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祖宗保佑:我建立了千年世家 > 第十二章:践踏庙号体系!

夜色朦朦天上带着一轮犹弯钩之月,长安延绵不绝的建筑在夜色下隐没,大半个长安城漆黑一片,皇城中处处大亮,贵人区域中有星星点点的光。

大将军府中,灯火通明,夜晚时分,却有不少人聚在这里,众人围着曹承嗣而坐,都是曹承嗣的亲信,曹承嗣摩挲着手下的扶手,缓缓道:“如今国中初定,今日将诸位召集而来,是有一番话要交待。”

众人立刻都直起腰板,垂首听着曹承嗣言语,曹承嗣微微笑道:“皇帝年幼,需要贤臣辅佐,如今有几位大臣共同辅佐皇帝,然而人无首不能行。

自古以来,从未听过有几位臣子辅政而不分上下尊卑的。

现在这般,我认为是取乱之道,诸位以为呢?”

众人闻言当即应和,“卑职以为左将军所言有理,且国家有能者居之,左将军有匡扶天下的才能和志向,应当成为执大魏之牛耳者。”

虽然没人直接明说,但所有人都知道曹承嗣这是发出了夺权宣言,要开始准备斗倒其余的辅政大臣,成为大权独揽的那个人了。

在魏国中,有这样的“优良”传统。

当年曹睿让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辅佐曹芳,最后的结果是曹爽和司马懿争斗激烈,甚至发展到生死相向,曹爽大权独揽,司马懿完全失去了权力。

有这样的优良传统在,曹承嗣又怎么会甘心和其他人一起辅政呢,况且权力这种东西,曹承嗣有一句话说的很对,必须要有一个领头之人。

曹承嗣的堂弟,也是他从小到大的玩伴,河东王的三子曹成沉吟后抱拳问道:“兄长,现在朝廷初定,先帝的那些旧部该要如何去处理?

凉州和益州都有大行皇帝的人,尤其是益州,镇守益州的将军就是先帝的人,弟担心他会因为先帝的事,而背叛大魏,益州士族也都是首鼠两端之辈,只想在蜀中苟安,指望他们是不可能的。”

魏国重用宗亲在洛水之誓后是贯彻到方方面面的,不仅仅是朝中重用宗亲,各方面的镇守大将就更不必说。

镇守益州的将军自然依旧是宗亲,而且还是曹髦血缘上的近亲属,是曹髦未曾过继给曹睿前的叔父。

但正是宗亲,才更可能害怕被朝中弑君之人清算,人的利益是不因血缘身份而变化的,正如燕国慕容氏夺取燕氏皇位时,还有燕氏皇族站在慕容承光一边一样。

曹承嗣脸色微变,若是镇守益州的大将背叛,那魏国将遭遇重创,将会彻底变成中原四国中最弱的那个国家,而且仅仅凭借关中和凉州,真的能够扛得住燕国的继续进攻吗?

曹承嗣可不是为了做亡国之君的,他的目标是成为那个一统**八荒的承天受命之人。

益州曹律会不会背叛?

曹承嗣扪心自问,如果不做什么补救,只要梁国愿意接纳,那曹律是一定会背叛的,这都不需要如何去思考。

必须拖住曹律,至少短时间内不能让他投向梁国。

这个念头几乎在瞬间出现在曹承嗣脑海中,“诸位认为该要怎么办?”

先是一阵沉默,然后有人提议道:“如果真的想要稳住曹律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将他召回朝中,暂时将他稳在蜀地,许诺在他生前不将他召回来,让他成为真正的封疆大吏,这样他就能感受到朝廷的诚意。

等到国中的局势彻底稳定,之后再做什么,那就有裕度了。”

这番话和曹承嗣的想法不谋而合,就是一个字,拖字诀!

