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父慈子孝,卖父求荣 > 第593章 银价天崩

大明:父慈子孝,卖父求荣 第593章 银价天崩

作者:肉丝米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28 23:52:02 来源:平板电子书

高拱能说什么。

能在严绍庭出面,杨博、高燿两人先后点明河套、阴山新边时局后,张居正奏请的折铜征缴,自然不会引发什么大的问题。

尤其是皇帝今日还连续两次追问自己的建议。

这让原本以为皇帝已经不复当年在潜邸裕王府时,对自己的事事恭请,而如今即位之后大小事宜皆以独裁圣断,不免有些心伤烦忧的高拱,心中生出几分欣喜。

皇帝到底还是觉得自己这个老师可靠的。

此刻见皇帝又在征询自己意见。

高拱当即颔首回禀:“既无新边之忧牵连,江浙所请折铜征缴之事,自当可行,惠利百姓,彰显我皇圣明仁德!”

得了高拱的再次支持,朱载坖颔首示意,看向赵贞吉和高燿:“户部。”

赵贞吉先行上前:“江浙两地,粮不如湖广多,江浙所产米粮亦多供应南京及中都。两地折铜征缴夏税秋粮,并无不妥。”

随后才是高燿开口补充:“江浙一带,今手工茂盛,商旅成群,计以户部所掌,国朝两京一十三省,独江浙两地钱货流通最繁。此地生财有道,折铜征缴,甚为合乎。”

皇帝依旧是点了点头,目光淡然的看了眼李春芳。

作为大明的皇帝,自然知道江浙两地是朝廷赋税重地,盖之国朝泰半财税都是取自此地。

有利益存在,自然会有利益之争。

朝廷这些年和江南的明争暗斗,朱载坖很清楚。

如今见高拱等人的论调压过李春芳,自然心中喜悦。

而赵贞吉在出列进言后,又稍作思虑,再次开口道:“陛下,既然江浙两地可行折铜征缴,凡如云南、广西、贵州、山西、陕西等产量偏少,且输粮艰难之地,又可否以此照例而行,解地方百姓输粮之困,免地方转运之苦。”

他所说的这些省份,要么是道阻且长,都是山高路远的地方,运输粮食,途中的损耗都能过半。要么就是耕地稀少,产粮不多。

高燿立马跟随其后进言道:“陛下,天下之事于朝堂而言,无非钱粮二字。朝中所用粮草,以充军用为甚,然朝廷做湖广、江西、山东、河南、河北米粮供给,可保国用无缺。并边远之地,折铜征缴,钱钞购置百货,两相契合,可论阴阳之相。”

这是正论。

毕竟每年地方官府输粮,不光是路上损耗巨大,而且还要为此摊派无数的徭役,命地方百姓输送粮食。

然而李春芳听闻此言,却是心中一惊。

如今江浙两地折铜征缴基本是已成定局,再要是让赵贞吉所言各省都照此办事,这次他们的损失可就要不计其数了。

“陛下!”

李春芳心中已有计量,再次躬身开口:“江浙两地正行度田,今议折铜征缴,以为两策相佐。可若是各省皆如此照办,但有灾祸,库中便是有钱,却无存粮,只怕也会引来灾民就食无有之困,此事断不可唯有万全之策而轻启。”

说完后,他又赶忙看向赵贞吉、高燿两人。

在两人尚未开口前,李春芳深深弯腰,诚恳道:“陛下,此事不如容后再议?”

随着李春芳开口,殿内亦是还有几人也出列附议奏请。

朱载坖思虑一二,倒也没有允下赵贞吉方才所请,将折铜征缴的事情摊开到各省。

“此事,待江浙度田之事完毕,再行议定。”

随着皇帝一言而决,今日朝议便算是了结了。

诸官纷纷请退而出,各回本部。

在众人退出文华殿。

高拱立马就找到了赵贞吉和高燿两人。

“江浙两地,若折铜征缴,势必自今岁夏税秋粮开始,以二位之见,两地可折铜多少?若要运回京中,是否还需走漕河,需舟船几何?几时可至?”

