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我和崇祯成了合伙人 > 第442章 暗潮涌动

我和崇祯成了合伙人 第442章 暗潮涌动

作者:叫天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4 22:34:53 来源:小说旗

可是,让他们正面硬杠皇帝的科学,他们是不敢的。

想来想去,最终,孔胤植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科学不是和儒学截然不同么?那如今那些寒窗苦读儒学多年,就盼着得到功名的人,肯定也会担心科学冲击儒学。

既然如此,那私底下让他们去闹事,闹一闹,让皇帝知道,儒学地位不可动摇,岂不是就可以了?

如果不是实在没办法,他们是连这个间接的法子都不敢去做的。

毕竟从北宋以来,孔家就是尊族,别人宦海浮沉,可能需要勾心斗角,一个不留神,就会被踢出官场,甚至丢掉性命;但是,孔家不用,安安稳稳地当他的衍圣公,享受荣华富贵!

也就是改朝换代的时候,出个面,上个《表文》而已。

他们需要做的,就仅此而已了。

当然,此时的孔胤植并不知道,如果按照原本的历史发展的话,建虏刚入主中原时,他不但上了《初进表文》,肉麻地奉承建虏。

那个时候,对孔家可以说恩重如山的朱明还在,并且江南还到处都是抵抗建虏的时候,却表达孔家愿意归诚建虏的意愿,说什么“万国仰维新之治;乾纲中正,九重弘更始之仁,率土归程,普天称庆。恭惟皇帝陛下,承天御极,以德绥民,瞻圣学之崇隆,趋跄恐后;仰皇猷之赫濯,景慕弥深……“

如果说只是这的话,孔胤植也就和孔家历史上其他当家人差不多。事后他们也向外辩解,这是保存儒学,不得不如此。

然而,孔胤植在次年的时候,建虏又颁布剃发令,这孔胤植就又率领族众率先剃发,并向建虏上奏了《剃头奏折》。

《孝经·开宗明义章》中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是儒家十三经中的话,孔胤植却当这是放屁了。

诚然,古代一样是有剃头匠,是有修理头发的需求。但是,剃发成金钱鼠尾,并且还要易服,完全变成蛮夷的模样,这就完全是背弃祖宗,等于是认蛮夷为父了。

这种事情,只要是儒家熏陶出来的,哪怕是没读过书的,都是不能忍的。也因此,原本对建虏并不怎么抗拒,认为只是改朝换代而已的江南,立刻掀起了风起云涌,轰轰烈烈的抗清运动。

但是,作为孔子后人,儒家文化代表的孔家,当代衍圣公孔胤植却立刻响应这剃发易服令,不得不说,这绝对是个讽刺,也无法再用保存儒家文化来当借口了!

等到了后世,倭寇入侵华夏大地的时候,孔家再次上演了侍贼为父的“光荣”传统。

总而言之,其实就一句话:孔家压根就没资格代表儒学!

孔家在意的,只是自家的荣华富贵而已!

也唯有他们的荣华富贵遇到了威胁,他们才会对外有各种没有下限的举动。

这个位面上,虽然没有建虏入主中原,但是,却有科学之道,被他们孔家解读为冲击儒学地位,从而会让他们的荣华富贵遭遇威胁,便下定了决心要搞事,不让科学之道顺利推广。

这个事情,崇祯皇帝自然还是不知道的。

孔家自己也不敢直接上书,去和崇祯皇帝沟通,而是私下派人,去怂恿那些寒窗苦读的读书人,特别是那些年纪大,转型已经不容易的。一场读书人的风波,在寒风中开始了酝酿!

………………

与此同时,南京魏国公府大堂内,坐着一大群明朝勋贵,一个个面色严峻,群情激愤地在谈论着什么,很是热闹的样子。

主位上坐着当今的魏国公徐弘基,身体不是很好,没怎么发言,大都是其他人在说话。

就见他扫视大堂内的这些人,有刚被撤了南京守备的忻城伯赵之龙,他的世子徐允爵,以及保国公张国弼,隆平侯张拱日,临淮侯李祖述,怀宁侯孙维城,灵壁侯汤国祚,安远侯柳祚昌,永昌侯徐宏爵,定远侯邓文囿,项城伯常应俊,大兴伯邹存义,宁晋伯刘允极,南和伯方一元,东宁伯焦梦熊,安城伯张国才,洛中伯黄九鼎,成安伯郭祚永等。

此时的徐弘基,绝对不会知道,在他死后,他儿子继承魏国公之位后,连同在座的这些大明勋贵,全都投降了南下的建虏。

当然了,就算他没有死,估计也是差不多。本身来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是!