先把现在的魏国稳定住,至于以后的事情,一件件的解决,总有全部解决的一天,现在就是要控制着局势,不让它往更差的局面滑落。

至于将曹律封成封疆大吏会不会让他尾大不掉,那不是曹承嗣现在考虑的问题,只要梁国不变强即可。

“不仅仅是曹律的问题,还有其他人,或者说是整个大魏中,和先帝有关系的臣子,都有这种问题,如果不解决,大魏现在的政治危机就不能解决。

如果人心不能安定下来,我们大魏就会在诸国的竞争中落在后面,甚至陷入亡国的危机中。”

曹承嗣沉吟了一番,脑海中渐渐浮现出一些东西,他将之讲出,满堂震惊,争论几番,渐渐归于平静。

翌日。

太阳照常升起,自政变后,大朝会的频率比过去那些年多了太多,这么高频率的大朝会,自然不是商量政务,而是给所有人一个沟通的场合。

太后抱着皇帝出现在大朝会上,四位辅政大臣站在所有人之前,这四人全部都是曹氏宗亲,以曹承嗣的威望,自然不可能全部继承曹林的政治遗产,他能一跃而起,已经是占据了身份和政变时的得利。

群臣站在殿上,曹承嗣上前,他要开始讲昨晚所商议的,当然他不可能说曹律可能会背叛,弑君这件事没有证据,在魏国官方层面上,这是梁国奸细以及被梁国收买的宦官一起做的。

在众人的目光中,曹承嗣高声开口道:“诸位同僚,近日在国中有一些流言在别有用心的人之间流传,本公很是心痛啊。

这些人难道是要毁了大魏的名声和社稷吗?

这些人难道不知道这些话会成为敌国刺向我大魏的刀剑吗?

这些人难道不知道这样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吗?

本公听到了列祖列宗在唾骂,本公听到了大魏的百姓在厌弃,本公见到了无穷的血泪,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先帝崩于奸人的手中,这是我们所一起确定的,青史上记载着,就算是山无棱也不能改变,就算是黄河消失也是真相,但是先帝的些许旧部,担心先帝是死于国中大臣之手。

本公深深的悲痛,我们本是袍泽,却落到了现在这种相互怀疑的境地,本公又深深的理解他们,因为他们对先帝的忠诚,就如同本公对陛下的忠诚一般。

本公在长安城,于是能够知道真相,他们都远在千里之外,不能知晓长安城的局势,于是被奸人和谎言所迷惑,这是合理的。

本公认为,为了不发生同室操戈之事,为了不让燕国和梁国能够趁此机会进攻我大魏,给予镇守益州的镇南将军曹律更大的恩典。

让他知道,朝廷对他的忠诚是万般认可的,本公建议,擢升曹律为征南将军,食邑增加一千三百户,再加使持节,让他世代镇守益州,有了这些,想必他能够知道朝廷的诚意了。”

哗!

曹承嗣此言一出,立刻就在宫殿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但凡是对政治敏感的人都知道,曹承嗣这是在安抚先帝旧部的人心,然后就联想到益州可一直都是梁国和魏国交锋的重点,曹承嗣这是担心曹律直接投降梁国,才许下这样的重诺。

但这种直接分陕而治的赏赐,还是有些超过众人的心理底线,而且仅仅这些不一定能安抚住曹律的心,这种政治承诺,在魏国中早就没人相信了。

实在是魏国从建立的时候,就卸磨杀驴,而且短短几十年实在是太乱,让人心中都不安稳,越是现在给的多,曹律可能就更担心,这是缓兵之计。

虽然在某种情况下,的确是没错,这就是缓兵之计,等有机会,曹承嗣肯定要将曹律抓回长安生吞活剥的。

曹承嗣见到所有人都在沉思,没有什么人反对,于是又说道:“本公还有一个想法,现在就讲于诸位听,本公认为先帝于我大魏有大功德,应当给先帝上庙号,以向后世夸耀。”

庙号!

在曹承嗣说出这句话后,整座宫殿都安静了下来,几乎是落针可闻,所有人都不敢置信的望着曹承嗣,他们无法相信自己听到了什么。

庙号?

给先帝曹髦上庙号,他配吗?

但曹承嗣神情肃穆,完全没有半分开玩笑的心思,那些心思活泛的人立刻就猜到,这还是在向曹髦的那些旧部示好,这是要彻底的盖棺定论,但用庙号来盖棺定论实在是有些匪夷所思。

当即就有人高声问道:“左将军,庙号制度事关重大,先帝的确是有大功,但上庙号是不是有些不妥?

