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游戏 > 斩邪问道 > 第六十二章 无道世界人与鬼

斩邪问道 第六十二章 无道世界人与鬼

作者:底虚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2-01 13:59:1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徐长卿也不多话,从刘老汉手里接了包袱,在东厢窗下的石头沿台上打开,然后开始穿换。

刘老汉露出满意的神色,这小子的性子他很中意,人不傻,话不多,勤快,听话。

麻织的衣裤,内细麻、外粗麻,有里有面,针脚细密,做工还行,就是有些不太合身,大了些。

三件套,右衽布纽扣的褂子,灯笼裤,还有个套头的和尚领坎肩,这个坎肩最为特别,上面以朱砂画满符文,就跟文化衫似的。

问题是,以他之能,这些符文的含义,竟然一个都看不懂。

“不是道纹,不是梵文,这是什么咒文?”

一身麻衣,连短腰的皮靴子外面,都粘了麻布层,也没有漂染,灰白中透着黄,感觉像是披麻戴孝。

除此之外,还有一套简约的甲。

背心、绑腿、挥臂,组成,皮绳索、木甲片。

甲片是条状,宛如竹简被并排串联,桃木,上面蚀刻了字,还描了红,但字仍旧看不懂,似是蝌蚪文。

按照天朝古文字专家研究的结果,蝌蚪文、去卢文都是甲骨文的变种。

而玄门另有说法,蝌蚪文是天书文字。

他十几岁的时候,还特意去了趟浙江仙居淡竹,观山崖壁上的蝌蚪文。

传说那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有着日纹、月纹、虫纹、鱼纹等奇异的图案符号。

不管什么传说,只看能不能新生感应,他是玄门练气士,若这文真与修真有关,必然会多少生出些感应。

结果却是大失所望,遂彻底将之抛诸脑后。

今天又见此文,同样是没有生出任何感应,但他不禁问:“到底是谁的错?文不对?法不明?还是我不行?”

单是看刘老汉的行事套路,还是蛮有章法的,很像是那些传承久远的老行当。

说它是陋习糟粕、故弄玄虚?问题是这个世界貌似是鬼怪当道的,没真本事就上,那是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

若说他行吧,看起来似乎跟天朝玄门底层的祛邪除妖有相似之处,可偏偏没办法让他这个业内精英察觉到半分‘玄味’。

徐长卿来了兴趣,而刘老汉则按部就班的指点嘱咐。

不准见金,身上穿的,手里拿的,一点金属都不能有。

另外要备四宝,油盐米茶。具体是火油、青盐、糯米、新茶。

两人的穿戴一样,但装备不同,刘老汉背着桃木剑,手持一面破锣。

而他则背着类似于战术背心的包挂,包挂上有插管,插管里插着挑杆,杆头上挂着白纸的灯笼,手里拿着水火棍。

他印象中的水火棍是衙门里用的那种,象征官法不徇私。可这里不是,这里的水火棍是桃木制的,缠了火麻、水麻,这不是麻的种类,而是在讲制法。

刘老汉叮嘱了注意事项之后,就让他自己熟悉,天这时已经黑了,但爷俩的工作还没开始。

徐长卿白天在镇子里看到了电线杆,但晚上没有灯光,也不见人们用电器,没有电,并且人们看起来已经习以为常。

照明点的是麻油灯,油质还行,但仍旧有味儿有烟,光亮也严重不足。

这些徐长卿都能不过心,刘老汉以抽烟来打发时间,他不用,他可以修行,没有神灵眼和化翼的辅助,是不太习惯,但这个世界的灵气要远比地球充盈,甚至寻常粮食中都融入了灵气。

有灵气就能炼魂,而祭炼砂母虽然主要是靠土之力,却也得神魂驾驭。

有事做时间就过的快,似乎只是一转眼,午夜就临近了。

刘老汉敲敲烟锅,站起身:“我们走。”

脚迈出门的一刹那,就仿佛跨过一个界域。

有些像是从阳光下走进阴影中,感觉很鲜明。

再看镇子,呈现出的是与白昼截然不同的景象:

