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父慈子孝,卖父求荣 > 第570章 文华殿辩经,严氏国家论!

即便是已经执政半年有余的皇帝朱载坖,面对高拱的突然质问,也是神色一晃,眼里露出几分意外和紧张。

首辅者。

执掌中枢大位,为百官表率。

自太祖、成祖之后,内阁首辅便渐渐位高权重,可引领群臣封驳皇帝的口谕,乃至于圣旨。

只是一瞬间。

朱载坖的脑海中浮现出无数有关于先帝在位时发生的事情。

嘉靖初年,大明朝堂之上激流涌荡,官员们正是在一位位内阁首辅的带领下,对皇帝发起一次次猛烈的进攻。

那是一个漫长的围绕着大礼议争辩的时代。

最终。

皇帝得到了某种满足,而官员们也得到了足够的地位,最终才一步步造成嘉靖朝那漫无休止的朝臣官员相互争斗。

难道自己的隆庆朝,也要如嘉靖朝一样了吗?

不可否认的是,当朱载坖即位之初,雄心壮志的想要一改国家面貌,而今日面对首辅的忽然发难,立即就出现了胆怯。

而文华殿内六部九卿亦是脸色紧绷。

高拱忽然发难,喊出穷兵黩武四个字,无疑是正面反驳皇帝。

这可不是什么好苗头。

反倒是李春芳,默默低下头,嘴角挂起一抹笑容。

斗吧!

都斗起来,争起来。

如此自己才能有更多的余地去保全清流旧党。

高拱则是上前一步,昂首挺胸,双目通明,掷地有声:“孔圣论语有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老子道德经有言: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殿内寂静一片,只有祭出圣贤言论的高拱,余音绕梁。

朱载坖目光一缩,他很清楚,当高拱这位当年王府潜邸的师傅开始以圣贤与自己辩论,那么对方就已经占据了高地和主动。

见皇帝默不作声。

高拱长叹一声:“皇上自小读圣贤,阅经典,当知先贤之言,今尔执政,执掌社稷,肩挑宗社,更当知晓兵家之害。皇上欲尽钱粮以壮新边,此心乃为安民,臣又岂可不知?然,孟子有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国之事,征讨招抚于外,非尽兵事可成,行王道仁义,则多有助也。”

“当今天下积弊已久,虽开嘉隆新政,然新政行之未久,国力未醒,国势未强。此番太子少保功复河套,当有解甲归田,马放南山,安民治边,内修仁政之举。”

“待国家强盛,内忧尽除,我大明自可携仁仁王道,纳四方来降,成陛下天可汗尊号之实!”

说到最后,高拱目光深邃的注视着皇帝。

殿内众人则是一阵窃窃私动。

“高拱!”

“你过分了!”

“怎可在陛下面前如此僭越!”

如今还在刑部尚书位子上的严世蕃当即站了出来,脸色阴沉的怒斥高拱。

周围人虽然没有附和,但看向高拱的眼神也有些变化。

虽然高拱是解释了现在朝廷为何不能将钱粮投入到河套、阴山新边,但他最后的话却说的实在是过分了些。

什么叫成天可汗尊号之实?

这不就是在说,今天虽然有蒙古各部投降献舞的头人进天可汗尊号,但如今的大明皇帝陛下,却并不符合这一尊号的标准。

也难怪严世蕃会用僭越二字来怒斥高拱了。

但有严世蕃反对怒斥高拱,自然就有人支持。

因高拱而入阁的原礼部尚书高仪,便随即走了出来。

“皇上,首辅方才所言,绝非是僭越皇上。首辅亦有言,我朝如今当先安民治内,再行外兵事。臣等读圣贤书,翻阅历朝史书。如前汉武帝之时,便因连年征战,导致国库空虚,百姓困苦,最终武帝晚年之时更是悔之不已,亲下《轮台诏》罪己。”

“我皇圣明,自当效仿唐宗,内修民政,以史为鉴,不复汉武之事,国强民盛,再行域外兵事,则皇上圣明之名,自可使天下亿兆黎庶知。”