就眼下来说,他们凑在一起,这么热闹地讨论着的,就不是振兴武备,而是为了他们自家的利益。

“马士英那货来南京,绝对是挂羊头卖狗肉,说什么剿贼,我呸!”

“可不是,在凤阳府那边,还有其他几个府,只要被他给占了的地方,都是在干什么事儿!”

“手握强军不主动出击,就是养寇自重,本侯要上本弹劾!”

“弹劾有个鸟用,你没看到孙传庭不也是这么干的?这背后是什么,还不清楚么?”

“那位到底是要干什么?拿我们开刀,不愧对先皇么?”

“就是,当年我们祖宗流血流汗,才给我们挣下了这份家业,容易么?”

“其实我就和你们说吧,当初他抄家成国公的时候,就已经露出端倪了!我才不信,成国公脑子坏了会造反?”

“没错,在我们大明朝,什么时候有过这种事情了?纯粹就是借口!”

“这次的事儿,我们必须拿出个主意,要不然,马士英这个狗腿子进了南京,我们的日子就难过了!”

“你有什么主意,那你就说啊,人家马士英那是领着精锐之师过来的,怎么搞?”

“这不就是在商量么?我要有主意,我早就说了!”

“说这么大声,我还以为有主意了呢!”

“你什么意思?我早就知道了,因为城东那块地,不服气是不是,想找茬就直说!”

“他娘的,你以为老子怕你啊,你是侯爵,老子难道不是么?来来来……”

“……”

徐弘基听着大堂内的人,吵得像菜市场一样,那还有半点大明勋贵的样子。最重要的是,他压根听不出这些大嗓门的人有什么建设性的提议,最终变不耐烦了,当即用力拍了桌子。

“啪啪啪……”

声音很响,哪怕大堂内吵得很大声,这拍桌子的声音也非常地清晰。

因此,所有人都不再说话,闻声看向他,大堂内一下安静了下来。

见此情况,徐弘基才表情严峻,带着严肃之色说道:“大家聚在一起,是为了共同应对即将到来的事情,不是来吵架的。谁要吵的,出了徐府,自个去大街上吵去!”

魏国公是所有勋贵中最为显赫的,有当年开国时候徐达的荣耀,更有历代皇帝对魏国公的厚爱,因此在南京的勋贵,大都是以魏国公为首。

此时,他含怒这么说话,其他人便都不敢互相揭伤疤骂街,等着魏国公继续说话了。

勋贵之间,自然不可能是团结一致的。南京如此,京师那边也一样。

比如被崇祯皇帝抄家问斩的成国公,在嘉靖年间前后,就一直和其他勋贵斗得厉害。

此时,徐弘基见自己控制场面了,又觉得有点头疼,便问道:“马士英在凤阳府那边,主要是清查隐户,还有丈量土地,包括军屯在内。你们各家在这几个方面如何,想必不用说了。”

说到这里时,他感觉有点累,便先休息喘口气再说。

大堂内,顿时就安静了下来。

这些在座的勋贵,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是一脸严峻。

这中间大部分勋贵,都是从开国就传下来的。一代又一代的,不管是吞并粮田方面,还是接受投献,私藏隐户方面,都是南京这边之最。

要是以往的时候,这都不是事儿!

毕竟南京这边,掌握军权的南京守备,都是他们这些勋贵担任。并且作为勋贵集团来说,又深得历代皇帝信任,因此,哪怕是最不开眼的文官,或者说那些御史言官,都会绕着他们走,极少有弹劾他们的。

可在这崇祯朝,之前还没什么,一直都是正常的。不过从崇祯十五年开始,情况就一下变了。

虽然说南京这边还没什么影响,可京师那边的勋贵,又是被逼捐,又是被抄家的。当今天子对付勋贵集团,竟然一点都不手软!

北方清查隐户、重新丈量土地的事情,也都波及到京师勋贵。

天子脚下,那些勋贵最终都是乖乖地配合,没有一个人闹事。

对此,可能是成国公的例子在前,也有厂卫横行的原因,总之,京师的勋贵,就很废!

他们南京这边的勋贵,却是不甘心的了!

相对京师那边来说,他们南京这边的勋贵更富,天高皇帝远的,也让他们对突然变化的崇祯皇帝少了一份敬畏。

马士英要来南京侵犯他们的利益,那是绝对不可能乖乖就范的。就算彼此之间有勋贵是有仇的,都暂时放下而聚集到了这魏国公府,共商对策。

此时,他们一个个都期待着,等魏国公拿主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