在汉朝时,只有汉太祖、汉仁宗、汉太宗、汉高宗、汉中宗、汉世祖这六个庙号,除了汉仁宗之外,另外五人都是能够竞争古之圣王的君王。

我大魏,是不是……”

他说话还是比较委婉的,没有直接说曹髦不配,况且就连曹操都没有庙号,曹髦怎么可能得到庙号这是众人普遍的心理。

曹承嗣内心中一阵嘲讽,这些人脑子完全转不过来,什么传统,那有什么用,只有利用这些规则的人才能够得到更多。

他肃然道:“诸位,汉朝的君王的确是有大功德,但我魏国的君王并不比汉朝差,诸位不可厚彼薄此,如今之世,谁能比先帝更有资格取得庙号呢?”

这问题问的就让人很难回答,难道他们还真的能找到一个外国的君王去说,比曹髦更强吗?

曹承嗣环视一周后说道:“看来诸位同僚都是认可本公之言的,本公就知道,先帝乃是天纵之姿,得到一个庙号,岂不是轻而易举。”

曹承嗣实在是过于离谱,有些要脸的士人受不了了,直接出列大声问道:“左将军,下臣有一言想要问,就连武皇帝和文皇帝以及明皇帝都没有庙号,难道您认为先帝得到庙号是合适的吗?

武皇帝开创魏国都没有得到庙号,后世子孙又有什么资格能够得到庙号呢?”

殿中大部分人都不由自主的点点头,是啊,说的对啊,就连打下现在魏国基业的武皇帝都没有庙号,文皇帝也没有庙号,曹髦有什么资格,就连天下都没有一统,上庙号实在是丢人。

曹承嗣却不这么觉得,曹髦会不会被笑,他不在意,但这能表现出自己对曹髦的忠诚,这就足够了,这么好的东西他都给曹髦上了,谁还能说自己对曹髦不忠心。

如果不是谥号这东西给姬昭看,曹承嗣还有一点点敬畏之心,当然也是因为魏国其他人也有敬畏之心,不让曹承嗣乱搞,曹承嗣一定给曹髦选一个上好的谥号。

听到士人的问话,曹承嗣仿佛恍然大悟的说道:“这是本公的疏忽啊,只想到了给刚刚崩逝的先帝上庙号,却忘记了列祖列宗也是可以追封的,本公认为应当给武皇帝上太祖庙号,给文皇帝上太宗庙号,给明皇帝上高宗庙号,有了这些庙号,想必列祖列宗在九天之上也能够显耀起来,这是作为子孙的一些孝心。”

静!

殿中又是一片寂静,曹承嗣是故意的,谁都能看的出来,他又不是个傻子,怎么可能听不出来这话中的意思,他早就准备着给曹操他们都一起发庙号,他就是故意等一个人提出来。

刚才说话的士人只觉摇摇欲坠,他脸涨得通红,几乎就要被曹承嗣气的晕倒在地,以前没发现曹承嗣是个这么无耻的人,现在才发觉他的本性,但已经有些晚了,而且说一千道一万,曹承嗣这真的算是孝心,无论如何给先祖加死后哀荣也不能算是不妥之事。

眼见这么下去就真的要让曹承嗣做成了,又有人出列说道:“左将军,庙号所启用的商朝和汉朝,对庙号的授予都非常重视,如果我朝这么轻易的授予,难道不会成为天下的笑柄吗?

而且左将军就不担心洛神的怪罪吗?”

曹承嗣闻言随意的摆摆手,而后感慨的说道:“在为先帝选择谥号时,本公就觉得谥号选择太过于差,先帝是能够配得上一个更好的谥号的,但是谥号要上报素王上皇,诸位都坚持要给一个悼字,那本公就只能接受。

现在选择庙号,这并不上呈任何神灵,和素王以及洛神也没有什么关系,本公终于可以稍微弥补对先帝的忠诚,汉朝和商朝授予的庙号少,是因为他们的皇帝能力不行,先帝的天赋之高,本公是清楚的,若不是为了孝心的话,本公甚至认为先帝可以授予祖的庙号。

在司马逆乱政之后,陛下能够稳固现在的魏国,这种功绩实在是太大,本公每每想起都心向往之,诸位以为呢?”

以为?

群臣互相对视几眼,彼其娘也!

胡说八道,臭不要脸!

