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祖宗保佑:我建立了千年世家 > 第四十一章:齐国立,扶桑危

得胜后的气氛很是轻松写意,魏王李泰只觉略显喧嚣的风,也充满了诗情画意。

他胖胖的脸上洋溢着笑容,“自然是轻而易……”

嗯?

他的声音戛然而止。

脸上笑容几乎在瞬间僵住。

已经做出笑意的肌肉,还不曾恢复,但大脑已经在疯狂提醒它:别笑了!

他抬起胖胖的脑袋,望向正笑意隐隐看着自己的父亲,却再也没有往日受到恩宠后的得意,只觉寒意凛冽。

好可怕的笑容。

父皇,是什么意思?

他不愿意去想那个最差的答案。

但他怎么能够不去想呢?

他的大哥李承乾,刚刚被分封到秦国去,他的另外一个庶出的兄长燕王,现在还在鸭绿江边。

场中只有李世民一个人在这里说,几乎所有人都沉默着,不敢发出任何一点异动。

儿子。”

如果问,那就是故意的。

李泰只觉突然大片浓重乌云笼罩心头,他不知道为什么会突然如此,不知道是哪里出现了不对。

从太子位空置,到现在一年的时间,他的父亲没有任何立他为太子的打算。

他语重心长道:“你的兄长,前太子,如今的秦王,出去就藩了,你也出去就藩,这才叫做公平。”

他大概是受到的刺激太过于严重,竟然在失神中,问出这个问题。

区区征服辽东国之事,怎么能够比得上中原太子之位重要?

李世民见状便知道自己这个聪明的儿子已经猜到了,他缓缓收起脸上笑意,再次语重心长的问道,“青鸟,自然是什么?”

真是个笑话啊!

“父皇,为什么?”

他想到了自己的那个一向懦弱的弟弟。

跟在李世民身后的臣子,自然听到了李世民的这番话,一個个宛如被雷击中一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耳朵里面所听到的,几乎所有人都瞠目结舌,寂静带着不安的氛围瞬间笼罩了所有人,刚刚得胜的喜悦不翼而飞。

周围的群臣听到这番言语,更是深深低下头,这件事绝对不是他们能掺和的,谁碰谁死。

一向聪慧的李泰惨然的笑了笑,他连一丝说话的意思都没有,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作茧自缚了。

没有人知道陛下为什么会突然出现这么大的态度转变,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没有人知晓。

李世民的一字字一句句击打在魏王李泰心中,他的脸颊无比苍白,没有一丝血色,李世民的每一句话都像是对他的嘲弄和审判。

当李泰想到李治的时候,立刻顿住,只觉置身于万年冰川之中。

“儿子……

野心勃勃想要皇位的却拿不到皇位,只有不曾想过的却得到了。

当初素王将他的兄弟、儿子等人都封到了一个个远离王畿的远方,为周王室藩篱。

因为流官并不能治理这里。

李世民心中也很是隐痛,但他知道,不仅仅是李泰想要这个问题的答案,群臣也想知道为什么。

陛下是真的,不准备立魏王为太子。

天子的再次询问,反而让群臣提在嗓子眼的心落了回去,陛下是真的在针对魏王询问!

国都不必建立在箕子城,再向南,那里有一条江水叫做汉江,你在汉江北建造新城,就叫唐城吧,作为齐国的国都。”

但李世民已经下定决心,他淡淡道:“青鸟,你是朕最出色的几个儿子之一,在朕的众多儿子中,也是年纪最大的之一,你的大哥受封秦王,前往长安五千里外建国,你的三哥受封燕王,在三千里外的漠北受封燕王。

在短短的一瞬间,李泰脑海中,闪过了无数的想法,这些繁杂的思绪,不断冒出来,而后没有顺序一般,犹如没有理清的线团一般,缠绕着他的思维,一片混沌。

父皇啊,您难道是真的要把我分封在这个荒凉之地吗?

还请接下这个台阶,让我随你回长安吧,就当作今日不曾有这场对话。

李泰急速运转着大脑,他怀着最后的期望,轻声道:“儿子有些许把握,但还想跟在父亲身边学习时日,以免日后为大唐尽心却能力不足。”

有些事不能问。

原来如此!

他过去所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件话,都像是跳梁小丑一般。

幸好我大唐新建立了六大王国制度,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你也要承担起皇族子弟,所应该承担的重任啊。

他之前以为,这是最后的考验,毕竟难道还有比自己更适合太子之位的人吗?

没有了!

难道要自己那个还是个黄口小儿的九弟晋王李治吗?

父皇似乎是让晋王李治监国。

而后在鸭绿江以南的半岛,以及跨海而过的扶桑,建立齐国。

朕此番征讨辽东国,只见这里崇山峻岭,土地贫瘠,方知当初汉室建立辽东都护府为什么最终还是奔溃。

李泰只觉得所有人都在嘲弄自己,突如其来,让他不能接受。

难道?

