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临安不夜侯 > 第871章 抚与征

临安不夜侯 第871章 抚与征

作者:月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3-28 10:25:52 来源:平板电子书

这份急奏,是从凉山州传回来的。

原“临安会子务”右监官孙浩瀚,去年二月初就抵达了凉山州。

然后他就按着官家赵愭的意思,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孙浩瀚是原东宫属官、左司谏李渡欢这一派的人。

赵愭亲政后,他通过李渡欢谋了这么个肥差,充任大宋凉山州铸钱监监司,以及绿城金银矿的矿监。

虽说远了点儿,比起临安也明显荒芜了许多,可是这差使真是肥的流油啊。

他只要在这个位置上坐上十年,哪怕他不太贪,也可以攒下一份挥霍不尽的家当。

不过,孙监官从临安自请去这么远的地方,所图当然不仅于此。

钱他要,官他也要,功名利禄,一样都不能少。

所以,他先控制了铸钱监。

按照杨沅之前制定的规矩,守卫矿山的军队开支,直接从铸钱监铸成的货币之中支付。

孙监司到任以后,便改为由朝廷户部拨付军饷了。

结果前年九月份,朝廷连下两道金牌急脚递,阻止杨沅在陕西继续开展军事行动,命令大军撤回。

大军回来了,就得论功行赏,就得拨发抚恤。

这户部一时便有些吃紧。

紧跟着,去年年初,赵愭亲政。

不过相隔数月,重新发动川陕之战。

奈何这时金国已经缓过气儿来,而宋军这边,因为赵愭派了许多亲信过来,想要抢功抢权,如时寒、高敢等老将,自然懒得用命。

结果十八万大军被截断退路,困于陕西。

要不是山东这边突然出了义军,声势造的还挺大。

而且起事之地在济南府,距燕京很近,金国朝廷被迫收缩兵力,把重点放在了剿匪上。

这种情况下,才有一半兵马突围逃回大散关内。

足足损失了九万余兵马,这么多牺牲的将士,当然需要抚恤。

朝廷这边一时捉襟见肘,对于天高皇帝远,且又是刚刚入册的凉山州护矿兵,便不怎么当回事儿。

于是这饷银便时常拖欠。

他们护着矿,天天看着金子和黄铜被提炼出来,铸钱司又铸成黄澄澄的钱币,但是他们居然被拖欠军饷,这官兵该是怎样的怨声载道,便可想而知了。

孙浩瀚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梳理了诸般事务,掌握了铸钱司,便磨刀霍霍,又对绿城矿山下手了。

他要把民办的这座矿收归朝廷,改为官办。

什么乌蒙七蛮、凉山十二部落,以及替大理国高皇后代持的白手套,统统踢出去,他要自己玩。

这一下可惹了马蜂窝。

凉山州十二县十二部落首领率先发难,怂恿族人罢工、挑事儿。

孙浩瀚有大军在手,夷然不惧。

护矿兵一上去,就“兵败如山倒”了,连虎蹲炮都丢下上百门,落荒而“逃”。

他们大多都在当地成家了,连兵营都不回,回去搂着老婆热炕头了。

只把铸钱司一班官吏执役丢在了绿城。

然后,乌蒙七蛮出手了,行路断绝,“盗匪”横行,给养断绝。

事儿一旦挑起来,这热血一上头,就没有什么理智了。

结果以孙浩瀚为首的一班铸钱监官吏,被活活殴打致死,吊上了高杆。

凉山十二县,反了!