这是首辅问事。

两人稍稍慢下脚步。

周围其他人也不由走的慢了一些。

毕竟如方才户部尚书高燿所说的一样,在朝为官,治理国家,无非是钱粮二字。

赵贞吉笑着看向高燿:“高尚书执掌户部多年,此事自然是了然于胸,元辅不如让高尚书回话。”

高燿在旁拱了拱手,开口解释:“若论江浙今岁夏税秋粮折铜征缴,下官尚需回部遣人计算,取应折铜钱之数方可得总数几何。而以折铜征缴,解送京师,自是要走漕河,然所需漕船所需大抵不过往年一二成即可。且自两地乡野,便可节省九成输粮徭役,免九成河工之力。只需两地折铜汇于各府,转由漕卫解至漕河渡口装船,而后遣漕卫官兵乘船护送至京中。不过,到底还是要从江浙起运,走漕河而上,所需时日却也不会比过往快上多少。”

高燿说的很仔细。

高拱也听得很认真。

“若是能免**成输粮徭役,南直隶、江浙两地百姓,今年便能少许多苦力,可在家中多做些赚钱的营生,漕卫官兵也可免些辛苦,却也是件好事。”

至于到底能折铜多少,其实在高拱看来并不是什么要紧事。

能免了江浙两地百姓不必要的苦力徭役,才是头等的大好事。

有了首辅这般说,在场众人自然是一阵附和。

毕竟谁都知道,这样做对百姓而言是实实在在的好事。

不过自然也有人是不高兴的。

譬如李春芳。

严绍庭一直默默的落在后面,观察着这些人的反应,一路出了皇城,往礼部衙门过去。

今天在文华殿议定了江浙两地折铜征缴赋税的事情,宫里稍晚一些定然是有旨意通过内阁颁布。

而他也要在礼部等着旨意传晓朝廷之后,各方的反应。

对于自接任礼部以来,就不怎么在衙门里坐班的新尚书,忽然回到衙门里坐班,礼部的官员们自然是好奇不已。

以礼部左侍郎王希烈、右侍郎褚大绶为首的一众官员,纷纷迎着难得回衙的严绍庭聚了上去。

“少保。”

“尚书。”

“部堂。”

每个人对严绍庭都有着不同的称呼,却也不曾无礼。

严绍庭放眼望去,倒是将众人神色一一尽览,从容的在众人簇拥下进到公廨里。

礼部左侍郎王希烈当即上前,躬身询问道:“不知部堂今日回衙坐堂,可是有要事吩咐我等。”

右侍郎褚大绶则是站在一旁,未曾开口,却也是目露好奇。

严绍庭目光在公廨里转了一圈。

王希烈当即转身看向后面的人:“部堂回衙坐堂,还不快些为部堂备茶。”

左侍郎一声令下,立马就有人出外准备。

严绍庭脸上微微一笑,看向离着自己最近的两人,也就是礼部的左右侍郎。

虽然他自从接任礼部以来,就没怎么在礼部衙门里坐班当差,但对这衙门里的人事却也有过了解。

左侍郎王希烈,是江西南昌人,嘉靖三十二年的进士,一开始就是授官翰林院,而后转任国子监祭酒,算是官路清贵。

而右侍郎褚大绶则是浙江山阴县人,嘉靖三十五年的状元郎,初授翰林院修篆,更是与沈炼、徐渭等人并号越中十子。

也是清贵无比。

严绍庭如今看着两人,轻声开口:“今日本官在宫中朝会议事,晚一些或会有旨意下来。”

他倒是没有说全了事情。

王希烈却是心中一动:“部堂理国事,建树无数,想来此次圣上的旨意,亦是要部堂去操办差事的。”

一旁的褚大绶侧目扫了一眼这位本部同僚,依旧是未曾开口。

他知晓王希烈因为出身江西,和严家走的近,如今自然也是在讨好严绍庭。

自己却是不喜这样。

说起来,他比之王希烈年岁还大一些,但如实为官却要晚一科,则是因为他少年聪慧,早早的就在嘉靖二十二年中举,但此后一直名落孙山,历经丁未科、庚午科、葵丑科,才在嘉靖三十五年的丙辰科高中状元。

不过他的性子就是这般,不急不躁。

算得上是无欲无求。

便是这些年在朝中隐隐有些动静的浙党,也没有参与。

亦是在此时。

茶水送至。

倒不光是只有严绍庭面前放了茶,两位侍郎也各自捧着一杯茶。

喝了一口茶。

严绍庭这才笑着摇头说道:“今日这桩差事,倒不是要本官去操办的,今岁思来本官也只需操办会试这一桩差。”

