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临安不夜侯 > 第865章 燕王要做伊尹吗?

临安不夜侯 第865章 燕王要做伊尹吗?

作者:月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3-25 11:41:08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杨沅心思一转,马上又改变了主意。

他微微颔首,对那庆王府家丁道:“头前带路。”

杨沅依旧上了自己的座车,在他的卤薄仪仗护持下,随着那辆庆王府的车,缓缓离开了皇城。

宫门前的武士之中,就有皇城司的亲事官,而杨沅在“清君侧”之后,不知是有意还是忘了,并未对皇城司做过什么控制。

所以,这个消息马上便悄无声息地传递到了后宫。

车上,杨沅静坐在车中,望着前方轻轻晃动的帘子,忽地洒然一笑。

我的心态啊!

我的立场既然变了,心态也得及时调整过来才是。

晋王不肯做天子,那我这个权臣就做定了。

既然要做权臣,那我这墙头站的还那么明显做什么?

这个二大王,还是有用的。

赵恺此时在王府里,正在坐立不安。

他还是个十六七岁的少年人,而且就连他大哥也没有过多长时间的储君教育,他更是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培养过程,心性哪能沉稳的下来。

王傅吕护见了赵恺坐立不安的样子,微微摇头:“殿下,稍安勿躁。”

王府长史葛季平也道:“大位若有变动,二大王便是首选,燕王支持谁固然重要。

可燕王也需要一位信任他的天子,巩固他的权位。

所以,燕王同样有求于二大王,二大王切勿表现出急切姿态。”

赵恺听了,这才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便尴尬一笑,重新坐了下来。

宋朝的亲王虽远不及唐时亲王权重,不过基本的王府属官还是有配备的。

比如王傅,太子的老师叫太傅,王爷的老师自然就是王傅。

再比如长史,这是负责王府日常行政事务的官员。

其下还有司马、咨议参军、记室参军等。

赵恺这几天进宫请安、探望王叔赵璩,渐渐察觉到了不对。

他的长兄,如今的皇帝,由始至终不见其人。

这也就是宋朝十天半月的才开一次朝会,否则朝野间早就发现天子被软禁了。

赵恺把他察觉的宫中动静说与他的王傅和长史听了,吕护和葛季平不免就动了心思。

做太子属官,还是有盼头的。

只要太子登基,那就飞黄腾达。

可是做王府属官,这一辈子基本上就到头了。

顶多临老致仕时,朝廷象征性加官一级。

但是现在种种迹象表明,当今天子帝位不稳了。

那……如果天子一旦逊位,由谁继承大宝?

吕护和葛季平突然发现,这张大饼要砸在他们头上了。

他们大王可是皇次子,顺位继承的话,理所当然的新天子人选。

不过,理是这么个理儿,他们也不确定。

为确保万一,这时候是应该向燕王示好了。

所以,两个人赶紧就撺掇庆王,向燕王发出了邀请。

只不过,赵恺一个未成年的王,说起来还真没有什么能用来收买燕王的。

美人儿,他没有。

财帛,他还没杨沅多。

他能给的,也就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对于未来的承诺。

可他也不想想,燕王已经位极人臣了,他能许杨沅一个什么未来,才能打动杨沅?

……

“太皇太后,燕王去了二大王府上,只待了三柱香的时间,便离开了。”

很快,吴氏这边就得到了杨沅赴庆王之约的消息。

不过,双方见面,具体谈了些什么,却是无从打听的。

但只从见面的时间长短,吴氏就大概分析出了想要的结果,心头微微一松。

“恺儿看来是察觉到了一些风声,盯上那张位子了。”

吴氏淡淡一笑:“他却不知,越过他提名惇儿的,正是燕王。”

吴氏为自己这个二孙子的愚蠢微微摇了摇头,吩咐道:“赵恺再来请安时,叫他暂不必来了。

就说晋王需要静养,本宫与太后,也需要静养。”

内侍总管答应一声,便退了下去。

皇太后谢氏道:“杨沅既然提议由恭王继位,就不该赴庆王之会。”

现在赵宋皇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局,不过赵璩醒了,吴氏心头一块大石便落了地。

她知道,老赵家现在还能拴住杨沅这头猛虎的,就是璩哥儿了。

既然璩哥儿无恙,朝廷局面至少暂时也就稳定了下来,她的心情也放松了许多。

吴氏笑了笑,道:“不然,站在你的位置,当然不该见。

但是站在杨沅的位置,却是应该见的。”

眼下这局面,吴氏能商量事情或者倾诉心声的,也就只有这个儿媳和陪伴在一旁的孙女赵宁儿了。

由于庆王和恭王与皇位的敏感关系,现在反而有什么事都不能和他们商量。

倒是这老中青三代女子,身份更超然一些,所以可以在一起大大方方的议论此事。

吴氏道:“虽然不知道他和庆王说了什么,但老身可以断定,他不会透露自己的想法,但会稍稍露出口风,告诉庆王,皇帝确实要换人了。但……”

她看了看谢氏和赵宁儿:“但,帝位谁属,是要由两宫来决定的。”

皇太后谢氏疑惑道:“为何如此?”

