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青春校园 > 大国军垦 > 第2984章 两篇新闻稿

大国军垦 第2984章 两篇新闻稿

作者:大强67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4-16 08:03:39 来源:平板电子书

王红花和二叔的态度,叶茂自然看得出来,他们希望自己进入体制内,至于他们的想法叶茂自然想听听。

于是王红花和叶雨凡都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不过理由跟叶茂想的差不多。

无非是叶茂的能力很强,在体制内会有更大的发展。

叶茂他们这代人跟父辈的想法已然不同了,大道理和情怀对他们而言,就是说教。

他们更偏重于实际的东西,特别是关于自身的利益,这个倒不是自私,而是社会现状造成的。

比如西方国家,因为是资本社会,只有自己利益能满足的情况下,他们才会支持。

改开以来,华夏其实也在朝这个方面发展。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离了钱什么也做不了。

过去房子是分的,教育是免费的,医疗是救死扶伤的。但是这一切全变了。

体制的改革,价值观自然也会改变。甚至包括兵团在内,土地承包之后,什么都需要钱了。

这也让叶茂他们这一代,从小就耳濡目染的明白了钱的重要性。

所以,他能很愉快的接受老爹的安排,甚至从小就觉得,接手战士集团,就是他的使命。

但是王红花和二叔今天的态度,让他有些迷茫,父亲早就安排好了,他们为啥还跟他说这些呢?

难道他们跟父亲观点不一样?或者干脆就没有跟父亲商量?直接找的自己?

叶茂只是想了一会儿,就对叶雨凡说道:

“二叔,你跟我父亲商量一下吧,如果你们态度一致,我就服从你们的安排。”

晚饭并不丰盛,王红花生活一直很简朴,就是几样普通菜肴。

不过叶雨凡明白,就是普通菜肴,也不是他能轻易吃到的,最起码不会有那么多各种残留。

而此时的兵团却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北疆日报和兵团日报,同时在报导一件事情。

那就是关于17师解农业用水的新闻。

北疆气候干旱,这个谁都知道,特别是南部地区,一条水渠从河流引水到农田,利用率连一半都没有。

大部分的水源都在中途流失和蒸发,这一直是个让人很头疼的问题。

但是十七师却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虽然还有一些损耗,但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坎儿井大家都知道,那是古时候,北疆百姓们想出的最好的办法。

但这个办法并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复制。不然老首长从带着队伍入疆开始,早就大规模修建了。

而十七师想出的方法,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了。只是,同样一件事儿,报道的主人公却不是一个人。

一条报道是来自十七师记者,他们主要是宣传师长魏长庚,下基层亲自解决问题,想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且和职工们一起改造水渠,上面自然还有各种他赤脚卷着裤腿,拿着铁锹和战士们一起干活的情景。

而另一条新闻则来自基层,就是一个连队的战士投的稿子。

这个就比较全面了,这里面报道的却是叶雨泽和杨革勇,他们一直吃住在连队,连续跟战士们一起奋斗了十几天。

然后彻底解决了一团的用水问题,而且给其他团场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本来这两个新闻都没有毛病,但是问题却出在这件事儿的主角上面。

一个是师长,一个是刘庆华资金的控制人叶雨泽和杨革勇。

这件事儿,如果不是有心人特意去追究,也不算什么事儿,毕竟每天新闻那么多,有几个人真的去仔细看?

都是需要时候,拿来使用一下,用来表彰,或者树立什么典型。

事情出在京城一家报纸的主编身上,这个刊物是国家级别的大刊物,主编审稿很严格。

因为他们也随时都会注意地方刊物,把一些重要的,值得宣传的事情进行报道,扩大影响。

结果,关于魏长庚的报道稿子到了他手里。

看到这个稿子,他本来很高兴,准备刊登,然后他突然想起来,还有一篇类似的稿子,他似乎看到过。

于是,他仔细查找了一下,终于翻到了那篇关于叶雨泽他们的报道。

说实话,叶雨泽的名声并不大,一个是他本身低调,再者还有一些特殊的原因。

所以,一般人都知道战士集团,却不知道老总是谁?因为新闻里出现最多的名字,都是各集团老总的名字。

因此上,很多人都把战士集团当成军垦城的企业,而忽略了董事长这个人。

总编拿着两篇报道翻来覆去的看了半天,自然要去核实一下。

于是他分别给两个投稿人打了电话,然后对方都信誓旦旦的保证,他们的报道都是第一手资料,而且可以确保真实性。

主编一下子就笑了,他自然没有再去了解什么?因为这两篇报道,肯定有一方是有问题的。

主编思索了良久,突发奇想,既然都是真实的,那不如两篇一起刊登,至于真伪,那就让兵团人自己去鉴别吧。

其实媒体是忌讳这样做事的,很不严肃,不过这个主编是个思想有些跳脱的人。

他觉得这样反而能引发大众的关注和思考,说不定能挖掘出更深层次的真相。

很快,国家级刊物同时刊登两篇关于十七师解决农业用水问题的事情。

但主角不同报道的消息,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在兵团乃至整个北疆地区激起千层浪。

兵团总部,阿依江和刘军垦坐在办公室里,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办公桌上,那份刊登着两篇报道的报纸被重重拍响。

一向性格柔和的阿依江怒目圆睁:

“这成何体统!一个事件,两个主角,这是公然把我们兵团的管理和事实真相当儿戏!必须彻查,给大家一个交代。”

刘军垦微微点头,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担忧与愤怒交织的复杂情绪:

