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临安不夜侯 > 第913章 第二战场

临安不夜侯 第913章 第二战场

作者:月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18 00:37:3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最终,造反的西夏诸部落首领们,选择了接受杨沅的招抚。

一方面,大派流官的人并不是杨沅。

当时杨沅也是挨整的,这让他们无法把此事归咎于杨沅。

甚至……他们算是难兄难弟。

另一方面,在他们起事之后,杨沅的淡定,让他们心里多少有点没数。

现在的西夏,实力远不及西夏仍然是一个国家的时候。

那时的他们都不是杨沅的对手,现在就行了么?

再一个,宋军在中原战场上压着金兵打的现实,让他们也不免心中惴惴。

而且,任氏和罔氏已经和杨沅有了事实上的联姻关系,这也让他们中的一些人对杨沅的保证更有了信心。

接受招抚的西夏诸部人马,在向朝廷发出降书的同时,便已主动请战,要求参与大宋对陕西的战斗。

消息传到临安时,新金使团正准备返回东北。

他们和宋国已经拟定了联合用兵条约,足足上百页的条款,能让人看的头晕眼花。

在接到西夏诸部归降的消息后,杨沅微笑着对上官骆等新金使节道:

“西夏诸部已经接受朝廷招抚,并且即将出兵,配合我朝廷大军进攻陕西。

如果新金动作再慢一些,那可就什么便宜都捡不到喽。

此事,杨某可没瞒着你们,如何行动,就看你们了。”

李芫芷和完颜青凤未免就有些依依不舍。

一直没有见到他时还好,如今得以见到他,而杨沅的蛰龙功又日益精深。

没有好感的异性,与他接触多了,也会渐生好感。

本就对他心存爱意的女人,那就会更加难以自控。

她们不知道这一别,又要什么时候才能相见。

她们现在已经是十六七岁的大姑娘了,又有多少青春岁月可以继续蹉跎呢?

杨沅看了看她们,微一迟疑,说道:“不管是大宋还是新金拿下了燕京,大家都可以在燕京再会。

到时候,你们都来!”

完颜青凤和李芫芷听了,顿时喜上眉梢。

西夏军投入陕西战场,新金从北方发力,再配合中原战场的宋军……

那么消灭金国,应该也就是一年半载内的事了吧?

那岂非最晚明年今日,就能在燕京城再次见到老师了?

完颜青凤抿了抿嘴唇,轻轻点了点头,心中却在想:

金国一旦灭亡,宋国与新金便要做了邻居。

那邻国之间要想友好共处,和个亲不过份吧?

人家愿意牺牲的。

唔……此事似乎是有操作空间的。

只是,如何避过完颜萍那小蹄子呢。

被她知道了,一定会跟我抢。

要不……回去我就忽悠她嫁人?

送走金国使团后,杨沅就开始着手陕西战场的事了。

中原战场采取了杨沅制定的策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宋军每占领一地,都是先巩固占领区。

他们招抚占领区的官员与士绅,除非罪大恶极者,都是能拉拢尽量拉拢,并且依旧委以高官。

这一点,使得金人统治区的抵抗意志,迅速消磨了。

这些金人官员,最老的一批,也是年轻时候就进入中原的。

更不要说现在的那些统治阶层的中坚力量了。

而且金人崇尚汉文化,越是高层越喜欢一切向汉文化靠拢。

结果就导致,现在很多金人,在汉文化、汉礼仪的掌握和讲究上,甚至超过了统治区的很多汉人老百姓。

他们对于宋国,已经没有了不同族群之间的抵触。

那么剩下来的影响他们心态变化的就只有两点了。

一是对金国的忠诚,二是对亡国的恐惧。

现在他们知道,只要归顺大宋,他们的个人利益丝毫不会受到损害。

而完颜亮这个皇帝,又是一贯的……不怎么得人心。

那金人还能剩下多少反抗意志呢?