这番话上了青史,我们都成了溜须拍马的奸佞之臣了,曹承嗣自然知道这些人心里在想什么,但他对人性有更深的认识,他相信等到自己这么做之后,以后一定会有人效仿,效仿的人多了,自己这个始作俑者就没什么了,而且最关键的是,他不在乎以后,只要这一辈子能有用,那就值了。

几条理由都被曹承嗣一一堵了回去,而最真实的理由是没人敢说的,现在魏国中的氛围是有些奇怪的,曹昂那种政治清明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魏国中甚至就连诤臣都几乎见不到,整个国家已经走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程度。

这种状况的出现是正常的,国势过了几十年后,走到现在这一步很合理,但问题是,现在只有魏国最严重,究其根本就是魏国皇帝换的实在是太多,在其他国家普遍才两三代甚至一代的时候,魏国已经是第六代皇帝。

这种频繁的换皇帝导致四国中,只有魏国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改制行动,于是遭遇了现在的无数问题。

曹承嗣见到已经彻底没人说话,朗声大笑道:“看来诸位同僚是都同意了,先帝在天之灵想必会欣喜吧,翌日告祭宗庙时,便将此喜讯告祭先祖,再向大魏的每一个郡县都发下国书,使整个魏国官吏都知晓,日后在汇报的文书中,要使用庙号和谥号的合称,这是最大的问题,务必要遵守。”

有关于皇帝的称呼改变问题,从来都不简单,与之相对的是许多文书的格式都要改变,所以曹承嗣有此一说。

魏国不少臣子都如丧考妣的离开殿中,一群人结伴而行,回头望着那巍峨的宫殿,以及壮阔的廊柱,那宏大的苍莽仿佛一座山般淹没了他们,他们只觉有些喘不过气来。

“斯文扫地。”

“千古笑柄。”

“怎么会走到现在的地步呢?”

“我无能,我无能。”

“又能如何做呢?他举着孝的大旗,难道我们能让他不孝吗?”

“孝也不能践踏古已有之的规则啊!”

“践踏的还少吗?”

“古已有之的规则,到了现在还剩下多少呢?”

“这天下怎么有些陌生呢?”

“在以前这些事会如何做呢?”

“洛氏不在了,于是洛氏所提出的东西,便不再被遵守。”

沉默。

一行人如同行尸走肉的走着,今日发生的一切,再次深深打击了他们,一桩桩事情的发生,让他们目不暇接,但都是以前从未想过,从未见过的东西。

“我想乞骸骨了,我想去归隐山林。

是非之地,不可久留。

诸位,今日回到家中,我便会递上请辞的折子,告老还乡,回乡中教书育人,这里可能不太适合我。”

又是沉默。

……

魏国在大朝会上的消息,震惊到了各国的细作,这些细作立刻快马加鞭的将这个震撼人心的消息传回了自己的母国。

所有人的反应都如出一辙,那就是震惊,不敢相信,尤其是汉国,完全傻眼。

刘谌望着手中传来的消息,翻来覆去不敢相信的问着一众重臣道:“诸位爱卿,这魏国是疯了吗?

曹贼怎么敢称太祖的?

我大汉高皇帝可是横推**八荒的天子,昭圣王以素王上皇的名义,亲自为高皇帝加冕,普天之下,别无二人推翻暴秦,继承周祚天命,他一个国不过千里,还是篡位登基的人,如何敢称太祖?”

刘谌这番话深得其他人赞同,实在是太搞笑了,而且还有一个非常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曹操可以称祖,但汉国的皇帝是万万不能的。

汉国是刘氏后裔,想要给庙号,那是一定要考虑过往皇帝的,刘备有一些功业,但这份功业称祖肯定是不够的,就算是称宗也不够。

因为在汉国的政治逻辑中,起码得是大一统的天子才有这个资格,哪里有不称天子就有庙号的,那简直荒谬。

刘谌将手中信件扔开,皱着眉头问道:“诸位爱卿,这件事我大汉需不需要反应,总觉得庙号如果被魏国这么搞,瞬间就没有含金量了,唉。”

“陛下,此事应当向魏国发书,嘲讽魏国一番,主题可以围绕着‘什么垃圾也配和我大汉圣王先帝用一样的庙号’来写,让魏国这件事成为一个笑柄,就如同邦周时期写就的《滑稽集》一样,这大概是我等唯一所能够做的。

等到日后我大汉再次君临天下之时,便将那些乱七八糟的庙号全部取消掉,现在只能先忍了。”

刘谌沉吟了一番,满脸不爽道:“只能如此,找我大汉最好的文人,给朕多写一些诗赋,将此事写进去,还有魏国弑君之事,魏国遮遮掩掩,都写进去,朕看就是那个曹林弑君,记下来,不要让后世之人被魏国的小人所蒙骗。”

“遵命!”

