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铮铮大宋 > 第四十八章:舌战群谏(三)

铮铮大宋 第四十八章:舌战群谏(三)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23: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这……呃……”

刘元瑜犹豫半晌终是没能答不上,他故作愤慨道:“此等策论放在历朝历代,皆是重中之重,赵正言要我仓促间做出回答,这分明就是强人所难!”

赵旸冷哼一声道:“我也不求你面面俱到,提一个建议总有吧?”

“呃……”刘元瑜为之语塞。

见此,赵旸睁大眼睛,提高声调故作震惊道:“一个建议也无?!”

刘元瑜闻言面色涨红,忙道:“岂会一个建议也无?”

“那你说呗。”

“或可……呃,或可另颁一税,筹之用于武备……”

赵旸听得眼眉一挑,抚掌大笑道:“苛捐杂税,好主意,这是恨民不反啊。”

殿内群臣想笑却不敢附声。

刘元瑜大惊失色,慌忙朝赵祯作揖道:“官家,臣绝无此意……”

他话还未说完,就被赵旸推到了一旁:“行了,你这个书读犬肚的也往旁边站,百无一用。”

随即,赵旸抬手朝着侍御史刘湜招招手:“那位刘御史,来来,轮到你了。……别装看不见,非要我指名道姓?”

在周遭臣僚神色各异的注视下,刘湜硬着头皮走到殿中,先向官家作揖,随即缓缓朝向赵旸。

赵旸和颜悦色问道:“这位刘御史如何称呼呀?在朝中又位列何职呀?”

看着赵旸那张稚嫩且布满笑容的脸庞,刘湜感受到了浓浓的恶意,微吸一口气道:“鄙人……侍御史刘湜。”

“侍御史……”

赵旸低声念叨一遍,将此人的官职、姓名及长相也记在心中,随即笑着道:“好,刘御史,轮到你回答了,莫要客气,畅所欲言。”

此时刘湜抬头看看官家,又环视殿内臣僚,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道:“诚如先前刘御史所言,似节源开流之议,在历代皆是重中之重,仓促间根本无法作答……”

“一个建议也无?”赵旸挤眉弄眼表情古怪问道。

刘湜呼吸一滞,硬着头皮辩道:“此非我术业专攻,鄙人此前供职于审官院。”

殿内响起几声嗤笑,但刘湜却充耳不闻,目不转睛地看着赵旸,那表情好似在说:有本事你问我相关的!

赵旸目视着刘湜,忽然疑惑问道:“审官院是干嘛的?”

御座之上的赵祯不自觉地翻了翻白眼,殿内亦响起一阵轻笑,善意的笑声及冷笑声皆有。

但刘湜听闻却是心中暗喜,振作精神,不动声色解释道:“考核六品以下京朝官殿最,排列其爵名、秩位,在此之上提出相应内、外职务任命,上报以待批……”

赵旸大致听懂了,所谓审官院,就是取代了一部分尚书吏部的职能,再一看这刘湜一副跃跃欲试的表情,他嘴角一勾,恶意满满道:“那你谈谈范相公当初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提出的‘明黜陟’吧。”

“啊……”刘湜顿时就傻眼了。

眼下他大宋的磨勘制,只要有合适的推荐人,文官三年一迁、武官五年一迁,只要磨勘期满了就可升迁,哪怕碌碌无为;甚至于,只要不犯下重大罪行,中等过错以下也不过延期一两年升迁。

可以说磨勘几近相当于熬资历,哪怕无才能、无功绩,熬得时间久了,还是能够上位,只不过较那些有才能、有功绩的晚几年罢了。

但范仲淹提出的“明黜陟”,却希望朝廷罢黜那些碌碌无为、尸位素餐的官员,非但要令其不能升迁,还要将其贬职、罢黜,自然而然会激起极大的反对浪潮。

而如今,赵旸要刘湜当众谈论此事,这是刘湜敢谈的么?

毕竟是人都知范仲淹提出的这项议案是有利于国家及吏治的,若他刘湜反对,那他就成了小人;可若他公然表示赞同,那就等于站到了某一些官员的对立面——考虑到当年就连范仲淹都被逼得只能离开汴京,这股势力可不小。

“啊……这……”刘湜张了半天嘴也没下文,倒是额前的冷汗吓出不少,只见他用衣袖擦了擦汗水,惶惶道:“事实上在此之前,我在三司二十四案任过钱帛案案使……”

话音未落,殿内就响起一阵嘲弄的嗤笑,其实他们也未必都敢公然谈及范仲淹的“明黜陟”之议,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嘲笑刘湜。

其中就属赵旸的嘲弄笑容最为放肆,目视着刘湜讥讽道:“身为御史,理当刚正直谏,然而你连范相公的‘明黜陟’一议都不敢评论,你有何资格来评判我?”