王希烈不由面露疑惑。

不过也就是在这时,外头起了动静。

有专门负责颁行诏敕的行人司行人入衙。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绍承大统,抚育万方,夙夜孜孜,惟以安民为本。近览地方奏报,赋税征缴多因本色输纳,致民辗转困弊。或道途险远,粟米朽蠹;或胥吏刁难,火耗横加。小民鬻产质妻,犹难完纳,朕闻之恻然。”

“今敕诏户部行折铜之法于南直隶、浙江,凡夏秋税粮,许以铜钱折纳。每石视时价增减,务从平允,着为定例。其偏远州县,本色难输者,悉听折色。所司刊刻铜价,张榜晓谕,敢有巧立名目、多收分毫者,以贪赃论。各巡按严察州县,岁重奏报施行。”

“昔洪武太祖定制,折色便民,成宪昭然。今踵而行之,实欲祛转运之艰,杜猾吏之蠹。尔内外臣工,体朕苦心,务使闾阎无追呼之扰,仓廪有积蓄之实。倘因循怠玩,阳奉阴违,必置重典,决不宽贷。”

“钦此。”

一道格式正规到无可挑剔的圣旨。

待行人司的行人当众传谕完毕,便将抄送的圣旨内容,恭恭敬敬的放在了严绍庭面前的桌案上。

“严少保,下官业已传谕完毕,司中事务繁多,下官先请告辞。”

严绍庭颔首点头,瞧着对方离去,这才转目看向公廨里众人。

“好!”

“此诏当真是利国利民,解江浙百姓输粮之苦,皇上圣明无双,宏德仁政!”

公廨里,忽的传来一道满是感叹和赞美的呼声。

众人循声而观。

竟然是平日里谨言慎行的右侍郎褚大绶。

而严绍庭见是他在惊呼,眼中亦是露出一丝意外。

依着他的了解,凡是江南出身的官员,大多都家资不菲。

就如弘治年间的进士,正德年间的都察院御史王献臣,不过是在御史任上巡察大同、延绥等边事,随后没几年被下狱罢官。

等他罢官还乡之后,便能延请文征明参与设计,耗时一十六年,估算着花费不下数百万两建成了后世鼎鼎有名的拙政园,与颐和园、避暑山庄、留园并称四大名园。

在有明一朝,像这等江浙出身的官员,在朝为官,辞官之后还乡修建园林宅院,不胜枚举。

眼前这个已经官至礼部右侍郎的褚大绶,竟然会在针对江浙两地折铜征缴之事上出声赞赏。

当真是少见了。

这也有些出乎他的预料。

而在褚大绶出声之后,原本还有些迟缓的王希烈当即反应过来:“端甫兄所言极是,江浙两地本就课税沉重,如今能折铜征缴,缓解两地百姓每岁解运粮草之苦,当真是难得的善政。”

都是官场上的老手,这等自上而下的善政,自然是要赞美的。

但王希烈紧跟着又说:“想来此法,必然是有部堂参与其中。”

这就是赞美完皇帝之后,再奉承起眼前的本部堂官。

严绍庭只是微微一笑,目光则已经看向两人身后礼部的其他官员。

果然。

在圣旨颁布之后,这礼部中不少出身江浙的官员,已经是脸色大变。

谁都知道从年前,金行就在打压银价。

如今江浙两地又定下折铜征缴,那必然导致铜钱价值上涨,如此一来就从侧面再一次打压了银价。

若不是有严绍庭今天坐堂在衙,这些人只怕是要立即外出查探情况了。

不过。

北京城中。

却也是一片大乱。

江浙两地折铜征缴的旨意虽然是下发各部司衙门,但消息也已经传到了外面。

一时间人心大动。

所有人都知道,铜价要上涨了。

那么银钱必然会相应贬值。

果不其然。

未几。

刚过正午。

金行便再一次贴出了最新的告示。

“谨奉皇命,江浙两地折铜征缴,利在生民,功在千秋。金行持钞,依钱法之制,不夺百姓之利。”

“即日起一两银可兑八百文铜钱,一两金可兑十二两五钱银。”

瞬间。

银价天崩,平白折损两成!

而朝廷要在江浙两地折铜征缴和金行最新的告示,也如旋风一般席卷出京,涌向各地。

所有人都知道。

这一次那些先前去金行取现银钱挤兑的人,怕是要遭灾了。

因为随着朝廷的旨意和金行的告示。

如今已经降到一两白银仅能兑换八百文铜钱的比例,将会再一次因为动荡而扩大。

银价崩了!

离着彻底崩盘,也只剩下时间而已。

…………

月票月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