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我和崇祯成了合伙人 > 第504章 根源

我和崇祯成了合伙人 第504章 根源

作者:叫天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4 22:34:53 来源:小说旗

崇祯皇帝听了,不由得一笑说道:“不不不,还是你说吧,朕听着!”

万一说错了呢,朕是皇帝,总要点脸面的吧?

刘伟超一听,也不坚持,便对他说道:“我是这么想的,具体资料没有查,你看这样可以不?”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表情稍微认真了点道:“你明朝的官绅,田地应该有优免限额的吧?这么一来,你可以根据他们交税的情况,反向来确定他们一共是多少粮田!”

刘伟超说着,自己都先笑了下,有点阴的样子,继续说道:“至于其他的,那就肯定不是他们的了,那就属于无主之田,可以收归官有吧?他们还能闹不成?怎么闹?”

“吃个哑巴亏?”崇祯皇帝听到这里,顿时大喜地说道,“妙啊!”

刘伟超听了,呵呵一笑,不过还是提醒崇祯皇帝道:“不管怎么样,你手中有军权,这是前提。要不然,你再有理都没用!”

“这倒也是!”崇祯皇帝听了,深以为然地点点头。

刘伟超见他点头,又再提醒他道:“我这个只是根据印象想的,如果你真想这么做的话,最好是先查资料,看看具体是个什么情况?另外注意,消息最好不要先走漏,要不然可能会有不必要的波折!”

崇祯皇帝一听,便严肃了起来,认真地回答道:“好,朕知道了。此事朕就让司礼监去做,亲自坐镇!”

相对外廷的文官来说,他更信任内廷。

刘伟超见了,便微笑了下说道:“好,那这样吧,我也给你查查资料看,回头我们两人再碰头一下!”

“好,那就一言为定!”崇祯皇帝心中急着去做这个事情,便对刘伟超道,“朕就先挂断了?”

“挂吧,挂吧!”刘伟超听了,自然不会有意见,主动挂断了电话。

随后,他想了下,就开始上网查资料。

结果没想到,查到后来,刘伟超的表情就变得很严肃了。他没想到,这个优免的事情,竟然牵扯如此之广。甚至可以说,大明朝的灭亡,都和这个有关系!

感觉到事关重大,刘伟超便没有着急地下定论,开始继续查资料,消化吸收查到的信息。

……………………

崇祯皇帝这边,也是立刻传旨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严肃地交代他,让他把有关官绅优免的资料都给他找来,并且还要近些年江南南边交税的资料。

他亲自坐镇,盯着司礼监的秉笔太监率领他们手下的内侍干这个活。

除此之外,也传旨给外廷,询问有关大明忠烈博物馆和纪念碑的事情,勒令必须在三月十七之前准备完毕。三月十八日,他要亲率文武百官祭奠大明忠烈。

两天之后,崇祯皇帝便给刘伟超发起了视频通讯,只是一接通,他便表情严肃地说道:“朕彻底梳理了官绅优免的事情,发现其中有很大的出入。”

听到这话,刘伟超一点都不意外,点点头问道:“是不是发现优免和赋税差距很大?”

崇祯皇帝听了,当即一惊,随后点头,表情非常严肃地说道:“正是,你那边有什么消息么?”

他从登基以来,天下局势糜烂,只能是头疼治头,脚疼治脚,压根就不会有机会让他去梳理整个王朝的方方面面。因此,很多事情,他不去专门查,就压根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如今看似一个普通的官绅优免事情,真得一查,结果却发现里面有了不得的东西。

刘伟超听了,表情同样严肃地说道:“我确实查到了一些资料,从我收集到的信息看,官绅优免,从大明开国以来,一直是有变动。确切地说,就是优免的限额和范围在扩大。如果只是这样的话,其实还好,但是,到明末,不要介意,习惯了这个词,就已经彻底烂了,不再是优免限额,而是优免无额了。”

崇祯皇帝此时的心思,压根不在“明末”这个词上面,表情严峻地点头道:“朕发现江南士绅,几乎没多少交税的,而交税的大头,反而是没有多少钱粮的平头百姓!你这么一说,那就对上了!”