凉山州可是在杨沅手中成为大宋之地的,这就相当于杨沅的一桩“政绩工程”。

而且这原以为的不毛之地,竟然蕴藏着丰富的矿藏,朝廷就很重视了。

结果现在凉山州反了,于泽平自然不敢怠慢,第一时间就把奏报送到了杨沅的案头。

杨沅一早来到政事堂,看到通进司给事中于泽平送来的这份密札,看完之后,就着火就烧了,浑若无事。

紧跟着,小皇帝赵惇就看到了奏章。

赵惇心中这个气啊。

大哥虽然逊位了,可也有过高光的时候啊。

看看人家大哥在位时,西军三巨头被调教了一番,变乖了。

大理国割让了凉山州。

西夏并入了大宋。

陕西那边夺下了天水、宝鸡,还把陕西从北到南,犁了一遍。

我呢,我刚登基,凉山州没了。

赵惇立即召集大臣,商议此事。

晋王拒诏,没来,说是病体未愈。

勤政殿上,右相杨沅、左相陈康伯,宰执张浚、陈俊卿、钱端礼、陈维清、马重远。

这其中有四个新面孔。

取魏良臣而代之的右相,杨沅。

从户部右侍郎位置上,由赵惇赐同进士出身,进而荣升为枢密副使兼参知政事的钱端礼。

赵惇一下子赐下的同进士有三个,被老钱捎带着成了同进士的,是樊江和王烨然。

然后这两位仁兄就回了都察院,从原来的办公室主任、后勤部主管,摇身一变成了两个检察官。

还有两个新面孔,就是盖章宰相陈维清和马重远。

杨沅看了看,微微点头,嗯……优势在我。

接着,便是枢密使郑远东。

郑远东和杨沅自有一段香火情。

但杨沅可不敢全然信任他,两个人真正打交道的时间毕竟尚短,也不太清楚他的立场。

不过,钱端礼现在是枢密副使,刘商秋现在是枢密院都承旨、机速房掌房。

这样一来,杨沅对枢密院也就可以放心了。

六部里边,也有几个新面孔。

原礼部尚书、晋王的老丈人曲陌已经致仕了,现任礼部尚书叫王慎之。

户部尚书析折已经告老还乡了,因为他是顽固的主和派,赵瑗甚为不喜,赵愭还没让位时,就把他打发走了。

不过,此后户部尚书一职,一直空缺。

原来是由左右侍郎打理户部事务,现在右侍郎钱端礼又升了,左侍郎黄旭便主持户部事务,同样参会了。

吏部这边,尚书叫萧策之,这几年天官衙门最是不稳,他上来还没多久。

其余几位如兵部尚书程真、刑部尚书张方旬、工部尚书侯可意,这三位就还是老面孔了。

“众卿,凉山州土著造反,杀害朝廷命官,窃占朝廷矿产,朝廷当如何应对啊?”

赵惇有些底气不足,不是担心凉山州一团糜烂,无法收拾。

而是他这位子得来的太悬乎,现在还有点做梦般的感觉,看着在座的这些大臣,实在有些没有底气。

尤其是面对着右丞相杨沅。

他在问着众臣工话的时候,眼睛已经瞟向了杨沅。

陈康伯一见,霜眉便是微微一蹙。

朝廷中,杨沅现在一家独大,这已是很不好的现象。

如果官家再养成事事依赖杨沅的习惯,这江山究竟姓赵还是姓杨啊。

左相陈康伯马上清咳一声,道:“官家!”

赵惇把目光投向陈康伯,陈康伯拱手道:“官家,凉山州土著,不服教化,野蛮成性,如今竟尔擅杀大臣,霸占矿产,若不严惩,岂不助长他们的嚣张气焰?”

赵惇道:“陈相公的意思是,应该出兵镇压?”

“不错。”

钱端礼飞快地瞄了杨沅一眼,一见杨沅翘着二郎腿,正垂着眼皮,有一下没一下地拿茶盖抹着茶叶,便晓得杨沅对此不以为然。

这种时候,当然没有让老大先上的道理。

何况这个老大还是自己的准女婿。

钱端礼马上道:“兵者,凶器也,当慎重。臣对陈相公轻率出兵的言语不以为然。”

赵惇马上又看向钱端礼:“那么,钱相公以为该如何?”

钱端礼哪知道该如何,杨沅还没表达意见呢。

不过,显然杨沅是不同意出兵的。

钱端礼便道:“凉山州土著,占了天时地利人和,守矿官兵尚且不堪一击。

仓促调兵,胜了还好,一旦败了,必然更加助长他们的气焰。”

钱端礼又道:“官家,西夏路可是刚刚归顺,天水城也在独木支撑。

如果凉山州之事不能尽快妥善解决,一旦西夏路、天水城,有样学样,到那时……”

赵惇一听,脸色就有些紧张起来。

张浚淡淡地道:“钱相公,要说理财,你是一把好手。可要说到军事……”

张浚晒然一笑,钱端礼是荫官,现在的进士身份是皇帝赐的,不是东华门外唱过名的,在他眼中终究不得人物。

陈俊卿道:“方才钱相公也说,西夏路刚刚归顺,天水城也在苦苦支撑,随时会发生事故。

唯因如此,凉山州之事,必须以雷霆手段,立即予以解决。

如此,方能镇慑宵小之心,才能伐一地而平三地。”

杨沅没指望两位盖章宰相能帮上腔,但是他们只要在自己表态后站队清楚,足矣。

现在出头的只有钱端礼一人,杨沅自然不能让老丈人独自面对二陈一张三位宰相。

要说理财,钱端礼可以傲然说一句“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但是这种军事与政治混淆的问题,老钱确非所长。

杨沅清咳一声,便放下了茶盏。

杨沅一咳,殿上顿时一静,正要反驳的钱端礼不再言语,其他几人也向杨沅看过来。

杨沅微笑道:“官家,诸位大臣,凉山州自前年划入我大宋版图,迄今已经两载有余。

为何,凉山十二部前年不反,去年不反,偏偏是这个时候反了,原因是什么?”

他扫了众人一眼,淡淡地道:“唐太宗曾经说过,治国如治病。现在,凉山州病了,可这病根儿是什么,我们搞清楚了吗?

还是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去管它为何发病,那与庸医何异。”

户部左侍郎黄旭马上针锋相对道:“乱世用重典,沉疴下猛药!凉山十二部现在都杀官造反了,还去追究缘由,有意义吗?”

