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经过李卫国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如今人口已经突破五百万,成为十九世纪中叶的世界第一座超级大都市。
十几年前,上海还是一座人口不过三万,方圆五公里的小县城。一场太平天国战争,造就了这座小县城的人口突破五百万大关的奇迹,成为全球唯一一座人口超过五百万的大都市。
当然,如果只是那座方圆五公里的小县城是绝对装不下五百万人口的。如今上海县已经升级为上海府,是江南巡抚、两江总督、南洋大臣的综合治所所在地,也是南方十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
正因为这种特殊性,使得上海连续经历了三次大扩建,原来的上海县城方圆不过五公里,如今方圆已达五十公里,将原来的英法美三国租界纳入,更是横跨黄浦江,浦东、川沙也成了市区。
而除了内城,外城已经看不到任何平房建筑了,全部被高楼大厦取代,以缓解巨大的人口压力。
从军事角度看,五百万的人口大都市不可取,因为一旦爆发战争,人口密度太大,容易造成更大的平民伤亡,尤其是热兵器的高速发展,杀伤力比冷兵器大得多。
对于上海而言,地处华东平原区,两面环海一面临长江,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变成人口密集区,等于增加了巨大的军事负担。
但凡是有利有弊,一开始李卫国对于建设大上海还心存疑虑,不过很快他想开了,如今又不是旧中国,大上海也不可能再重演被日军毁灭的覆辙了,李卫国自己应该有信心保护住上海。若连个上海都保不住,那就别谈王途霸业了。
李卫国没有了心结,便放手让傅学贤等人修建大上海。
当然。派出军事上的不利因素,李卫国却收到了政治和经济上的巨大回报。
政治上。大上海计划实施后,接纳了江南的大量难民,使得老百姓安居乐业,免受战火摧残。数百万老百姓从全国各地迁入上海,就是因为他们听说李卫国仁义,治下安定,生活富足,所以都是冲着李卫国的名声才来的上海。李卫国如果不扩建大上海,那么就无法安置数百万难民,那么李卫国的仁义名声就毁了。因此,大上海计划最终取得成功,数百万难民得到妥善安置,造就了大上海的五百万人口世界纪录,同时也造就了李卫国的仁义名声,百姓拥戴,声望如日中天。
经济上,大上海计划实施后。一开始每年平均五六十万的老百姓涌入上海,衣食住行全面告急,面对这种情况。负责实施大上海计划的傅学贤差点吓死,因为光赈济难民的花费就是数百万元计。
好在李卫国的金库内资金充足,每年光印制违钞就能从海外获得数千万人民币的巨额利润,亚投行垄断全国金融,江湾工业区的蓬勃发展,每年的利润也是非常可观,使得安置难民的资金充裕,不至于造成难民哗变。
以工代赈,这是李卫国在崇明当县令时就制定的民生策略。一旦这边王爷跟奕欣和李鸿章决战过后,不论谁胜谁负,英法联军都会席卷而来,以占领上海,报昔日之仇。”
李卫国笑了笑,却问向其他人:“诸位以为如何?”
李鸿藻佩服道:“张司令分析的十分有道理,佩服佩服!”
“臣等附议!”傅学贤和程坤也纷纷附和点头,都一脸惊讶,没想到这个李府的奴才经过这些年的学习后,已经大翻身了。
“不错!不错!”李卫国点点头,垮了张小六一番,也是很高兴。
傅学贤突然皱眉,说道:“万一在上海开战,对上海的经济影响甚大!”
李鸿藻也说道:“上一次川沙和浦东地区是一片荒草地,跟英法联军在那里决战倒是不影响什么经济。可如今川沙和浦东也有大部分地区规划进了上海城区之内,再在这里开战,破坏甚大,经济损失甚大。”
张小六不在乎道:“上海的三道城墙都修建的十分高大坚固,英法联军的火炮依然都是直射火炮,根本打不进市区之内。至于工业区,浦东并没有,都在黄浦江南岸,应该损失不大。”
当年李卫国开始建设大上海时,因为当时的实力弱小,是以防御反击为出发点的,就是把上海的城墙修建的高大坚固,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灌,作为抵御外敌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同时,城市内不再允许修建木质房屋,新建的房屋必须是钢筋混凝土建筑,这也是当时李卫国的信心不足,以为一旦城墙守不住时,军队退入市区内,依托钢筋混凝土的房屋进行城市巷战,把上海打造成东方的斯大林格勒。
当时的计划是保守的,没有想到轻松取得了淞沪会战的胜利。如今若再来一次,李卫国可真不舍得了,毕竟就算能取得斯大林格勒那样的保卫战胜利,一座繁华的大都市也毁了。对于李卫国而言,他会很心疼的。
李卫国于是道:“这一次,不会再让英法联军轻易登陆了,战场摆在海岸线附近,确保城市不受影响。”
李鸿藻担忧道:“可是,在海岸线附近交战,英法两国的海军太过强大,我们的军队是不是太吃亏了?”
这是硬伤,没有制海权,在海岸线附近交战必然吃亏的。
不过,李卫国不惧,他有信心,因为东海舰队有大杀器。
“无妨,这一次东海舰队会参战,配合岸防部队、浅海和海岸线雷场,英法联军就算登陆成功,也得付出惨痛的代价。”
按照李卫国的计划,英法联军为了登陆将消耗掉大量的兵力,剩下的兵力登陆后,也将遭到南洋军优势兵力合围,迅速结束战争,将战争的破坏性和影响降至最低线。
越是经济繁荣,越是打不起战争,因为损失太大了,心疼啊!
所以李卫国的战略方针就是尽可能的快速结束战争。
正在这时,吴王府亲兵紧急求见。
“报——启禀王爷,朝廷送亲队抵达了,王妃请王爷速回!”
李卫国顿时苦笑,这一天还是到了,又是一个头疼的问题。(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