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祖宗保佑:我建立了千年世家 > 第二十三章:人心乱果有甜意4

在曹承嗣凄厉的声音中,慕容垂亲手了结了曹承嗣。

他手下的士卒本来准备替他动手,但慕容垂朗声笑道:“本王听兄长讲过武王伐纣的故事,在牧誓中有‘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的字句。

多么美好啊——‘今日我姬发,惟有恭敬的执行上天的惩罚’。

本王举着洛神的大旗走进魏国皇宫,现在唯有亲手斩杀魏帝,才是无上荣光,可有太史在?

当于青史上记下‘今予垂,惟恭行洛神之罚’,以昭后世。”

亲手杀死一个臭不可闻的皇帝,这对慕容垂来说,将是能够名留青史的辉煌之事,他当然不能错过。

太史?

“大王,太史已经被曹承嗣杀死。”

慕容垂一愣,欲言又止,杀太史?

他低头望着横陈在殿中的曹承嗣,倒吸一口凉气,过了许久才说道:“那便请诸位将此事记下,日后再交给新的太史。”

于是众人不再劝,慕容垂亲手将曹承嗣杀死,结束了曹承嗣可笑的一生。

……

在曹承嗣死后,无论上位的是谁,他必然会背上一个恶谥,这已经不值得讨论,宗庙也进不去,按照惯例,他这种君主都是要曝尸荒野的。

当然,曹氏宗庙已经倾覆,没人会将他葬入帝陵。

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慕容垂的身份问题,以及关中该要如何去处置。

现在的关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曹承嗣所造成的问题还在不断伤害着关中的政治环境,他的暴死还会导致正处于河西四郡前线的魏国大军无所适从,以及关中各地大大小小的叛乱。

关中由谁来统治是个严肃的问题。

慕容垂亲手杀死曹承嗣,证明了他有动刀子的决心,他不仅仅敢杀一个所谓的皇帝,还敢杀更多的人。

在如今的关中,主要的势力有这么几方。

其一慕容垂所率领的数千骑兵,这个数字在全面国战时,自然是不够看,但实际上,在混乱的局面中,这数千人,已经足够纵横天下。

其二是关中大族,这些人深耕在底层,在过去的岁月中,不能在政治上施展抱负,但在地方盘踞很深,是魏国政治的最底层,再往下那就不是朝廷所能够接触到的。

其三是皇族,不仅仅是曹氏宗族,还包括宦官、外戚、勋贵等和皇族有姻亲故旧的人群,皇帝被慕容垂突袭杀死,但这些依附于皇帝的势力却还没有解决,其中势力最大的就是在前线的军队。

这些势力中,关中大族普遍对魏国的统治是怀有不满的,是慕容垂可以拉拢的,但曹氏皇族,这才是最关键的,要怎么处置这些人就非常考验慕容垂的手腕。

慕容垂略做沉思后,立刻说道:“魏国在前线还有三万大军,不容小觑,传我军令,先控制长安中的曹氏宗亲,而后前往招降,如果愿意投降的话,本王会上秉陛下,给他们加官授爵。

若是不愿意投降,本王将亲自率军击破他们,再诛杀他们的三族。

另外,尽快将那些出征在外的士卒家属全部找到,让他们给前线写信,早日一家团聚,才是正理。”

嘶。

慕容垂这办法可真是杀人诛心,军心动摇之下,还能有什么战力,但有不懂军事的人问道:“大王,恐怕那些曹氏的宗亲不会同意投降啊。”

当然不会投降,手中握着大军,怎么可能这么轻易的就投降将自己的国家拱手让出,那岂不是对不起列祖列宗,曹操的子孙还不至于那么没有骨气。

“军人,要有骨气!”

这是曹氏大军统帅曹建成的回应。

……

河东。

慕容垂没有想过隐瞒,他是燕国的王,当然和燕国乃是一体,他在关中做下的大事,很快就传到了河东,那些河东诸侯知晓之后,瞠目结舌。

翻来覆去的看着手中的来信,揉揉自己的眼睛确认自己没有看错。

“这,慕容垂……”

“怎敢直呼大王名讳?”

“是,辽东王殿下不是镇守河东一县?”

下半句没有说出来,怎么突然就到了关中?

他们甚至不知道慕容垂是什么时候离开的河东,结果突然就听到慕容垂已经控制了关中,甚至杀死了魏国的皇帝。

这是什么战绩啊?

河东诸侯的第一反应就是将这个消息压下来,这要是传回蓟城还得了?

太后和皇帝要是听到慕容垂立下这样的大功,皇帝或许还会欣喜一番,但太后大概要气死,他们这些太后派来的人,一个个都吃不了兜着走。

但又一想,这消息根本就不可能压得住!