杨沅道:“当然有意义,找到病根儿,才能对症下药。不然,用错了药,本来就是重病,是药三分毒,这不是雪上加霜吗?”

陈康伯微笑道:“那么,杨相公以为,凉山州之乱的病根儿是什么?”

陈康伯道:“自然是戎民土著,不服王道教化。野蛮畏威而不怀德,强必盗寇,弱必卑伏,既然教化不得,便须武力镇压。”

杨沅摇头,淡然道:“难道不是朝廷失信于蕃戎在先?”

黄旭道:“雷霆雨露,俱是天恩。朝廷治政,随机而变,难道曾经怎么样,便永远不得更易?”

杨沅道:“众所周知,西南荒凉,凉山州在大理诸州中,也是极尽荒凉之地。

凉山州归我大宋之后,是凉山十二部在绿湖筑城,在山上开矿,尽其青壮,建造起了绿城金铜矿山,源源不断,输出金铜,四川由此改变独用铁钱之历史。

如今刚刚见得收益,朝廷罔顾民意,将金铜矿山收归朝廷,这是什么恩呐?”

马重远听到这里,突然福至心灵,忙接上一句:“前日有报,川西地区地龙翻龙,摧毁居居上百间。这怕不是天象示警。”

杨沅瞥了他一眼,“孺子可教也!”

礼部尚书王慎之眉头一皱,沉声道:“马相公不要危言耸听,你我皆圣人门徒,岂可轻言鬼神之事。”

马重远现在是参知政事,官位比王慎之高,可是被他这么一说,也不禁讪讪然。

另一位盖章宰相陈维清坐不住了,马上轻笑一声,阴阳怪气地道:“王尚书所言有理,讨论国事嘛,何必假借鬼神天意呢。

可这天恩,却是户部黄侍郎先提出来的呢。”

杨沅不等王慎之再发难,便截口道:“好啊,咱们不谈鬼神,还是谈谈人吧。

君视民为草芥,民视君为仇寇。如果朝廷不能膏泽下于民,反而盘剥利用,那么凉山十二部今日所为,不正是视君如仇寇之表现吗?”

陈康伯直截了当地道:“所以,杨相公是不赞成出兵了?”

杨沅道:“杨某不赞成自去年以来,对凉山之政策罢了,这是一切因由的根源!”

一时间,众宰执的辩论便进入了白热化状态。

这边讲出兵就是以好大喜功之心,而为穷兵黩武之举。

那边就讲绥靖让步,遗患无穷,西夏路与天水城,必有人有样学样。

这边讲出兵就是劳师糜饷、启衅邀功。

那边就讲姑息就是纵容,余孽不除,始患后来。

六部尚书也各有站队。

赵惇刚刚登基,哪见过这种场面,他有心倾向于杨沅,奈何宰执与六部中,赞成出兵之声浪甚高。

而且,赵惇自己心中其实也是跃跃欲试。

如果出兵了,打赢了,那也会提升他的威望不是?

当日的御前会议,最终并未得出一个结果。

会议一散,众臣各自散去,自然而然便形成以杨沅为中心,和以二陈一张为核心的两伙。

二陈一张这边,黄旭神情亢奋地道:“疆场之役,涉于庙算疆臣。军事之成败,必引发政治之清算。

杨沅之威望,便源于南征北讨之战事。此番出兵之主动,务必操之我手,如此便能掌握主动,步步为营,步步为赢!”

杨沅这边,钱端礼走在杨沅身侧,不解地道:“杨相公,凉山十二部凶悍,护矿兵不堪一击。

他们既坚持用兵,何不由他们去?

一旦损兵折将,清算其罪,岂不更加名正言顺?”

杨沅忧心忡忡地道:“道理自然是这个道理。只是……我一檄可定之事,非得劳师糜饷,牺牲许多性命,纵然于我一人之仕途大有益处,我心何安呢?”

盖章宰相陈维清和马重远听了,立即抚掌叹息,对杨沅之高风亮节大加赞赏。

只是马屁终究只是马屁,于事无补。

户部黄侍郎离开勤政殿,先去政事堂和几位宰执又密议了很久,这才回了户部签押房。

出兵,是逐渐掌握兵权的关键,更是打击杨沅威望的关键。

毕竟,凉山州是在杨沅手中收过来的,也是杨沅一手设计了凉山州金铜矿的经营模式。

通过用兵,重新收复乱起来的凉山州,并按照朝廷制度重新规划,就意味着杨沅政治的彻底破产。

可是,杨沅居然不肯用兵,他在宰执队伍中的同党虽然还不多,却仍能左右局势,这让宰执们更加忌惮。

所以,这兵,是非发不可的。

而现在,达成这一任务的操盘手,就是他了。

黄侍郎苦思良久,终于找到了突破方向,他的唇边不禁慢慢浮起一抹诡谲的笑意。

杨沅啊杨沅,我如此出招,你又该如何应对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