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父慈子孝,卖父求荣 > 第334章 天下读书郎的恩人

内阁班房。

李春芳彻底傻眼了。

他茫然的看着开口便是点头说好的首辅严嵩。

您老好好的睡觉不行嘛?

刚袁炜说的话,您老当真听明白了吗?

怕是都没有听明白,就开口说好了!

好在。

徐阶当即开口道:“阁老,方才我等所言之事,您也意向让子实来操办?”

在众人注视下。

严嵩眉头微微一动,缓声开口道:“方才议的是何事?”

此言一出。

袁炜不由的偷偷翻了个白眼。

高拱则是愣了一下,随后面露笑容。

原本差点以为自己就要干那得罪人的事情的李春芳,更是不由的松了一口气,暗自庆幸了起来。

徐阶笑着说道:“只是今日那昌平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不知阁老可曾看过?”

说着话,徐阶上前将今天的昌平报,送到了严嵩面前。

严嵩只是看了眼放在面前的报纸,便抬头看向众人:“都坐吧,近日内阁这边似乎是有绿豆汤的,今日何时送来?”

说着话,严嵩看向了袁炜。

内阁里的事务,按照规矩如今都是袁炜在办的。

徐阶和李春芳则是踱步坐回到属于自己的位子上。

袁炜拱手道:“想来也是快了。”

严嵩点点头,目光转动:“那诸位容老夫先看看今日这份报?”

首辅开口。

众人自然是纷纷点头同意。

高拱、袁炜坐在一侧,和另一侧的徐阶、李春芳相对。

趁着严嵩读报的时候。

四人目光流转,各怀心思。

时间一点点的流逝。

四人也不急切。

毕竟昌平报实在是每期刊登的文章都数量众多。

想要看完一份昌平报,还是需要些时间的。

也不知过了多久。

严嵩手拿着报纸,看向众人,轻咳一声。

引来四人注视后。

严嵩面带笑容的伸手指向那片考察报告:“你们今日说的,是这件事?”

袁炜当即拱手道:“回阁老的话,正是这件事。这位昌仲平所写的这篇《国朝胥吏衙役考察报告》,切题浅显,但其所述之意,所举成例,却是引人深思。国朝至今二百年,朝堂官员三万,然天下官府胥吏衙役却有数十近百万之众!

“诸如一县,知县、县丞、主簿三位乃为朝堂命官,其下典史及六房、三班书吏差役,递运、河泊、批验、铁冶等所,税课、巡检、道会、僧会等司衙役,计之成百成千人。

“这些人虽无官身,却能因其盘亘地方多年数代,早已是根深蒂固,往往朝廷所派流官,虽是官府掌印堂官,却常常要因时局屈与胥吏衙役。

“朝廷当下整饬吏治,首在朝堂命官,而非官府衙门胥吏,然胥吏如虎之害更盛于命官,数目之众远胜朝堂命官。朝廷既行整饬吏治,则官府胥吏衙役不可不查。

下官以为,李阁老虽新入内阁,却久于吏部差事,想来料定熟稔官府之中小吏勾当,最是合乎担当此任。”

袁炜所说算是字字句句合乎情理了。

人们或许只知道,一县里头当家做主的就是知县,或无县令则由县丞或主簿掌事。

但没人会去算计,一个县衙若要正常运转起来,又需要多少胥吏衙役。

光是六房书吏,就得要有数十人之多。

更不要说三班衙役,就得要上百人。

再加上一县所设的众多职能所司,分担诸多事宜,所需要的差役人数,那更是数不胜数了。

而这些人所掌握的权力,相互勾结,上下一气,又岂是一个知县能掌控压制的?

便是最简单的税课一事。

户房说一个数,某某村需要某某数目的税银,另一村又需要多少。

知县当真能将这些村镇都走一遍,审查一遍?

还不是户房的算手们说了算的。

而袁炜推举李春芳担下这件事情,给出的理由也是正大无比。

李春芳本来就是从吏部左侍郎的位子上升入内阁的。

他在吏部做事许久,难道还治理不了官府胥吏衙役的事情?

