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草原作为地理名词,在四个月前尚不为大多数中国人所知,但是现在随着海参崴战事的结束,随着东北军的主力西调至呼伦·贝尔大草原,加之俄罗斯不断的往后贝加尔地区增调军队,在时间进入1901年4月时,这片千年的荒原,已经成为了为世人所熟知的地区,几乎全世界都在关注俄罗斯的后贝加尔,关注着呼伦·贝尔大草原,关注着即将于这里打响的大会战。
自战争爆发地来,驻守在荒凉的边境线附近俄罗斯军队,发现对面的中*队并没有像他们想象中的那样发起进攻,至少没有直接进攻赤塔,而是在推进数十公里后,即停止了继续推进,开始在借助森林、坡地构建起了防御阵地,而俄军自然也是当仁不让的于其对面数百米至数公里处修建起了工整。
随即开始了长达两个月的对峙,中俄两军在彼此防线上构建了一条对峙线。不过对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做什么,实际上,在过去的两个月中,中俄两军都在不断的调兵遣将,以为下一步作战做好准备。
2月,俄罗斯军队1.4万人,东北军5.2万人。
3月,俄罗斯军队17.5万人,东北军22.1万人。
4月1日,俄罗斯军队40.2万人,东北军38.6万人。
经过两个月的调兵遣将,俄罗斯军队终于赢得了战场上的优势,当然他们的优势仅仅只是兵力上的优势,中俄两国近百万军队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对峙,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一时间,英、美、德、法、意等各*事观察员纷纷进入中俄两国的指挥部。以免错过这场自“拿破伦以来规模最为宏大的战役”。
当各国的报纸上每天都连篇累牍的发着各种报道,以报道这场规模宏大的战役,尽管现在战役并没有爆发。但是却已经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力,似乎每一个人都深信不疑这场战役的胜负极有可能会成为如“色当战役”般改变世界历史的进程。
或许正是因为深知这一点。中俄两国都没有主动发起进攻,而是尽可能的调动更多的军队以及技术装备,以夺取战场上的优势。在过去的两个月中,除去试探性的进攻之外,双方都谨慎的没有发起进攻。
“伸手摸到姐下边啊……”
心情不错的张作霖也跟着大声的唱了起来,那声音里尽是男人的粗野和洒脱……
当然前线并不是永远的歌声不断,实际上当张作霖和他的战友们在战壕中胡天黑地的乱扯一通时,在距离他们不远的一处隐蔽的射击阵地中,一名狙击手正手持狙击步枪搜索着目标。狙击手是东北军特有的兵种,他们使用加装光学瞄准镜的步枪,而他们的步枪更是精挑细选的,甚至子弹也是特别生产的高精度子弹。在战争中,他们任务是狙杀那些有价值的目标,比如敌军指挥官等目标,而在实际运用时,前线指挥官总会根据任务不同分配给狙击手各种各样的任务,比如现在的自由猎杀。与其说是作战,到不如说是传递恐惧。
尽管这里并传统的进攻或防守,但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战争方式却由东北军的狙击手们率先开启——狙击战。
“找到了!”
透过瞄准镜看到战壕中半露的脑袋,狙击手的唇角轻扬,目光中透出些许兴奋之色。
“小子!下回再藏结实点!”
嘴里这么自言自语着,狙击手已经瞄准了敌人,抱着枪时战士会觉得枪好像成了自己的一部分,此刻躺在他手里地步枪直直的指向三百多米外的目标。
从四倍的光学瞄准镜中可以看到战壕中的那个俄国士兵,他的脑袋露出半截,也许这个时候他正在同战友们在那里吹着吹,也许他正在思念着家乡,对于这一切,狙击手全不在意,对于他而言,这只是一个目标罢了,
细腻核桃木枪托摸上去手感极为舒适,在瞄准镜的十字线压中目标的时候,狙击手的右手拇指压着保险向前一推,在稳定呼吸的瞬间,他扣动了扳机。
“砰!”
在扣动扳机地瞬间,狙击手只觉得的肩头一顿,在剧烈的枪响入耳的瞬间,透过瞄准镜他可以看到了那个脑袋猛的歪了下去,在那一瞬间,似乎还扬起了一团血雾。
一个敌人被打死了!
就在他的心底为打死一个敌人而感觉到些许轻松的时候,他听到一阵枪声,那是从俄国人的阵地上传出的枪声,在瞄准镜中,他可以看到一杆杆步枪伸出战壕,向着这边胡乱的射击着,这是俄国人是报复,漫无目标的报复。
对于他而言,这正是他期待已久的机会,就在他继续从瞄准镜中搜索着那一闪既逝的机会时,在他身后的战壕中,战友们已经端着步枪朝着俄军阵地发射着子弹,很快一场提醒人们战争正在进行的对射就会展开,在战友们的呼应中,原本漫无目标射击的俄军开始露出头来,操着步枪与东北军的官兵们对射,试图杀伤那些敌人。
一直趴在射位上的狙击手看到这一幕,脸上的冷笑更浓了,掀起一场战斗的他一直在等待着这样的机会,几乎是在瞄准镜中发现目标的瞬间,他便扣动扳机,迅速的展开自由猎杀,就像是猎人一般,在猎物进入陷阱之后,所需要的仅仅只是杀死猎物罢了!
在狙击手欢快的进行猎杀时,在不断的死亡面前,那边的俄国人似乎意识到了危险,他们立即重新缩回战壕,这场短暂的交火不过仅只是一瞬间,春天里的一个瞬间……(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