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沙,三甲港。
十年前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小渔村,十年后依然如此,除了多了一座海防炮台工事外,没有任何变化。
相比较两百里外的繁华大上海,形成巨大反差。
这里的村民不止一次抱怨南洋军政府,希望能够获得发展投资,然而每次上报之后,都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十年前同样都是一贫如洗的小村庄,黄浦江西岸的小村庄如今全都变成了大乡镇,人口稠密,楼房林立,经济繁荣,而像三甲港这样的黄浦江东岸的小村庄,除了赈济扶贫资金外,没有任何投资和发展项目。
同样都是大上海市民,怎能如此厚此薄彼。
十年来,黄浦江东岸的老百姓们一直对黄浦江西岸的生活充满向往,而南洋的最高统治者李卫国似乎一直故意装不知道,这令东岸的老百姓们感到不满。
不过,随着第二次淞沪会战的爆发,黄浦江东岸的老百姓们终于听到了一个好消息,那就是南洋的最高统治者李卫国亲自签发了命令,凡黄浦江以东之上海居民,限令五日内举家搬迁至黄浦江以西,凡执行命令者,皆可获得黄浦江以西自耕地一份、楼房一套和财产损失补贴,预期不完成者,等同叛国罪论处。
得到这个消息的黄浦江东岸各村老百姓们顿时沸腾了,羡慕已久的大上海生活终于向他们敞开了怀抱,纷纷典当家产,拖家带口搬迁至黄浦江西岸,自有相关官员负责安置事宜。
整个黄浦江东岸很快变成了无人烟区,南洋军部队迅速进行扫荡,坚壁清野。不给英法侵略军留下任何东西,房屋摧毁,粮食烧毁。水井掩埋,河道封堵成为静水。然后投毒,令黄浦江东岸迅速赤地千里。
黄浦江面,吴王府豪华游轮上,李卫国在两江总督李鸿藻等人的陪同下视察转移难民工作。
江面上一座座浮桥上挤满了人,正在紧张而有序的过江,有军队和警察维持秩序。
“这是最后一批撤离人员了,预计今天下午全部过江,然后我们将摧毁浮桥。”李鸿藻在旁边说道。
李卫国点点头。对整个移民工作感到很满意。
为了打败英法侵略军,李卫国卧薪尝胆十年,如今到了最后关头,他要再次在这片土地上狠狠的痛杀英法侵略军,赢得第二次淞沪会战的最终胜利。
曾几何时,李卫国趁着克里米亚战争的机会痛击美国人,震慑英法列强,为自己为国家赢得了三年的喘息发展时间。
雷蒙作为法国陆军指挥官,到了陆地上,孤拔的话语权就少了,所以克劳斯和马林不得不重视雷蒙的话。
“雷蒙将军多虑了!”马林笑道:“李卫国是个精明的家伙,他虽然有了卫国式步枪等先进武器装备,但他肯把这些先进武器装备卖给我们,并不是他傻,而是非常聪明,因为他明白,即便不卖给我们,我们强调的工业能力和技术储备,很快也会研制出来,与其等我们自己研制出来,他不如趁机高价卖给我们,这就是李卫国的逻辑思维,典型的奸商,不会做亏本买卖,因此卖不卖先进武器装备给我们,跟战争没有关系。”
马林一针见血,的确说出了李卫国的心思,判断力很准,如果李卫国在这里,也会夸他一番的。
雷蒙出身高贵,对这种奸商手段并不在行,但他也能听明白马林的意思。
只是雷蒙单纯从军事角度出发,他的军人直觉告诉他,李卫国有阴谋,李卫国正在挖大坑等着英法联军跳下去。
克劳斯见雷蒙疑心重重的样子,劝道:“雷蒙将军,我们的情报表明,李卫国的军队依然使用卫国式步枪等,虽然经过了改良,但变化不大,跟我们使用的先进后装击发枪不纯在像上次淞沪会战那样的绝对代差。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步兵火炮增加了一款大口径火炮装备,原来的五九式步兵炮口径从70毫米升级到75毫米的六二式,还有一批六四式125毫米火炮,我们也有80磅大口径加农炮,足以匹敌。”
雷蒙反问道:“您确信情报准确吗?要知道我们最近几次战斗都吃了大亏,皆是情报有误造成的。还有,上一次淞沪会战时,我们吃了装备上的大亏,不也是情报的失误吗?”
这尼玛哪壶不开提哪壶!
克劳斯顿时黑下了脸,他是联军总司令,英法两国的情报都汇总给他处理,显然法国在东方没有殖民地,情报很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情报来源几乎都是在亚洲拥有大量殖民地的英国提供的。几次战斗打下来,英军吃了大亏,虽然都可以归为情报的失误,但克劳斯是指挥官,不管怎样都是在打他的脸。
“这个——”
尼玛啊,没词儿反驳啊!
克劳斯纠结着,很想说点什么,可惜词穷了,顿时无言以对。
正在这时,卫兵进来报告。
克劳斯顿时大喜,总算不用跟雷蒙说话了,太累人。
然而,当克劳斯听完卫兵报告后,却是更加傻眼了。
“什么?整个浦东赤地千里?一个人都没有?”
“是的司令官阁下,不但一个人都没有,甚至一间完整的房子都没有,也没有一粒粮食,甚至没有可用的水源,因为我们的士兵喝了河水后都倒下了。”
卫兵苦笑着,本来登陆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三光政策,准备从中国老百姓那里抢点好东西,可惜敌人比他们更狠,早就三光了,只留下一个牌牌,上面写着“想三光?对不起,你们来晚了,下次赶早”字样,顿时令英法联军都傻眼了。
克劳斯感到崩溃,破口大骂:“我法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