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青春校园 > 大国军垦 > 第2968章 魏长庚师长

大国军垦 第2968章 魏长庚师长

作者:大强67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4-22 11:28:39 来源:小说旗

回军垦城的路上,两个人谈论了一路这些天的感受。

杨革勇感慨:“雨泽,为啥这些天这么累,我却非常满足呢?”

叶雨泽笑笑:“这可能就是做好事的原因吧?比你喝酒泡妞有成就感。”

杨革勇点点头:“好像真是这样,要不我们先不回去,去十七师看看吧?”

叶雨泽想了一下点点头,其实他对这个号称号称北疆南部第一师的兄弟单位也很好奇。

这个师可是有着辉煌的历史,自己的老师团跟人家可没有可比性,毕竟他们是六几年才新建的。

十七师始建于土地革命时期,其前身是红六军团,先后被称为中国工农红军湘东南独立第一师、红八军。

抗日战争时期,改称八路军一二零师三五九旅,后又历经南下支队、湖南人民抗日救**、中原军区二纵队三五九旅等称谓。

解放战争时期,三五九旅隶属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建制,1949年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步兵第五师。

1949年11月,步兵第五师进驻xJ阿克苏、和田17个地县防区。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6月整编为xJ军区农业建设第十七师,1954年10月隶属xJ生产建设兵团建制。

2013年1月16日,更名为xJ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七师。

他们的驻地为天山南麓中段,塔里木盆地北部,北起天山南麓,南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东临SY县,西抵Kp县。

气候气候条件跟十六师一样,属暖温带极端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雨量稀少,冬季少雪,地表蒸发量很大。

这样的地方自然也缺水,但是不知道他们是如何被称为兵团第一师的?

一路开车过去,最显眼的就是大片的棉田,懂的都懂,北疆的长绒棉是世界闻名的。

只是此刻,在烈日的照射下,已经成型的棉树,却萎靡不振,连叶子都卷了起来。

这边的机械化程度很高,连采摘棉花都实现了机械化。

但是缺水这件事儿,就算你再发达,又有什么办法呢?

看着战士们一个个唉声叹气的坐在棉田边上,叶雨泽心情瞬间不美丽了,兵团太大了,北疆太大了,他真的没有那么大的能力。

一直到傍晚,两个人觉得饿了的时候,发觉车子已经开到了一个很荒芜的地方。

这里靠近塔克拉玛干北端,虽然十七师已经开垦了大量的土地,但还是有无数的戈壁滩没办法利用起来,缺水啊!

如今十七师光棉田面积就有200亩,但这也只是占了十七师领土的一部分,可见土地的利用率并不高。

又开了一段,发现了一个连队,兵团的连队跟当地的村子区别还是很大的,一眼就能认出来。

一个老汉赶着羊群从远处走了过来,这里的羊群自然没办法跟北部相比,那边的草场要茂盛的多。

看看他们,老汉停下来打了个招呼,听说他们找地方吃饭,大方的一挥手:

“都是自己人,找什么餐馆?来家里吃!”

两个人也没客气,都是战友,吃顿饭又不算什么?

老汉家里四口人,老两口加上儿子儿媳。杨革勇从车上拿下来几瓶大高粱,老汉乐的嘴都合不上了。

“哈哈,你们是军垦城的啊?这酒只听说过,却没有尝过,沾光了。”

饭菜不复杂,羊肉炖土豆,馒头,还有一锅玉米面粥。

吃着饭就了解了他们的家庭情况,老汉叫王德胜,是连里的老指导员。

他们家里有160亩棉田,因为大部分是机械化了,人需要干的事情并不多。

所以,他又养了一群羊,也不多三十多只,没事儿就出去放放,就当给家里增加一部分收入。

吃完饭,叶雨泽问起这边土地浇灌的问题,王德胜叹了一口气:

“如果水源充足,棉花产量还能增加三分之一。”

