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临安不夜侯 > 第819章 尽在把握

临安不夜侯 第819章 尽在把握

作者:月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25 00:21:03 来源:平板电子书

暮春的风,偶尔会带来黄土高原的风沙。

所以随杨沅而行的藤原姬香、尔咩伊萨、小青棠等人都戴了帷帽。

大军已在城下集结,站在西夏王都兴庆府的城头,可以远远看到贺连山隐约的轮廓,淡如水墨。

黑色描金的大氅让杨沅愈增了几分高贵的气质,颀长的身材衬托得他,有一种面如冠玉的儒将气质。

杨沅的目光从送行的人群中扫过,看到西夏皇太后任沐妍和皇后罔云湄时,微微停顿了一下。

皇太后任一袭素衣,发间只簪着一支白玉簪,却难掩其端庄妩媚的气度。

她的目光与杨沅一碰,便心慌地移开,白玉似的脸颊上,倏然飞起两抹红云。

纤长的睫毛微微颤动,将她心中的不平静展现在了杨沅的面前。

她不确定,此去临安,是不是和杨沅就要再不相见。

因为,哪怕杨沅重返临安,以她的身份,只怕也很难再有机会与之相见,更不要说……有什么亲密接触了。

站在她身侧的西夏皇后罔氏低着头,袖中的素手紧捏着一方绢帕。

她还记得第一夜的羞愤难堪,以及强装的温柔羞涩。

她还记得第二夜的欲拒还迎,渐渐沉沦。

她还记得第三夜的半推半就,悄然奉迎。

她还记得白日里期待天黑,天黑时热情如火的一幕。

她自长成这么大,从不曾如这几夜一般快活。

可惜,这样的日子结束的太快,很快,她又要变成一个独守春闺的寂寞人了。

罔氏没有任氏一般的自制能力,泪水已经模糊了她的双眼。

她悄悄转过头,举袖拭了拭眼角的泪,“轻声抱怨”着:

“暮春时节,风沙还这么大。此去临安也好,听说那江南水乡,便不会有这般天气。”

说着,她便从宫女手中取过一顶帷幔,戴在自己头上。

帷幔落下,这回她可以放心地流泪了。

李仁孝站在罔氏前面,没看见他的皇后,正在为了另一个男人流下泪水。

他正仇恨地瞪着杨沅,就是这个男人,夺走了他的江山。

“杨少保,恭祝你此去旗开利胜,马到功成啊!”

李仁孝拱手笑着,笑意却不达眼底。

杨沅的目光落在他的身上,淡淡一笑:“承蒙安顺公吉言了。”

李仁孝听了“安顺公”三字,不禁脸色一白,旋即变成了酱紫色。

站在李仁孝身侧的李仁友等三兄弟,则是一脸嘲讽地瞥着李仁孝。

他们神色从容,甚至带着几分幸灾乐祸。

他们是亲王,但日子一直过的是如履薄冰。

如今马上就要前往临安了,或许自由度不比从前,不过反而不似从前一般,头上一直悬着一口刀。

这让他们对于临安之行并无不安,甚至还有一些期待。

“自官家登基以来,杨某忙于政务军事,还不曾回京叙职。

待陕西事了,杨某总要回临安觐见陛下的。

到时候,某再与安顺公一晤啊。”

杨沅看着李仁孝,笑吟吟地说着。

但他的目光,却是错过了李仁孝的脸,看向了他的肩后。

任氏和罔氏顿时杏眸一亮,露出了几分欢喜。

人心一旦有了盼头,那精神便格外不同了。

马蹄声起,大军开拔了。

苍凉的号角声由远及近,次第响起。

重炮的炮车在逐渐移动的队伍中,显得尤其醒目。

这是杨沅的中路军,中路军分为前后三军,这是杨沅所在的中军,约一万五千人。

杨沅接过独臂大侠陈涿光递来的水酒一饮而尽,然后一甩大氅,举步下了城头。

队伍渐去渐远,杨沅自军中伫马回首。

就见蓝天白云之下下,兴庆城已经渐渐模糊在了他的视线当中。

……

杨沅兵分三路,从西夏入陕,仗一开始打的很顺利。

三路大军开拔之后,就要按照既定战略行动了,彼此间很难再进行联络。

费尽心机,损耗大量情报人员获得的消息,全都是滞后的,那也就没了不惜代价去了解的必要。

杨沅这一路兵马的进攻所遭遇的抵抗要比攻打西夏时难的多。

一方面,金军的战斗力的确在西夏军之上。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金军主要是守城。

而关中地区的大城大阜都是坚城厚墙,远非西夏的城池可比。

这种坚城要攻克,只有两个办法,一是里应外合,二是围城久战。

杨沅挺进陕西,想打的就是速度战,不给金国朝廷调兵遣将的反应机会,自然不会采取围城久战策略。

他的重炮对城池的破坏作用很大,但也不是攻克这等坚城的绝对手段。

但这时候杨沅在秘谍系统的作用就发挥了出来。

金军虽然招募了大量汉兵,但是整个军队体系,还没有因为大量汉兵的扩充而调整过来。

女真籍的士兵无论是升迁还是待遇,亦或是战功上的计量和赏赐,都与汉军大为不同。

这需要整个军队体系的调整,哪怕朝廷大力促成,也需要一段时间。

而大宋抢的就是这个时间差,在金国还没有完成军队体系的调整之前对它动手了。

那些粮饷遭克扣、升迁没机会的汉军,岂肯为金国卖命?

