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叫《圣王》。
不是后来的那个网文圣王,而是论述内圣外王的圣与王。
何谓圣,儒学中有几个重要的东东,仁义、宽恕、礼乐……还有这个圣智。
圣不是又土,在古代是聖,从耳从呈,耳聪口敏,通达事理,才叫圣。
因此夫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想要耳聪口敏,通达事理,必须先修个人。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在第一位。这就是内圣。
但这个内圣只是放在个人身上的,若放在一个国家身上,则是对内仁治,百姓富裕,国家强大安定,这才是一个国家的内圣。
个人内圣了,就可以齐家了,治国了。
国家内圣了,就可以平天下了。
司马光以前也说过类似的话,但与司马光观点不同,张载这篇文章里鲜明地写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个人不内圣了,那么就不能齐家,不能治国?
试问能有几人达到这个内圣。
因此内圣外王准确地说法是以内圣为主,一边“内圣”一边“外王”,但它们是同时进行的。
内圣为主,外王为辅。仁爱治国,安定国家,富裕百姓,保家卫国为主,开疆拓土,威振周边宵小不敢侵犯中原的外王之道则为辅,这才是真正的内圣外王。
表面上这是张载对宋朝在军事上分岐的论述,不求开疆拓土吧,最少要保家卫国,但如今被一个小小的西夏屡屡欺凌,连内圣都算不上,何来的内圣外王?
实际这也是张载对弟子的支持。
王巨在南边做了什么?可以说是仁爱了宋朝百姓。至于交趾,那是“平”的,何谓平。在这个平字上,本身就有着攻克杀戳之意。因此王巨的做法某些程度上已经接近了这个内圣外王。
所以王巨在看这篇圣王时。张载说了一句:“巨儿,我以你为荣。”
不提庆州的那个轰动天下的万名书,在泉州王巨做差了吗?就是在广南,王巨做得也不差,包括对蛮人,否则那来的那首蛮人颂歌?
当然,有这个想法,也是张载思想的进步之处。民,吾同胞,百姓,我的兄弟!
他这个民,可不是许多士大夫心中的民,而是真正的民,大宋的所有百姓。
正是有了这个思想,所以张载对弟子的打土豪,分田地做法,并不排斥。
就象他前世,美帝强大,强大在等于是用全球的资源,养活着他们四亿人口。然而看着美帝的强大,中国不想强大,甘心着做第三等国家?不要说中国了,就是印度,还想做强国的美梦呢。
可若是这两个国家的百姓也享受着美帝的资源,那对于地球来说,确实是一场灾难。
因此悲观的说法,发展到最后,必会迎来零和游戏,最终迎来核爆时代。
然而王巨今天的想法却不是如此,依然有出路,依然有一。
一是技术的进一步进步,特别是无污染轻污染能源技术的进步。
二是星空之外。
以那种技术大爆炸时代,即便改造火星,也不是梦想,只是早晚而己。因此人类想要避免那个悲惨的核爆末日到来,重心发展就是这两条了。不过这有一个首要的前提,那就是美帝甘不甘心让出老大的宝座。如果不甘心,核爆就必然发生了。然后残余的人类必然会进入惨重的文明倒退时代,甚至要几千年几万年才能恢复元气。或者就象中国史上的王朝那样,一次次的月圆必亏,水满则溢……
至此,王巨的想法已经圆满。
不过著书立说的事,非是他所善长的,而且从他嘴中说出来,许多士大夫不但不信服,反而会排斥之。
正好这次回来,王巨顺路看望恩师,也顺便将他这个想法说出来,让张载写成文章,流传百世。
“这个一……”
“恩师,仅是从吕宋岛偏西,落后地区面积就相当于我朝现在的十几倍,一半地区适合人类居住,我朝能容纳三千万户,这么大的地区就能容纳三亿户,那么我朝会立国多么地久远?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旦朝代更替,会让多少百姓死亡?”
“不过很难。”
“是很难,可总要有人指出来。不过恩师,儒家之道,以仁为主,君子温润,温润如玉啊。”
张载不由乐了。
人如其文,张载的文章很仁厚的,但这两篇文章可能是隐晦地替王巨辨解,写得有些辛辣了。
王巨这句话是进劝张载勿用如此,想要得到更多的人认可,又是在儒家占据着上风的时代下,文章还必须要继续仁厚,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人认可,才能流传百世。
也就是王巨想张载取代后来的朱熹,成为圣儒。
于是王巨又在横渠留了下来,一是配合张载改写前两篇文章,二是配合张载写第三篇文章《的一》。
这个的一不是太极,而是避免巅峰必亡唯一的生机……
为了这篇文章,王巨在横渠耽搁了十天。
但这个十天,不仅是为了《的一》,王巨还安排了一件事。
进京之前,王巨将会做出一个猛烈的反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