为此,匆匆逃到汴梁,制定好防御对策后,又转回燕京的完颜亮,不得不派出亲信督战。

尤其是血浮屠的人,被分拆开分赴各地,充当各地官员的类似副官的角色。

实则他们却是督战官,一旦发现当地官长有了反心,亦或是抵抗消极,立即出手斩杀。

这种情况下,杨沅在陕西开辟第二战场就是相当有必要的了。

一旦陕西开战,不但会减轻中原战场宋军的压力,而且会对金人造成一种四面楚歌的压迫感。

杨沅很快就接受了西夏诸部将领的归顺,再度承诺会保证他们的利益。

杨沅又请官家下旨,对此次率先投诚的西夏诸部将领,皆予封赐。

几个主要部落首领,个个都封了侯。

一直在嗷嗷请战的西军,也得到了杨沅的正式答复:准备开启收复陕西之战。

军令下达的时候,枢密院和同舟会的密探,便已潜入陕西。

他们的目的是摸清京兆府、凤翔府等地区现在金国驻军和粮道情况。

这个时候派遣秘谍才有作用。

一旦正式开战,那就只有军队的斥候,才能获得前线的第一手情报了。

后勤方面,也是杨沅极为看重的地方。

出兵出兵,不是你有多少兵,想出就能出的。

后勤补给要是跟不上,很多时候那就是“送菜”。

经过连年战争,尤其是之前的陕西大溃败和钱荒,川峡地区的民力已经有些疲敝了。

杨沅需要钱,但又不想消耗民力过巨。

否则地方上执行起来层层加码,难保不会官逼民反,再次闹出事端来。

于是,杨沅就让乔贞和钱策商量个办法出来,并且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构想。

钱策也是钱塘钱氏家族的佼佼者,较钱端礼逊色些也有限。

他和乔贞一番商量,便提出了一整套的军费筹措方案。

一是发行交子和会子。

但是如果发行过多,会导致通货膨胀和信用贬值,所以只能匡定一个可靠的发行上限。

那不足部分呢?

首先是向两浙东路、两浙西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等地区,施行科配和专卖权抵押,向富户们借钱。

顶在战争前线的一直是淮东、淮西、荆湖和利州等路。

人也是这些地区死的最多,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受的影响也最大。

施行科配和专卖权抵押以借贷款项的地区在后方。

它们几乎没有受到过战争的影响,虽说他们贡献的赋税也更多,但是牺牲之大终究比不上战区。

如今,也只能让他们多付出一些了。

而且这些地区家底殷实,这个程度的抽血,还不至于造成民怨沸腾,继而发生兵变。

此外,杨沅还给以上包括其他非战区各路,按照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发了不同数额的“公债”。

杨沅要求这些地区的官员,必须完成这些公债的发行。

这种公债并非现代意义的国债公债,它在宋代时就已经出现了,但主要是地方官府行为。

在大灾之年或是面临战争的时候,当地官府会向当地百姓尤其是富户们,发行一种借款凭证,而且它是摊派性质的。

杨沅之所以没有以大宋朝廷的方式,从上而下地在全国发行,那是因为……

现在大宋朝廷的信誉……,百姓们不大信得过。

这倒不是说大宋经济要破产了。

而是,大宋天子要换人的风声,现在在民间传的很厉害。

今天买了大宋朝廷的“国债”,明天大宋朝廷不在了,那怎么办?

可是现在发行地方官府公债则不然。

各地官府都是接到丞相杨沅签发的手谕,按要求按数额发行的地方官府“公债”。

地方士绅对地方官,讨债的勇气还是有的。

更重要的是,如此一下,下手谕发行公债的人是杨丞相,那么这天就算是真的变了……

这道手谕也比现在的朝廷旨意,将来更有公信力吧?

这是地方士绅们的想法。

而对地方官员们来说,他们正想在杨丞相面前有所表现,却找不到机会呢。

所以,此番发行公债,必须更快更好的完成!

解决了钱的问题的同时,陕西战场的战争准备也已就绪了。

西夏兵马,将从陇山、六盘山可供穿插的山间谷道出兵入陕。

他们的主要进攻方向是陕北,同时兼防鞑靼。

他们的粮草补给,从兴庆府沿黄河运输。

船运之外,再调拨大批骆驼,陆上行舟。

以战养战也不是不可以,问题是要获取粮食,就得攻陷大城大阜。

而要攻陷大城大阜,围城时间难以确定。

所以自己的大军补给必须跟上。

与此同时,由吴拱、陈涿光、李道三员大将调度利州和荆襄军队,伺机北上。

李显忠坐镇河西走廊不动。

这是坐镇西夏路的武装力量。

利州路的粮草、火药等军需补给,由成都府路负责。

当然啦,杨沅也没让老丈人钱端礼太为难。

他发行的公债,将会拨付大笔给川峡四路,以发展当地经济。

荆湖方面的后勤补给大本营,则放在襄阳。

如此这般,七月流火时节,西夏大军出动了。

与此同时,天水方向的秦州节度使夏荷葵木也出兵了,他负责牵制金军陇右兵力。

和他同时出兵大散关,进击渭河上游的,就是利州路的两员大将:吴门虎子吴拱和独臂大侠陈涿光。

坐镇潼川路,错失机会的时寒对他们两人羡慕的很。

坐镇荆襄的李道也北上商洛,摆出一副要进攻潼关的架势,迫使金兵固守东部。

陕西战役的第一阶段:三面出兵,分割急围,正式开始了。

PS:杨沅做了丞相,很多事就不能亲力亲为了。

所以很多战役如果细写,那么很多篇幅内他就不能出场。

而且战争描写很枯躁,所以杨沅不在场的情节会简略些。

另:最近经常把杨沅打成杨浩,

只有最近频繁会用到杨浩这个词,才会下意识地打出这个词。

那你猜我最近为何频繁用到杨浩这个词?^_^

过些日子再告诉大家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