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帝国崛起:西班牙 > 第三百三十三章 :德皇再次驾崩,运河争夺

和卡洛所预料的差不多,在德国国内为威廉一世举行着葬礼的同时,法国也在进行着有关于是否对德国发动战争的商讨。

卡洛能够得知消息并不是因为皇家安全情报局的情报工作有多出色,而是法国人关于是否对德国发动战争的争吵已经摆在了明面上。

法国的主战派和主和派为此大吵了一架,双方甚至差点在议会上打了起来。主战派指责主和派是一群畏惧敌人的懦夫,为了自己的利益要忘记国家的耻辱。

主和派则指责主战派是不顾局势的莽夫,为了向德国复仇连法国的外交局势都不顾了。

双方的争吵相当激烈,相关的争论消息甚至被法国媒体报道了出来,成为欧洲各国民众热议的话题之一。

当卡洛得知法国议会内部的主战派和主和派进行激烈争吵的时候,卡洛也就清楚法国基本不可能对德国发动战争了。

如果法国真的有相关的战争计划,他们不可能以这样搞笑的方式泄露自己的计划。事以密成,法国在发动战争之前肯定会进行秘密准备,等到其他国家发现的时候战争已经打响了。

现在这样争吵不休的局面看起来更像是两派为了争取法国民众的支持而演的一场戏。比较激进的人自然会支持主战派的想法,比较理智的人则会更多的考虑主和派的观点。

对于双方的党派来说,他们不需要付出什么代价就能为自己拉拢民众支持,这绝对是一件稳赚不亏的事情。

从法国总理亲自前往德国参加威廉一世的葬礼也能看出法国政府本身并不想和德国爆发战争。对于法国来说,或许他们想要的也是长期的稳定与和平。

德国方面,对于法国政府有可能的发难,俾斯麦首相也是有着充足的准备的。

因为新任皇帝腓特烈三世无法会见宾客的原因,俾斯麦首相就成了他的全权代表,负责接见所有前来德国参加葬礼的宾客。

理所当然的,俾斯麦首相的会见名单当中也有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和翁贝托一世。

在德国政府准备的一间私密的会议室内,俾斯麦首相,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和翁贝托一世展开了秘密会谈,并且再次重申了三皇同盟的条约内容,表示三国的外交盟友关系不会因为任何意外而改变。

三国代表互相承诺条约不会改变之后,很明显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目前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的三国同盟明显是互相依靠,彼此需要的状态。

这也导致签署条约的三国关系非常密切,不会因为威廉一世的去世而导致条约的终结。

这份三皇同盟条约就是俾斯麦首相应对法国有可能发难的真正底牌。目前的三皇同盟条约内容还是相当隐秘的,并没有其他国家清楚这三个国家已经缔结了军事同盟条约。

也正因为如此,俄国才没有完全的向法国靠拢,而是选择了脚踏两条船,既接受法国资本的帮助,又不愿意和德国完全撇清关系。

俾斯麦有信心在这样局势动荡的时刻依靠三国同盟条约给予法国致命一击。但凡法国人敢主动发动战争,俾斯麦首相将会如同上一次的普法战争那样,再一次兵临巴黎城下,并且让法国政府签订一份高达50亿法郎的赔款。

好在法国政府暂时没有发动战争的打算,一时间也不清楚战争不会爆发对德国和法国这两个国家来说到底算不算好事。

威廉一世的葬礼举行的很快,葬礼的规模还是比较大的。作为德意志帝国的首任皇帝,德国人对于威廉一世的贡献还是比较认可的。

在下葬的当天,柏林的街头涌现了数十万名德国人。大家依依不舍的望着装载威廉一世的石棺,一直将威廉一世送到埋葬地这才罢休。

在葬礼结束之后,各国参加葬礼的代表也很快就离开了德国。

只不过有许多国家的外交代表仍然在关注德国的局势,最主要的就是新任皇帝腓特烈三世的身体状况。

没让卡洛失望,腓特烈三世很快复刻了历史上的名号,成为皇帝不到100天的时间就迅速去世,德国皇位也很快落到了皇储威廉的头上。

威廉一世的葬礼结束还没有100天的时间,德国再次为皇帝举行了葬礼。德国皇位如此频繁的变动引起了欧洲各国的关注,这位极其不幸的,在位不到100天的皇帝腓特烈三世,也被欧洲媒体和民众戏称为百日皇帝。

很明显,皇位的频繁更迭对德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是沉重的打击。俾斯麦首相接连操办了两场皇帝的葬礼,很明显看出这位已经年老的首相此时身体已经佝偻,精神也没有前几年那么好了。

德皇腓特烈三世的葬礼西班牙仍然派出了首相卡诺瓦斯参加,卡诺瓦斯首相对于德国的葬礼也算是轻车熟路。

值得一提的是,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和意大利国王翁贝托一世并没有选择参加这次葬礼,而是分别派出了自己的皇储鲁道夫和王储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王子。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唯一的儿子鲁道夫目前还没有发生意外。根据历史上的记载,鲁道夫皇储会和自己的情妇在明年殉情自杀。

现在还处于1888年的中旬,这位皇储还没有走到如此极端的境地。

至于意大利国王翁贝托一世派出的王储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王子,在历史上也算是有一定的名气。

意大利之所以在一战中反复横跳,最终背叛了三国同盟加入协约国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原因就是当时的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也就是现在的王储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王子的决定。

