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科幻 > 星空之上 > 第一百三十四章 阿秒

星空之上 第一百三十四章 阿秒

作者:彩虹之门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04 22:32:25 来源:小说旗

此刻的许正华仍旧十分虚弱。他毕竟刚刚动了一场大手术。但伴随着这场手术,那长久以来总是萦绕着他不肯离开的,诸如一些胸闷、胸痛等感觉却都已经消失不见了。

那是心脏已经不再健康的外在表现。

但现在,他已经成了“无心之人”,一些机械造物代替他原本的心脏,开始为他全身器官供应血液。而机械造物是不会生病的。

只要能及时更换部件,它可以一直尽职尽责的工作到天荒地老。

面对许正华的要求,周长青医生苦笑了一下。

“许教授,您不要为难我。您现在刚动完手术,需要多休息。”

许正华说道:“心脏都换完了,还有什么好怕的?这玩意儿总不会也来个心梗什么的吧?”

“呃,从理论上来说确实不会,但是……”

“没有但是。我现在状态很好。”

周长青满头大汗,只能道:“我去向上级申请一下。”

许正华的话语引起了所有人的重视。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观测“不可观测宇宙”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从逻辑上这件事情就根本不成立。但他们同时知道,许正华不会说谎。

他说有了办法,那就一定有了办法。

而这件事情,对于当前的人类文明来说极为重要。

但许正华的身体状况,又不得不慎重考虑。于是,最终在决策者们亲自听取了众多医疗专家的意见之后,做出了决定。

要求许正华严格遵照医嘱,休息三天时间之后,再进行一次身体状况评估。如果确实恢复良好,那就可以开展有限度的工作。

面对一名决策者亲自出面的劝告,许正华只得静下心来,在沉思之中度过了三天时间。三天之后,终于得到了医疗团队许可的许正华,终于拿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东西。

几支笔,一叠纸,和一台可以直接连通应龙号超算的电脑。

他再一次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他思考这个问题已经思考了很久很久。而,或许是因为麻醉药剂和某些脑部活动的某些特殊反应,成为了迎来这个灵感,打破僵局的关键钥匙。

但也只是一个钥匙而已。这意味着一个可能性,而这个可能性究竟能不能行,还需要他进一步的验证。

又过了三天时间,在许正华得到允许,可以自由的下地行走——当然,那个人工心脏必须时时刻刻携带着,这让他前胸腹部高高鼓起,隔着衣服看就像是忽然间有了大肚子一样——的时候,他确认了自己的想法。

从理论上来说,这确实是可行的。只是不知道工程上,人类世界有没有这个能力。

首先一点,观测“不可观测宇宙”仍旧不具备可能性。想要确认不可观测宇宙的大小与半径,必须要通过其余的方式。而许正华通过那个灵感,通过计算,将量子纠缠效应与不可观测宇宙的半径联系在了一起。

他已经确认,量子纠缠效应之中,两颗处于纠缠态的粒子,其相互影响对方状态的速度是存在上限的。但他无法知道这个上限究竟是多少。

是光速的一万倍?一亿倍?还是一万亿倍?

他不知道。

但他可以确认一点,这个速度,与不可观测宇宙的大小有直接关系。简单来说,两者存在这样的关系:如果量子纠缠速度是无限的,那么不可观测宇宙的大小就是无限的。如果量子纠缠速度是光速的一万倍,那么一万这个数字再乘以某个系数,其最终结果便是不可观测宇宙的半径是可观测宇宙半径的倍数。

而,量子纠缠的速度是可以测量的。

人们当然没有能力去测量量子纠缠的准确速度,就像人们无法测量不可观测宇宙的大小一样。但人们有能力去确定它的下限,也即,人们可以知道,量子纠缠的速度一定在某个速度之上。

人们所建造的设备观测精度越高,便越可能提高这个下限。如此一来,人们就可以知道不可观测宇宙半径至少是可观测宇宙半径的多少倍。

如果观测精度足够高,而在这个观测精度之下,仍旧得出了量子纠缠速度至少是光速的某个足够大的倍数,那么,人们就有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虽然仍旧无法确定不可观测宇宙的大小,但不可观测宇宙至少是可观测宇宙半径的一千万亿倍以上。如此一来,人们就可以十分有把握的说,在统一宇宙模型之中,外部设计者在理论上也完全有能力设计出人类的可观测宇宙,如此一来,多层嵌套宇宙模型便可以弃之不用了。因为统一宇宙模型比它更简洁,更完美,具备更高的可信度。

