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如期在北京举行,中方代表是咸丰任命的议和全权大臣奕欣,英法两国的代表则是英国公使普鲁斯、法国公使布尔布隆,以及随行人员十一五人。另有美国公使华若翰、俄国公使伊格纳季耶夫作为调停人,列席旁听。
一开始李卫国并没有参加,原因是咸丰没让他参加,他也对谈判桌上的扯皮不感兴趣,只顾着陪着媳妇逛北京四九城,乐得逍遥。
然而,很快奕欣便来求李卫国了,原因是谈判期间,英法两国对奕欣的态度十分不善,不但提出各种苛刻要求,反而还得让清政府赔偿英法联军的全部损失,否则就危险英法两国要跟大清帝国全面开战。
奕欣毕竟还年轻,虽然有点远见,但经验有限,顿时被对方给吓唬住了。
“李大人,你可得救救我,英法两国威胁要全面开战,到时候他们将动员几百万大军,要把我大清夷为平地。”
李卫国一点都不害怕,反而笑道:“放心,他们是吓唬你的。”
奕欣苦着脸道:“我看他们表情很认真,不像是骗人。”
李卫国冷哼一声,道:“如果他们不会演戏,那他们就不配当一个政客。”
“要不李大人您不如也去见见那些洋人?说实话,没你在身边,本王底气不足,压不过他们。”
见奕欣还惊魂未定,李卫国道:“这样吧,你跟皇上请旨,让他允许我参与议和。”
李卫国拿捏起来了,咸丰没让他去议和,他是不可能上杆子去帮忙的,这次是反过来将咸丰的军。
奕欣知道李卫国再跟咸丰较劲。李卫国没公开说要造反,咸丰也没公开要杀李卫国,但他们二人间已经水火不容了。眼下谁先服软就先等于认输了。
但奕欣没有办法,让他去跟英法两国谈判。本来作为战胜国,应该让英法两国赔偿损失的,可对方气势汹汹令奕欣彻底没了脾气,反过来对方还要求赔偿英法两国银子,已经从最开始的两亿两白银上升到三亿两,而且之前的天津条约依然有效,香港岛也不可以收回去。
当初李卫国告诉奕欣提出的条件,如今一个没有达成。反过来还得赔偿英法两国银子,否则对方就会发动全面战争,灭亡大清国。
一想到这些,奕欣感到压力山大,于是立即向咸丰打报告,转告英法联军的条件,请求让李卫国出卖议和。
远在承德的咸丰躺在病榻上,得知英法两国的条件后再次气得大口喷血,昏迷前却意外同意了让李卫国担任议和全权大臣。
这是肃顺给咸丰出的主意,要让李卫国来当这个罪人。他们认为洋人肯定不会善罢甘休,若再战,全面战争下老百姓一定恨李卫国。不战而和,答应英法两国苛刻条件和巨额赔款,一样会被老百姓指着脊梁骨大骂。谁先着急谁就输了,比的就是耐心。你越是不着急,得到的利益就越大。反之,如果你着急了,那对方肯定坐地起价。”
奕欣苦笑道:“这方面我真佩服你,上去就给洋人一个下马威,把美国人和俄国人赶了下去。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跟英法两国谈判时,美国人和俄国人竟帮着对方了,害得我那个着急,在他们面前一点主见都没有了。”
“行了,以后多经历几次就会了!”李卫国笑道,心想难怪历史上的奕欣谈判非常厉害,估计也是经历的多了自然而然就会了,没有人一出生就是天才。
接下来的一个月内,双方一直在谈判,讨价还价。
李卫国漫天要价,英法两国坐地还钱。在核心问题是,比如涉及到主权和国家尊严的不平等条约问题、香港岛问题、鸦片贸易问题等,李卫国坚决不让步,不过在赔偿问题上,最终李卫国换了一种方式,不在索要赔偿,而是索要照顾英法联军俘虏的伙食费、医疗费。
换了一种赔偿方式,英法两国不至于太丢面子,双方的代表也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最终,双方通过反复协商,确定了北京合约的最后条款。
公元1860年10月13日,李卫国代表大清帝国同英法两国分别签署了中英、中法《北京和约》。
按照条约规定,英法两国废除自1840年以来同大清帝国签署的所有不平等条约,归还香港岛,取消领事裁判权、取消租界法权、取消鸦片贸易、取消关税须根英法协商权,英国两国人需经过允许方可进入大清帝国传教、工作、居住、经商,退还自1840年以来大清帝国的所有赔偿款。双方在各自国家首都互相设立公使馆,大清帝国各沿海、沿江城市全面开放口岸,允许英法两国商人与之贸易,允许英法两国商人在华开设工厂、招募工人,保留英法两国最惠国待遇(非片面),自条约签署后,英法两国在天津、烟台、旅大的军队立即撤离,三个月后驻香港岛英军撤离,资产将由大清帝国按市价收购,在香港英国人需在三年内决定去留,留下者永远归属大清帝国国籍。
这份合约看起来很公平,李卫国只是废除了不平等条款,并没有过分刺激英法两国,毕竟目前跟英法两国合作更符合国家利益。而对于英法两国来说,他们战败了,就得承担战败后果。但让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李卫国竟然允许他们在北京设立公使馆、全面开放各沿海、沿江城市通商,甚至允许英法商人在华设厂,这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令他们惊喜。
对于英法两国而言,他们战争的目的是为了通商,长久以来一直想打开大清帝国的通商口岸、在京城设立使馆、在华开设工厂,但大清帝国一直不同意,如今李卫国竟然全部同意了,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胜利,让英法两国挽回些颜面。
而对于李卫国而言,他只是顺应国际潮流而已,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强国富民,他是大清朝唯一一个明白这个道理的人,虽然很多人会觉得李卫国向英法两国服软了,但只要于国于民有利,背上骂名也根本无所谓。
正因为李卫国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让步,英法两国才会痛快的跟李卫国签署了《北京和约》。
随着《北京和约》的草签,宣告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式结束,李卫国在这场战争中一战成名,成了最大的赢家。(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