吴氏笑而不语。

杨沅去见了已经被放弃的庆王赵恺,这就更叫人放心了。

这说明,杨沅还有邀宠之心。

他有邀宠之心,便说明他没有僭越君上、觊觎皇位的想法。

如果他为了平生抱负,亦或为了自保,想做一个权臣……

反正,儿子有能力却懒散成性,孙子一个比一个不成器,有这么一个有能力的权臣主持大局,维系赵宋命脉,也未必不可以。

赵家的子孙,总不会一代代的全都不争气吧?

等到后代中再出一个如太祖般英武的人才,赵家的皇权,终有拿回来的一天。

吴氏意味深长地道:“如果他要做周公、伊尹、霍光,也未尝不可。”

……

“燕王是要做伊尹吗?”

说话的小书生唇红齿白,眉眼如画。

那整齐的漂亮的眼睫毛下,是一双带着甜意的杏眼。

肌肤分外白腻,漾着一种奶蜜般的润泽,比玉生香。

谁都看得出,这是易钗而弁的一位美少女。

穿男装只是为了出行方便,所以船上众人,倒也不会就把她当成了一个少年看待。

陆九渊笑了笑道:“慕易啊,你要知道,‘清君侧’这种事,纵然是万般无奈之举。

可一旦踏上这条路,也是再无回头余地的。

当今天子之所为,究竟如何,你我心中都有一个公断。

或许……,燕王以后,也只能做一个伊尹了。”

慕易不是这“小书生”的名字。

她小小年纪,看起来似乎最多也只豆蔻年华,瞪起眼睛来时,还有一丝奶凶奶凶的稚气呢。

所以,这也不是她的字。

但,“慕易”是她的号。

没错,这小姑娘小小年纪,却给自己取了一个号:“慕易居士”。

她是陆九渊的小师妹,新蜀学的信徒,木易先生的狂热粉丝。

她姓钱,闺名不肯示人。

“慕易”这个自取的号,就是因为大儒木易而来。

小姑娘家世极好,不仅有钱,而且有着各行各业的人脉。

可以说,陆九渊等新蜀学弟子到处宣传新学,为木易大宗师造势,他们大部分只能出个人力。

钱和物,都要靠这个小师妹。

再加上她俏美可爱,所以,在新学弟子们当中俨然就是一个团宠。

宋朝学风开放,士子们也好,太学生们也罢,纵论天下大事,那是什么禁忌话题都敢说的。

何况这条船刚从巴蜀回来,船上的都是新蜀学派的弟子。

那小姑娘自然更无忌惮,便道:“但是,伊尹可是流放了太甲,自立为王了呢。”

在儒家正统学派的说法里边,是承认《史记》所载的。

《史记》有载:伊尹,大商之名臣,不恋权势,辅佐四代帝王。

第四代帝王太甲无德,伊尹流放了太甲。

三年后见太甲已悔过自新,遂迎回太甲为王,他则病死了。

但是,比《史记》成书早了两百多年的《竹书纪年》,是由战国时期的史官所著的编年体通史。

在这部晋代因盗墓贼而出土的著作中,却记载着大量与《史记》全然不同的历史。

比如启杀益、太甲杀伊尹等事件。

又比如,竹书记载,自周受命直到周穆王时是一百年,而并不是周穆王一百岁。

《竹书纪年》中记载“(殷)祖乙胜即位,是为中宗”。

但《史记·殷本纪》中,却说中宗是太戊。

但后世发掘的甲骨文上,写的正是“中宗祖乙”。

只不过,《竹书纪年》的权力之争,实在是不符合儒家学说对于上古时代的美好描述,因而遭到很多大儒抨击、贬斥。

不过,它在儒家学者中也不是被全盘否定的。

包括很多否定它的大儒,其实也未必就真的不相信它的记载。

只是,价值取向的需要,注定了它不能被主流儒家学者认可。

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历代儒家学者中都有人研究它。

宋代的《太平御览》中就记载“仲壬崩,伊尹(流)放太甲,乃自立”。

新蜀学兴起后,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儒家学者,务实之风渐起。

对于《竹书纪年》,也就有更多学者进行研究并认可了。

在《竹书纪年》中,伊尹辅佐第四代皇帝太甲时,权力达到了巅峰,于是自立为王。

七年后,太甲从流放之地潜回,杀掉篡位的伊尹,并改立伊尹的儿子伊陟和伊奋继承伊家。

之所以他们普遍对失败者采用流放的方式,而不是赶尽杀绝,是因为在那个年代,做不到。

因为那时的大臣,就如此前的女真部落联盟,他们背后都是有一个大部落存在的。

而杨沅,从赵构、赵瑗,再到赵愭,这可是三代了。

大宋若是改立皇帝,正好是第四代。

若此时提及这个话题的是朝中大臣,必然因为忌讳而顾左右而言它。

但,这条船上的,却是一群天不怕地不怕的学生。

于是,就这个话题,他们又开始了激烈的讨论。

就在这时,一个船工跑进来,对这群穿着儒衫的年青人禀报道:“各位先生,龙山渡码头就要到了。”

龙山渡码头上,一群朝廷大员此时也正聚集于此,因为首相魏良臣,今天要回建康老家去了。

码头上人头攒头,朱紫绿帛,各色冠带,济济一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