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李世民假死?那朕就威服四海了! > 第811章 八大都护府

李世民假死?那朕就威服四海了! 第811章 八大都护府

作者:哈李路亚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4 14:11:10 来源:小说旗

长安城朱雀大街上,晨雾还未散尽,便已车水马龙。

街边小贩的叫卖声、马蹄踏过石板路的清脆声响交织在一起,勾勒出大唐盛世的繁华图景。

李治正伏案批阅奏折,案头堆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书,每一份都关乎着大唐帝国的兴衰荣辱。

忽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打破了殿内的宁静。

王灿神色凝重,手持奏折疾步而入,将奏折高举过头顶:“陛下,中东急报!”

李治眉头微皱,伸手接过奏折,缓缓展开。随着目光在奏折上移动,他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原本平和的面容上笼罩着一层寒霜。

奏折中所述,乃是中东某地发生了小规模叛乱。

当地的部落原住民,世世代代以游牧为生,自由散漫惯了。

大唐的统治延伸至此地后,推行了统一的赋税政策。

对于这些习惯了无拘无束生活的原住民来说,赋税就像是一道沉重的枷锁,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加之部分地方官员在执行政策时手段强硬,不懂得变通,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终于,不满的情绪如同积蓄已久的火山,轰然爆发。

他们聚众闹事,高喊着反抗的口号,袭击了当地设立的简易官府,打伤了数名官员,抢走了官库中的财物。

“这些蛮夷,朕给了他们安定的生活,他们竟然还不知足!”

李治怒不可遏,将奏折重重的拍在桌子上,巨大的声响在空旷的殿内回荡。

他站起身来,在殿内来回踱步。

这几年的治国经验让他很快冷静下来,冲动之下的决策往往会带来更大的隐患。

他重新坐回太师,双手扶着扶手,陷入了沉思,开始认真思考应对之策。

若是派兵镇压,以大唐军队的强大实力,固然能够迅速平息叛乱,让那些闹事的原住民俯首称臣。

但李治明白,武力镇压只会带来一时的平静,却会引起当地百姓的恐慌和反感。

一旦民心尽失,今后在这片土地上的统治将举步维艰,叛乱也可能会如野草般春风吹又生。

而且,如今大唐疆域辽阔,兵力分散在广袤的国土上,从其他地方调动大军,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会造成巨大的物资消耗,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

就在李治愁眉不展之际,他突然想起了那些唐协军。

这些由当地蛮夷组成的军队,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若能让他们去处理此事,一来可以展现大唐对他们的信任,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大唐帝国的一部分,从而增强归属感。

二来也能减少大唐本土军队的消耗,不失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想到这里,李治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他立刻下旨,命令附近的唐协军迅速前往平叛,同时要求地方官员重新审视赋税政策,在保证朝廷收入的前提下,尽量减轻百姓的负担,务必做到宽严相济。

处理完这件事后,李治更加坚定了利用蛮夷力量的想法。

大唐想要进一步开疆拓土,巩固统治,合理利用这些力量是大势所趋。

但他也明白,这些蛮夷终究是外人,若没有一套完善的制度来约束和管理,就如同脱缰的野马,随时可能失控。

于是,他立即召集了朝中的几位重臣,在太极殿内共同商议此事。

朝堂之上,气氛紧张而凝重。大臣们分列两排,神色各异。李治端坐龙椅,目光扫视众人,缓缓开口:“今日召诸位爱卿前来,是为了商讨如何更好地利用蛮夷之力,巩固我大唐统治。”

“中东叛乱一事,虽已初步定策,但长远之计,还需诸位畅所欲言。”

李义府皱着眉头,率先出列,拱手说道:“陛下,这些蛮夷,终究是外人。”

“他们与我大唐子民风俗不同、信仰各异,若是给予他们太多权力,恐怕会危及我大唐的根基。”

“当年五胡乱华的教训,陛下不可不察啊!一旦他们势力坐大,后果不堪设想!”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警惕。

裴炎也上前一步,点头附和道:“李尚书所言极是。”

“虽说如今我大唐国力强盛,兵强马壮,但防人之心不可无。”