当然,最终的实验观测结果得出的结论,如果确定了量子纠缠的速度并不够快的话,便会彻底否定统一宇宙模型。而统一宇宙模型如果被否定了的话,多层嵌套宇宙模型便会被再一次证明正确性。

原因很简单,既然本宇宙之内不存在理论上具备设计、建造人类可观测宇宙的可能性,那么就只能是上一层宇宙了。

从这一方面来看,这也可以算作是一个排除法。排除了本宇宙,就只剩下了上一层宇宙。

但具体结果究竟如何,此刻还没有人可以确定。一切都要看最终的实验观测结果。

许正华的思路再一次引起了轰动。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想到过,不可观测宇宙的大小,竟然还可以通过这种间接的方式来确定下限。更为关键的是,许正华竟然拿出了一整套逻辑严密的数学与物理证明,验证了这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并且通过了众多科研学者的评测。

那么接下来便是工程层面的事情了。

想要提高此次试验的精度,需要在两个方面同时发力。其一当然是尽可能提升计时器与观测设备的精度,其二,便是尽可能提升两个实验地点之间的距离。

试验的思路则十分简单。设置两个维持相对静止,且距离足够远的实验地点a和b,在a点对处于纠缠态的量子进行观测导致其坍塌的同时,向b点发射一束激光,而b点则同时记录己方观测到的处于纠缠态的量子的坍塌时间,以及观测到由a点发射而来的激光的时间。

因为激光以光速前进,而双方之间的距离是已知的,时间也是已知的,通过简单的计算,便可以计算出量子纠缠速度至少是光速的多少倍。

如果想要再度提升精度,那么再度加大双方之间的距离便可。

此刻,以人类的技术,可测量的最短时间间隔,是2阿秒。小于2阿秒的时间,人类的设备根本无法察觉。于是人们便以2阿秒这个时间长度为基准,乘以另一个数字,十万亿亿——如果不可观测宇宙的半径是可观测宇宙半径的一千万亿倍以上,那么量子纠缠的速度就必须至少是光速的十万亿亿倍以上——结果是2000秒,光速前进2000秒,大约可以传输出6亿公里的距离。

于是,a点和b点之间的距离,至少要有6亿公里才能满足观测精度。事实上,为了确保精度,人们最终将这个距离确定为了8亿公里。

这个距离,大约略少于木星和太阳的距离。

以人类此刻的远航能力,完全有能力远航出8亿公里的距离,甚至比这个距离更长都能做到。只不过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之后,人们最终还是确定了8亿公里这个距离。

在前期紧张而快速的筹备工作之后,在许正华那颗被摘除出身体之外的衰老心脏终于通过最先进的技术修补完毕,再被装进他的胸膛之时,太空电梯太空端,也是人类此刻最大的太空基地之中,经过紧急改装的“星尘”号远洋科考船,载着大量的科研设备和各种物资,以及五名宇航员,离开了地球。

为了节省时间,星尘号远洋科考船并未采取常规的,多次往返不同行星,借助不同行星引力为自己加速的航行方式,而是直接挣脱了地球的引力,直接依靠自身燃料开启了加速旅程,并在大约两个月时间之后,到达了预定地点。

它将自己的航速降低到了甚至不足以维持围绕太阳运转的速度,只为了与另一艘被发射到距离地球大约十七万公里处的另一艘飞船保持相对静止状态。而这个速度是不稳定的,引力会导致它向太阳坠落。只不过时刻启动的发动机抵消了这一部分引力影响,让它可以停留在这里。

一道激光束从a点发出,向它飞驰而来。而就在同时,处于量子纠缠态的粒子,也因为外部观测的到来而塌缩。这个时间段,则被精度为2阿秒的原子钟记录了下来。

大约44分钟多一点时间之后,这束被超高精度转向仪控制着的激光束,准确的穿越了八亿公里的遥远距离,到达了星尘号远洋科考船的接收器之中。而在这一瞬间,星尘号远洋科考船之上的原子钟也同样以2阿秒的精度,记录下了当前的时间段。

随后,记录着这次试验的数据,被高增益天线发送回了地球方向。

试验总计重复了几十次,耗费了数天的时间。之后,星尘号远洋科考船停止了位置维持推进,于是它便开始在太阳引力的作用之下,向着内太阳系“坠落”。在完成了姿态调整之后,它的发动机再度被启动,于是它真正踏上了回归太阳系的旅途。

而也就在这个时候,对于此次试验的数据分析工作已经完成。最终的结论是,精度为2阿秒的原子钟,没有记录到处于纠缠态的粒子,在量子塌缩之时的任何时间差异。

70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