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父慈子孝,卖父求荣 > 第159章 老规矩:祖宗成法不可改!(1500月票加更)

随着殿门关闭。

万寿宫大殿内的光线,暗了下来。

帷幔后,依旧是大明的嘉靖皇帝。

帷幔前。

则只剩下大明内阁首辅严嵩,次辅徐阶,内阁辅臣高拱、袁炜。

以及提奏两淮盐务改制的严绍庭。

不等嘉靖开口,也不等严绍庭继续解释。

首先挑破严绍庭要改制盐政的徐阶,便已经拱手上前。

“陛下,我朝自太祖洪武皇帝时,便定下国朝盐政,为解边军粮草物资供应之困,又行开中。本朝盐政至今,已行近二百年,历代先君无不是与太祖时盐政,增添新策,却绝无改制之言。”

“今日京师接两淮急奏,因鄢懋卿而致两淮数万盐户盐丁,群起赶赴扬州城,声讨鄢懋卿。”

“其因不论,便单论盐务一事,稍有变动,便引得如今两淮生变。若贸更改盐政,视祖宗成法于不顾,一旦朝廷颁布新制,恐怕届时便不只是两淮生乱了。”

“轻启改制,必定满朝诽议,民间动荡,那时候恐怕便不是两淮盐户盐丁受人蛊惑,而是真的要盐政之下皆大乱!”

“老臣年迈,身居内阁,功绩浅薄,然食君之禄,莫敢坐视大明江山社稷生变,天下黎庶生乱。”

“今,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户部浙江清吏司郎中,严绍庭,妄言改制我大明祖宗成法,或为我大明朝政,却年少浅薄于见识,不知社稷之重。”

“臣请陛下,降旨于朝堂内外,明喻天下,申斥严绍庭轻浮改制之言论,以定天下人心!”

殿内,徐阶一改往日作风,掷地有声,可谓是呕心沥血之言。

为何自洪武初年到如今,大明在盐课上的税收越来越少?

徐阶没有提。

总结核心就一句话。

祖宗成法不可改。

严绍庭眼神中潜伏着几缕寒芒。

这个徐阶不光是直接搬出了千古不变的所谓祖宗成法,而且还是抢在自己前面将这个事情提了出来。

他就是要完全堵死了自己后面所有的话。

帷幔后,嘉靖寂静无声。

徐阶却始终保持着躬身抱拳的姿势,不复更改。

高拱看了一眼,默默拱手走出。

“陛下,朝廷亏空,国库空虚,今岁已开东南增产丝绸行销海外之事,亦有严绍庭与外商议定成行,提缴三百万两白银以作定金,待明年东南桑叶生、生蚕肥、多吐丝、多产丝绸,每岁千万利润,足以填补亏空,更有结余。

“两淮而今盐课岁益减少,或在盐政吏治,若要纠正积弊,朝廷可降旨严查盐政官员,清查盐务商贾,以资盐课岁入。

“改制一说,万不可轻言。

“一旦改制之言论放开,朝堂之上必将广生辩论,进而引发争斗,届时言路日复弹劾,朝堂地方争斗无休,朝政停摆,社稷动乱。

臣请陛下三思。”

高拱亦是开口反对改制。

但他的角度却是和徐阶有所不同。

徐阶的奏对是一直紧扣祖宗成法。

完全核心意思就是,老祖宗干了两百年的事情,没有出过大问题,那就是没问题的。

不能改!

而高拱则是说朝廷现在之所以巡盐两淮,都是为了填补朝廷亏空。

而东南增产丝绸的事情,明年就能有收入了,以后每年也都会有收入,所以在盐政上就不必急于一时。

而且就算要动盐政,也不是说一定要改制。

可以是在盐政吏治上做文章。

这倒是附和高拱一贯的政治理念。

朝廷有问题,不在其他,只在吏治。

所以后来他上位内阁首辅,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吏治。

高拱认定,只要解决了吏治问题,就能禁绝贪腐,就能让朝廷钱粮增多,就能让天下太平。

一位次辅,一位辅臣,先后发言。

陪站在现场的袁炜,却是坐蜡了。

他的官场仕途,是从翰林院开始的,然后从礼部尚升入内阁的。

想了一下。

袁炜这才先是看了严绍庭一眼,面露抱歉。

随后低声开口道:“陛下,祖宗成法,轻易不可改。”

说完之后,袁炜就将脑袋深埋胸口。

这事就不是自己能参与的啊。

皇帝刚刚还不如说一句,内阁和严润物留下,袁炜出去。

自己待在这里,现在不就是活受罪嘛!

而帷幔后的嘉靖,依旧没有出声。

严嵩眉头皱紧。

盐政如何,这件事情大孙子可没有和自己说啊。

这小子,平日里有些想法,直接圣前奏对也就罢了。

这等干系祖宗成法的事情,竟然也不跟自己说。

严嵩心中有些纷乱,最终只能开口道:“陛下,徐阁老说严绍庭是要改制,但刚刚严绍庭却只是提到盐政余盐一事,尚未明说究竟要如何办,不如让他说完再议?

