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的“夏威夷危机”留给我们什么样的教训呢?”
话声在空旷的办公室中响起的时候,唐浩然走到那个大大的地球仪面前,用手轻轻的转动那个地球仪,最终将手指按在夏威夷的位置上。
“夏威夷危机”是结束了,尽管有些风波,但却未引发真正的危机——一如历史上一般,美国国会中的大多数议员以及总统并不赞同夏威夷的政变,在自己的介入后,面对复杂的局势,美国放弃了对侨民的支持。
问题似乎得到了解决,当局的利益得到了维护。甚至唐浩然相信,明天的报纸上会用大幅的专刊报道这次“意义重大”的胜利,如果说作为东北当局喉舌的《东亚日报》有什么特点,那就是在唐浩然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了其舆论导向作用,与后世那些满是赞美之词的报纸并无太多不同。
这确实是一场胜利,以羸弱的国力对抗强国却维持了基本利益,曾经要被美国人吞并的夏威夷,其独立在中国的介入下继续保持独立,似乎在晚清历史上,没有比这更“伟大”的外交胜利了,但在他人欢呼的时候,唐浩然看到的却是教训。
尽管唐浩然深信“夏威夷危机”的处理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列强们对东北外交的认可,同样也赢得了国内各界的赞誉,自己的声望也会因为“对抗洋人”而大大提高。但唐浩然所希望却是内部能够认真总结经验。而非因几句溢美之词便飘然起来。
“我想第一,应该是情报的滞后!”
面对大帅的问题,作为海军处处长的容尚谦先是沉默片刻。
现在李幕臣的这一番区域分划却给了容尚谦一个提示,或许海军处的海军专业军官不多,但向英国、德国以及俄国派出几名海军军官还是能够做到的,相比于学校内的留学生,他们能够更多的接触到各国的海军尤其是海军技术情报。
李幕臣提出的方案同样让唐浩然深以为然的点点头,这恰恰就是后世情报工作与这一时期的不同,这一时期的情报工作更多的是随意性、临时性,而后世的情报工作却是长期性,而情报分区而是长期情报工作的必然,重点区域自然“重点关照”,也是各国情报局设立相关外室的原因。
不过唐浩然并没有主动出言提醒,而是等待着李幕臣拿出具体方案后,再对情报局的结构加以指导,现在的重点是总结“夏威夷危机”的经验。
“而除情报工作上的忽视之外,第二个需要注意到的就是情报传递的滞后性,当然这更多的是技术层面上的滞后。”
在李幕臣解释过他的情报分区域划分之后,容尚谦又继续着他先前的总结,这或许正是他同李幕臣的不同,相比之下他更长于技术,甚至在统监府时他还做为采矿工程师于北洋矿业工作。而每一个人从事技术工作的工程师,都比其它行业的人更擅长经验教训的总结。
“美方侨民是于1月18日,在美国公使及海军陆战队、武装水兵的支持下发动政变,第二天拉海纳便获得这一消息,在获得这一消息后,首先是驻外领事未督促北洋渔业派船将消息送回国,这是因为其习惯于通过定期冷冻船传递邮包,当然,其也曾考虑到太平洋快邮,但因为邮船于政变当天驶出,下一班邮船则在20天之后,因此消息无法送出,这恰恰正是美国侨民选择这一天发动政变的原因——因为没有电报,他国获知政变的消息时,其已经完成了对夏威夷的控制,如果铺设有连接国内的电报,想来也不至于在一个半月后,我们才获得这一消息……”
连接国内的电报……容尚谦的话让唐浩然的眉头猛的一皱,尽管大西洋早已经铺设有电报,但太平洋电报电缆越是一个空白,无论是中国向美国发电,亦或是美国向中国发电,都需要先发往伦敦或者巴黎,再经由大西洋海底电缆发送至美国,至于太平洋电报电缆,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只存于各国投资商的吹嘘中,因为技术和财力的原因,在历史上直到1902年太平洋第一条海底电缆是方才由英国敷设的,而直到1905年美国鉴于日本的威胁,方才在太平洋铺设第二条电缆。如此才解决了快船时代的消息传递。
铺设一条太平洋海底电缆?
这个念头于唐浩然的心底刚一冒出来,他便立即打消了这个念头,之所以会打消这一念头的原因非常简单——钱!太平洋海底电缆不同于大西洋电缆,其铺设长度多达一万四千公里,且不说如此远距离的海底电缆铺设面对的种种技术问题,单就是一万四千公里的海底电缆需要的投资,就是一笔天文数字,历史上无论是英国亦或是美国铺设太平洋电缆,除去本国投资者之外,都有本国政府的影子,尤其是美国的那条电缆更是由美国海军负责电缆敷设,以及沿途电缆站的维护。
或许挤上一挤,也许能够负担起这笔投资,但现在东北需要钱的地方更多,这么大的一笔投资,甚至足够东北一年的的工业投资,利弊权衡下,唐浩然自然不会提出敷设电缆解决通信的建议,不过……为什么非要考虑有线电报呢?
既然敷设海底电缆那么麻烦,那为什么不考虑无线电报?
(今天三更!谢谢各位书友一直以来对无语的支持与厚爱!)(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