刘湜又羞又气,正要开口反驳,却听赵旸抢先说道:“我就敢说,我支持范相公提出的‘明黜陟’一议!你呢?”

话音刚落,殿内毫无异样,官家与满殿朝臣见怪不怪:这小子都敢说‘谁道仅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公然支持范仲淹又怎么样?跟谁不知道似的,范仲淹得特旨即将回京,就是这小子劝说的官家。

相较之下,殿内君臣更好奇地刘湜的立场,趁此机会也想看看这位御史到底是赞同还是反对。

“我……”

刘湜下意识地看了看周遭,又抬头看了看官家,直觉地感受到殿内所有人几乎都在看他,心中更是难免惊慌,断断续续道:“我……并不反对范相公的提议,只是……”

赵旸哪容他辩解,当即故作不耐烦地打断道:“哪那么多话?要么赞同、要么反对,要么靠后站!”

身为堂堂侍御史,台院长官,刘湜被训地面色一阵青白,几次咬牙想说什么,但最终垂下头退后了一步。

这就是……第三人了……

看了眼垂头丧气的刘湜,又看看同样低着头一言不发的李兑、刘元瑜,殿内君臣心下不约而同地想到。

随即,他们将目光投向一脸意气风发的赵旸,看着他东向西望地寻找下一个“受害者”:“下一个是哪位来着?不算文相公,我记得有九人来着……”

“……”文彦博皱眉看了一眼赵旸。

此时赵旸似乎注意有人对他努嘴示意,笑着又道:“不忙,那个姓钱的书读犬肚,与姓高的君子贼,这段日子相处下来也算是我的老相识了,放他俩在最后。……剩下的四人呢?”

话音刚落,便有人出言道:“赵正言反复羞辱臣僚,咄咄逼人,是否太过了?”

众人转头一瞧,才发现开口的是钱明逸的兄长,右司谏钱彦远。

不过赵旸可不认得钱彦远,招招手道:“这位同僚靠近些说话。”

钱彦远也不惧,昂头走到殿中,先向官家作揖行礼,随即转身面向赵旸。

赵旸拱手道:“这位臣僚如何称呼?在朝又任何官职?”

“尚书吏部侍郎、右司谏、翰林学士,钱彦远。”

“钱?”赵旸脸上露出几许微妙的笑容,“钱明逸的那个钱?”

钱彦远亦不隐瞒,如实说道:“不错,我乃其兄。”

“哦哦……”赵旸故作恍然地点点头,随即突然眉头一皱,疑惑道:“等会,方才没你啊。”

殿内众人自然明白赵旸指的是什么,钱彦远也不例外,微一点头道:“若赵正言指的是联名劾奏,在下确实并未掺和……”

“那你出来做什么?”赵旸疑惑地上下打量钱彦远,皱眉道,“莫非是身为兄长要为弟弟出气?还是说……此刻改了主意,也要参一脚?……我无所谓,我都被九个人弹劾了,也不差多你一个。”

钱彦远微吸一口气,皱着眉头正色道:“赵正言所作所为,鄙人亦有耳闻,但不觉得……”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道:“总之,之前在下并未掺和,此时自然也不会改变主意。但赵正言一口一个书读犬肚,羞辱家弟,是否过甚?”

“睚眦相报是这样的。”赵旸轻笑道。

殿内众人纷纷侧目,钱彦远亦是一愣,表情古怪道:“之前见赵正言为范相公开脱,我以为赵正言亦仰慕范相公之君子作风……”

“你干脆点说我这是小人行径就得了。”

“在下并无这个意思……”钱彦远表情古怪道。

“行吧,我信了。”赵旸不置与否地点点头,环视殿内群臣平静道:“我敬仰范相公不假,无论是其作风、理想,都值得我去敬仰。但这并不表示我要成为他,这与我心性不符。我主张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睚眦之怨,亦无不可报之!”

“……”

殿内群臣闻言神色各异,其中文彦博眉头紧皱,高若讷目光更怨,而宋庠则嘴角微扬。

此时赵旸再次看向钱彦远,正色道:“钱司谏,我自认谈不上君子,但也恩怨分明、不屑于搬弄是非,你未招惹我,我也不冒犯你;至于我与钱明逸的恩怨,想必你也知道了,是他先来招惹我,而后我以牙还牙,至于你说过火,那只是你认为……你既怪我报复过当,又可曾责怪他率先挑起是非?比如这次。……你既不能劝服他停止挑事,又何以来劝我?”

