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父慈子孝,卖父求荣 > 第435章 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

面对新晋大明点子王海瑞的突然灵光一闪。

严绍庭决定给予他一个高度的评价和赞美。

“刚峰兄踏入仕途已逾十五载。”

“私以为,国朝官宦三万余,为官者繁不胜数,刚峰兄于官场之上,十五载宦海仕途,历任地方,而至如今执掌江南数十府县,足可称一句历任公门,尽是造福黎庶百姓之政。”

翼然亭里,坐在一旁的张居正,不由侧目瞄了化身夸夸神教的严绍庭,眉头微动。

他有些不太放心的看向了海瑞。

觉得以海瑞的性子,恐怕这一顿夸赞之后,就下不来了。

不由的。

张居正默默的摇了摇头。

恐怕往后,海瑞能被严绍庭使唤死。

而严绍庭这时候则是话锋一转:“刚峰兄为官亦如叔大兄,二位兄长皆是胸怀天下苍生,想的皆是利国利民之举。刚峰兄昔日潜于府县,体察民情。叔大兄高居庙堂,稳坐中枢,乃为阁相,俯瞰国朝政务。二位兄长一在地方,一在庙堂,所思所想且又不谋而合,想来也正是因此,放的如今二位兄长能共处一室,共操一事。”

原本还在为海瑞感叹,要被严绍庭往死里用的张居正,不由呼吸一滞。

瘪犊子玩意!

张居正目光颇有些幽怨意味的瞟了严绍庭一眼。

虽然知道这是奉承之言。

可谁听到拍马屁的话,心里头都得飘飘然。

这可是亘古不变的至理名言。

而海瑞却是已经脸上有些红润,在经历严绍庭无限制连续吹捧夸赞后,连连摇头,面带羞愧。

“为兄虚以年长,却也只能经历府县,而今若非润物,岂能窃据此等抚台之位?莫要再说那造福黎庶之言,为兄于古往今来先贤面前,寸功无有。”

摇着头摆着手,海瑞低下了头。

严绍庭却是一仰头,撇撇嘴:“我家祖父曾经也于刚峰兄,有过一番言论。”

这话一出。

海瑞和张居正两人齐齐抬头看向了他。

严绍庭面带笑容:“祖父曾言,我朝官宦,居于公门庙堂,大多蝇营狗苟或为时局所迫和光同尘,便是他老人家也不能免俗,昔年不意纵容门生旧故,做了不少如今想来确为错误的事情。但祖父亦有言,刚峰兄为官十数载,足可谓公正严明,与黎庶公允。亦可道一声,裁允律令,扫清邪祟,造福亿兆黎庶百姓,实乃我朝独一份之利剑!”

虽然严阁老的名声,在嘉靖四十年之前,很是不堪。

而事实上,在嘉靖四十年以前,严阁老和严家更是在朝野内外处于人人喊打的地位。

也就这几年因为严绍庭带着严家转向,并在朝中保持低调,倒是早已截然不同。

可就算不论这些。

光是严嵩那内阁首辅的身份,对海瑞有这等评价,也足以让海瑞因此自豪一辈子了。

亦如此。

此刻海瑞是彻彻底底的满面涨红,双眼瞪大,神色诧异万分。

这可是首辅亲口所说啊。

自己乃是国家利剑!

由不得海瑞不激动。

而在一旁。

默默无声的张居正砸吧了一下嘴巴。

感觉有点酸~╭(╯^╰)╮

海瑞深陷激动之中,竟然是当着两人的面站起身,双手作揖,拜向北方。

“首辅美誉,海瑞实不敢当,此生为官,当如首辅所言,做国朝那柄利剑,斩断朝堂邪祟,以利黎庶百姓!”

严绍庭也没想到,海瑞竟然能有如此反应。

他连忙起身,将海瑞按回座位上。

而后。

他才笑着开口道:“所以先前刚峰兄与叔大兄,所说将国朝田赋落于田亩之上,均之以赋税,比之百姓肩抗苛捐杂税,绍庭深以为然。刚峰兄此番又言,更有奇思,定然也是利国利民之法。还请刚峰兄不吝赐教,若绍庭能为此助力,得以造福百姓,亦是绍庭之幸!”

