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李世民假死?那朕就威服四海了! > 第814章 解决方案

李世民假死?那朕就威服四海了! 第814章 解决方案

作者:哈李路亚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4 14:11:10 来源:小说旗

在乾武时期,一部完善的劳动法曾保障着劳动者的权益。

按照这部律法,工人应得的报酬、工作时间、劳动保护等都有明确规定。

在那个时代,哪怕是地位低微的工人,只要拿起法律武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自身权益。

然而,时过境迁,商路开放带来的利益格局重塑,让这部曾经威严的律法逐渐失去了效力。

地方官员们面对欠薪纠纷时,往往陷入两难境地。

一方面,他们清楚地知道,按照律法,工人的诉求合理合法。

但另一方面,一间工厂每年给当地带来的巨额税收,是他们政绩簿上最亮眼的数字。

政绩关乎着官员的升迁,关乎着他们在朝堂上的地位。

而且,每一间工厂背后,都站着达官显贵。

这些权贵或是皇亲国戚,或是朝中重臣,他们凭借着权势与财富,在商海中翻云覆雨。

对于地方官员来说,得罪这些人,无疑是自断前程。

于是,在衙门的大堂上,本该公正严明的审判,却变成了一场场闹剧。

官员们以各种理由拖延审判,或是偏袒工厂主,让工人的诉求石沉大海。

哪怕工人将官司打到更高一级的衙门,结果依然如出一辙。

久而久之,百姓们对律法失去了信心,私下里纷纷议论:“这劳动法如今还留在大唐律法里,不过是看在乾武大帝的面子上罢了。”

“乾武大帝一走,他留下的政令,哪里还能奏效?”

绝望之下,陈立选择了用最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怒。

这场大火,通过报纸的传播,迅速在大唐境内引起了轰动。

报纸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让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扩散开来。

短短三个月时间,从长安到洛阳,从扬州到广州,街头巷尾都在议论着这件事。

有人为陈立的遭遇感到同情,有人对工厂主的行为义愤填膺,更多的人则开始反思商路开放以来社会的种种问题。

那些曾经埋怨李承乾限制商业发展、阻碍他们发财机会的人,此时才恍然大悟。

李承乾在位时,虽然商业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但社会相对公平,百姓的基本权益能够得到保障。

如今再次开放商路,虽然工钱看似提高了,但物价飞涨,钱变得越来越不值钱。

而且,所谓的“先富带动后富”,在现实中变成了先富起来的人高高在上,对底层百姓的困苦视而不见。

他们住着豪华的宅院,享用着山珍海味,而那些为他们创造财富的工人,却连温饱都难以维持。

随着事件的发酵,舆论的压力越来越大。各地的工人开始团结起来,纷纷诉说自己被欠薪的遭遇,甚至举行小规模的罢工抗议。

一些有识之士也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呼吁朝廷重视民生问题,恢复劳动法的威严。

这场风波,最终传到了李治的耳朵里。

朝堂之上,大臣们为此争论不休。

支持工厂主的官员认为,商路开放和工业发展是大唐繁荣的根基,不能因为一些小矛盾就动摇大局。

而主张维护百姓权益的官员则指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任由矛盾激化,必将引发更大的危机。

李治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

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欠薪纠纷,也不仅仅是一间纺织厂被烧的事件,而是关乎大唐国运的重大抉择。

如何在发展经济与保障民生之间找到平衡,如何让律法重新发挥效力,如何平息百姓的怨气,这些问题如同沉重的枷锁,压在他的肩头。

在民间,百姓们翘首以盼,期待着朝廷能给出一个公正的解决方案。

他们的眼神中,既有对未来的担忧,也有一丝微弱的希望。

这场由纺织厂大火引发的社会动荡,如同一场风暴,席卷了整个大唐。

而风暴过后,这个庞大的帝国,又将走向何方?

与此同时,四川道的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来,为陈立募捐,希望能为他请一个好的讼师。

他们知道,陈立的行为虽然极端,但却代表了无数底层百姓的心声。

在他们心中,陈立不是罪犯,而是一个为了权益抗争的勇士。

而在长安,一些文人墨客也开始创作诗歌、小说,以纺织厂事件为蓝本,揭露社会的黑暗与不公,这些作品在民间广泛流传,进一步推动了舆论的发展。

工厂主们面对舆论压力,表面上无动于衷,私下里却开始紧张起来。

他们纷纷向朝中靠山求助,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平息事端。

有的工厂主甚至威胁工人,让他们不要参与抗议活动,否则将面临更严厉的惩罚。

这种高压手段,不仅没有让工人屈服,反而更加激起了他们的反抗情绪。

随着时间的推移,事件愈演愈烈。

周边州县的工人也受到影响,开始效仿他们的行为。

一些小规模的冲突在各地爆发,社会治安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地方官员们疲于应对,不断向朝廷求援。

李治意识到,必须尽快采取行动,否则局面将不可收拾。

他召集了一众亲信大臣,日夜商议解决方案。

有人提议派兵镇压工人的抗议活动,以维护社会秩序。

有人则建议对工厂主进行严厉处罚,以平民愤;还有人提出对劳动法进行修订,使其适应新的社会形势。

经过激烈的讨论,李治最终决定多管齐下。

首先,他派遣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钦差大臣前往扬州,彻查纺织厂欠薪事件,要求务必给百姓一个公正的交代。

同时,下令各地官府对辖区内的欠薪问题进行全面清查,限期解决。

其次,组织了一批律法专家,对乾武时期的劳动法进行修订,补充完善相关条款,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此外,还推出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工厂主改善工人待遇,提高工资水平,并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

在舆论方面,朝廷也加大了引导力度。

通过官方渠道发布消息,向百姓解释朝廷的决策和行动,争取民众的理解与支持。

同时,对一些恶意煽动民众情绪、制造混乱的人进行严厉打击,维护社会稳定。

随着朝廷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事件逐渐得到平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