随后,两人就开始核对双方掌握的消息。

官绅优免,不管哪个朝代,都是有的,体现了官绅的特权。

在大明开国之初,有关官绅优免的规定是:京官之家除税粮及里甲正役外,优免一应杂泛差役;外官按品递减。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所有的官绅,都要交粮田的税收和服里甲正役,除了这两样之外,其他杂役,京官免除,不在京师的官员,就按照官员的品级递减。

大明朝一共分为三大徭役,分别是里甲、杂泛、均徭。

里甲之役以户计,以邻近的110户为1里,从中推丁多田多的10户轮流充当里长,余100户分10甲,每甲10户,轮流充当甲首。每年由里长1人率领10甲的甲首应役,称“当年”。

这个里甲之役,其实有点类似后世的保长,或者村长之类的,一般是有钱人当的,贫困户可以免除。这也是为什么大明开国的时候,就连京官都不能免除这个里甲正役的原因。

里长对上级官府负责,管束所属人户,统计本里人户丁产的消长变化,监督人户生产事宜,调理里内民刑纠纷,按理来说,算是一个不在编的地方官,应该是人人都抢的。

但是实际上呢,却是人人畏惧的徭役。这一点,越到后来就越明显。

为什么?

因为官府不直接对普通百姓的话,所有的税赋徭役之类,都是找里长的。如果这个里里面,有人口流动,搬去了别的地方,或者干脆逃了之类,总之各种原因,里长没法完成官府交代的事情,那就要坐牢的,怎么办?

就只能自己填补亏空,要钱要粮,自己垫上;要人则自己出人;

如果只是偶尔这样的话,那就还好,撑下说不定能撑过去。然而,到了大明中后期的时候,这就是常态。往往是谁当里长,谁就要家破人亡的那种,谁受得了?

三大杂役里面的均徭,是把门子、皂隶、库子、斗级、马夫、膳夫、弓兵、铺兵、防夫、仓夫等经常性的、比较繁重的差役分割出来,按照丁粮(或丁田)多少,另行编佥的一种劳役。

还有其他不是经常性的劳役,就是杂泛了。

在大明开国之初,官绅的特权体现,并不算是很明显。毕竟粮田要交税,里甲正役也要服;也就均瑶和杂泛能减免一部分而已。

对此,官绅当然不愿意了,就经常倒腾这个事情。

一开始的时候,是从规定的限额想办法,就是扩大这个额度。

比如弘治十七年重申旧制,现任方面官员(布政使等)之家免十丁,知府免八丁,同知以下至知县等官免三丁,八品以下至杂职、省祭、听选等官及监生、举人、生员、吏典之家俱免二丁。

但到了嘉靖万历年间的时候,改为了按照田产来算了。什么意思呢?

就是官绅的一部分粮田全免,在这部分额度之外的粮田才承担均瑶、杂泛,这个称之为承役之田。

就这,官绅还非常不满意,并且曲解法令。这种事情,上到首辅,下到秀才,都这么干。说应该连均瑶和杂泛都免了。

就这么的,由部分优免变成了全免。

那官绅免去的税赋劳役,不能就凭空消失了,只能由不是官绅的那部分人去承担了!

这个只是一种大概的说法,事实上,有关官绅优免这一块,从大明开国之初就开始反复,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官绅为了偷税漏税不交税,那是想出了无数的办法。这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诡寄、花分、寄庄、投献、赖粮这五种方式。

诡寄,系指官绅族人、姻亲、门生、故旧以及庶民将田土假捏伪券,非法隐寄于官户之下,以为“避役之窟”。他们避役了,那这役还是要有人去服的啊,因此就差中户,差小户,差朋户,甚则差无产之户去服役了!

这种在明末时候,特别盛行。就连张居正一力改革之时,他让家里去清查时,都发现了这种情况的存在:本户依制优免粮74石,而诡寄优免者则竟达500石之多。张居正肯定不会同意,但是他家里人会以他的名头这么做。

花分,系指采用违法手段将一户划分为若干子户,用以逃避重役。之所以有这花招,是大明有一段时间规定了,重役承担者所应拥有的田地亩数多寡来划分,同时规定田土无多的细户不予征派。所以官宦巨富的粮田最多,他们就开始采用这个花分对策了。

寄庄”,即在外县购置田庄。对于官绅来说,寄庄是捞取双重优免的手段。

投献,就是把自己的粮田托名到官绅名下,以此躲避繁重的税收劳役;这其中,还有主动和被动一说。

还有最后的赖粮,就很好理解了,官绅喊着天灾**,钱粮交不上啊,就赖粮;拖个几年,有官员上奏说百姓多苦,皇恩浩荡,应该免去拖欠的粮食。就这么的,把官绅拖欠的粮食也给免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