若不是碍于几人的关系和身份,张居正觉得若是放在过去,在严绍庭这接连几番话下,海瑞定然是要纳头拜为主公的。

海瑞脸色涨红,带着几分羞愧。

他看了眼严绍庭,又看向说出要将田赋落于田亩的张居正。

算是感谢启发。

海瑞朝着两人拱手作揖,而后平复了一下心情,才开口说道:“我等今日所议之事,乃是为清退大户所占田地还与百姓。润物言及百姓生计,当官民不论出身,一并缴纳田赋。叔大又言,田赋当以田亩之数均之,此番自当再以岁在之年灾患丰欠朝廷裁定。如此,天下不论何人,再不论出身身份,当是王公大臣一体如黎庶百姓,皆需缴纳赋税。而避起错漏,自然是要将此笔田赋,归于田亩。如此,不论何人,只论田亩之数,核交所需赋税。于是,多田者当多交田赋,少田者则少交赋税,而无田者自不必再交赋税。”

严绍庭和张居正两人皆默默点头。

这也正是他们两人所想。

中原历朝历代,虽然种种制度不同,可从来都是依着人丁来核算赋税。

于是就造成了一个恐怖的现象。

国家初定,人丁稀少,百姓皆耕者有其田,前朝大户也几乎都被扫清,于是国家呈现出一片祥和景象。

可随着国家的发展。

自然会有新的大户人家和王公权贵出现。

这些人依仗功名身份,手中握有免税数额,又能以权谋私,逃避赋税。

但一府一县,税赋是有一个额定总数的。

比如应天府而论,若国初有十万亩地,国家征收这十万亩地的田赋,自然是正确的。但随着发展,这十万亩地里面有五万亩甚至八万亩都被权贵大户占了去,逃避了赋税。

可朝廷还是要依照十万亩田地征缴赋税。

那么出现的结果是什么?

自然是余下的五万亩地或者两万亩地的百姓,承担起总数十万亩地的赋税。

这也基本就是苛捐杂税的由来以及百姓负担日益沉重,最终生计艰难的原因之一。

当然,并不是说应天府只有十万亩地。

而是类比。

道理基本如此。

换到现在严绍庭、张居正、海瑞他们所议论的。

就是从今以后,再也不看身份,也不看旁的原因。只看田亩数,只看这田地是谁的。

朝廷征缴田赋,也只针对田亩去征收。

于是。

那些侵占田地的人家,便要依照名下田亩去缴纳田赋。

当然这里面依旧有可以钻漏子的地方,依旧可以因为地方官府和地方权贵大户勾连而出现舞弊的情况。

但制度上,却是好的,也是正向的。

而要保证制度的完善,自然就需要另一套法子来管控。

诸如朝廷需要强有力的管控,需要严苛的吏治管理。

只是不论如何。

制度的架子却必须要事先搭建起来。

有了这个制度,朝廷才能有人去做这个事情。

而这。

也正是官绅一体纳粮的核心。

不过。

海瑞这时候又说:“只是国朝赋税,过往却有细分,田赋一项,丁税一项,人丁与田赋历来二分。若是当下以官民一体纳粮归算,则在下愚见,亦当将丁税归于田亩之中,亦如田赋落于田亩均摊,如此则百姓可为松绑,少田则少交丁税,富裕多田人家必当多交丁税,无田则无丁税。如此,诸如江南等地无田百姓便可自行出入府县,去往工坊之中无有后顾之忧的做工赚钱养家。此般行为,亦可助长各类工坊手工生长,再以商税落实,则国家亦可平添财税进项。”

这话一出。

即便是严绍庭也是眉头一挑。

官绅一体纳粮,是解决田赋的问题。

而海瑞竟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悟出摊丁入亩的制度,可是让他出乎意料。

海瑞口中的丁税。

其实就是人头税。

亘古已久。

丁税和田赋,便是古往今来一直压在百姓身上的沉重负担。

权贵大户自可逃避,但朝廷有数,亦如田赋,丁税也就被转移到了那些贫穷百姓身上。

而且和田赋不同。

海瑞对说的丁税,是和里甲、均徭等四差银一并由地方官府征用。

注意。

是地方官府征用。

便是地方官府征收这笔钱粮,然后地方官府使用。

这笔钱,是不上缴给朝廷户部的。

于是。

众所周知,懂的都懂的事情就是,这些钱粮往往大多都会落入到衙门官吏手上,被装进私囊之中。

富者田连阡陌,竟少丁差,贫民地无立锥,反多徭役。

大抵便是这等道理。

海瑞能想到这一层,又岂能不让严绍庭意外。

他不由感叹着开口:“摊丁入地、地丁合一,想来便是刚峰兄所言之意。若是朝廷依此施行,则地方百姓,不论权贵大户还是黔首黎庶,皆以田地之数而论赋税钱粮,届时只需朝廷严加管控,大户人家丁税、田赋足数缴纳,穷苦百姓再无沉重负担,自当日益兴盛!”

