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唐奇谭 > 第一千三百六十二章 检视

唐奇谭 第一千三百六十二章 检视

作者:猫疲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3-29 17:04:29 来源:小说旗

既然要顺势接手,通海公室的这份基业;并且确保相关人等的平稳过度。那江畋就不能停留在,原本只是大致了解的程度上。而是要真正的自上而下,掌握住各方的基本情况,才不会在后续诸多事态中露出破绽。

但好在,作为部分知情的三管四领之首,无论是三管中的冢宰(内府管领)白世文、还是左辅(领议政)黎佑丰、或是右弼(大统军)章玄。都天然倾向协助江畋掌握局面,或者说是巴不得他能够继承公室家业。

而春官/司徒、夏官/司农、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等现有的四大领臣;虽然是在大清洗之后,由自各自司职的中下层中,根据善后工作中的表现和业绩,提举和选拔上来,同样在基本立场上乐于维持当下现状;

而这在宗藩院挂钩的三管四领,都相对拥护代表现有公室,并掌握实际运作的“世子”之后;日常就算有些细节上纰漏或是杂音,也很容易在公室内部压制下去,或是在夷州本土消化掉,不给外间留下明显的口实。

而后,是代表公室武装的驻防十八镇和左中右三卫,及麾下的郎将、都尉、别将、校尉、旅帅;以及外庭的诸曹判事、推官,内府体系的参事、参军、参谋等官佐;还有世子内衙的仪卫和别府的亲事、亲从诸官。

在当初的变乱中,也被自下而上替换了一大半。因此其中绝大多数人,所能接触和了解的“世子”,亦是被江畋雀占鹫巢之后,所谓革新除弊、整肃纲纪的全新版本;也形成了世子早年多病,长期隐修养生的共识。

因此,才能在上层某种默契下,继续维持运转。但是,一旦正式继承了通海公之位后,许多事情的性质,都变得完全不一样了。正所谓是唯名与器不可假于人的基本道理;有更多的公开场合和利害关系需要出面。

因此,在依次觐见的三管四领,及其麾下群臣、官属的忙碌下;江畋很快掌握和了解现有通海公室治下,夷州大岛及周边岛屿、近岸、海外分领的基本家底。其中本土一府七州有户五十八万,丁口二百九十七万。

这些丁口主要指编列在册,提供丁税/户钱的成年/青壮男女,并不包括未成年子女、老人和奴婢等。主要人口大都集中在,岛屿东西两侧的沿海平原上。公室直领的州县占据大半数,剩下则分散在分家、藩臣中。

但这已是前前代通海公,在位时提供和上报的户口了。而前代通海公几乎不在藩邸,对此更无变化。因此相对公室直控的州县和领有;岛内各家藩臣经年日久和世代生息之下,肯定是有所隐匿和荫蔽的多余人口。

此外,岛内还有十数万到数十万,没有精确数目的藩奴/藩人、归化土族群体;以及长短期定居的海外客商、行旅和外藩族人。因此,在这个基础上东海宗藩、通海公室的日常进项和各种收益,也分为几大部分。

其中,基于本土已开发的一百七十九万倾,田土庄园和山林池泽;最传统的田赋、丁税/户钱,其实只占据了其中的五分之一强而已;再加上一些茶盐烟酒糖等生产环节抽取的专卖杂税,也就达到四分之一而已。

其中征收到的钱帛只是少数,更多充作库存备荒的实物为主。其次是公室相关十几支分家、数以百计的藩臣,所折价提供的贡税、役钱,合计约有三四十万缗左右。然后是公室领有内的矿冶、水力加工场的收益。

主要是分布在西部沿海平原,大宗的煤和硫磺,以及内陆山区的部分铜、金矿坑的开采收入。身为天下屈指可数的公室之一,同样拥有制造铜钱的特许,这又等于加收了一笔潜在的铸币税;而硫磺同样是管制品。

每年产出的大头,皆由朝廷包销了,这又是一大笔稳定的进项;因此拢共能够得到,五十七万缗上下的岁入。但相比夷州大岛得天独厚的枢纽位置,依靠各条海道和往来密集的航线,收取的船税、港税和市易钱。

这些又算不了什么了。而与之相关的另一个收入大头,则是通海公室所经营的商社和船队,依靠东海宗藩之长的身份特权;再加上长江流域/沿海物产集散地优势。往来沿海各地或是远航海外,所获利润数倍计。

