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国封吴王,放在其他任何时候,都将引起巨大的争论。
然而最近发生了太多的大事件,先是李卫国率领沪军取得对英法列强军事入侵的巨大胜利,签署了一雪国耻的《北京合约》,接着是咸丰驾崩,新帝登基,然后又发生了辛酉政变,慈安和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奕欣为摄政王,处决肃顺等辅政八大臣乱党。
经历了这么多事情后,所有人都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对于李卫国封王也就不是那么大惊小怪了。
不过这只是汉族官员和老百姓们的想法,对于八旗集团和宗室子弟来说,这是对他们的挑战,哪怕两宫皇太后不反对,摄政王奕欣不反对,他们也要跳出来说道说道,闹腾闹腾。
这个时候,大清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远不是五十年后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的那般脆弱和不堪一击。
强大的八旗势力反扑,包括陕甘、云贵两地的总督,还有东北三省的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在内的铁帽子王,内外蒙古亲王,藏疆等势力,全都上书两宫太后和摄政王,要求撤去给李卫国的吴王封号。
两宫太后心中也不想封李卫国为王,可是她们也没有办法,眼下刚刚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从天津到北京,直隶地区的清军先是遭到英法列强的蹂躏,前后死伤接近三十万人。随后辛酉政变,李卫国的沪军趁机再次血洗八旗军,前前后后的清军八旗兵损失接近五十万。
要知道八旗人口总共不到一千万,内部还区分满蒙八旗和汉军八旗,刨除汉军八旗,旗人总共不过五六百万而已。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太平军几乎将南方的旗人杀光了,一次北伐更是打到了天津。一路上旗人也是死伤惨重,如今再折损了五十万满蒙八旗兵。可谓伤筋动骨了。
英法列强刚刚签了《北京和约》愤愤离去,难保他们不再卷土重来,而这一切都是李卫国的功劳,稳住李卫国已经成为朝廷的第一要务,于是两宫太后和摄政王奕欣严斥责了各地官员,驳回了他们企图撤销吴王的请求。却是忘记了还有一个太平天国。
“吴王的意思是?”
“曾国藩的湘军镇守西南,如果他离开。西南必被太平军占领。如果调李鸿章到湖广,那么北线淮军没有指挥,太平军恐再次北伐。”
奕欣并没有想到这些,顿时一头冷汗。
李卫国冷哼一声,道:“摄政王,不如这样,如今外敌已经没了,内患必须清除。沪军、湘军和淮军对太平军成包围之势,如今太平天国已经没落了,正好让曾国藩带着他的湘军从西面进攻太平军,李鸿章率淮军从北面进攻太平军,我的沪军从东面进攻,两广清军从南面进攻,东南西北四路大军上百万,足以一口气灭了太平天国。等到灭了太平天国之后,南方无战事,那时摄政王可将曾国藩或者李鸿章调回,则没有任何问题。”
奕欣无言以对,说不过李卫国,只好同意。
不过,李卫国突然提议道:“对了,剿灭太平天国可是旷世大功,摄政王不如打个赌,谁先攻破天京灭太平天国的功劳就是谁的,到时候攻破天京的大功奖励封王和直隶总督,如何?”
奕欣不懂军务,觉得李卫国的话有道理,剿灭太平天国的确是头等大事,如今连李卫国都封王了,已经打破了异姓不封王的铁律,若能灭太平天国,给个王爷封赏也是可以考虑的。
于是奕欣听从了李卫国的建议,他觉得让沪军、湘军和淮军一起进攻太平军,正好为朝廷出去祸害,又能削弱李卫国、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实力,这是一石二鸟的大好事,他当然乐意了。
很快,奕欣以摄政王的身份勒令沪军、淮军和湘军对太平天国发起最后一战,务必将叛军消灭,承诺第一个攻陷天京的人封王,调任直隶总督。
李卫国回到天津,将这件事跟陈静南一说。
陈静南顿时一拍大腿,赞扬道:“主上好计谋,主上现在已经是吴王和直隶总督了,所以这个奖励可有可无,但对于曾国藩和李鸿章来说,他们可未必受得住这个诱惑,就算他们忍得住,他们的手下们也忍不住,到时候肯定拼命攻击太平军,主上只管坐收渔翁之利,给太平军最后一击,直接摘了桃子。”
李卫国冷哼一声,道:“这次不仅仅要消灭太平天国,还有趁机连曾国藩和李鸿章一并干掉。”
陈静南不解道:“主上不是说对付他们二人慢慢来嘛?”
李卫国叹口气,道:“计划赶不上变化,奕欣这混蛋已经跟曾国藩和李鸿章暗中苟合了,所以这一次讨伐太平天国期间,就顺手把他们全解决,到时候我看他奕欣还敢指望谁?”
陈静南思索一番,道:“既然这样,那么人事问题就得快些解决了。”
李卫国点点头,道:“没错,以太平军的实力,如果沪军、湘军和淮军真的动真格的打仗,他们根本挡不住多久,不出一年就会被消灭。所以你立刻通知容闳,告诉他人事培养问题要提前,原计划的三年培训时间,立即改为夜校模式,一年内必须完成。”
“是!主上!”陈静南当即领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