朕要在辽东的大兴安岭以东,长白山以西,鸭绿江以北建立安东大都护府,和安西、安北以及未来的安南并列为四大都护府。

就连最受天子宠爱的魏王,不,现在应该叫做齐王了,都因为窥视储位,而直接被流放在这荒郊野岭之地。

李泰胖胖的脸上恢复了一些血色,“臣定当尽心竭力为陛下尽忠,为大唐藩篱。”

不由得他不尽心竭力,大唐的分封中,只有秦王的秦国因为太偏,而没有反制措施。

其余诸国,都在四大都护府的笼罩范围内,担负着为中央朝廷压制诸国的重担。

安东大都护府的建制在燕国和齐国之间,就是压制这两个王国的,顺便发展州县,压制本地的反抗势力。

在辽东还有无穷无尽的胡人,就连洛氏也数不清数量,没人知道他们藏在哪座山里。

为了防止齐国造反,还要拆除那些易守难攻的山城,还要让齐国国都南移,就是防止齐国的力量往大唐境内投放。

这是李世民在敲打李泰,敲打一个试图窥视储位的皇子,以后不要再有什么多余的心思了,这是我这个做父亲的,最后的仁慈。

天子,战无不胜的天子。

在大唐,没有人可以挑战李世民的权威。

越是和天子接触,就越有这种感觉,他战无不胜,横扫一切敌人。

从前如此,往后如此,永远如此。

……

大军继续向前,进入辽东王并不如何壮阔的王宫,一想到以后这就是自己的王国,简直就像是乡下一样,李泰就有种要哭出来的冲动。

“就在这里吧。”

李泰心中咯噔一声。

“齐王。”

“臣在。”

虽然极度不情愿,但事情发展到现在这个境地,已经不是李泰所能够控制,他麻木的应声。

“朕赐予伱的土地,虽然没有燕国和秦国大,但无论是辽东半岛,还是海对面的扶桑,都有大量的熟地,已经被开垦为农耕,不像是燕国和秦国那么危险和荒凉。

而且辽东半岛以及扶桑,受到中原影响已经许多年,相对比较容易。

在往后的十年中,朕会往齐国迁徙十万户人口,等到你进入扶桑后,中原会再迁徙五十万户以上的人口过去。

你要做的就是向前进攻,处理当地政务,使后迁徙的汉民和番民,相融合,从语言、文化、建筑、制度等方面,彻底汉化,你有文华文采这方面的才能,所以朕将齐国交给你。

你可能做到吗?”

秦国和燕国的土地的确是大,但也真的是没有辽东这一块好,尤其是辽东距离中原更近,而且这两个地有大量接受中原后的次生文化。

但李世民所说的,还是让殿中所有人都有些惊骇,“陛下,六十万户的人口,这如何去迁徙,而且怎么迁徙这么多人呢?”

六十万户人口,这就是至少三百万人口,即便是对于中原来说,这也太多了。

迁徙这些人口,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最重要的是,民间不一定愿意啊,谁想离开大唐呢?

但李世民很坚决的说道:“迁徙人口,这是一个短时间内承担压力,而有利于未来的大事。

朕当然知晓你们在想什么,大量的人口迁徙,会让辽东半岛以及扶桑岛的实力膨胀。

但朕现在做事,不仅仅顾虑大唐,还要顾忌未来,以防止大唐衰落之后的境况。

朕迁徙六十万户人口,就是因为在扶桑以及辽东有六十万户以上的人口,如果汉民不到一半的话,那怎么快速改变当地风俗?”

见到众人还是有些不理解,他们只感觉陛下今天的举动,有些和之前面对胡人的态度不一样,李世民再次沉声道:“向东乃是岛国,和西域不同,齐王你要打起精神来。

朕已经和国师通过气,册封洛玄星为辽国公,将辽州(辽东城)封为他的公国,他将会是接下来的安东大都护府大都护,也将率领大唐水军驻扎在卑沙城(旅顺)。

朕会让辽国公来协助你进攻扶桑,朕要的是,在不增加朝廷开支的情况下,快速的拿下扶桑!”

既要马儿跑,还不给马儿吃草,这就是李世民给李泰的要求。

除了前期帮助李泰在半岛站稳脚跟,以及提供水师的帮助之外,中原不会再给他提供太多的帮助。

还是那句话,分封不仅仅是为了扩展生存空间,同时也是要为中原朝廷节省军费开支,现在攻灭辽东国,已经是相当大的开支,如果再进攻扶桑,那就会拖垮大唐。

以李世民的眼光来看,未来针对箕子半岛和扶桑诸岛,如果和平演变失败,爆发战争的话,大概率是治安战,而府兵不能打治安战,打治安战需要的是唐协军。

天子的态度坚决的可怕!