……

萧衍坐在殿中品茶,眼神则时不时瞟向殿中的角落,洛显之端坐在那里,已经保持了这个姿势一段时间,萧衍非常能够理解洛显之的心情。

庙号体系虽然是周王朝的死敌商朝所建立,但现在的这个改良般庙号体系,却是洛氏的先祖在汉朝所建立的,这是洛氏留在这世上匡正帝王的又一道法宝,这是洛氏的政治遗产。

而现在洛氏所留下的东西,一件件被破坏,洛氏嫡系才消失几十年,就已经被破坏了这么多,洛显之现在肯定是很难受。

过了许久,洛显之终于站起身来,来到萧衍对面坐下,萧衍问道:“灵秀,不要太过在意,这是迟早的事,没有曹承嗣也会有另外一个人,魏国连弑君都能掩盖下去,更不要说这种事情。”

洛显之脸色复杂的说道:“臣只是觉得自己无能,不能为先祖守住天下的底线,庙号是为了匡正天子而设立的,庙号为天子歌功颂德,而不是为帝王贴金的工具,现在被魏国搞成了这个样子,臣实在是不知道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陛下,您会想要一个庙号吗?”

萧衍闻言一怔,缓缓道:“哪个君王不想要一个庙号呢?若是没有青云和你,朕还真的很想要一个太祖或者高祖的庙号,但现在就算了。

若是朕能一统天下,那什么赞誉都是朕应当得到的,庙号自然就会冠在朕的头上。

若是不能那是朕和庙号无缘,是朕不配。”

萧衍倒是非常诚实,直言不讳的说自己的确是想要,甚至如果没有洛有之和洛显之辅佐他,他也会要一个庙号。

洛显之闻言眼神一暗,这就是现实,没有约束的皇权,会一项项的打破约定俗成的政治底线,皇权会将世上所有的权力都揽过去,然后将责任全部抛出去,这正是洛氏所一直在避免的东西。

洛显之知道那不是自己或者说江东洛氏所能够做到的,甚至现在嫡系回来也不行,如果嫡系真的还有这份能力,那就不会躲在辽东舔舐伤口了。

洛显之不知道嫡系什么时候能够回来,他躬身向着萧衍作揖“臣多谢陛下厚爱,臣影响不了天下,能够影响江东一国,即可。

只希望有朝一日,能凭借一身能力,辅佐您成为真正的太祖。”

萧衍微微感慨道:“不提这些事了,灵秀,此番魏国这番举动,可谓是又快又狠,我们策反益州之事,你觉得还有没有戏,朕觉得有些难了。

魏国给了益州曹律分陕而治的资格,这几乎就是让曹律当益州王,若是朕,朕也不会投降。”

洛显之闻言微微笑道:“陛下,先不提魏国是不是真的会给曹律分陕而治的资格,就算现在是真的,也不代表以后是真的,政治信任哪里是那么容易建立的,而且只要蜀地暂时能够在大梁和魏国之间中立,臣认为就足够了。

益州不急于一时,等到我们拿到魏国中央朝廷对益州真正的态度,再去策反曹律,臣相信并不算是很难,魏国中央曹承嗣绝不可能真的将益州交给曹律。

现在臣以为我大梁所需要的是,整肃国中,然后从南阳郡出发,进攻河洛,配合燕国在河东的攻势,这才是我们的目标。”

————

实际上,庙号体系的崩坏,是意料之中的,正如笔者在前言中所写的,南北朝时期是旧秩序彻底崩塌的时代,曾经在洛氏维护下的道德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是独木所支的空中楼阁,在洛氏不再支撑后,这幢壮观的大厦便轰然倒塌,这是大裂变的时代。——《诸夏裂变:洛氏消失之后》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