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游戏 > 斩邪问道 > 四百八十二章 生死关头有算计

斩邪问道 四百八十二章 生死关头有算计

作者:底虚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2-01 13:59:1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在太空星港,对于全球防卫体系的修补和调整改造仍旧在持续进行中。

拉近距离就可以看到,红棍级轻巡舰居然都加入了施工行列,正在使用临时加装的外挂式机械舱进行操作。

太空载具匮乏,兵器也不得不披挂上阵,把自己打扮成丑八怪,利用这点难得的空窗时间大干一场。

大干一场的具体内容之一,就是进行具有气象功能的卫星的区域覆盖。

原本联邦也有该类设备,用于人工调节地球气候,恢复被人类严重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

但这一技术对付不了目前恶劣的气候灾害。

外域城邦的目标是,至少控制超大型难民营所在地域的天候,减轻灾害对该区域的侵蚀效果。

亚洲、欧洲、北美,三个区域的气象武器先后完成,数以万计的气象弹发射下去,厚积的云被驱散,暴雪终于停歇。

当然,这并不能阻止太久,乌云很快会再度聚集。

所以它主要考验的是生产能力,外域城邦也是积攒了一批气象弹存活,才开启行动。

按照计划,几个主要难民营区域,每日的降雪时间将减少至14个小时,而气象弹主要由月球方面供货,这样持续半个月后,全球大暴雪就会跌落至第三档次,危害就没那么致命了。

如今亚洲空间站,达成了轨道同步,就驻停在重庆上空,天梯轨道已经架设完第一条,2好至6号也会在72个小时内相继竣工。

这是来自极界第四纪元的技术,那里的人类在可控核聚变的基础上又返回头搞天梯,自然是因为当时的综合技术条件更成熟、能在成本上相当程度的把费用降下来。

这种天梯又称作电磁抛射索道,在地面有着十几公里长的加速轨道,也只有拥有内部抗载荷力场技术,才能用于人员运输,否则运上去的只会是一帮脑血管爆裂的尸体。

天梯的出现,令物资流通进一步加速,也结束了以前外星域、月球、地球这样一种漫长的流通模式。

实际上原本的模式,从整体成本来算是更合适的。但这种循环需要一个持续稳定的操作环境。并且就像刚建校时,第一届毕业生只能等五年后,之后就年年都有一样,一旦停滞,就有个漫长的恢复期。

外域城邦等不了这个,异生物的下一波动作什么时候启动不清楚,但估计不会长到半年,而这一运转体系重启至少需要五个月。

况且现在人类在太空的次序已经大乱,运转不是想做就能做到的。

那么就肯老本。

目前的确是有强化星港基建的需要。

两千万未成年在星港相关区域生活,光是照顾他们就需要一百五十万人,再加上之前滞留在星港的人员,尽管合并后的星港是个立体的超大型城市,仍旧显得拥挤和运转费力。

施瓦辛格号已经再次上路,五百万民众,七百万未成年人,这样多的人口,宛如21世纪初的广州城区在移动,那看过去、视野所及、一层层都是密密麻麻的人的场面,非常的震撼,光是每日生理代谢的消耗,都让人看的蛋疼,可以说,两条天梯日夜不停的运一天,也就勉强够这些人一日消耗。

可想而知,从大量的人口上了星港之后,最苦重的就是穿梭机之类的设备,可以说是一刻都不能停,必须有货物不断的运上去。

所以联邦难民营也是很难,撒开人马收集的物资,有相当一部分都运上去了,这个是硬指标,穿梭机下来了,就进入一整套的程序流程,检修、装货、离场,川流不息。

天梯的建成,极大的缓解了这方面的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有些余力将空运力量用于地面的人员调配,包括建设中转站线路。

联邦亚洲难民营也是乐于见到三角洲分摊人口压力的。

虽然连日来人口死亡居高不下,但他们的难民管理压力仍旧很大,完全用不到这么多人,三角洲那边,如果能把这些人力都用起来,哪怕就是让他们捡垃圾,都是件皆大欢喜的事。

徐长卿确实需要人力进行各种劳作,然后把机械力量空出来,用于重点工程的建设。

类似红山镇中转站的建设,在三角洲也反生着,只不过四川的相关建设最显宏大,一个将整个四川盆地都罩起来的超级生态区正在一点点的形成。

这个级别,自然就不能只有壳了,现在的材料还做不到这般扛拉伸、载重的。所以实际上它更像蜂巢,在内部的广褒大地上有一处又一处支点,并且完全可以理解成建造超级大厦,因为它成型后,确实把空间大量的利用起来了。

