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12月。
圣诞节前夕,连降数日的雪,将伦敦城的街道染成了白色,冬日里的雾与雪和在一起,只使得视线更加的朦胧。刺骨的北风吹过泰晤士河那肮脏的河面,今年的这个冬天似乎比往年更冷一些,就像是西伯利亚的寒流吹至伦敦一般——很少结冰的泰晤士河上结了一层冰,冰并不算厚,但是在停个冬天,似乎带着别样的意味。
天空依然下着大雪,这样的天气,又是星期天的早上7点钟,就连伦敦桥上也没有别的什么行人,只是偶尔会有往圣保罗大教堂方向的马车经过,证明着在这个早上除了可怜的约翰?施特兰以外还有其他伦敦人在活动。
走过桥后,裹了裹竖起的大衣衣领,感觉到街对面的那名巡警正在注视自己,约翰?施特兰很自然地掏出怀表看了眼,身上穿着一身黑色的呢绒大衣,头戴呢绒帽的他迈着不紧不慢的步伐继续走向泰晤士河畔的公共电车站。
在朝着公共电车站走去的时候,路边报亭的售报人则在那里嘶吼着。
“看报,看报,索尔兹伯里勋爵誓言将战争进行到底!”
显然售报人提及的新闻是关于战争的新闻——两个月前,第二次布尔战争爆发了,出人意料的是,战争爆发后英国既遭受了失利,不过尽管如此,好战的情绪却在英国高涨起来,而塞西尔首相提出的“将战争进行到底”的政策也得到了空前的支持。
“看报,看报,俄罗斯军队在菲律宾实施残酷屠杀……”
在售报人的叫卖声中,约翰?施特兰走到了公共电车站,至于卖报人口中的新闻。对于他来说,似乎没有任何影响,这实属平常。毕竟这些新闻都是只是公开的,在公开的新闻背后。还涉及到更多的内幕,而恰约翰?施特兰他在剑桥大学的教授,正是塞西尔首相的私人幕僚。作为其最欣赏的学生,约翰?施特兰可以了解更多的“新闻”。
公共电车,这是来自东方的发明,不,更准确的来说,是中国人把电车带到了世界。甚至就连同伦敦的地铁,也得益于中国的电车技术,从而令乘客们不需要再忍受那呛人的煤烟。
曾在情报学校学习、生活过的约翰,自然很清楚所谓的学校都是教什么的。所谓的学校实际上是一个“小镇”,修建了一些不同国家建筑风格的村庄,就在那个山沟里的英国村,靠着那些从上海\天津等地请来的"西洋雇员",约翰原先的爱尔兰口音被矫正成了牛津腔。
车厢前部的售票员偶尔会打量的车尾的这对男女,不由得有点嫉妒:看来这对男女已经开始互生爱慕之心了!但是在内心深处,他却又同情起这个女孩,因为他们看起来明显不是同一阶层的人,也许,对于男人来说,这个女孩不过只是其一时兴起的**玩物罢了!
十几分钟后,当中年男售票员看着姑娘拿着男人给的名片,一直回头看着车窗外走在路旁男人的背影,带点嫉妒又带点恶意的猜想着:女孩开始被这个男人套住了,这个男人看来艳福不潜啊!也许就在未来的几天中,男人就会约出女孩,不过对于女孩来说,也许并不是一件好事,毕竟他们看起来明显不像是同一阶层。
只不过,这位售票员一辈子也不会明白的是:刚才,就在他面前,潜伏在英国已经1年,并且已经成功打入英国上层社会的“003”,作为情报局第一批派出的“潜艇”之一,在渗透英国之后,第一次与其助手取得了联系,这意味着潜伏多年的“003”已被唤醒。
“那些该死的俄国佬!”
几乎是刚一进入教授的办公室,约翰便听到了克里斯教授的抱怨声。
俄国人!
教授的抱怨让他的眉头微微一跳。
“约翰,你来了,你看,俄国人又一次拒绝了我们的要求……”
克里斯教授口中的要求,指的是去年俄国借“美西战争”之机,借口保护侨民——实际上所谓的侨民不过只是几百名“日裔”商人,趁火打劫入侵菲律宾,将其魔爪伸进了东南亚,对于其于东南亚的扩张,英国自然是警惕万分,但是却又无力阻止他们的扩张,只要退居其次,要求俄国承诺不于菲律宾修建海军基地,但未曾想,连这最起码的要求,俄国人都没有立即同意。
在布尔战争后,俄国人更是与布尔人关系暧昧,这才是最让人忧心的地方,为了避免其对布尔人的支持,英国被迫在一些问题上作出让步,但俄国人却趁机向英国提出了新的条件,非但将去年承诺不往菲律宾派遣分舰队的承诺撤回,更是表示将在菲律宾修建新的海军基地。
“这些俄国人,完全没有那怕一丁点的国际信誉,现在,他们在菲律宾的军事存在,不仅仅威胁到了英国在远东的根本利益,甚至还将会对海峡殖民地,对印度造成威胁……”
教授的话语让约翰的神情肃穆,他立即意识到也许,对于英国而言,这正是一个多事之秋,现在的英国,在特拉法尔加战役之后,第一次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以至于即使是强大如此,亦难对应对多方面的挑战。
“也许,我们应该尽快同德国达成协议,否则,来自大陆的压力,对于英国而言,无疑将是一场灾难!”
约翰看似随口的一个建议,却让克里斯沉默片刻,而后只见他默默的叼起雪茄烟,盯着自己最为信任的学生,用近乎无奈的口吻说道。
“你必须要明白,有时候,谈判也仅只是谈判而已!”(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