“这些蛮夷,还是应该以防范为主,不可过于信任。”

“对于唐协军,也应严加管控,限制他们的发展。”

两人的观点得到了不少大臣的认同,一时间,响起了一阵赞同的低语声。

并非所有大臣都持相同意见。

张柬之沉思片刻后,走出队列,朗声道:“陛下,如今我大唐疆域不断扩大,面临着土地开发和管理的难题。”

“若能合理利用这些蛮夷的力量,让他们为我大唐所用,或许能解燃眉之急。”

“而且,我们可以制定严格的制度,对他们进行约束和管理,只要掌控得当,未必会有大患。”

“以制度为缰绳,以恩威为手段,定能让他们为大唐效力。”

他的一番话,如同一股清流,在朝堂上引发了新的思考。

大臣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朝堂上一时之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李治静静的听着大臣们的争论,心中也在不断权衡利弊。

这是一个关乎大唐未来发展的重要决策,稍有不慎,就可能给国家带来灾难,必须要慎之又慎。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在李治的引导下,大臣们终于达成了一个初步的共识。

可以有限度地利用蛮夷的力量,但必须要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

对于唐协军,要进行定期的考核和训练,提高他们的战斗力。

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对大唐的忠诚,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认同自己是大唐的一员。

同时,在新开拓的土地上,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蛮夷百姓,监督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确保各项政策能够顺利实施。

李治对这个方案表示认可,随后便下旨,开始着手实施。

在新开拓的土地上,大唐开始大规模招募蛮夷百姓。

朝廷承诺给予他们一定的土地和生产资料,让他们开垦荒地、建设城池。

消息传出后,许多蛮夷百姓纷纷响应。

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个改变生活的机会,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过上稳定的生活,远比在四处漂泊要好得多。

与此同时,朝廷从大唐本土派遣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官员,前往这些地区任职,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这些官员肩负着重大使命,他们不仅要确保朝廷的政策能够得到贯彻执行,还要协调好与蛮夷百姓之间的关系,化解矛盾和冲突。

对于唐协军,朝廷更是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增加了训练的强度和频率,从大唐军中选派优秀的将领担任教官,传授他们先进的战术和战斗技巧。

还设立了奖励制度,对于表现优秀的士兵和将领,给予丰厚的赏赐和晋升机会。

金银财宝、良田美宅,以及荣耀的官职,这些都成为了激励唐协军将士奋勇向前的动力。

为了加强对唐协军的思想控制,朝廷还在军队中设立了专门的文化教育机构。

在这里,儒家经典的诵读声、大唐历史的讲述声日复一日地响起。

教官们向唐协军将士传播大唐的文化和价值观,教导他们忠君爱国、礼义廉耻。

希望通过文化的熏陶,让他们真正融入大唐,成为守护帝国边疆的忠诚卫士。

在这个过程中,困难和阻力如影随形。

一些蛮夷百姓对大唐的管理制度极为不适应。他们习惯了自由自在的生活,对于大唐严格的户籍制度、

税收制度以及各种法律法规感到无所适从。矛盾和冲突时常发生,有的百姓拒绝缴纳赋税,有的甚至与官府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局面一度陷入混乱。

唐协军中,也有一些人对大唐的忠诚产生了动摇。

他们虽然享受着大唐给予的优厚待遇,但内心深处对故土和部落的情感依然深厚。

当看到自己的同胞因与大唐官府的矛盾而受苦时,心中难免会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

甚至有个别将领暗中煽动士兵,企图脱离大唐的控制。

面对这些问题,李治并没有放弃。他不断调整政策,派遣能言善辩的使者前往安抚蛮夷百姓,耐心地向他们解释大唐政策的初衷和好处。

对于唐协军中出现的不稳定因素,朝廷采取了恩威并施的手段。

一方面对那些忠诚可靠的将领和士兵给予更多的赏赐和信任,另一方面对煽动叛乱的人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另外,对于中东这片土地,李治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设立八个都护府,分别调兵镇守。

每个都护府都以不同的方向命名,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暂时掌控了这一片庞大的土地。

都护府的设立,不仅加强了大唐对中东地区的军事控制,也为当地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