不夸张的说,这个项目如果不考虑自给自足,那么往里边塞30亿人不成问题,并且不会像21世纪的北上广那么拥堵。

但要自给自足,那么立刻砍三分之二,这里能塞10亿人,并且向下还得延伸。

这也是必然的,大地也有承载限度,这么个巨物压上去,陆地势必沉陷,这可不是一般地基所能做到的,而是需要强化大地岩盘。

既然都这么干了,那么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也就顺势而为了。

AI评估,未来三年内,地球都会处于核冬时期,三年后也未见得好,因为情势就维持现在这种趋势的话,三年后异生物不敢说戴森球完成,戴森环至少是有模有样了。

异生物可是从赤道开始修建戴森环的,而不是先给太阳的南北极加底加盖。这意味着随着戴森环的完成,八大行星所能获得的光热都大幅度的减少。

所以建设这个大生态圈,就没奔着地表还能转暖去,而是当是在荒凉星球建殖民地。

这样说并不夸张,因为再冷下去,海洋也会冰结,然后是大气结构改变,再然后是地球磁场……

至于说干掉正在修建戴森环的那些异生物,那就是个笑话,以对方现在的能量吞吐效率,已然在人类一方的总和之上,去攻打对方,就好比伊拉克远天远地的来讨伐天朝,除了能表现一下花样作死,想不出要怎么取胜。

这也是为什么火星共和国明明没挨打,却一心想着后路要逃的主要原因。一张令人绝望的大桌,尚未可知的也无非是杯具究竟是摆的多还是少。

联邦出逃其实也有这方面的考量,智库算的清楚,即便外域城邦肯全力帮忙,联邦也仍旧是个烂摊子。

哪怕徐长卿手里仍旧与杀手锏,可以令战争在十日之内结束,联邦想要把这个烂摊子拾掇好,至少需要20个月。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收拾好只是说在没有更坏情况发生的前提下,勉强恢复到灾祸发生前60%的状态。

但实际上不可能,且不说联邦内部的问题,就是那个不断戴森环,都会不断的为地球带来各种影响和变数。

地球的生态从某个角度讲是非常脆弱的,连太阳黑子活动异常、太阳耀斑之类的天文现象,都会给地球带来影响,更别说戴森环了。

这种情况下,家大业大反而成为负担,光是处理层出不穷的破烂事,就会耗尽联邦的精力,还不出成绩。

所以官方一旦被拴在地月事务上,那就只会泥足深陷,坑死在这里。

这也就意味着,流亡、才是联邦的主题和未来。

尽快转型,最好能从外域联邦拿到关键性技术,火星共和国所掌握的那种就行,可以在太空建造长期健康运转的殖民地,有能量力场防护及抗载荷技术,以及更高效的可控核聚变技术,如此一来,联邦就有了当星际流浪种族的起码资本。

一切都需要及早着手,因为从坐地虎转变为候鸟是需要时间的,技术、产业、还有人们的思想,都需要时间才能完成转变。

那么就先从太阳系的大篷车队开始。筚路蓝缕,是很难看,但保证了存在性,未来也有那么点亮光。

除此之外,智库找不出更靠谱的出路。

所以从一开始,幸运船票抽取就是个骗局,说是精华人口提取更合适一些。

这些人未必就一定是外表光鲜的精英,但都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创造出较高价值的。哪怕是收破烂的,也比其他同行会捡,捡的更多。

就目前而言,至少在联邦官方的高层眼里,他们大方向上基本没有失手。只不过是没想到异生物舰队突入后,会成为中场契机,早知道是这样,完全可以再高举几天公仆的牌匾。

那样的话,会更具公信力,也能划拉走更多的物资和人口。

当然未来无从可知,这只是马后炮式的意淫,聊以**而已,现在他们也还是能玩的,有物资、有大军,还怕驱策不了民众?

而将地球甩锅给外域城邦,也基本做到了,徐长卿的表现并没有超出他们的预料。

如果执政团队比作一台发动机,那么联邦、共和国、外域,无疑是越往后越强劲有力。

外域城邦执政体系的结构及其掌握的先进技术,使之成为那种能把砖头形状的飞机都推的满天跳舞的超级发动机。

所以如果说关键时刻‘换发’怎么换最合适,那就是现在这种。

原本一身轻松、负担最小,满世界装逼炫能力的外域城邦,塞进联邦这台老爷车。

而联邦则打造艘精简干练的快艇。

这样一来,联邦的速度能飚起来,老爷车也能完成魔改,继续运转那么几年。

现在的情况也证明了确实是这么个兆头,地球、月球,都已经进入止损阶段,三分之二的人口死掉了,可那也还有100亿左右。

联邦智库推演,照着现在的趋势,外域城邦差不多能将车刹在80亿人口这个大关上。

第二个火星共和国,毫无疑问,一旦运转恢复,它仍旧是面不错的盾牌。

有它和共和国顶在前边,于情于理,联邦都能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借机完成体制转型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