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我的系统不正经 > 第一千四百五十三章 神奇的牧野之战

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一千四百五十三章 神奇的牧野之战

作者:疯神狂想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4 22:57:16 来源:小说旗

三星堆文化形成以后,以川都平原为核心向东方扩展。

在江汉平原与扩张至此的早商文化势力相遇,后在接受早商文化及其他外来文化影响的基础上,于晚商时期达到了其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

这里面值得研究的地方有很多,对于陈文哲来说,他可以通过一些真实的画面,反推当时古人的活动范围,甚至直接找出类似三星堆一样的遗址。

这样一来,那收获可就大了。

当然,这一切需要等到他的博物馆,发展壮大之后再做。

到时候,他参与考古,而且做出了主要贡献,是不是也可以分配一些古董,放入他的博物馆中保存、修复、展出?

而想要做到这一切,其实并不难。

毕竟国家的转变已经开始,像是原来绝对没有人能够做成的私人博物馆,现在已经遍地都是。

拿着手中的一件蜀戈,不说其他,只是通过研究三星堆外围发现的这两件蜀戈,就可以让陈文哲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

蜀戈首先发源于蜀,年代大约在商代前期。

到了商代中后期,古蜀文明的北缘与商文化影响范围重叠之处——陕南汉中,也出现了蜀戈。

到了商代晚期,这种蜀戈一路向北,出现在了殷墟。

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一种柳叶形青铜剑,最早出现在川都的十二桥遗址和广汉三星堆遗址。

随后到了商末周初,陕南、肃省开始出现这种形状的剑。

这就是三星堆文明,与中原文明交互作用的体现。

而这种交互,其实我们很多人都知道,比如历史上很有名的一张战斗。

能够看到古代的战斗场面,陈文哲一点也不感觉奇怪,因为他看的是一件兵器的历史。

只不过,这场战斗在刚开始看到的时候,陈文哲并没有太过重视。

不过,在看完之后,他却突然发现,这场战斗好像很不简单。

只不过,这只是一场小战斗,跟他印象当中的大战,几乎不沾边啊!

现在陈文哲很怀疑,他看到的这场战斗,是不是真的就是武王伐纣中的一场“小规模”战斗?

原来就有人怀疑,三星堆文明到底参战了没有,现在不用怀疑了,肯定参战了,就是不是我们想象当中的战斗。

【讲真,最近一直用野果阅读看书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yeguoyuedu 安卓苹果均可。】

三千多年前的一天,恰逢甲子日,在今天南河淇县附近,爆发了一场战斗。

这场战斗,并无奇谋纵横,只持续了不到一天。

世人不知道的双方军队,究竟有多少兵力。

也不知道战斗中,到底运用了什么阵法。

甚至不知道战斗具体的经过和情景,但这并不妨碍这场战斗,成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最重要也是最着名的战斗之一。

这些扑朔迷离的疑团也吸引了从古至今的人们了解、思索、研究这场战斗。

这就是牧野之战,这是一场决定我国历史走向的“小规模”战斗。

这场战斗在各种典籍史料中,都留下了蛛丝马迹,甚至引发了更多的疑问和争议。

就像是现在,虽然陈文哲看到了整个战争过程,他依然感觉疑窦丛生。

说牧野之战是一场“小规模”战斗,是与后世战争的规模相较而论;

但如果回到商周之际,未免不符合当时的实际。

商王朝出动了多少军队,可靠的史料中没有明确的记载。

所谓70万刑徒之说,恐怕出于后人的夸大与附会。

当时商王朝的军队主力都在东方,能够到牧野抵御周人进攻的军队,应当不会非常多。

而周武王率领的伐殷之师,则是货真价实的国际联军。

除了姬周部族的军队,还有长期与姬周部族联姻的姜姓部族的军队,更有在此前已臣服于周的周边小国的军队。

但是,某些史料表明,牧野之战或许不只是西陕兵打败了南河兵那么简单,这一仗中似乎还出现了“川军”的身影。

《尚书·牧誓》记载,周武王历数与他一同征伐殷商的国族。

其中有“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排在第二的就是“蜀”。

我们所熟悉的“蜀”,就是今天的川。

东晋时常璩着《华阳国志》也记载:“周武王伐封,实得巴蜀之师,着乎《尚书》”。

常璩所说的《尚书》,应当就是指《牧誓》这一篇。

如果说到三千年前的川省,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着名的三星堆文明。

当时的“川军”,自然就是三星堆文明的军队。

历史上极为着名的周武王,和考古上极为着名的三星堆文明,竟然有可能在牧野之战中产生过如此紧密的联系,不得不说让人心生遐想。

但是,遐想不能代替历史。

如果我们仔细地考索,就会发现很多不合理之处。

其一,武王伐纣的时间。

“夏商周断代工程”之中,这个时间定在公元前1046年。

这个时间虽然没有得到所有学者的一致赞同,但距离历史真实应当也是非常近的,至多不过一二年的差距。

而三星堆文明在商朝末年,就已经衰落,至武王伐纣之时已经基本消亡,二者在时间上很难产生关联。

其二,一直到春秋时期,诸多史料都没有出现过任何关于蜀地的记载。

只有零星关于巴的记载,但这个“巴”也与川渝相去甚远,应当在今北湖省西部。

经过分封制数百年的发展和扩张,到春秋时期,华夏文化圈都基本没能和蜀地发生联系。

在商周之际,远未及全盛的周族,怎么可能已经与蜀地的文明,组成联军了呢?

其三,蜀地纳入华夏文化圈,是在战国后期秦将司马错入蜀以后的事情。

在此之前,蜀地与中原虽有种种间接联系,但缺乏直接的沟通基本条件。

早期的蜀文化,基本是独立于中原文化而自行发生的一种文明。

其文字、语言、习俗、政体均与中原迥异。

加之崇山隔绝,基本无法相互联系。

巴蜀文字至今没有破解,三星堆文明的那些青铜重器,有何文化内涵,至今也是纷争不休。

两种文化间的隔阂与差异,可见一斑。

所谓周“三分天下有其二”,固然是得到了当时认识中的“天下”的大多数邦国的支持。

但当时的“天下”,好像并不包括真正的蜀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