单,他可能一早就知道二龙湾下面有个龙王墓。”

说到这,师伯突然问我:“有道,平时看史书吗?”

我摇头,师伯有些责备地看了我一眼,说:“以后要看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懂不懂?呵呵,以后要看的,干咱们这一行的人,一定要懂史的。”

说完这番话之后,师伯就突然打住了,一脸严肃地盯着我。

我还以为他又要突然发飙了,一时间整个人都变得局促起来,手脚都不知道往哪看,过了一阵子,我又听师伯说:“一定要懂史。”

这一次,我赶紧作出一副非常谦虚认真的样子,冲师伯点了点头。

师伯的表情顿时软了下来,又笑呵呵地对我说:“从老王这个家族两次改姓的年代上来推测,他应该是守陵人的后裔。当年,西楚霸王项羽将秦始皇陵的地上部分系数摧毁,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之后,令人对始皇帝陵进行过简单的修缮,又从当地调拨二十户人家驻守皇帝陵,当时先秦遗族岑氏家族的聚居地,就离皇帝陵不远。后来,因为这些守陵人守墓有功,又被汉高祖赐姓为‘土’。呵呵,这和老王家族谱上的第一次改姓时间,正好能吻合起来。”

师伯说的这些事,我听得也十分新奇,这些东西在历史课本里根本没有。

之后师伯又说,汉高祖刘邦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他见始皇帝死后陵墓被毁,意识到了自己死后,墓地总有一天也会被后人盗掘,就在守陵人中挑选了十八个人,世代为他镇守长陵,这是十八个人中,有一个人是公输班的第十三代徒孙,也正是这个人,靠着祖上传下来的手艺和朝廷的支持,建立了一个以守墓镇墓为己任的正道门派,后人称之为守墓一派,而门中的徒子徒孙,就直接被称作守陵人。

最早,守墓一派只分布在长陵一带,直到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守陵人全部被逐出长陵,从那个时候开始,守墓一派就成了真正的江湖门派。

从王莽篡汉到汉灵帝驾崩的这段时间里,守陵人极少在江湖上出现,没人知道他们都干了些什么,只是有在当今的河南一带有关于他们的传闻,据当时的一个术士说,守墓一派发现了气通九州的九座大墓,守陵人已经分成九批驻守在九座大墓附近,防止贼人掘墓。

那个术士在散播出这个消息之后就死了,而且是被人刺杀的。我也是听师伯说,寄魂庄收藏的一个古本典籍中对这件事有详细记载,上面说那个术士“无当之夜,殁于刀俎。”师伯还解释说,这句话的意思大概就是,这个术士死的那天晚上天有异相,他当时是被人按在砧板上,用刀砍死的。

再后来就到了三国时期了,曹孟德为了充军资,组建摸金校尉,传说有一次摸金校尉发现的一个古墓,正好就是守陵人镇守的墓穴,没人知道守陵人和摸金校尉之间碰撞出了什么样的火花,古书上只是说,经历了那次的事情之后,曹丞相曾派人寻找过守陵人的据点。

也不知守陵人是怕曹操打击报复还是怎么的,所有门人在一夜之间全部消失匿迹,除了元朝末年他们又短暂地出现过一次之外,史料中再没有关于他们的记载。

师伯说,寄魂庄中至今还收藏着很多古代的史籍,那些典籍中记载的,大多是一些官史涉及不到的隐秘,那些书对于我们这些经常在古墓中走动的守正门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资料。

最后师伯又说道:“据说,守陵人早年发现的那九座大墓都和九州鼎有关系,我也曾以为这个龙王墓就是九大墓中的一个,呵呵,后来我才发现我想多了。这个墓穴我翻遍了,邪尸倒是见了不少,却一直没发现类似于鼎的东西。

对于师伯这些话,我也是半信半疑的,什么秦始皇陵,什么九大墓九州鼎啊,听起来太玄乎了。

关于九州鼎,在我还没进师门的时候,师父就提过一两次,按我师父的说法,九州鼎确实存在过,从夏朝初年到周朝末年,九州鼎一直是皇权象征,在历代君王手中代代相传,直到秦统一六国之后就不知去向了,在秦朝以后,传国宝物就由九州鼎变成了传国玉玺,到了五代十国,一个叫李从珂的人抱着玉玺在玄武楼**而死,从那以后传国玉玺也无迹可寻了。

师父说,传国玉玺是用一块没有温养过的宝玉雕刻而成的,那块玉历经战乱,又被不同的人易手,因为沾得人气太多,沾得邪气也不少,灵韵早就被破坏了。可九州鼎是大禹做铸,而且上面有九州山河图,如果如今还在的话,应该可以算得上是神器了。

另外我师父还说,自秦朝以来,史学家对于九州鼎是一只鼎还是九只鼎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定论。

反正不管九州鼎是一口鼎还是九口鼎,几千年来肯定有无数人找过它或者它们,既然传言中都说了,守陵人发现的九座大墓和九州鼎有关,我就不相信这么多年来,没有人试图通过守陵人来寻找过九州鼎。

师伯说守陵人自东汉末年以后就几乎没有出现过,这种事也是没办法轻信的,那些守陵人也许能避开管家的眼线,可自古以来的江湖中都是奇人无数,朝廷找不到他们,江湖上的门派也找不到他们吗?别说是古代,就是到了如今这个年代,不是还有九封山?还有何老鬼这种人?

其实说句真心话吧,对于王大富的事,我顶多也就是心中疑惑和好奇,但也算不上特别关心,我现在最关心的,还是罗有方的事。

可冯师兄之前也说了,罗有方虽然是我师伯的弟子,可师伯好像根本不待见他。我也不知道我该不该在师伯面前提罗有方这个人,和师伯接触了这么一段时间,我也看出来了,我师伯这人的脾气不太正常,时好时坏的,我也怕哪句话触到了他的逆鳞,万一他突然发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