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父慈子孝,卖父求荣 > 第141章 芸娘进京(求订阅)

那一日。

严绍庭自裕王府离开后。

那面万里山河图屏风后,怀抱世子的李妃,便从其后缓缓踱步而出。

裕王朱载坖面露笑容,看向李妃怀中的襁褓,不由送了一口气。

“严绍庭当真能在两位师傅之间权衡好?”

李妃将怀中的孩子,送到了朱载坖的手上。

朱载坖皱起眉头,不知这是何意。

而李妃则是浅眉笑语:“王爷自然最是英明,咱们裕王府的几位师傅如何,王爷心中定是有成算的。”

李妃并不打算说的太多,自己就是后宅的女人而已。

后宅众多的女人之一。

朱载坖点点头:“虽然朝中总是纷扰不断,但好在内阁如今总是相安无事的。”

李妃面上笑容不改,深深的望了朱载坖一眼:“说起来,王爷此前,不就对严师傅那番江河之论,颇为赞赏吗。”

见李妃提到严绍庭年初第一次来裕王府的时候,所说的江河之论,朱载坖的脸上亦是露出笑容。

“我懂你的意思了。”

朱载坖面露了然。

李妃则顺势做出聆听等待的模样。

朱载坖解释道:“无论忠奸,本王自可将朝中诸如徐师傅、高师傅、严师傅他们当做江河,而用他们,只需要搅动其中,江河之水终究是要留到大海之中。”

李妃紧接着便露出疑惑的眼神。

朱载坖却是拍手道:“便是如此了!不论这水清还是水浊,本王便都将他们放在一起,如此何来清浊之分?取其水,皆在瓢。”

李妃福身上前,将孩子从裕王的怀里抱了回来,笑着说道:“妾身自是听不懂王爷和外面师傅们的社稷之论,只是王爷总是英明的,如何用之,定有结论。”

而在她怀中的襁褓里。

小小的万历,也是极为配合的哭出声来。

李妃面露尴尬。

朱载坖则是笑着挥了挥手:“去吧,这孩子大抵是饿了。”

李妃收起笑容:“那妾身便带世子去屋中了。”

朱载坖点点头,未再开口。

……

翌日。

已在昌平。

严绍庭骑着头小毛驴,慢行在灾后重建的昌平地界上。

在他的身边是同样骑着小毛驴的徐渭。

小毛驴是学院附近百姓家中养的,如今都放在了书院外,供人租借骑行。

生意不算好,主意也是陆文燕想的。

但严绍庭听到后却是大为赞同,只要等书院建好开始招收学子,等到后面慢慢人多了起来,这总是一门好生意。

在两人走驴的道路两侧,是灾后重新清理平整出来的田地。

晚稻快到收割的季节了。

冬小麦则还需要等到秋后才会种下去。

田埂上种着些应季的瓜果豆蔬。

在夹山下,书院旁的山坡上。

因为山坡碎石较多,原本只是取柴的地方,但因为红薯的缘由,当初来昌平的时候,严绍庭就让人将这一片山坡上的树木尽数砍伐,而后翻耕土地。

如今正由周云逸带着人将那三十桶从吕宋弄回来的红薯,扦插进地里早就翻耕好的地垄里。

大人们忙着干活,孩子们便跟在后面负责浇水浇肥。

周云逸也脱下了官袍,换上了一身适合操持农活的衣裳,站在田埂旁盯着人干活。

他不懂农事,但却有些强迫症。

为此,昌平这边的百姓,时常会找到严绍庭抱怨。

不过等严绍庭了解之后,便由着周云逸去弄了。

他这个莫名其妙收的学生,虽然是有些强迫症,但却并不是什么恶习。

就比如这几日。

周云逸在顶着栽种红薯,便定下了严格的要求。

所有扦插进地垄里的红薯藤,都需要有着固定的间隔,要横竖侧看都在一条线上。

然后就是浇水施肥,也必须要按照一瓢水浇满浇透的原则去做。

为此,他还针对好几种不同的作物,弄出了好几样大小不同的水瓢。

然后又因为这件事,建在山后水坝下的冶炼厂、铁匠铺的人,也跑来与严绍庭抱怨。

徐渭骑着小毛驴跟在严绍庭身后,看着山坡上快要将红薯扦插完毕的周云逸,笑着说道:“周监正倒是个能办事的人,虽说严苛了一些。但却是如侍读所言,这标准……标准化生产,总比粗制乱种的强。”

严绍庭也没想到,自己这个学生,竟然还有这种潜力和天赋。

而自从知道以后,昌平这边的事情几乎都是交给了周云逸在做。

小周也乐得自在,如今反倒是钦天监那边的事情,都交给下面人去操办了,他是一心扎在昌平。

严绍庭看向路边,被修的笔直笔直的水渠,脸上露出笑容。

“等今年确认了红薯的产量,到时候就替周云逸向朝廷请功。”

徐渭从山坡上收回视线,笑着说道:“那周监正大概是要高兴坏了。”

严绍庭则是侧目看向徐文清:“这几日京中有什么消息?”