随着高仪出言附和高拱,就连李春芳也终于是抬起头站了出来。

在众人注视下,李春芳面带笑意,躬身作揖,劝谏道:“启禀皇上,当下嘉隆新政用急,国中诸事繁杂不已,文渊阁中夜灯长燃,六部五寺官吏奔走不息,此为何意乎?臣以为,此乃为我大明黎庶计,使民富,则国强。如今河套已复,阴山驻军,蒙古俺达部往日最盛,今亦被驱,放眼三五载之内,北地当不会再起大战。古人言,攘外必先安内,今国家内政未修,何谈用兵于外?臣以为,皇上圣文神武,天资聪睿,必当知晓此间之理。今尔,当平息战事,尽中枢官吏之力,全国库钱粮之存,广行新政于内,休养几载,安民定军,放军士回乡耕种,自壮己身,待数年之后,嘉隆新政上下通行,则我朝必当不战而屈人之兵。”

文华殿内。

仅有六位阁臣的内阁之中,就有半数阁臣要求皇帝休养生息。

而更为关键的是,这件事还是首辅首倡。

朱载坖的脸上终于是露出了一丝错乱,不知当下该如何应对。

自他登极以来,实在是太顺了,从未遇到过挫折。

而今日,这等挫折又来的太过猛烈和突然。

皇帝已经全然不知自己该怎么决断,是否要将自己的意志坚持到底。

他的目光在人群中搜寻着,希望有人能站出来提出不同的意见,附和自己的意志和所求。

叮咚。

终于。

就在皇帝要低头向自己的老师,自己的首辅低头妥协的时候。

文华殿内响起一道脚步声。

朱载坖猛然抬起头。

只见新晋的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另有无数荣耀官职在身的严绍庭,面带微笑的信步走出。

面对高拱为首的反对声,犹如处于狂风骤雨之中的朱载坖,心中一震,双眼瞪大。

“兵者。”

“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孙圣曰:不可不察也。”

低沉却充满力量的声音,开始在文华殿内回荡着。

严绍庭面带笑容的看向高拱、高仪以及脸色微变的李春芳,轻笑着躬身颔首:“下官所言,不知可有错乎?”

他的脸上带着笑意,可心中却有些无奈。

自己本想这一次携大胜回京,然后躲回昌平好生的休养几年,最好是能给小福孙弄出来几个弟弟妹妹。

可是皇帝不让自己停歇,高拱等人也不会让自己回家安心生娃。

那么……

有些事情,现在也不是不能说了!

高拱脸色一顿,他未曾想到严绍庭刚刚回京,刚刚得到加封,风光一时,就会选择站出来和自己正面对锋。

但毕竟已经位列首辅,高拱亦是淡淡一笑:“此乃孙子兵法所载之言,并无错。”

严绍庭点了点头:“谢元辅赐教,那下官便能继续说下去了。”

“爱卿但说无妨!”

不等高拱开口,朱载坖已经是抢先一步,满脸笑容的大喊了一声。

皇帝这等反应,让众人一阵无奈。

新君现在是演都不演了。

高拱更是心中愈发恼火,却又只能憋在心中,免得自己在圣前失仪。

严绍庭则是微笑着朝皇帝拱手作揖,随后才继续说:“商君书中画策篇说,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

当孙子之言、商君之言从严绍庭的嘴里相继而出。

高拱脸色愈发凝重起来。

这是要在圣前辩经了!

藏在那袭红袍下的手,不由一紧。

李春芳更是开始搜肠刮肚起来,预备着以圣贤之言反驳严绍庭之言。

而严绍庭则是从容开口:“韩非子于五蠹亦有书: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虽韩非子乃指战国为力政之世,国家强弱以军力而论。然韩非子所言,亦指国家当前,仁义靠后,于国家而言,当务实去虚以应时事乱局。”

不等高拱等人开口。

严绍庭又急声道:“管子参患言:君之所以卑尊,国之所以安危者,莫要于兵。管子举,作内政而寄军令。兵家军事当与国民内政相合,齐国遂纳其言,行寓兵于民之策,成春秋首霸。”

说完之后。

严绍庭双眼已经是瞄上了高拱。

只见他面带笑意的说道:“元辅方才提及孔圣人论语所记载内容,远人不服,则内修文德以来之。然而,孔圣之言于内,未言于外。吴子图国说: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吴子提文武并重,认为废武备而恃仁政,国必危亡。吴子所起威武卒,精兵强国,则魏国一时强盛。”

高拱眉头一紧,没想到自己用孔圣的话来驳斥皇帝,严绍庭偏偏就能找到吴子的话来补全内修文德的漏洞。

然而,严绍庭却在继续出声道:“儒家荀圣在其所著议兵篇言: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儒家仁爱兼并,元辅与高阁老、李阁老据仁义而治国,难道不知儒家文圣此番言论?兵家武力,亦是仁义知兵,可止暴定乱,凝士以礼,凝民以政,兵事当与道义相合!”

