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标题是把洋鬼子镭死,可我自己却被镭的外焦里嫩,因为内容又修改了几个小时才审核通过,很多和谐文字不得不用错别字替代,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
困扰了江南制造局几年时间的火炮研制气密性问题终于获得了突破,五九式步兵炮的炮管膛@压问题也得到根本性解决。
火炮的发射药作用时间提升了,炮口初速也必然获得大幅度提高,这是【流】弹炮的一个重要指标,再加上五九式步兵炮的短身管,高射角,使得五九式步兵炮具备了【流】弹炮的研制条件。
在李卫国的要求下,江南制造局火炮研制组的研究人员们除了对五九式步兵炮进行改良之外,还要在此基础上发展大口径【流】弹炮和小口径【拍】击炮。
【流】弹炮的特点是弹道较弯曲,弹丸的落角很大,接近沿铅垂方向下落,因而弹片可均匀地射向弹着点的四面八方,有效杀伤力巨大,适合大兵团【交】战。李卫国要求发展大口径【流】弹炮,就是为了给沪军提供一种战略性的压制炮火武器。
但同时李卫国还提出了【拍】击炮计划,因为【拍】击炮是曲射火炮,它具有弹道弯曲、死界很小、射速快、威力大、重量轻、体积小、便于机动、结构简单、易于操作、造价低廉等特点。适合步兵在较复杂的地形上和恶劣气候条件下使用。它便于选择阵地。可以消灭遮蔽物后的敌人,摧毁敌障碍物及轻型土木工事,为步兵开辟道路。
大口径【流】弹炮和小口径【拍】击炮。这二者一旦研究成功,相互配合使用,将给沪军带来强大的战斗力。
李卫国给火炮科研组指定了新的目标和任务,抓紧时间研制大口径【流】弹炮和小口径【拍】击炮,但那需要时间,科研组的成员们需要绞尽脑汁来理解李卫国说的那些原理和画的那些粗糙无比的设计图,当前江南制造局还是以全力生产五九式步兵炮为主。
眼下沪军已经拥有了卫国式步枪和五九式步兵炮。李卫国对于抗击英法联军的入侵又提升了几分底气。不过他并不满足,他要准备更多的大杀器。为自己,为这个国家,也为更多受苦受难的国民。
英法联军将从海上入侵,李卫国知道他的东海舰队虽然小胜一场。其优点是制造成本低廉、可以全天候全地域使用、布设简单,只需要很少的培训、重量轻体积小,不会带来难以承担的后勤负担等。
李卫国设计的防步兵地【镭】其实也是简化版,就是在地【镭】爆zhayao里面多多的放置钢珠、碎瓷片,一旦爆炸,钢珠和碎瓷片可以造成步兵巨大伤亡。
尤其是英法联军还处于火枪阵列时代,一想到密密麻麻的英法联军士兵们走进地【镭】区被一片片炸死的场景,李卫国就忍不住哈哈大笑——很【萎缩】的那种大笑!
李卫国能够设计地【镭】,自然也能够设计出手流弹。
那种后世的香瓜手【镭】要求条件很高,李卫国考虑很久,暂时放弃,选用木柄铁头的手流弹来进行设计。
手【流】弹的原理很简单,李卫国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完成了图纸设计,三天后就制造出了第一枚手【流】弹,而且一次性实验成功。
不过手【流】弹炸是炸了,可惜只炸成两半。
但李卫国非常高兴,他知道接下来只需要进行不断改进【渣】药装填数量,以及手【流】弹弹头的铁壳厚度就可以了。
接下来的试验工作李卫国就交给了测试人员,他们只需要按照李卫国的方法,不断试验下去,大概有个五六百次的试验数据就基本上可以定型量产了。
当然,战场上实战检验还是必须的。
为此李卫国专门组织了神盾特工局的一批特工,成立了突击小分队,他们携带地【镭】和手【流】弹前往江东大营,经常突袭太平军小股巡逻部队,以此来检验手【流】弹和地【镭】的实战效果。
同时,李卫国也修改了沪军士兵训练条陈,当中加入了手【流】弹的使用,以及地【镭】的埋放方法和注意事项。
尽管手【流】弹和地【镭】都还在研制和实验当中,但李卫国还是让人准备了大量的手【流】弹和地【镭】一比一模型,分发到沪军各连队当中,让士兵不断练习,争取在手【流】弹和地【镭】真正配发部队时,他们第一时间就能会使用,并形成战斗力。
一开始,沪军官兵们还不理解,他们都在辛苦的训练射击和格斗,并不想把时间花费到练习手【流】弹投掷和埋设地【镭】上面。在他们眼中,还是真枪真刀的实用。
针对这种情况,李卫国于是将排长以上军官叫到江南制造局,让他们设身处地的亲眼看看手【流】弹和地【镭】的威力和作用,让他们信服。同时,李卫国也安排一些试验人员,将多余的手【流】弹和地【镭】拿到连队当中,让士兵们亲眼也见识一下,只有当士兵们也看到手【流】弹和地#【镭】的威力后,他们才能信服。
直到半年后,沪军兵营内已经不再有人瞧不起手【流】弹和地【镭】的威力和巨大作用了,他们都知道这玩意可以大量杀伤敌人,一想到杀一个敌人就可以立五等军功了,沪军士兵们顿时眼热起来,纷纷要求给他们配发手【流】弹和地【镭】。
不过制造手【流】弹和地【镭】的工匠们还不多,产量也有限,所以沪军士兵们暂时还只能使用模型来进行训练。
但他们的心中已经认定了手【流】弹和地【镭】,一个个摩拳擦掌,就等着英法联军来犯,然后用手【流】弹和地【镭】将洋鬼子们【镭】的“外焦里嫩”。(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