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的奇迹是什么?
无论是在欧美,亦或是在中国,至少在提及这个问题的时候,人们会难得的形成一个共识——沈大铁路!
对于1893年的世界来说,总里程三百九十六公里的沈大铁路,自其建成通车的那一刻起,其奇迹般地施工速度,立即被全世界工程界视为一个铁路工程上的奇迹,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家公司,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不到十个月,完成这么长的铁路修建工程。
一些欧美的铁路专家甚至用一种带着酸楚的口吻言道着“中国人用十个月的时间建成的这条铁路,或许其仍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却意味着他们在工程技术上的进步。”。
当然更有一些西洋的铁路工程人员甚至吹毛求疵挑着各种各样的毛病,似乎对于他们来说,这条铁路的奇迹般的建成,是全不能接受的,这似乎为推翻所谓的“白种人优秀论”提供了现实基础。
不过这只是极少数的一种观点,事实上上,更多的欧美铁路专家,已经习惯了东北铁路公司或者说朝鲜铁路公司,在铁路修建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奇迹,而缔造这一奇迹的则是再简单不过一个原理——人。
只要投入足够的人力,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快速完成的!
这条三百九十六公里长的铁路之所以能以奇迹般速度完式的前提是。其分成了三十九个施工段同时进行双向施工,这意味着其是由三十九个十公里长的路段组成,数万名来自十余个省份军事化管理的劳工参加了铁路施工。军事化的管理使得他们像军人一般,能够严格的按照进度表推进工程速度。
有时候,一些所谓的工程奇迹非常简单,无非就是投入足够多的人力,而这恰恰是中国最大的优势所在——拥有足够多的人。而作为一个个工程奇迹的缔造者,无论是东北铁路公司亦或是东北重工业开发公司,其发行的债券在欧美交易所中自然受到投资者的追捧。更快的完工速度。意味着更为丰厚的回报,在某种程度上。或许这才是的其不断创造并宣传那些工程奇迹的根本原因。
当然,至于东北对工业以及铁路迫切需求,则被人有意无意的加以忽视。如果没有沈大铁路的筑通,或许就没有总督府迁往大连之举。也正因为铁路的修通,才使得两地能够通过铁路连汇成一体。
一列轰鸣着的火车正在铁路上行驶着,与铁路上那些铅灰色车厢不同,这列车火车车厢的颜色是蓝色的,这是美国普尔曼公司生产钢质车厢,从其被购进东北以来,一直作为总督专列使用,由从美国引进的美利坚型机车牵引。
他知道,从现在起,自己的责任又多了一层,那是父亲对儿子的责任!
父亲对于儿子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在今天之前,唐浩然从未来曾认真的思索过这个问题,而此时,看着儿子,看着躺在病床上的妻子,唐浩然却明白了这个责任,至少这个责任,意味着自己必须要让儿子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长大。
也许现在历史的车轮在自己的推动下,会继续朝着未知的方向前行,即便是唐浩然自己都不知道这辆列车会驶向何处,但却有一种可能,也许自己死后,很有可能会人亡政息,但自己和静娴的孩子,肯定会过得比自己这一代人好,比自己这一代多出许多选择。
也许,他会成长在一个空前强大的国家之中。改变原本就发生于毫末之间,明天的轨道,绝不会是另一个轨道,而作为父亲,自己所需要的就是继续为他,为他们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老爷,你说,咱们的孩子该叫什么名字。”
就在这时,沈静娴的声音又从耳边传來,那声音中带着一点点初为人母的喜悦。而这一声“老爷”也名副其实了——今天唐家的大少爷出世了!
“名字……嗯,我早就想好了,既然是男孩,就叫唐奕轩,将来如果有了女儿,就叫唐怡晨……”想了想,唐浩然轻声回应道,然后爱怜的看着妻儿。在提及这两个名字的时候,心底完全是对另一个时空中父母的思念,这两个名字是父亲当年的“玩笑”之言,尽管那时候自己还没有结婚,甚至还没有女朋友,但父亲却已经早早的为儿起好了名字。似乎就像是意料到了这一天似的。
“嗯,只要老爷您喜欢就行。”
尽管以沈静娴的国学造诣,感觉这般起名字似乎有些太过随意了一些,但还是点头应下了,然后皱了皱眉头,低声说道。
“不过,这生辰八字总要看看的,这乳名总是省不掉的。”
“啊……哦,行。”
轻轻挠头,心知这是国人习惯的唐浩然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
“老爷这辈家谱上该占什么字,是浩么,那孩子们呢。”
笑了笑,沈静娴又低声提醒了一下,尽管并不反对唐浩然起的这个名字,但毕竟还要考虑到唐家的家谱。
“家谱?”
听到这话,唐浩然顿时一个头俩个大,所谓的“认亲”,不过只是解决了一个出身的问题,至于所谓的唐家家谱与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即便是到现在,自己同唐家甚至还有武昌的刘家,都没有多少联系,偶尔有“亲人”来东北,也只是礼节上的客气罢了。
沈静娴是何等的聪明,见到丈夫身体发僵,就立刻意识到问題所在,想了想,继续柔声说道,“要不,老爷自己定个家谱吧,咱们唐家,就从你开始,免得将來开枝散叶后,几代过去就乱了辈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