“我……”钱彦远无言以对,欲言又止。

见此,赵旸抬手示意道:“请吧,钱司谏,我恩怨分明,不欲与你为难。”

钱彦远看了眼不远处的钱明逸,又看了看赵旸,轻叹一声,回到了原来的站位。

看着这位钱司谏的背影,赵旸心中不免也有些惊讶:此人身为钱明逸之兄,而最终竟未相帮其弟,倒不失是个明事理的。

想罢,他脸上再次显露恶意满满的笑容,问道:“剩下的四位,何不出来见个面?”

殿内群臣有意无意地看向监察御史贾渐,及知谏院毋湜、杨伟、王贽三人。

或许是运气不佳,唯独知谏院杨伟率先被赵旸注意到,后者看似和蔼地朝他招招手:“那位臣僚,来来来……别东张西望了,就是你。”

杨伟心中暗骂周遭那些用目光将他出卖的臣僚,板着脸走到殿中,先向官家施礼,随即瞪视赵旸。

“这位臣僚如何称呼呀?在朝中又任何官职呀?”

杨伟沉声道:“兵部员外郎、知制诰、权知谏院,杨伟。”

员外郎?

赵旸不禁惊讶于看似四十出头的杨伟居然与他官阶相等,终于真正领悟之前侍御史知杂事李兑那句“抵常人二十年磨勘”究竟是什么概念。

不过他略有误会的是,虽说同为尚书六部的员外郎,但也分三六九等:吏、兵二部员外郎通称前行员外郎;户、刑二部的通称中行员外郎;礼、工二部的通称后行员外郎。

虽说按沿袭唐制的官品来算都为正七品,但若以宋时独特的寄禄官阶来算,赵旸的尚书工部员外郎位列三十七阶中的第二十二阶,与左右司谏相当;而杨伟的尚书兵部员外郎比他高两阶,为二十阶,与侍御史平起平坐。

寄禄官阶不同,俸钱以及粟米、布匹、津贴等待遇自然也有高低。

“哦。”赵旸点点头道:“既是兵部员外郎的寄禄官,那我便问杨谏院与兵事相关之事吧。……你如何看待大宋来自外部的威胁?”

杨伟皱眉反问:“赵正言指的是契丹与西夏?”

“要不然呢?”赵旸索性挑明道:“若大宋他日对外用兵,以杨谏院之见,当以谁为先?当谁为重?且大致又是怎样的战略?”

殿内君臣面露惊讶,毕竟他们听赵旸言下之意……竟是主张日后要对辽国、西夏用兵?

在众人惊讶之际,杨伟再次皱眉反问:“宋辽有……有盟,西夏贴耳臣服,我大宋与其和睦为邻,何必要动兵?”

“宋辽有何盟?”赵旸明知故问。

张伟张了张嘴,偷偷观瞧官家神色,却始终不敢提。

赵旸冷哼一声道:“我替你说,澶渊之盟!……杨谏院觉得这当真算是盟约么?”

殿内诸臣面色微变,屏气凝神偷偷打量官家神色,而此时赵祯则皱着眉头,看似要开口制止,但不知为何最终是没有开口。

只见在赵旸的逼问下,杨伟羞恼喝道:“揭破此事难道就能显得赵正言更为正直与忠诚么?赵正言以为整个殿内就仅你一人看得清?”

赵旸自然也不惯他,双目一瞪反喝道:“那你扯这些废话做什么?莫非你也要巧言蒙蔽官家,谎称天下太平?!”

“我……”杨伟气势一短,面朝官家作揖道:“臣只是觉得和平来之不易,不应贸然挑起兵事。”

“哼。”赵旸嗤笑一声,讥讽道:“未雨绸缪的道理,杨谏院莫非不知?莫非你的学问也学到……”

“赵旸!”杨伟恼怒喝道。

赵旸双目一瞪,丝毫不给面子:“怎样?你这读书读到狗肚子的!”

杨伟气得浑身发抖,作揖向官家告状道:“官家……”

赵祯暗自无奈地叹了口气,正要表个态,却听赵旸又喝道:“又来?!一个个的就知道向官家告状,你等是三岁小儿么?有能耐你就说得我心悦诚服,没能耐就滚回你的位子去,换下一个!”

杨伟又羞又气,怒声道:“我岂不知要未雨绸缪?!我只是觉得,赵正言逼我在众目睽睽之下谈论此事,若被契丹、西夏所知,岂不是破坏了来之不易的和平?”

“哦,我懂了。”赵旸装模作样地点点头,抬手示意殿内臣僚道:“你是说殿内有奸细呗?不知杨谏院指的是哪一个啊?还是说全部?”

眼见殿内臣僚皆神色不善地看来,杨伟心中慌乱,忙道:“我并非这个意思……”

“那你又扯这些废话做什么?”

“我……我只是觉得不应破坏来之不易的和平……”

“你要和平?”赵旸冷笑道,“投降啊,投降就能换来和平;若不能,那就是投降得不够彻底!”

此话一出,殿内哗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