没有三四五楼,只有平房木楼,建筑风格是民国年间的,就像是拍摄【霍元甲】、【陈真】之类影视剧的片场。

到处是蓝灯笼,灯火通明的宛如过节。

路上路下行人往来,沿街叫卖,很是热闹。

“鬼镇,竟然有这样的鬼镇。”

饶是徐长卿在这个领域所知颇多,也忍不住暗中称奇。

或者说,正因为他知道的多,所以才对眼前的一切感到神异非常。

鬼市也好、鬼镇、鬼城也好,从来就不是什么灵体和谐共存、安居乐业的场所。

三个要点决定了鬼魂的世界是混乱的,险恶的。

首先是灵识蒙蔽,其次是存在不易,最后是秩序缺失。

不知道自己是谁,来去、目的,皆不知,面对是黑森林法则,也没有某个存在或某个组织制定秩序,规范礼法,阴间怎么可能成为阳世的翻版?

“刘老汉,有心情带新徒弟了?”

“唔……”刘老汉显得沉默寡言,对路上人们带着几分讨好意味的询问爱搭不理的。

街上走一遭,无事无非,平和安定,然后是东西南北门,都有门楼子,内里供奉着牌位,槐木制,描银,上书:丰河英灵。

丰河就是这个镇子的镇名。

三炷香,有浑身上下裹在黑烟中,隐约可见穿戴着甲具的阴兵吸食。

徐长卿知道,阴兵吸食的其实是信仰之力。

从本质上讲,刘老汉的这种作法,跟他以社稷之力,镇压阴魂、恶灵,令其恢复灵智,以供驱使是一样的。

只不过他那种占尽主导权,说一不二,而这种,互动交易的意味更浓郁。

许多人都有个误区,或者说被误导:我这是檀香,求神拜佛用它更见效果,我这是龙涎香,连天神都守不住勾引来吸两口……

首先,神灵不是料子鬼。

然后,求爷爷告奶奶,万金奉上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奉上三炷香神灵就帮忙解决了,神灵不会这么廉价。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香本身,而是其上附加的信仰力量,燃符、燃香,这个动作也很重要,用科学向的理解,通过燃烧,把物质中的某些能量释放了。

所以靠谱的作法是,诚心纯念,自己制香,没有那个条件就要供香,这样的香才是管用的,哪怕是两毛钱一把的,也比所谓檀香、龙涎香要强。

而刘老汉用的,是镇子里的人们供奉的草香。

通过仪轨,镇子里的人们的信仰与供奉之物关联,使之日夜受侵染。这种香一烧,相应的阴灵就能获得信仰之力。

这力量可以减少它们浑浑噩噩的时间,让它们可以有清醒的头脑和更多的时间干点正事。比如修行。

若没有此类助益,就得靠自己扛浊力的侵蚀。由于没有**,能量之间的互动更容易,浊力的侵蚀无处不在,势必对自我意识造成影响。

巡街一遍,祭祀了四方英灵,两人便回到了刘老汉的小屋。

一般来说,下夜的工作就是这些,动武的时候其实不多,否则这工作就太凶险了,有几条命也架不住三天两头上阵搏杀的。

然而如今这个世道不太平。按照刘老汉的说法:并不是所有的村镇,都象丰河镇这样,将人事鬼事打理的井井有条的。更何况还有外灾。

“榆林镇几天前让灭了镇,有内因,也有外患。你要有心端这碗饭,忘战必危,这一条得牢记,而且要努力学些本事。”说着,将一本发黄的线装书丢给他。

他接住后,借着灯火看名字,就见上边写着《鬼事记要》。

这书里五分之四,都是认知类的知识。比如鬼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忌讳,习性如何等等。