意大利王室还是有一定的权力的,在被墨索里尼夺取政权之前,意大利国王都有一定的亲政权。

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统一意大利之后,意大利民众对于萨伏依王室还是非常欢迎的。

这也让他的继任者翁贝托一世获得了相当大的权力,甚至还推动了意大利的陆海军扩张。

自然而然的,下一位王位继承人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也获得了一部分权力。

只不过和坚定与德奥站在一起的翁贝托一世不同,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是一个反复横跳的家伙。

一方面,他和德国以及奥匈帝国保持着三国同盟关系,并且多次与德国和奥匈帝国展开了交流,确定了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之一同盟国的阵容。

另一方面,为了自己的殖民地,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又加强了和英法俄之间的联系。

甚至在一战爆发之后,因为英国和法国的不断拉拢,最终他选择让意大利加入了英法俄这边,果断的抛弃了和德国以及奥匈帝国的盟约。

从结果上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的选择是正确的。他成功的让意大利站在了胜利方,避免了意大利王室像德国和奥匈帝国王室那样悲惨的结局。

但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意大利的快速背叛,让德国和奥匈帝国所面临的战争压力变得更加严重。

本来俄国这个强大的国家在战争爆发后不久就退出了战争,如果意大利继续站在德国和奥匈帝国这边,一战谁输谁赢还真的不一定。

如果说在一战中选择正确方的决策还算合理的话,那么在二战中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的决策就有些让人看不懂了。

在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武装发动了向罗马进军的行动之后,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先是支持了当时意大利政府提出的对法西斯行动对采取的军事行动和戒严,随后又拒绝在戒严令上签字,并且接受了国家主义党和自由党右派领导人提出的让墨索里尼组阁的建议。

这么做的最终结果就是墨索里尼成功实现了军事独裁,意大利王室也完全被架空,最终因为二战的失败被废除。

虽然意大利的君主制亡于他的儿子翁贝托二世,但实际上,委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的统治期间,意大利的君主制就已经岌岌可危了。

对于自己的这个侄子,卡洛并没有太多的印象。

在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出生之前,卡洛就已经来到了西班牙并且成为了西班牙的国王。

这也导致卡洛和自己的侄子并没有见过几次面,虽然两人的亲属关系还很近,但实际上的关系已经相当生疏了。

在欧洲各国再次派出代表参加德国皇帝腓特烈三世的葬礼的时候,法国政府这边,已经在进行着对于自己外交局势的改变了。

目前法国的外交局势还是比较困难的,并没有任何一个真正的盟友。

虽然德国国内的局势比较混乱,但德国名义上仍然维持着与奥匈帝国以及俄国的三皇同盟。

在德国经历如此重大变动的时候,法国决心做点什么,来改变自己的外交处境。

做什么呢?法国人巡视一圈,最终将目光放在苏伊士运河上。

苏伊士运河的重要性不用多说,这是欧洲连接印度洋的重要通道,目前的重要性比马六甲海峡高得多。

英国与印度殖民地的联系,法国和西班牙与亚洲殖民地的联系,欧洲各国与非洲东海岸的联系都靠着这条重要的海上通道。

这也让苏伊士运河一直备受关注,运河所在的埃及更是成为各国殖民竞争的重中之重。

苏伊士运河于1869年正式通航,并且在此之后一直被英国和法国控制。当时的英国和法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由他们共同掌控苏伊士运河,其他国家也没有任何话说。

但很快,局势就迎来了变动。

随着法国竞争埃及失败,英国成功获得了埃及的话语权。最终的结果就是英国从埃及的手中购买了运河的大量股权,实现了对苏伊士运河的掌控。

这一下子改变了运河的局势,从原本的英国和法国共同掌管苏伊士运河变成了英国一家独大,占据运河运营管理的大半话语权。

对于法国甚至大部分欧洲国家来说,这是无法接受的。

运河一家独大也就代表着英国可以随心所欲地关闭或者开启运河,如果英国封锁运河不让其他国家通航,这岂不代表着其他国家的重要海上通道会被直接切断?

可以说自从英国掌控苏伊士运河之后,如何公平的确保各国都有运河的通航权就变成了欧洲一直热议的话题。

为了改变自己的外交处境,法国人也决定豁出去了。他们打算联合许多欧洲国家共同开启关于运河管理权的探讨,并且商讨出一份能让所有国家都接受的公平方案。

如果法国真的能够做到让各国都公平地享受运河的通行权,这会对法国的外交局势造成成极其有利的影响。

到时候的德国再想通过外交封锁的方式孤立法国,就基本不可能了,毕竟各国哪怕为了苏伊士运河的通行权,也会尽可能与法国保持良好关系。

不过话说回来,想要确保运河的通行权,也就代表着必须要和英国人正面对抗。

为了在竞争中不弱于英国人,法国一下子联系了好几个国家,其中还包括他们的老对头德国。

为什么法国人愿意联系德国呢?

原因也很简单。首先,德国在非洲东海岸也有殖民地,他们对于苏伊士运河也有通行要求。

其次,德国的海军并不强大,就算他们拥有苏伊士运河的通行权,也无法对法国的海军造成威胁。

再加上拉上德国也能壮大声势,让英国不得不放弃或者出让大部分运河的掌控权,这也是法国人最终拉上德国的原因。

除了法国和德国这两个超级强国之外,法国政府还联系了奥匈帝国,俄国,西班牙,荷兰,葡萄牙和奥斯曼帝国,只要这些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哪怕是英国也不得不在这些国家的重压之下选择退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