其中,光是在大名鼎鼎的半垄断性商业组织,南海大社的重要分支——东海社中,占据的专属份额和高层评议席位;每年就可以给通海公室,带来数十万缗的直接收益,以及数倍于此的潜在利益、经济影响力加成。

因此,也养活了夷州沿海地区,大量以此为业的人群,和上下游的各色行会、结社、商团。再加上藩奴、藩人和归化土族的存在;由此,通海公室对于地方的治理和征税,堪称是少见的轻徭薄赋、于民休养生息。

而且,这还只是公中府库的账面收入。作为东海的宗藩之长,同样可以在每年例行的巡洄船团,或是数年一轮的大巡洄船团中;抽取相应的利益分成。而在数年一轮的大朝贡中,来自上下新洲、北俱芦洲的诸侯。

在登岸上京朝拜和觐见之前,同样要给身为东海藩长的通海公室,例行的献礼与土供;虽然只是象征性的献上些许贵金属,以及属地特色的土产。但是积少成多之下,也是一笔可观的进项;却是专属公室的内库。

故而,在这些杂七杂八的加成之下,历代通海公室的内外收入,早已超过了一海之隔的福建(观察使)路;几乎赶得上相邻的浙东路全年收益;也仅次于浙西路一筹,等同淮南道的六成多,也积累下可观的财富。

因此,虽然经历了前代通海公去世后,夷州大岛内短促而惨烈的内乱和争战、平叛,几乎把公室内外府库都打光、抄光了。但在现任公室之主几乎毫无作为之下,依旧在二十多年间内恢复元气,让府库充盈起来。

因此,现如今公室外库的公孥,已积余了好几百万缗的钱帛,以及足供数年灾荒赈济的粮秣物资;而作为宫中内孥的左右金藏,虽然被那位死鬼世子,暗中祸害的七七八八;以至于打上容华夫人运营的宫产主意。

但是,经过她这几年的悉心运作和经营,也再度积累到了两百多万缗。因此,以当下夷州本土的人力物力,完全可以在不影响大多数生产、生活的情况下,额外拉出十万精壮人马和相应的装备器械、粮秣物资来。

不过,身为独居近海一隅的诸侯宗藩,无缘无故的突然拉出这么多人来,也就和公然起兵造反/图谋不轨,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因此,江畋在上一次抽身离开之前,留下的屈指可数的指示之一,就是加强水军。

或者说是增扩沿海巡检、护航的海面力量。因此,根据内府的兵务参军和水官曹判事的呈报,经过这几年持续爆船下水,征募和训练水军;原本中小快船为主三路巡检,已扩充为五路,三百多大中型兵船、战船。

日常巡游和活动的范围,也一度扩大到了北方的登莱半岛附近;南方的吕宋各洲近海,东海的琉球、耽罗(济州)周边。当然作为相应代价,在各方面的日常耗用和维护补给上,也是花钱如流水一般的靡费巨大。

而且还受到宗藩条例的限制,虽然夷州虽然拥有造大船的技术和经验积累、资源,但作为兵船、战船的形制,却不能超过三千料/石(约一千吨);而且在船只属火器配备和使用上,同样受到口径和规格的限制。

其中火门铳、火绳铳和漫天星(木管/皮炮喷子)、飞火箭、火巢车,并没有具体数量的限制;但是涉及到更大一些的炮,就显得管控严格了。其中最为宽松的是,可以装配在大舢板上使用的斤重(弹丸)小炮。

但口径更大一些的两寸炮、三寸炮,每载重三千料的船体上,就只许装备五到八门;而尺码更大一些的五寸炮,每一千料就只许装一两门。至于更大口的船炮就莫想了。那只有官营的铸造厂才有能力和资格生产。

当然了,既然有机会接管和掌控,这么一个不大不小的诸侯宗藩势力;江畋也可以暂时放开手脚,尝试籍此组建一只火器化战术的试验部队,来满足一下源自现代人骨子里,对攀科技树加种田、爆兵的潜在乐趣。

毕竟,在京城地下的里行院总部里,江畋搞的那些实验性装备和器材,还有针对异类特攻的小规模火器部队,深受多方势力的关注和瞩目;尤其是在政事堂眼皮底下,还是不免有些束手束脚,没法尽情施展开来了。

另一方面,江畋暗中进行的多方跨时空/位面交易,同样也需要一个远离朝廷中枢,乃至是世人关注后备的资源产地/大后方。但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将眼前的三重危机/突发状况的挑战,给应付过去再说……

看了昨天那章,又没审核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