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保,梁乙逋这主意还真不错啊。”韩韫讥讽道。
还有许多贺兰石未出手呢,不过那可以交给各个经济人慢慢出手,只要能持续地将价格压下去,就可以了。因此贺兰石价格迅速打压下去后,韩韫抽身出来,来到王巨身边看能不能帮上忙。还真帮上了,这三年连连大捷,也抓住了西夏各地的许多头领与贵族。
王巨从中挑选出一些人,押到兰州牢房审问,比如西夏各地的地形,各族分布,各堡砦城池的情况。
以前也审问过,不过比较零散,现在重新有系统地审问一遍。
王巨肯定没有功夫来主审了,因此正好交给了韩韫。
那么明年伐夏前,王巨就会得到第一手最宝贵的资料。
韩韫说道:“他想得好,但难道不知道这份国书,太保有权利处理吗?”
只要这份国书送到宋朝,宋朝就会很被动,且不说国内一些和平人士会因此而妥协,就说朝廷吧,一旦同意议和,明年肯定不能伐夏了。西夏将盟誓当狗屁,宋朝以中国自居,对盟誓还是相当重视的。甚至可以说到那时,辽国可以正大光明地出手相助西夏。
如果宋朝不同意,都低头低到这份上,宋朝仍要战,这就会逼得整个西夏各族同仇敌忾,一旦到了那地步,想顺利迅速灭掉西夏是不可能了。
不过梁乙逋疏忽了一点,那就是这份国书能不能顺利送到京城。
它必须先送到刘昌祚手中,刘昌祚也不是傻子,因此必会转交到王巨手上。
而且也不是白种树木的,更不是让他们白来拜见的,来到湟州城后,将他们各部情况说明,包括帐数多少,活动范围,风俗人情等等,然后再根据他们的情况,发放一些镰刀、锄头、铁耙、铁锅等铁器,甚至未来会派一些老农带过去种籽与草籽,教导他们耕种,或是尽量的定牧。
会花一点钱帛,但不会太多,这样却能多少保护一下恶化的大非川水土,而且定下来未来朝廷就能渐渐管理。
虽然大规模定耕定牧同样会破坏水土,不过总比大规模游牧强一点。只能如此了,想要象彼岸那样,不但定耕定牧,而且严格地限制单位面积的牲畜数量,那在整个宋朝都是无法实现的事。
不过还有两个部族桀骜不驯,也迅速被姚雄镇压。
不久,林广也带着大军返回。
这段时间,他带着军队与战俘,又用钱帛商货,发动当地百姓,兴修了几个堡砦,顺便还拓宽了沿途道路,这样等于青海湖东北这块,也纳入鄯州直接控制版图。
鄯州就是青唐城,唐朝的鄯县,原来的鄯州则是在湟州城的北岸,史上童贯拿下青唐城后,改为西宁军,不过就是一个名字,也无所谓,之所以沿用唐朝旧名,其实是喻意着宋朝未来会强大。
只是这一地区虽然有湟水与浩璺水,但位于上游,河水细小,又无什么支流,人烟同样稀疏,当然,王巨让林广花费许多钱帛与人力去修堡砦与拓宽道路,是看重了它的商业价值与军事价值。
并且虽然人烟稀疏,但未来反而会减少冲突。
随着王巨又接见了凉州与甘州各部派来的使者,甚至还有肃州那边的使者,因为战俘不仅是平西堡前的战俘与王文郁在凉州抓捕的战俘,以前西夏数次惨败中,同样有许多来自河西走廊各部的战士被宋军抓捕,沦为战俘了。
这些部族都不在一起,而且也不是所有部族首领都被王巨释放出来,有许多人战死了,并且各部离兰州距离又不一样,因此断断续续而来。
王巨不可能每天都接见他们了,每隔十几天,才让这些首领聚一聚,然后只说几句话,为虎作伥,当罚!
也不要以为罚是害了你们子弟,相反这是变相的保护,现在将这些战士释放,难道以后就不打了吗?打就会死人,死我们大宋的战士,也会死你们的子民。
放肯定要放的,等事了后,会根据你们的表现释放。
何谓事了,王巨没有明说,但都懂的,也就是宋军到来了,你们乖乖配合,不得反抗,否则属于你们族中的战俘永远劳改吧,说不定还能卖给各个坑矿做矿奴,换几个钱。
王巨还是这几句话,说完了,就派人将这些头领带下。
然而京城那边也犯傻了,西夏使者带着这份国书,匆匆来到京城,这一回两个夏使表现很低调很老实,一点也不象以前那样嚣张,然后献上国书。
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明白的,这道国书分明是给宋朝出难题啊。
蔡卞不解地说了一句:“太保怎么同意夏使带着这份国书来京城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