慕容垂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将领,他是燕国皇室大王之一,他的兄长是慕容恪啊,谁也不可能瞒得住。

“上报太后和陛下吧。”

几人无可奈何的说道,只能将这条消息交由信使送往蓟城,几人都有些惴惴不安,各怀心思,有人望着蓟城,有人却望向了关中。

……

在慕容垂攻克长安的时候,他就已经向慕容恪快马加鞭的送去了信件,所以在河东信使出发时,慕容恪已经先收到了慕容垂的来信。

在将慕容垂的信件读罢后,即便是慕容恪也有些震撼于慕容垂敏锐的眼光和军事才能。

慕容垂攻破长安说来简单,但在进入关中这种人生地不熟的陌生之地之后,能抓住那一闪而逝的长安防御空窗期,果断发动奇袭这不是一般将领有勇气的。

而且能在燕国骑兵狂奔之后,不作停歇的进攻长安并且击败长安守军,这种兵贵神速的打法,极其优秀,要知道慕容垂还没有二十岁!

慕容恪读罢这封信就知道这是他们兄弟二人的好机会,或者说这是慕容垂的好机会,在河东的时候,他给慕容垂请封,就是为了关中,现在慕容垂直接将前置条件。

那接下来就是他在蓟城看能为慕容垂争取到什么了。

他沉思良久后,写了一封信交给慕容垂。

……

慕容垂在攻破长安后,所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关中的问题,他带来的都是武将和士卒,在这个时候,有两个人来到了他的身边给他出主意,一个叫杨成,一个叫王猛。

杨成出身算是关中望族,弘农杨氏,在后汉末年的时候开始崛起,在魏国中一直都不温不火,不过正因为不太兴盛,所以没太遭到曹氏的打压。

在慕容垂进入关中的过程中,他是主谋者之一,他和大多数只想找一个保镖的士族不一样,他的目标是辅佐慕容垂,最终成就大业。

王猛就更简单,他本来是青州人,但燕汉间常有战争,燕国骑兵虽然攻不下城池,但却能纵横驰骋,南方往徐州同样是战乱,于是王猛就跟着家人颠沛流离,往比较安定的并州走。

王猛出身贫寒,所以经常接一下有工钱的活计,没想到慕容恪给慕容垂安排人时,将王猛安排到了慕容垂手下。

在慕容垂冲进长安后,一时陷入政治迷茫中时,王猛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王猛和杨成出身不同,但却怀着同样的目的,在慕容垂控制了长安后,就向慕容垂进言道:“关中乃是周秦汉三朝兴盛之基,是王者之地,大王英姿盛容,何不以此为根基,笼络四方豪杰,成不世之功呢?”

慕容垂虽然是燕国臣子,但他知道自己被皇帝和太后所排斥,燕国中没有自己的位置,所以同样想要占据关中,形成事实上的割据地位。

但他又不可能直接造燕国的反,而且现在他就连关中都没有拿下来,他对政治又没有什么主意,于是便问杨成和王猛道:“我军悍勇,但人数少,关中纷乱,需要监管,但军队分散那么力量就会变小,军队不分散则不能照应广大的关中,本王该要如何做呢?”

见到慕容垂在获得了这么大功劳后还是很清醒,二人先是同时松口气,而后对视一眼,颇有些争锋的味道,杨成说道:“大王,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大王认为什么叫做民心?”

慕容垂直接跳过自己猜测的那一步问道:“先生请直言。”

杨成斩钉截铁的说道:“所谓民心就是钱货、粮食、人口,能得到这些的就能够得到天下,失去这些的就会失去天下。

百姓喜欢仁慈的君王,仁慈的君王就能够得到这些,百姓喜欢英武的君王,英武的君王就能够得到这些。

大王想要拥有关中,就要得到关中的民心,就要让关中的百姓甘愿奉上钱粮和兵卒。”

谁是百姓?

当然是杨成他们这些人,王猛面无表情,虽然他秉持着打压豪强的策略,但他知道现在的关中没有这个条件,所以他赞同了杨成的观点。

慕容垂闻言有些犹豫,因为杨成说的和他的兄长慕容恪说的有些不一样,他犹豫了一番后说道:“先生,待本王思索一番。”

……

在慕容垂有些犹豫的时候,他收到了慕容恪的回信,厚厚的一沓纸张,他立刻就知道兄长有许多话要和自己说,连忙拆开读了起来。

慕容恪在信中对慕容垂谆谆教导道:“七弟,你能在关中造下大业,为兄甚是欣慰,你果然是我慕容氏中的麒麟儿,数遍宗族也找不到你这样的大才。

为兄在思考,这世上有多少人的大业如同流星般转瞬即逝,又有多少人能够抓住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成就一番不朽的功业呢?