“这不仅关乎个人荣誉,更关乎我们兵团的形象和公信力,必须严肃对待。”

而近在咫尺的北疆省老大叶雨季,在得知此事后,也是嫉恶如仇的性格瞬间被点燃。

她一直致力于打造清正廉洁、实事求是、积极向上的官场和社会风气,这种公然可能存在歪曲事实的报道,她绝不容忍。

立刻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下达了严查的命令:

“一定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查个水落石出,不管涉及到谁,都不能姑息。我们要的是真相,是一个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虽然兵团也是属于省级行政单位,有着很多自主权,但是原则上,还是要受省里管辖和节制。

特别是税务和党务这一块,叶雨季本身就兼任兵团政委,而阿依江在省里那边也有职务的。

所以,两个人一怒,威力可想而知了。

在十七师,师长魏长庚看到报纸的那一刻,心中“咯噔”一下,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他知道事情恐怕要超出自己的控制范围了。

他本以为通过宣传自己解决农业用水问题,能为自己的政绩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叶雨泽和杨革勇的报道把事情搅得一团糟。

他开始坐立不安,不断在办公室里踱步,思考着如何应对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一切。

其实要想把事情彻底压下去,对他而言事情并不复杂。事情发生在一团,团里的那些人自然会听他的。

麻烦就麻烦在下面的那些战士们,他们可不是团部那些人,而且他们一直在跟叶雨泽他们一起战斗。

整个水渠都是他们陪着叶雨泽和杨革勇一起修起来的。

魏长庚也不是没有功劳,毕竟如果没有他的命令,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来支援一连。

而事情错就错在记者的稿子把节奏带偏了,过于强调魏长庚的功劳,而完全忽略了叶雨泽和杨革勇这两个人。

甚至于,就连刘庆华基金出资这件事儿都没有提,这个事情的性质就完全变了。

魏长庚赶紧给团部那边打电话,那边也拍着胸脯保证,这件事他们一定要处理好。

团部的人一查,就查到了报道的事情是王石磊投的稿子。

这一下他们也有些矛盾,按照纪律,下级服从上级这是铁律,但是这个王石磊却真的没有做错什么?

让他去撤回稿子,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王石磊目前正在准备接任指导员的职务,这一下可就麻烦了。

团里先来了个一个干事,隐晦的把事情说了一遍,自然不能说哪个领导授意的。

让他写信跟报纸那边说明情况,结果,王石磊还没答应,王德胜急眼了。

作为一个兵团老战士,他怎么可能容忍这种事情发生?

然后他在连里一说,战士们也不干了。他们纪律严明没有错,但是也有是非观。

叶雨泽投资了那么多钱,并且跟着干了这么多活,现在要把人家这功劳彻底抹杀,他们做不到!

整个一连群情激奋,甚至当初来帮忙的别的连队的人也都不干了。

团里一看情况这样,也就没人再敢找王石磊了。

而这时,总部那边的调查组也下来了。对整个事件进行详细调查。

与此同时,叶雨泽和杨革勇也得知了报道的事情。

杨革勇有些气愤:“这不是颠倒黑白吗?我们辛辛苦苦在基层十几天,解决了用水问题,怎么功劳就被人冒领了?”

叶雨泽倒是相对冷静,他轻轻拍了拍杨革勇的肩膀:

“激动啥?我们又没想争什么功劳?只是帮助老刘做一些事情。但这种沽名钓誉的人,也没必要惯着,相信很快就会水落石出的。”

随着调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细节被挖掘出来。调查人员首先来到十七师一团,找到了那些参与改造水渠的战士和职工。

战士们早就群情激奋了,只是团部那边压着,他们一直没有闹起来。

等调查组一来,情况很快就真相大白,他们很多人都有照片和视频。

都是叶雨泽和杨革勇和他们在一起干活时候拍下来的。从工程开始直到结束都有。

而魏长庚只是在工程快结束的时候,象征性地到现场拿了一下铁锹,拍了几张照片,根本没有参与实际的解决问题过程。

而叶雨泽和杨革勇则是从一开始就吃住在连队,和战士们一起研究方案、实地改造,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关键人物。

调查人员又走访了十七师的相关部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工作记录,进一步证实了战士和职工们所说的话。

同时,他们还发现魏长庚为了让自己成为报道的主角,对十七师的记者施加了压力,要求突出自己的作用。

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当调查结果呈现在阿依江、刘军垦和叶雨季面前时,他们的愤怒达到了顶点。

阿依江立刻下令对魏长庚进行严肃处理,撤销其师长职务,并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她同时强调,这种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行为,是对兵团精神的亵渎,绝不能在兵团内部有滋生的土壤。

叶雨季也在全省范围内通报了此事,以此为契机,开展了一场关于作风和新闻真实性的整顿活动。

她要求所有官员都要脚踏实地做事,所有媒体都要秉持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

而对于叶雨泽和杨革勇,兵团总部给予了高度的表彰和奖励。

他们被邀请到兵团总部,接受阿依江和刘军垦的亲自接见。

阿依江紧紧握住他们的手:“你们是兵团的骄傲,是真正为百姓办实事的人。希望你们能继续保持这份初心,为兵团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经过这件事,整个兵团乃至北疆地区都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人们更加明白了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重要性。而媒体行业也开始反思自身的责任和使命,更加注重新闻的真实性和严肃性。

这场由一篇报道引发的风波,最终以真相大白和一次深刻的社会整顿而告终。

为地区的健康发展清除了障碍,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让这片土地焕发出积极向上、求真务实的活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