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最后就是蔡确也没有同意,赵佣太小了,有碍国体。
不过大伙也能理解王巨的苦心,在外交上,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一直很笨拙的,而对于这一点,王巨同样排斥。
让赵佣观摩一下,无疑是现场教学,会给赵佣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最后在蔡确的提议下,大家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以赵顼为主,王巨负责具体谈判,再让赵佣于边上坐着,然后再召见高丽使者。
一会,赵佣带进来。
不过高丽使者还要有好一会儿,才能被带到皇宫。
王巨便上前,给赵佣讲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刚才他在殿中与诸人的对话,也包括了他所说的那个内圣外王与内王外圣,大约说了一遍。
赵佣抬起头问:“太保,百姓齐心真的很可怕吗?”
“还记得田单的故事吗?乐毅连下齐国七十城,只余即墨与莒城未下,即墨主将战死,军民共推田单为主将,正是军民齐心,最终反败为胜,这就是最好的例子。况且西夏还有那么大的地方,还可能有辽国的支援,更不可疏忽大意。还有唐太宗如何灭突厥与薛延陀,每次都是在他们国内有变,百姓失望,诸族离心之时,唐朝才发军征伐,一举而剿灭。但唐太宗这么做不是猥琐,而是伟大,因为这样做可以减轻平伐的难度,降低国内百姓的负担,减少将士的牺牲。”
听到这里,范纯仁微微蹙了一下眉头,王巨思想是很实际的,也就是很功利的,做为一个老派儒者。多少有些不喜。
但他又不知道说什么好,难道强壮自身、富强自己国家是错了吗?
王巨继续说道:“还有一个例子,那就是我征伐阿里骨。阿里骨乃是回鹘人,吐蕃诸族心中不认可。又加上他用兵熙洮,先后惨败,因此我一举而歼之。如果阿里骨乃是董毡亲生儿子,即便洮水与定西城大捷,臣也要劝陛下派使安抚,以免两面开战了。”
“董毡为什么推选阿里骨为继承人?”
“殿下能想到这个问题,很是英明,其实原因臣也不是很清楚。也许董毡那时病重,没有想到诸族认可的重要性,也许董毡之母乔氏与李氏之间有着恩怨,故对李氏两脉感情疏远,如王韶用兵熙河,董毡只是略略派了阿里骨发兵救援了一下,虽救援了,但力度很小。因此他可能会在心中想,若是从李氏后人中挑选出一个赞普,可能他的妻子与一些亲戚不保。还不如立阿里骨上位。”
这只是王巨的一个猜测,具体的,王巨真的不清楚了。”
王巨说完后,对一个近卫说道:“你将朴使者带到军器监账房,让军器监的官吏给他观阅所有账册。”
近卫将朴延顺带走,王巨拍了拍手说道:“陛下,殿下,问题解决了。”
赵顼哑口无言。
王巨说道:“陛下,秦国之所以强大,一是商鞅变法,不能看司马迁的评价,他评价是不公正的,商鞅对秦国的贡献无可想像。二是几代君王皆战战兢兢地治理国事。三是不好虚名,一点一滴地将疆域慢慢壮大,由是才有了一统天下的实力。四就是聪明而又狡猾的外交,比如张仪使楚。所谓史书,就是让后人以史为鉴,秦国迅速灭亡当值得后人借鉴,但秦国如何从春秋几十个、几百个国家中,从战国七国中如何脱颖而出,同样也值得借鉴。”
“其实天下许多道理是一样的,比如用兵之道,七分正,三分诡,比如儒家的内圣外王,国家外交亦是如此,以正为主,以奇为辅,只是片面地追求所谓的正道,往往反落了下乘,失之迂腐,反而被敌所乘。”
但不管王巨如何解说,这种颠倒黑白的手段,赵顼还是不能接受的,然而怎么办呢?
并且不得不承认,这么做,是为宋朝带来了许多好处,至少辽国伤了很大的元气,不仅是明年呢,没有四五年时间,西夏那边是不会平静,最少没有这么长时间,百姓是不会对宋朝认可的。辽国伤了元气,那么更长的宝贵时间也就赢得过来了。
他摆了摆手说道:“王卿,高丽那边不问了,说一说明年的安排吧。”
不用他吩咐,王巨也要说的。
当然,这仅是安排,具体的行军方案,或者其他策略,也要随着情况变化而变化,但大约的行军路线变动不会太大……不过提前说了,军队行兵路线又没有太大的异动,后方就不会生疑,这同样很重要,毕竟那么多军队,就是李世民在世,也会多少有些不放心的。
范纯仁听完后,挠着眉毛说:“太保,计划是不错,不过朝廷那有这么多钱帛?”
别的不说吧,就说战后的移民,西夏经过这次催残,多处地区人烟稀廖,甚至有的地区都成了无人区,这反而是一件好事,正好移民了。
以西夏的地盘,还有那么多丰饶之地,而且王巨还打算将一部分羌人强行打散安置在缘边各州,那么足以轻轻松松地安排三四十万户百姓。
移民的百姓也不用担心,正好河东路人多地狭,土地紧张,不仅河东路,还有陕西路,陕西路许多地区因为伐夏与永乐城之伤,人烟稀疏,但这是缘边地区,京兆府一带,包括同州、华州、耀州、河中府、凤翔府,人烟皆稠密无比,真不行,还有利州路呢,随着利州路移民的安定,家书的往来,利州路那边还能动援许多赤贫百姓愿意向北方迁徙。
这样,可以疏散这些地区人口稠密所带来的压力,又可以使得西北汉人的比例可能达到一半,未来甚至越来越多,再也不会成为塞外胡地之所了。
然而不能学习王莽强迁移民哪,仅是这么多移民的安置,就不知得花费多少钱帛。
如果辽国出兵,两国再来鏖战一场,王巨打舒服了,但国库怎么办?后方怎么办?(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