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我的系统不正经 > 第一千二百二十三章 为什么会被列为贡土

研究青花钴料,特别是苏麻离青料,即除了物理、化学角度外,一定还有历史变化深层次结构上的内因。

而这内因,有多少把握被掌握?还能进行可靠区分?

而这正是高岭土和麻仓土对比试验中,无法给以清楚答案的。

比如麻仓土本质上也是高岭土,其成份和现在的高岭土没什么太大差别。

单从化验看,两者不能看出什么明显差异,可做出的胎就是不一样,能说两者是一回事吗?

再举例,中国人、外国人的头发有黑有黄,从化验看,恐怕不会有什么明显差别,而能说都是一国人吗?

再有,取料化验,是何处窑址?

何地出土?何种器物根据?

有何代表性?都值得深思。

如果按一般的化学分析,这种苏料含锰量低,和国产料含锰量高形成相反表现。

其料烧制后,在釉层展现最独特的唯一性:

色之浓艳,略含紫意,颗粒之粗极具特色。

凝聚斑和晕、散、流现象独特。

凝聚斑现象要比结晶斑(铁斑)现象重要得多,结晶斑或没有,但凝聚斑却不能没有。

所谓凝聚斑,为颜料色素在烧制过程中聚集形成的黑斑,分布在蓝色图纹中。

这些黑斑,均由更小的一个个小米粒般的珠状黑点组成。

并成串向某方向延伸或任意弥漫聚集,或延伸成条状,或组成更大的圆斑状。

又因这些珠状的小黑点周边发晕或发散,或带有下淌现象。

其晕似洇,其散似弥漫,其流似淌,被称晕、散、流现象。

珠状小黑点串成的条状称为条形流散,圆斑状称为斑状流散。

有的流散,甚至于图纹底沿形成如锯齿状或冰挂态展现。

其中还有一个特殊现象,就是向釉外表,有涨出感。

即凝聚斑形成的流散,向釉层上部浮冒,也就是黑斑向上漂,而浅淡的蓝,留在底部。

苏麻离青料稀缺贵重,对于大多数非精品,或一般**物来说,均掺入国产料使用,是正常而普遍之事。

当然这也会使苏麻离青料,降低蓝艳或紫意,转向带有黑或灰黑的基调,这时应注意同纯国产料区分。

除了苏料外,元代到底具体使用过哪几种颜料?

在元代,国产料也没少用,因为只有精品瓷器,才会使用全进口的苏麻离青料。

那个时期,国内就已经有石子青、平等青在应用。

这些料,往往是某些地方窑口使用较多。

另外,回青料当时也从元大国的西域地区进来使用,今天也被看做进口料。

这些使用国产料和回青料的器物,特征则比较复杂。

国产料单独使用效果不好,凝聚斑串珠现象不典型,颜色呈黑灰蓝并有时略带绿意。

这种国产料黑灰蓝和苏麻离青料,因烧制不佳,造成的黑灰蓝完全不同。

苏料即使烧制不好,造成灰黑也可见其中有特别明显的串珠状凝聚斑现象。

而纯国产料,黑灰蓝则缺乏该串珠现象。

这里特别需要搞清,两种不同料的黑灰,不要把苏麻离青料,因烧制不好造成的黑灰,当成国产料的黑灰。

这会对做机检取样造成失误,会导致都成了进口料。

回青料则散而不聚,蓝艳较浓,略有紫意或呈现苏料的气色。

但其散而不收的特点,和苏料恰相反。

其只有黑浓处不成斑,而且发散,无串珠状组合,且颗粒没有苏勃尼青料粗,这些情况需另行掌握。

上述颜料,苏麻离青料于明宣德后绝迹,其余在清代先后用尽,已成唯一。

至现代上述颜料已无法仿出,且现代颜料变得极细,烧后不具有元代时,自然状态下的串珠状的凝聚斑和流散。

辨真假,颜料特征最关键,看不懂颜料,是无从下手的。

一件器物,把颜料看透,其它会迎刃而解。

颜料不对头,造型再好也没用。

以前,限于时代的局限性,想要找出绝迹的苏麻离青,肯定很难。

但是,现在是地球村时代了,想要找一些国外特有的原材料,真的很难?

只不过是付出代价多少的问题,只要付出足够,什么东西找不到?

陈文哲就知道,国内的一些大师,就找到了各种古代瓷器的烧制原材料,而且都是根据各个窑口的特性,在窑口本地“就地取材”。

这样做出来的仿古瓷,可以说完全采用复古工艺,这样要是还不能烧制出完美的仿古瓷,那还有天理?

当然,烧制元青花并不是那么简单,因为除了颜料、工艺之外,还有胎土和胎体工艺。

因为元青花之中的这些特性,都具有唯一性。

传说,制作元青花瓷胎,使用的是元代时景镇附近麻仓山产的麻仓土。

现在陈文哲看来,这就是传说,因为当时的元青花制作工艺保密,所以很少有人知道具体是怎么回事。

到了现在,我们就只能依靠传说,来分析元青花的制作工艺。

只不过,麻仓土的特性,还是很明确的。

这种土烧成后晶莹剔透,温润柔和,摸起来略感滑润。

和现代高岭土烧后,完全不同。

此物在元代时就非常珍贵,被皇室用作贡土使用。

这一点是哪个时期,都是一个样。

比如汝窑瓷的烧制,怎么玛瑙入釉,玛瑙怎么入釉,现在谁又能说的清楚?

还有秘色釉,都称之为秘色了,自然是保密信息做的很好。

元青花工艺保密,没什么可说的。

只不过,在元代麻仓土就十分珍贵,这一点就十分值得商榷。

因为麻仓土是从麻仓山挖出来的,对于可以开采的矿物,能说珍贵?

再说,麻仓土的开采也不是多么困难,又不用在深井之下挖掘,危险不说还成本十分高昂。

当时都是使用人工开采,也不至于让麻仓土在元皇室之中,认为是珍贵的宝物。

如果说数量稀少,那还能说得过去,但是,麻仓土到明代才开采完,这说明在元代还是储量很大的。

那么,在元代它为什么珍贵?甚至还被列为贡土?

唯一的一个可能,就是后期处理起来比较麻烦,甚至处理好的可用麻仓土很少。

这一点,从麻仓土在元代的使用过程,就可以知道。

70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