原来,这个连是十七师下属的最偏远的连之一,他们的土地盐碱化很严重。

唯一的水渠因为土壤的原因,渗透跑水也很严重。改用混凝土都不行,每年仅有的那点水,半路上就损失一半。

叶雨泽提出来要去看看,王德胜也没有犹豫,带着他们就去了水渠。

寒月照在戈壁滩上,尽管是夏天,晚上还是冷。

叶雨泽蹲在渗水的土渠边,指尖捻着迅速消失的水痕。王德胜拎着马灯过来,灯影里飞舞的盐碱尘像细碎的雪。

“这是六十年代修的'忠诚渠',浇透水能撑三天。

“老指导员踢了踢龟裂的渠帮,“后来沙鼠打洞,就成了筛子。”

杨革勇突然抓起一把红柳枝插进渗漏点,浑浊的水流立刻在根系间形成天然滤网。

“我爸当初教过我们,当年用芦苇捆扎渠底,或许可以试试生态防渗层?”

王德胜想了一会儿,然后目光一亮:“好像还真的可以试试,反正那东西又不值钱。”

叶雨泽和十七师领导进行了沟通,听说叶雨泽和杨革勇来了,师领导非常重视,立即命令一连所属团部,告诉他们一切服从叶雨泽的调配。

三天后的正午,二十辆拖拉机拖着红柳垛开进晒场。

连里人不分男女老少,围坐在白杨树下,灵巧的手指将枝条编成两米宽的草帘。

一连战士把发霉的苜蓿饲料撒在渠基上,哈萨克牧工赶着羊群来回踩踏。

“这是要搞草木灰三层防漏?”

王德胜抓起把拌着羊粪的粘土。叶雨泽笑着拉开设计图:

“三层结构,底部芨芨草垫吸潮,中间红柳枝导流,表层用水泥菱苦土。”

寒风中忽然响起手风琴声。汽车团把五台报废的东方红拖拉机头改造成碾压机,驾驶室里探出维吾尔司机热合曼的脑袋:

“叶总,要不要试试我们的'音乐压路法'?”

叶雨泽和杨革勇笑着点头,年轻真好。

月光下的施工场变成沸腾的星河。哈萨克青年用冬不拉节奏指挥压路机组,柯尔克孜姑娘们跟着草帘铺设进度唱起《玛纳斯》。

五十公里的水渠,重新加固用了一星期时间。

当第一股水流过试验段时,王德胜突然跳进渠里,任凭冷水漫过胶靴:

“渗水量比混凝土渠减少40%!“

“还不够。“

叶雨泽摸出电话:“老王,把青岛厂区那套滴灌带生产线买过来。对,就在晒场上组装。”

半个月后的清晨,十二辆驴车拖着滴灌带卷轴走进棉田。

承包户阿依古丽惊喜地发现,新安装的滴箭会在正午自动增压:

“这个太阳能控制器...“

“是八连电工小张改装的。“

杨革勇指着远处调试设备的轮椅青年:“他用航模遥控器做了智能灌溉系统。”

看着滴灌设备在整个棉田铺开,王德胜老泪纵横:

“现在可以安心退休了。“

叶雨泽把闸门钥匙交给王德胜的儿子,并且拍拍他的肩膀

“以后就靠你们年轻人了,这个世界变化这么大,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你父亲那一代学不会了。”

王德胜的儿子“嘿嘿”笑着,把手里的钥匙攥的紧紧的,估计他爹都要不过去了。

话音未落,师长带着突然一帮人赶来,激动的看着这一切……

直到别人提醒,他才快步跑了过来,拉着叶雨泽的手就不放了,使劲摇着:

“叶总,太感谢你们了,到了这里我一次都没有感谢过你们,今天说啥也要请你们吃顿饭。”

叶雨泽点头:“好啊,就去战士家吃,这些日子我可都是在这里吃的。”

师长的笑容一下子僵住,他一直没有来,并不是请不起饭,而是有了一些小心思。怕人家非议。

毕竟官商之间实在太敏感,有时候真心做事儿,也会被人非议想捞好处。

他这辈子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但名声还是很好的,他爱惜这个名声,虽然叶雨泽是来帮他们。

但既然是帮,他觉得来不来都不重要,毕竟自己没有要好处,他帮的是兵团,而不是某个人。

这个师长叫魏长庚,今年48岁,年富力强,本来有希望调往总部担任要职,只不过如今总部那边被军垦城包圆了。

连续三届,都是军垦城那边的人升上去,而别的师的人上去,也只能是副职。

就如他魏长庚,虽然只有48岁,但如今的一把手才多大?