文华殿内一片寂静。

在前不久,只有首辅高拱的声音。

而现在则只有严绍庭的声音。

强!

太强了!

所有人都知道严绍庭在治国谋略之上天赋异禀,更是功绩显著。

但从来就没有人会觉得,严绍庭这个原本只是靠着蒙荫入朝为官的年轻人,竟然会在儒家以及各家经典道义上也有如此高的修为。

如果换个比喻的话,该怎么说?

就好比是一个富甲一方几十年打马游街的纨绔膏粱子弟,忽然有一天,他竟然能什么书都不看,就直接考中了状元。

此刻的严绍庭,就是那考中状元的纨绔膏粱子弟!

这可比什么文曲星照来的还骇人。

这简直就是文曲星亲儿子!

然而。

严绍庭的声音却并非彻平息。

他还在输出。

他还在出声。

严绍庭上前一步,近到高拱身边,离着皇帝只有几步距离。

“墨子七患有言: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

“墨家常以兼爱非攻定本家圣道,春秋战国时也常不领兵,而造器械防备城池有敌来人,却亦有兵者国之爪也言论,可知便于儒家之外,墨家之内,也认为无兵备者,必守其害!”

“汉臣魏王曹操,孙子略解,记言:恃武者灭,恃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

“东汉末年,三国乱世,曹操独一霸,常用兵,为何却亦有此言?强如曹操,兵压三国,亦认为一国之内,不可尚文,不可黩武,当文武并用,方为长久之术。今尔新边放定,当备边事,怎可以黩武而论,此实乃文武并用于国也!”

说到此处。

严绍庭又上前一步。

他还在输出。

“同为东汉末年,三国之时,天下三分,西蜀诸葛武侯,传世名篇将苑戒备亦说:夫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若夫失之毫厘,则差若千里。”

“武侯居西蜀,有居安思危之论,造连弩、木牛流马,强军备兵,以图天下一统。今我大明,虽有复河套故地,却仅是克敌于一时,非定敌于一世,更遑论万世?又怎可不备?”

“两宋板荡,天下兴亡,故国黎庶、举朝文武扈从宋皇,北望中原。不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之景象。”

“范公文正,愤而进言,奏上时务书,言: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若两宋一心,非尊文轻武,而文武并用,又怎会不知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又怎会不见那惟余莽莽的长城内外,顿失滔滔的大河上下?”

满殿震骇。

无人出声。

但所有人都瞪大双眼,死死的注视着昂首挺胸,年纪轻轻却在此刻器宇轩昂的严绍庭。

强。

即便是反对这个时候耗费钱粮和国力于新边,实则是要压制皇权的高拱,也不得不在心中佩服严绍庭的辩论和才华。

他真的太强了!

瞬间,高拱想到了昌平书院,想到了在书院里多年的聂豹、王畿、钱德洪等一众大儒。

他开始给自己和严绍庭寻找理由。

或许,正是因为有昌平书院在,有这些大儒在,严绍庭才能在今日这文华殿的辩经场上如此的文思泉涌。

而严绍庭则始终是面带微笑,神色从容。

他最后默默的看向了李春芳。

当严绍庭的眼神盯上自己的一瞬间,李春芳浑身一颤。

但是严绍庭却已经开口了。

“下官若是没记错的话,李阁老方才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并事先言及诸多。但下官却有不同见解,不知李阁老可愿为下官斧正?”

自己愿意个屁!

李春芳不是傻子,他也知道现在想要反对朝廷对新边进行投入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但他却又不敢轻易开口,只能是沉着脸不发一声。

见李春芳不说话,严绍庭也只是微微一笑。

他最后转身看向皇帝,深深的躬身作揖。

“皇上。”

“臣以为,兵家武力非为扩张,而首在以武止戈。若无武何以止戈?”

“于国家而言,当今大明而论。”

“唯有以德凝力,以力护德,方能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

…………

月票月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