因此,一经大宋谍报收买拉拢,金国的汉军心思就变了。

哗变的、临阵倒戈的、消极作战的,杀将投降的,献关开城的,暗杀官长的……

种种行为一出,金国将领们对汉军开始进行防范和排斥。

而这些行为,进一步把汉军推的更远了。

因此,陕西地区诸多关隘,陆续落入宋军之手。

金军内部开始的清洗,使得原本就不牢固的金军更是成了一团散沙。

杨沅这边打的顺利,得益于他的内记室、外记室和潼川路经略安抚使司已经渐渐形同幕府的设置所起的作用。

杨沅在谋略整顿西军三帅臣的时候,其幕僚队伍就已开始推演如何攻打西夏,如何攻打金国。

虽然事态的发展,比如西夏的归附,完全不在他们的推演之中。

但是这种事情的出现,只是为他们原本推演的计划中这一环,又省下了大量兵力和物力,使得后续的战争对他们愈发有利。

这些绝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战略准备,早就在着手实施的秘密谋划,才有了今日的厚积薄发,一经开始,才有了破关直入,石破天惊的震撼效果。

但是这时候,时寒部的粮道被截断了。

时寒部很快就了解到,切断从西夏支援时寒部的粮道,并且对其进部进行运动战的,是鞑靼人。

鞑靼诸部一直受到新金帝国的袭扰和掳掠。

可是一盘散沙的鞑靼人并无对抗之力,他们只能利用广袤的大草原不断逃避。

这种苦日子,鞑靼人已经过够了。

英雄应运而生!

到了该催生这样一个人物的时候,时代自然会涌现出这样一个人来。

金国皇帝完颜亮找到了鞑靼塔塔儿部落的酋长纳兀儿·不亦鲁黑罕,册封他为王。

金国又赐予他相当多的兵器甲仗,助他镇压四方,建立联盟。

纳兀儿称王之后,在金国的帮助之下,迅速开始了对鞑靼诸部的统一之战。

这几年新金帝国一直在对鞑靼人吸血,这使得鞑靼各部落接受纳兀儿统治的阻碍被迅速削除。

这一年,铁木真刚刚成为一个胎儿,他还未呱呱落世。

但世间已经有了另外一个人取代了他,这人便是纳兀儿。

纳兀儿统合了大部分的鞑靼部落,建立大蒙古联盟,东拒新金,南下陕西,助金作战。

宋国是鞑靼死敌新金帝国的盟国,自然就是蒙古的敌人。

纳兀儿接受完颜亮的邀请入金作战,不仅接受了金国馈赠的大量兵器甲仗,完颜亮还向他承诺,鞑靼人一路杀去,所掳获的一切,尽归其所有。

这一幕,俨然有点当初大唐向回纥借兵的模样了。

大唐曾先后四次向回纥借兵,条件是“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其结果就是,回纥兵依约同叛军交手了,但也对攻克的城池、途经的村寨大肆劫掠。

他们到处奸淫掳掠,百姓数万数万地被屠杀、掳掠、奸淫。

反正大唐的皇帝已经承诺了,“金帛、子女皆归回纥”,他们还客气什么。

虽说大唐皇帝答应的是所攻克的城池,但是回纥兵岂会如此本分?

而今的鞑靼兵,一如当年的回纥兵。

宋军是入陕进攻的一方,金国是据城防守的一方。

因此,宋军经常需要行军,而行军之中,是不宜布防和架设火炮的。

鞑靼骑兵则正擅长野战,他们的群狼凿穿战术,来去如风,动如迅雷,这让宋军吃了大苦头,极大拖延了宋军的推进速度。

按照这种状况持续下去,等金国庞大的国家机器充分开动起来,抽调更多军队进入陕西,则宋军的战略必将失败。

不过,杨沅并非孤立无援的。

鞑靼兵的突如其来,确实不在他的预料当中,但他同样也有许多后手没有暴露出来。

比如新金帝国的南征,

比如辛弃疾等暗藏在金国腹心悄然培养的力量,

比如两淮、鄂州地区宋军主动进攻以牵制金军,

比如已经在新金帝国和鞑靼草原上迅速发展起来,拥有了庞大信徒的大萨满教。

一切,仍旧在他的预料之中。

似乎,仍在他的预料之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