若当真是有改制一说,则不可轻言。若只是于盐政余盐一事上,有所新策,用以弥补盐政积弊,提振盐课岁入,陛下和内阁觉得可行便行之,若不可行便废之。”

老严头现在心中那是一团乱了。

但到底是在内阁首辅位子上待了几十年的人,看似一番和嘉靖的奏对,却又是在提醒大孙子。

不要提改制!

只说新策!

嘉靖现在也很头等。

所为祖宗成法的强大,他当年可是亲身经历过一遍的。

但若是严绍庭提到的余盐一事,真的能为朝廷带来更多的盐课岁入呢?

刚有这个念头,嘉靖便在心中连连摇头。

这不是钱粮的问题了。

可是他又想到严绍庭今年给朝廷弄来了数百万两银子,以及定下以后每年都能为朝廷带来千万两收入的良策。

嘉靖此刻心中便犹如多了一只猫,正在不停地挠着他的心。

“严阁老所言极是。”

又是这一句,所有人都极为熟悉的言论。

嘉靖将锅扣在了严嵩的头上,却也算是认同了让严绍庭继续说下去。

严绍庭则是眉头皱紧。

他直到大明文官们惯用的所谓祖宗成法不可改,到底是怎样的。但没有想到,自己只是刚刚提出一点余盐的事情,就能立马引来这么大的反应。

这些人,防范更改所谓祖宗成法的敏感度,当真是不低啊!

严绍庭低下头。

“回禀陛下,臣未曾言要更改祖宗成法,也未曾言要改制。”

这句话,他说的很慢。

表明态度,自己并不是在改制。

同时也在重新整理自己心中思考的问题。

果然。

在听到严绍庭的回答之后,严嵩整个人都送了一口气。

帷幔后的嘉靖也是同样的放下心。

徐阶却依旧是精神紧绷,唯恐严绍庭会在接下来的话里钻空子挖坑。

打量了一眼众人的反应后。

严绍庭才继续开口。

“臣复阅国朝盐政,国初朝廷委官稽考,以四百斤为一引,官府给米一石与盐户,亦可以最低米价为准,兼给钱钞,用于盐户工本。”

“而后,朝廷渐渐取消给米,而全给钱钞为盐户工本,至洪武十七年,两淮、两浙盐户工本为每引给钞两贯五百文,亦是不少。然,国朝钱钞至今,贬值无数,钱钞给支却不增,盐户工本收益锐减。”

“其后,盐户为增添家用,产盐增多,超过朝廷定额盐课盐引数目。于是,余盐出现。以致朝廷正盐以外,另有掣割余盐、残盐、零盐、所盐种种。”

“洪武初年,朝廷规定,勤灶有余盐送场司,二百斤为一小引,给米一石。其盐召商开中,不拘资次给与。而那时正额盐给工本米一石,余盐乃正盐两倍,盐户竞相缴纳余盐于盐务场司。”

“正统二年,定余盐一小引给米麦二斗,仅有洪武朝五分之一,盐户再难缴纳余盐于场司,我朝至今屡禁不止的私盐,便自此时猛然激增,再不复还。”

“彼时,朝廷察觉余盐变为私盐,正统十三年又令,两淮运司余盐每一小引复给米麦一石,以图断绝余盐私通为私盐。”

“然其后无论朝廷如何推行新策,却已再难扭转朝廷正盐难销,余盐泛滥成私盐,官盐价高质残、私盐价低质优的局面。”

陈述朝廷盐政之变化,盐课锐减之成因。

严绍庭也不忘看向拿着祖宗成法不可改的话压自己的徐阶。

他开口道:“徐阁老方才言则罪于臣以祖宗成法不可改。臣却不明白了,为何太祖朝余盐给米麦一石的祖宗之法,到了正统朝便只剩二斗,可有破坏祖宗成法之嫌?”

大明盐课崩坏。

成因有很多,正盐荒废,余盐兴盛,私盐猖獗,种种原有方才导致如今,本该岁入千万的盐课,只余百万而已。

严绍庭的眼神变得不太好看,少了往日即便在这圣前争论,也无有人身攻击的举动。

但现在,他真的对徐阶这种开口祖宗成法的言论。

厌恶至极!

徐阶面对询问,却是闭口不言了,只当自己是尊雕像。

见徐阶不说话。

严绍庭目光一凝:“徐阁老,还请阁老为下官斧正!”

又是熟悉的一句话。

徐阶脸色铁青。

他完全不懂,这小子怎么就对盐政上的事情知晓的如此清楚。

乃至于洪武朝盐政之策,以及后来各朝盐政之策,都了然于心。

而面对着不开口回答的徐阶。

严绍庭则是转头看向帷幔后的嘉靖。

“徐阁老言臣破坏我大明祖宗成法。”

“臣要问徐阁老,太祖盐政之规定,历朝更改,乃至本朝陛下肩负社稷以来,也屡有盐政新规,难道皆为破坏祖宗成法?”

“陛下,臣请陛下降口谕,徐阁老答臣下之问!”

…………

月票推荐票

看我多信守承诺,说加更就加更!本月最后一天啦,义父们的月票都砸过来吧。还差两百多张满2000月票加更,冲一把!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