因为被革除了锦衣卫的官职,他现在确确实实是很少在和锦衣卫有往来,便是陆绎也被赶回了京城。

而那边有什么消息,也都是经过徐渭,才会传到自己的耳中。

徐渭看向严绍庭,眼中闪烁着坏笑,低声道:“因为军需差事上的空缺,京中都已经吵翻天了,只是还不敢闹到内阁里去。不过想来,要是侍读再不回京,这些人真的就要闹到内阁去了。”

严绍庭则是冷笑一声:“朝廷官职空缺与否,这是吏部的事情,与我何干?要找,他们也是找吏部去。”

徐渭默默的笑了笑。

吏部如今都是自顾不暇。

徐阶被夺了吏部尚书的官职,而加了吏部侍郎衔的张居正还远在苏州,吏部自己家内部都在相互抢班夺权,哪里还管的上别处?

能帮着老上司徐阁老,推举一下尚宝司少卿徐琨,转任军需事,已经算是吏部讲点情面了。

严绍庭看向徐渭,询问道:“文清先生这里,可还有别的消息了?”

徐渭点点头:“还是军需上的事,虽然如今都在吵闹不休,但这两日已经有些风声出来,似乎是要将矛头对准侍读。

他们的意思,就是因为侍读您不在京中,所以这些官缺才一直没个掌板的人拿主意给定下来。”

严绍庭冷哼一声:“怎么?这些人又准备弹劾我了?”

徐渭摇着头,不禁笑道:“眼下他们倒是不敢了。咱们在昌平这边栽种红薯,那是陛下也应允了的事情,他们这次哪里还有借口弹劾侍读。”

如今的严绍庭,那可是十足的讲规矩。

便是如今人在昌平,也是提前写了奏本递到内阁,而后又写了驾帖发往户部浙江清吏司,说明去向。

甚至于,就连从来就没去过,但却担着官职的翰林院和詹事府,他都写了驾帖叫人送过去,以作报备存档。

规矩!

无人能够指摘。

而严绍庭在拿到内阁的回文之后,方才出城来了昌平。

严绍庭笑着道:“往后这些事情,就要辛苦文清先生,替我操办好了。”

徐渭笑呵呵的摇着头:“侍读如今在京中可谓圣前红人,难免会找人嫉恨,这些小事,侍读不必担心,学生自当替侍读料理好。”

他如今一直以学生自称。

自然不是因为学术上的成就高低,而是因为他如今就是严绍庭的幕僚师爷,便是要如此自称。

这也是规矩!

徐渭想了想,转口道:“江西那边也来了消息。严阁老让二少爷回京,等书院建好就过来读书,二少爷也快要到京师了。”

严绍庭当即面露好奇:“哦?严鹄那小子也要到京中了?”

徐渭点头道:“按着消息,再有十来日,二少爷就能到京中了。同行的还有天师府大真人张永绪的堂侄张国祥真人,到时候会一同入京。”

严鹄是严绍庭的亲弟弟。

都是肩抗大明朝两京一十三省的小阁老的亲儿子。

同父同母。

只是母亲早亡,严嵩和严世蕃在京中为官。

严绍庭也是蒙荫之后,方才从江西老家入京的。

严鹄便一直留在江西老家,在严家族学里读书。

这是老严头定下的规矩。

家中子弟,不可贪图富贵,少年时便要清苦一些,留在老家只管一心读书就是。

如今让严鹄入京,倒是让严绍庭有些意外。

也不知道老严头是个什么打算,这件事当初也没和自己提到过。

而天师府那边的事情,则是严绍庭自己去信的。

当然信上是有老严头署名的。

只是来的竟然只是天师府大真人的堂侄,严绍庭有些不太确定。

原本他是想着,能有如今掌管天师府的大真人张永绪,派了自己这一脉的人入京,如此才是分量重。

好接替了陶钟文,在西苑作为道长修玄的御用道士。

不过既然人家能派了人过来,便也算是给了面子。

严绍庭开口道:“严鹄入京,到时候就在城外拦下,直接带到昌平这边来,不必让他入城。”

徐渭看了眼严绍庭,脸上露出笑容。

不论如何说,严家对家中子弟的管教,终究还是严厉的。

他询问道:“那张国祥?”

“且等着吧,依着时间看,到时候我已经在京中了,便直接带去西苑就是。”

严绍庭随口回了一句。

天师府这步棋,不过是顺手而为罢了。

没有什么目的,只是不让那个由徐阶推荐的蓝道长进到西苑而已。

徐渭点点头,将这些事一一记下。

而后他又说道:“齐大柱前几日来过,说是浙江那边也有人要进京,还是由朱七手下的人护送着回京的。”

严绍庭这才来了兴趣,好奇询问道:“是什么人?”

徐渭眉头微皱,解释道:“是个叫芸娘的女子,之前是由沈一石送给杨金水,被他收在织造局衙门里的。”

严绍庭眉头一跳。

他的目光看向了夹山北边。

山那边是大明的皇陵所在。

正好,杨金水也在那边。

他不由一笑:“到时候就将这个芸娘,也安置在昌平这里。”

…………

月票推荐票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