这下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李世民一定要拿下扶桑的态度,虽然不知道原因,但李泰从麻木中回过神来。

虽然不能成为大唐太子,是一件很令人痛心的事情,但如果真的能成为扶桑之主,未必是一件坏事。

迁徙三百万人口,扶桑本来也有两三百万人口,六百万人口之主,这已经相当可怕,所能够提供的赋税,是极其可观的。

扶桑没有雄伟的宫殿,自己可以带着工匠去建造,没有书籍,可以从中原拿,有印刷术,想拿多少就拿多少。

他在扶桑岛上,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人可以管得了他。

李泰那颗艺术家的心,突然嘭嘭嘭的跳动起来了。

他猛然之间发现,扶桑就像是一张白纸,未来变成什么样子,完全是任由自己做主,自己如果能够打下扶桑的话,那从无到有去建造一切,也是很有趣的事情。

而且。

日后可以将齐国国都迁徙到扶桑岛上,再训练水军,完全可以在扶桑岛上,自立为皇帝,日后中原能不能管得了自己,那还真的说不定呢!

外封就藩还是很有好处的,虽然比不上当大唐天子,但除此之外,已经是最好的选择,至少天子有一句话没胡说,那就是齐国的初始环境,已经比燕国和秦国好多了。

燕国不用说了,再过一千年,一万年,就那种气候和土地,永远都没人想去,所以中原对漠北的防范也是最深的,因为从上到下都认为,漠北燕国,一定不会甘心于待在那荒凉之地。

秦国太远了,是唯一一个不需要防范的,因为一路跑回来夺权的成本就能把一个国家拖垮。

唯有齐国,土地虽然不肥沃,但好歹能种地,气候和中原差不多,人口也多,还能和中原顺畅的通商,按照历史经验,以后一定会是一个富裕的诸侯国家。

扶桑人现在还不知道,李泰这个对自己兄弟都相当狠辣的活祖宗,就快要带着大唐天兵上岛了。

当然,底层的扶桑百姓,大概会喜迎王师,毕竟大唐的权贵虽然狠,但比起那些还处于奴隶制早期的扶桑贵族来说,一个个简直是活菩萨。

继魏王李泰被改封齐王,镇守箕子半岛后,天子又甩出了另外一个足以让众人一震的任命,那就是将洛玄星册封为辽国公。

而且还不仅仅是册封国公爵位,最重要的是天子后半句话,将辽州(辽东城)化为公国,成为真正的古代邦周那种公爵。

实际上早在贞观初年的时候,李世民就想过将功臣和宗室分封在各地,世袭州刺史,达成实际上的分封,但最后被拦回去了。

现在看来,虽然在中原不这么干,但天子在边疆,还是有这样的考量。

辽东城化为辽州,盖牟城化为盖州,天子这么做就是要在辽东的土地上,实行州县制度,然后用都督府、都护府的军管,来控制这里。

那现在册封辽国公,很可能不是最后一个人,而且极有可能会在其他帝国没办法控制的地方,继续分封一些值得信任的功臣以及宗室。

当然不会像是六大王国这样的分封,但就像是辽国公这样,分封一座城池,是非常可能的,而且这种分封对于帝国来说,并不算是什么大事,不会影响到帝国中央的权力,非常合适现在的帝国。

————

唐帝国对帝国海外的真正开拓从瀛洲(即原扶桑岛)开始,对瀛洲的开拓中,那些有关于土地、人口、资源的收获便不再赘述,其中最珍贵的经验以及收获,实际上是技术的发展。

在帝国水军从江河转向大海的过程中,经历了数次海难后,帝国海船广泛吸收各沿海国度的技术,并加以改进,船只建造技术得到了巨大提升。

根据资料记载,仅仅在帝国初期的一百年间,帝国船只的吨位平均增加了五倍,各种利于在海上行驶的工具,比如船尾舵、帆船索具等,都迎来了大爆发阶段。

与此同时,由于在海上航行的巨大需求,尤其是司南、星盘和地图的精度不断要求,帝国的数学、天文等迎来了大爆发,在庞大的利益驱动下,在贵族中,甚至超过了对于儒家经典的探索。

对于大唐这样一个包容性极强、扩张性极强的帝国来说,还有什么比征服海洋更加重要的呢?

海洋就是金钱,再也没有比得到更多金钱对贵族来说更重要的事情,围绕着海洋,这个庞大的帝国产生了权力的争斗,以及厮杀,血腥笼罩着一切。

但任何人都无可阻挡,伟大帝国的大航海从这里开始扬帆起航。——《全球通史·海洋世界》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