剩下五分之一,是干货。阴文字,这篇拢共不过千把字的文,他给三十二个赞。

还是那句话:假法书万卷,不及真法三五语。这阴文字,就好比汉语拼音,它通过一种巧妙的办法,来达成读某些文书的目的,并且只要能读,意思自然而然就可理解。

所以说它的确是一种技法,是学习的工具,他试着解读了下衣衫和甲胄上的文字,果然行的通。不由心中欢喜,琢磨着回去后,仙居那文也不妨用这种法解读一下。

“果然还是我不行,有太多的前人智慧,需要继承,想要望远,先得登高,前人的智慧就是高。”

其他的就技法就相对一般了,在他看来,对付阴邪,上阳力就好,针锋相对,行不行都是立竿见影,从不墨迹。

这一夜过的比较安然,一晚上巡逻三趟,午夜,三点,黎明,走走看看,上香,就是这两样。

天亮之后,刘老汉带着他去镇外转悠,东边是山,西边有河,北面是沙漠,南面是原野。

刘老汉告诉他,不需要看这些农田菜棚什么的,到了晚上,城外就是鬼地,除了山河漠野这四个特性存在,其他都对不上号。

也就是在了解这些的过程中,他知道了丰河镇的坟既不在自家田地,也没有专门的坟园,而是在镇子里,楼上主人,土下住鬼。至于地面,白天是人的,晚上是鬼的。

如此怪异,也是被逼的没办法,用刘老汉的话说:“鬼界兵荒马乱,动不动就抢壮丁,破村灭寨,鬼不安生,人也受牵累。”

他问有没有听说过阎罗、厚土、城隍、无常?

刘老汉反问:“你说的这些是啥?”

他一听这话,就知道没必要在这个方面深聊了。

下午,正在睡觉的他被吵醒,出门后发现刘老汉在院门口抽旱烟,而吵吵的则是镇民,他们聚集在公务所门前,为一张布告在争吵。

细一听,原来是在为人员名额吵。县里来的摊派任务,很危险,没人愿意去。

“我去吧。端这碗饭,这样的事少不得遇上,需要福厚运高,更需要胆大心细。”其实他这是想报答授法之恩。他原本是做几日工,凑够资粮就离开的。但刘老汉待他不错,又有阴文字这样的法门传下,这个因果就结的有些大,现在是个还因果的机会。

刘老汉闻言吧嗒了几口烟,带着他进了公务所。

还是那个小胡子,不久之后,镇子的花名册上登入了一个名字:田壮壮。

只要他这趟能回来,以后就是正式的丰河镇镇民了,会有自己的份子田,鉴于他下夜的工作,镇民会代他耕种。

还是那身行头,但多了柄油纸伞以及一件斗篷,伞面上写着四个楷书红字:平安保险。

三蹦子向南颠簸了半个多小时,到了县城。古城,城高墙厚,北门城头篆刻两个大字:丰江,古意盎然。

集结地就在城门口。

一个吊儿郎当的汉子看到徐长卿,大声叽歪:“你们丰河镇没人了吗,让个刚断奶的娃子来。

徐长卿单手从身旁的粮食车上抓起一包粮食,扔了过去,那汉子虽然接住了粮食包,却被砸飞了米许多,摔了个仰面朝天。

人们侧目。

“你大爷,天生神力啊!”

制服穿的很是板正的四旬男人看了徐长卿一眼,道:“丰河镇的人这次不错。”

徐长卿细细观察,才发现这些来自各村镇的土鳖驱魔人,当真是五花八门,各有特色。

不久之后,又有两辆三蹦子抵达,人到齐了,四十三人。

制服男讲话,大概的意思是说,有妖人为祸,榆林、平梁,两个镇子已经完蛋了,今得到消息,妖人躲在大树湾镇西面的山谷里,这次就是抓捕该妖人,实在不行就击毙。

市里下来人,跟县里的人汇合,有三十多个。但这些人对付人行,对付鬼不成。所以,需要这四十三人发挥各自的土办法,驱散或诛除鬼物。

县里发了三样东西,一面红旗、一个防毒面罩,一袋干粮,包括一小葫芦烧酒,五枚面饼,一把肉干。

干了一碗酒,三蹦子车队浩浩荡荡出发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