那他李春芳就不配入阁。

甚至当初他在吏部当差做事的成效如何,都得要打个问号。

随着袁炜开口。

高拱亦是说道:“朝廷整饬吏治,乃是皇上钦定的事情。即是公门中人,便不分朝堂命官亦或那些不入流官或胥吏衙役,也该好生彻查一番,整顿苛吏,严禁贪墨舞弊及一应不法之事。”

就在高拱说完话,徐阶以为对方已经说完,而自己要开口反对的时候。

高拱却又张开了嘴。

抢在徐阶之前。

高拱笑着说道:“更何况,前不久徐阁老就在京中各部司衙门,好生审查了一番各部司衙门官吏,当时就查出不少官吏渎职懈怠。貌似还有不少京中衙门的小吏,是有不法行径的,如今也都移交三法司审查追责。

如今昌仲平这篇文章,更是大加称赞徐阁老当时之举,引以为国朝继往开来之事。当下京中风声已起,百官无不期盼朝廷出手,震慑宵小胥吏,以正官威。”

被抢了先的徐阶眉头一挑。

这事当真就被严绍庭给利用上了。

而现在高拱所言,自己竟然是无力反驳。

难道自己还能说当初自己那样做,纯粹就是为了让严讷入阁,再让李春芳升任礼部?

那自己当初做的事情,就不是自己公忠体国,为国操劳了,而是为了一己私利。

虽然事实就是如此。

但名义上,却不是这样啊。

自己如今。

当真就是一根筋变两头堵了。

说是不行。

说不是,更不行!

两难之境啊……

徐阶心中不免长叹一声。

在停顿了片刻,不见高拱再出声后。

徐阶这才缓缓开口道:“朝廷整饬吏治,本就涵盖命官及胥吏,不过是侧重不同。一旦命官整顿完毕,则可竖立官威,由朝廷所派流官自行整顿治下胥吏。

若这些人无法做成此事,足见其人能力不堪重用,则可开革或降任换以能干之人上位。”

随着徐阶开口,高拱不禁低声哼哼了两下。

依着徐阶的意思。

那就是这件事还是自己的责任,自己若是能督办整饬吏治,将天下官员整顿好了,那么以后的官员们就能自己去解决治下胥吏衙役的问题。

他徐阶虽然是在说,若是这些官员能力不行就开革或降用。

但何尝不是在挖苦自己督办整饬吏治,干的不够仔细,所以才会让地方官府胥吏衙役竟然能干出欺辱朝廷命官的事情来。

徐阶却不以为然。

上一次万寿宫廷议,若不是高拱搅局,现在就是严讷坐在这间内阁班房,而李春芳则是从吏部左侍郎升任礼部尚书。

等往后严嵩真正退下去。

那首当其冲,内阁再进新阁员,必然也是以礼部为先。

到时候严讷、李春芳两人皆在内阁。

自己在内阁就能成一家之言。

可这一切都被高拱给坏了事。

现在自己不过是当面挖苦一下他而已,还不够还账的!

高拱自然不甘示弱。

自己好不容易从今年才开始督办整饬吏治的事情,你徐阶不看现实,就要将地方官府胥吏衙役之害的锅扣在我老高身上?

高拱当即闷声道:“国朝二百年,地方吏治若当真能由朝廷所派命官解决,何来今日这篇文章,又何来徐阁老前番在朝廷各部司衙门大发雷霆?”

这话同样是明晃晃的冲着徐阶回怼了过去。

徐阶今天本就憋了一肚子的火。

刚好开口反驳。

但那头。一直沉默不语的严嵩,却是用手指关节轻轻的敲了敲桌案。

桌案砰砰作响。

众人立即转头看向首辅。

他们这才反应过来,严嵩到现在也没对这件事发表意见。

在四人注视下。

严嵩面露笑容,扬了扬手中的昌平报,然后当众随意的丢在了桌案上。

“不过是一个不知哪里蹦出来的人,写的一篇文章,说的也不过是前番徐阁老审查京中各部司衙门的事情。”

高拱眉头一凝。

首辅这话的含义有些不对劲啊!

严嵩则继续道:“朝廷也未曾禁了天下人议论朝政的资格。整饬吏治当下既行,还是要继续办下去,至于说地方官府衙门里的那帮胥吏衙役,且看看天下人接下来如何说?”

袁炜目光一闪。

严首辅这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呀。

他们刚刚吵了半天,算是白吵了。

首辅都说了,不过是个不知哪里来的人写的一篇文章而已,对朝廷能有几分影响?