阿依江35岁,刘军垦32岁,他怎么可能熬的过人家?

唯一的可能就是人家去了京城,总部那边才可能给他一任期限,让他大展拳脚。

该说不说,十七师真的很不错了,但这也只是在北疆南部,北边的师比十七师强的还有好几个呢。

但上面体恤他们的不易,毕竟自然条件要比北部差了很多,因此上,魏长庚也没少被表彰。

虽然十七师的今天,是几任主官一起努力的结果,但如今位置上毕竟是他,荣誉自然也是他。

魏长庚上面有人,能力又强,难免带点傲气,这也是他没有主动来找叶雨泽的一个原因。

叶雨泽给他打过电话,目前在这里叶雨泽所得到的支持,也是有魏长庚的大力支持。

虽然钱都是叶雨泽他们投的,但是人力物力方面,可都是十七师这边出的。

本来团里想搞个剪彩仪式,邀请师领导参加,电话也打了,结果被叶雨泽否了。

主要是叶雨泽并不知道师领导要来,觉得这种形式上的东西没啥意思。

然后魏长庚赶来了,啥意识没有,看了看水渠就结束了。

午饭自然要吃,肯定要去团部食堂,结果叶雨泽和杨革勇婉拒了,他们说好了要去王德胜家里吃。

因为王德胜杀羊了,就为了庆祝今天的事情。

其实水渠改造并没有花多少钱,喷灌设备也不是无偿的,那些都是由职工自家购买。

因为设备并没有多少钱,而且都是自己使用,这个也是叶雨泽和团里战士们商量的结果。

并且设备也都是叶雨泽帮助采购来的,都是最低价。

团里的午餐很丰盛,魏长庚和几个师领导和蔼可亲的和团里人交杯换盏,祝贺团里解决了用水的大问题。

并且给师里提供了思路,滴灌设备很适合北疆的气候和土壤,而且节省了不少的用水。

这对于十七师来说,可以说是一次历史性的创新。所代表的意义,将是一次突破性的。

也就是说,因为滴灌技术,整个十七师的棉花产量,也将有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团领导一直在给魏长庚道喜,对师长的英明决策赞不绝口。若不是他调来物资和设备,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结果。

至于叶总那边,自然也功不可没,但也只是资金方面的。

师里的记者不停的记录着,唯恐漏掉一点细节。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他自然明白这篇报道将要引起的震撼。

这篇文章,他不仅要在师报上刊登,还要给军垦报,给人民日报投稿。

而杨革勇和叶雨泽此时也是觥筹交错,连里差不多的人都来了。

王德胜宰了羊,其他人也没有空手,各自从家里拿来了好吃的,搞成了一个大聚餐。

几个年轻人不停的拍照,各自发在微博上,说说上。

王德胜的儿子是有一些小才的,他拍的最多,把从施工开始到现在都照片,整理成了一个相册。

叶雨泽和杨革勇都喝醉了,没办法,军垦人的酒量,并不比牧民差,这样的场合,不醉也离不开酒桌啊?

他们住在一个单身女人家里,这个女人的老公去了广州就没有再回来。留下她和女儿独自种着120亩棉花。

到如今也不知道男人是不是还活着?反正自从走了就没了联系上。

如今女儿已经十八岁了,男人走的时候,女儿才八岁。

女人在久寻无果之后,果断的起诉离婚了。

之所以安排他们住在这里,是因为这个家特别干净,女人做的饭也好吃。

女人叫郑倩,女儿叫郑楠楠,郑楠楠因为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就在家里跟着母亲种地。

连里的日子是劳累而又单调的,偏偏郑楠楠喜欢这样的日子,并且一再表示,这辈子不结婚了,就这样守着母亲。

? ?这个月最后一天了,打扫一下家底、票票别浪费啊!

?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