海瑞亦是面露笑容:“摊丁入地!润物此般总结之言,足以畅述我之所想,尽是不谋而合!”

严绍庭当即摇头:“此法乃是刚峰兄所思而提,我亦是于刚峰兄所言稍加总结而已。”

瞧着眼前两人互相吹捧,张居正撇了撇嘴。

他倒不是吃味,甚至觉得于天下田地这件事情上,严绍庭和海瑞两人是真的下了功夫的。

不论是一体纳粮还是摊丁入地,这都是实实在在肉眼可见造福百姓的善政。

毕竟。

自小的经历,以及这几年他在江南亲眼所见,加之不久前于松江府清查田亩归属,都给了他极大的冲击。

富裕人家,人少地多,可谓无穷。

而百姓人多,却只有薄田几亩,却还要承担一府一县那海量的赋税和徭役。

甚至。

即便立足当下,张居正心中也隐隐有些忧患。

若是再继续这样下去。

大明迟早要完!

现在不加以限制和改变,等到有朝一日,天下田地尽归王公大臣、权贵士绅、地方大户,等到芸芸众生黔首百姓无田可耕,皆为佃户仆役。

不需要什么强敌环伺在外。

只需要来一场天灾。

便会立时天下遍地**。

等到那时候,这天下恐怕便是遍地揭竿而起的百姓起义,竖起造反的大旗。

古语有云。

攘外必先安内。

张居正深以为然。

强敌环伺在外,虽然强盛,却并不是不能解决和抵御的。

太祖励精图治,驱逐蒙人,何等伟业。

太祖和成祖在位,即便那时候国家初创,还是百业待兴,处处艰难,可是朝廷大军却已经能屡屡出塞将元人打的落荒而逃。

但是现在。

尤其是几年前,朝廷愈发艰难,财政亏空,国库空虚,因而就连九边也隐隐有招架不住的迹象。

长此以往,大明依仗二百年的九边重镇,早晚有一天会成为外贼随意进出的破烂城墙而已。

而攘外必先安内。

在如今的张居正看来,非是要压制百姓,也并非是要继续从百姓身上搜刮钱粮。

合该。

是要将那些权贵大户吃进嘴里的,统统都搜刮出来。

毕竟百姓才有几分力气,都是权贵大户趴在朝廷身上喝血吃肉!

大户啊!

张居正不由失声开口:“今日润物与刚峰所言,依我之见,已经可称圣贤之言,公于天下。”

莫名的。

张居正也是开口吹捧起了严绍庭和海瑞两人。

不等两人言语。

张居正便笑着说道:“润物提了一体纳粮,刚峰又提摊丁入地。两策皆为善政,而以我之见,若朝廷施行此二法,亦当并行昔日桂萼公所提一条鞭法。既然是要将地方田赋、丁税等并入田亩之中,为免朝中转运途中那过半的损耗,倒不如依照桂萼公之法,田赋皆折银计算,丁税亦可折银。届时朝廷只需收缴银钱,才以各部司与地方所需,户部支出银钱采买地方,如此亦是节流之法。”

一条鞭法。

这件事情,几乎是张居正心中执着最久的一桩事了。

海瑞亦是点头附和:“我在地方,多为县令,亦知朝廷摊派,地方转运,途中所耗众多。若是当真以此一条鞭法折银征缴,朝廷确实可以多多节流,不过却要谨防朝廷若有所需之时,地方商贾会借机抬价,而朝廷又在此处多有损失。”

这都是实实在在的经验。

不论是张居正还是海瑞,对此都有着深刻的经历。

但是。

这时候就要说一句但是了。

严绍庭在两人注视着,等待他的回答的时候,却是摇了摇头。

张居正顿时面色一变。

难道是自己所提之法不行?

他倒是没有等太久。

严绍庭就开口道:“叔大兄所提昔日桂萼公献策朝廷之法,我亦有了解,只是此番离京南下,我在书院与诸生贤达也有过共商此事,皆以为此法可行却不能长久,若要强推则要更为详细,且要因地制宜。”

张居正闻言之下,已经是眉头微皱,陷入沉思。

海瑞看了眼对方,便代替开口询问:“若依润物所言,当如何行之?”

…………

月票月票

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的制度,人人都知道。只是转化为文字和剧情,就难免可能会出现偏颇,所以这章要是有什么错漏和未尽之言,老爷们可以留言提出,我来修改。

还有……今天我生日~所以下一章我看时间,能赶出来就发,然后晚上要出去吃喝一番,若是没有发出来晚上也没醉也会发出来。若是今晚没有,那就说明我没有赶出来或者是醉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