还不如先看看后续风声如何再议此事。

袁炜当即拱手,笑着说:“首揆老成谋国,实乃我等应效仿之。”

严嵩摆了摆手,端起终于是送来的绿豆汤,一勺一勺的往嘴里送。

而他的话却在几人心里被琢磨了起来。

李春芳反应最快。

当即笑着拱手道:“阁老所言,下官今日起便盯着外面的风声,瞧一瞧接下来这风向到底会去向何处。”

见两方都认同了自己的话。

严嵩笑着点点头,而后侧目扫向高拱:“只是国朝也有成例,太祖圣训,生员不可议论国事,这一点去岁太子宾客也在朝中重申,皇上亦是未曾更改。”

这是在点高拱。

他如今还担着国子监祭酒的差事,相当于是管着大明朝所有学子的职位。

高拱会意,当即嗯声点头:“下官知晓,回头便与国子监那边叮嘱此事。”

严嵩欣然一笑。

而后他扫目看向在场四人。

如今的内阁格局,其实才是自己最希望看到的。

至于徐阶拉着严讷或者李春芳入阁。

又何妨?

自己就算是整日里打盹,依旧还是大明朝的首辅!

依旧是皇上最信任的大臣!

想到此处。

严嵩脸上笑容更盛,开口道:“都进一些吧,今日这绿豆汤熬的颇为不错。”

众人欣然接受。

而关于那篇官府胥吏衙役考察报告的事情,貌似也就这么被暂时按下。

但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

京中关于这篇报告的讨论,却是愈发热烈起来。

官员们自然是大多都站在了这份报告的立场上,呼吁朝廷应当尽早尽快推出新的政策,用以控扼压制地方官府胥吏衙役之害。

而在民间。

地方上,却有不同的声音。

这些人所代表的,自然就是地方上那些盘根错节的士绅豪强势力。

这股势力发出的声音就更加直白。

为何地方官府会被胥吏衙役把控,还不是因为朝廷派来的官员能力不行。

为此这帮人还列举了不少真人真事。

其中就有昌平治安司,以及当下的顺天府,以及海瑞所为官的几处地方。

这些地方,可没有发生过衙门胥吏衙役欺负堂官的事情发生。

这番反驳,无疑是直直的打了那些发声官员的脸。

各方渐渐为了那篇文章,开始进入到白热化的辩论角逐之中。

双方都有着合乎情理的理由。

一时间竟然是相较不下。

而内阁则是在当日内部争论后,对这件事高高挂起,始终都是悬而不表,不曾发表意见。

于此同时。

严绍庭也躲在昌平,接收着各方传来的消息,审阅着各方投来希望能刊登在昌平报上的文章。

昌平书院人人都繁忙不已。

因为投稿的文章太多,以至于书院里的先生们不光要继续保证书院的课业,还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去审阅投来的稿子文章。

反倒是裕王朱载坖,干的是愈发兴奋。

“润物,这篇文章我觉得不错,你看看?”

严绍庭接过满脸涨红,却干劲十足的裕王递来的文章。

文章说的是某县知县年轻欠缺经验,在县衙书吏们的帮助下,将本县治理的风生水起的旧事。

事情自然是真的。

不过却是用了春秋手法。

在徐渭看清说的是哪一县的事情后,立马就找到了这位年轻欠缺经验的县令的资料。

这篇文章没有提及的是,这个县令的正妻就是本县势力最大的那户人家的嫡女。

如此。

这件事就说得通了。

不过……

严绍庭看了眼裕王,还是开口道:“徐先生,这篇文章刊登本期昌平报上。”

徐渭看了一眼,随后点点头。

既然他们能查出来那个年轻县令的跟脚,别人也同样能查出来。

昌平在这件事情上的倾向其实已经很明显了。

就是要力推国朝官府胥吏衙役改革。

在陪着裕王朱载坖挑选了一阵子文章,满足了这位山长的事业心之后。

严绍庭才留下屋中的书院先生们,带着徐渭走出书房。

到了外面。

严绍庭长长吐出一口浊气,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而后开口道:“如今京中风向如何?”

徐渭小声道:“老太爷那天在内阁发话后,内阁和六部九卿便一直保持克制,未曾发言。只是底下的官员们却是愤慨不已,大有要逼迫朝廷降旨整顿地方官府胥吏衙役的趋向。”

严绍庭笑了笑。

事情一如自己开始所想。

只要给这些人一个契机,他们就绝对不会错失能为自己争取权益的机会。

而自己刚刚好,就给了他们这个机会。

不过。

严绍庭又转口问道:“可有人提出些有用的建言?”

徐渭立马摇头。

他苦笑着说道:“目前还没有听到这一类的声音,想来……”

“想来他们也只知道讨要权力,却不知道这件事应当如何解决。”

严绍庭不加感情的陈述着。

徐渭脸上含笑。

若是朝堂之上的那些人能知道如何解决,那么中原官府胥吏衙役之害的事情,也不会一直存续到现在。

严绍庭当即面露笑容。

“既然如此。”

“那就不要怪我,拿下这个天下读书郎恩人的名头了!”

…………

月票月票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