思来想去,有一些话想要和伱说。

你进入关中时,兵微力寡,现在定然艰难。

但不要懈怠,当年汉光武帝孤身走五州,袁本初入河北,汉宣烈帝刘备走青州,乃至于刘表单骑定荆州,还有那豫章郡公洛子楚坐断东南,大多还不如你。

所以你不要有什么犹豫之心。

若是有绝强的武力,那自然是有宽松的余地可以转圜。

但没有绝强的武力,并不是一定不能辗转腾挪,为兄曾经和你说过,士族是开刃的利剑,是侵害国家之人。

但那只是对我大燕而言,因为我大燕是以军功勋贵起家,百姓头上已经有了一层不事生产的人,所以不能再负担士族。

但在没有这么多军功勋贵的地方,得到士族支持的人,就能够夺取天下,这是放置四海皆准的道理。

在你此番进入关中后,应当已经领教过士族的强大,他们襄助你很快掌握了局势。

接纳他们,这是你掌握关中的关键。

但你要记住,这世上没有人天然就会效忠你,士族当然更是如此。

士族很强又很弱,朝廷没有多余的钱财去直接雇佣那些胥吏管理百姓,于是就要委托这些大族,那么这些大族就得到了基层的一切。

但仅仅是基层。

他们联合起来强大无比,但单独的个人却弱小无比,除非在梁国。

魏武帝当年能够轻而易举的逼死荀彧,曹爽那种废物能够逼的司马懿几乎命丧黄泉,这就是士族强大下的孱弱。

这是你不需要畏惧的原因。

你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很简单,联合关中的士族击败魏国残余的军队,将那些兵马吞并。

接下来所要做的就是解除除你之外的所有军队,让你自己成为整个关中,毫无争议的保护者。

就如同牧羊人保卫自己的羊圈一样,若是有哪只羊不听话,你可以直接杀掉它。

为兄相信你能够在战争方面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作为一个主君,要有足够的耐心。

钱粮暂时你插不了手,但军队要掌握在手中,和士族合作,等到确定了正统的地位,就能渐渐收拢权力。

虽然现在你受到排斥,但毕竟背后是大燕,关中士族对你的忍耐会更高。

为兄会给你争取一个权力足够的实权之位,保住你在关中的所有利益。

阿垂,望有朝一日,我们兄弟再相见时,能让母亲为我们骄傲,就这样。”

慕容垂合上信件后,轻轻舒了一口气,揉了揉眼睛,暗自道:“兄长放心。”

慕容垂先是按照慕容恪的想法将曹承嗣的同党彻底翦除干净。

而后开始对曹氏宗族采取怀柔的方法,至于让谁去做这件怀柔之事,那自然是汉室之后陇西郡公。

这是一种暗示,告诉曹氏,只要乖乖听话,那就不会把你们赶尽杀绝,陇西郡公的待遇就是你们曹氏的待遇。

对曹氏的怀柔自然不是因为慕容垂要白白养这么多人吃干饭,他这样侧面安抚和震慑关中士族。

我们是文明人,就连曹氏都不杀,一切都会按照规矩来,你们谁和曹氏有仇,自己去报仇。

曹氏在各方面都是最好用的旗子。

而后他便将杨成唤来,沉声道:“本王思索一番,当招揽关中四方豪杰,先生在关中素有名声,当多多推举,本王知道曹氏的逆党不愿意臣服,既然如何,那便唯有击破一途。

若有关中豪勇者愿意追随本王,立下功劳,本王将不吝赏赐。

本王听闻那南朝梁国和汉国中,有所谓贵姓,国中士人常多夸耀,本王也想要抬举一些家族,先生可要抓住这个机会。”

杨成眼中大发光亮,慕容垂话中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他这是要抬举关中士族,所谓高姓,究其根本还是皇族抬举,那曾经的五姓七望,都是得幸于汉高皇帝,甚至洛氏也是因为周室后裔而尊贵。

杨成直接躬身下拜道:“大王,臣必将禅精竭虑,为大王奔走,关中儿郎,想必都愿意为大王奉献。”

慕容垂只有六千人,经过大战,只剩下五千人,这么点军队,如果不做好士族的统战工作,正如慕容恪所说的,那是做梦也不可能控制的住整个关中。

更明确的说,慕容垂现在只不过是个长安王而已,他只能控制长安和周围的镇村,至于其他的各个郡县,完全就是一片抹黑,没有士族的支持,他寸步难行。

在和杨成达成一致后,慕容垂很快就开始自行封赏,关中士族欢声雷动,自受到司马懿连累之后,时隔多少年啊,他们终于再次回到了关中的中心。

……

在金城郡辽阔的土地上,慕容垂率领着六千步骑停驻在一座小山的临水之所在,山上有连绵的苍翠树林,他遥遥望着那绵延的山川,仿佛能够看到魏**队。

王猛留在长安安抚百姓,杨成则跟着慕容垂出征,他有些担忧的问道:“大王,我军是否太少,魏军有足足三万余人,五倍于我军啊。”

慕容垂望着自己不算是很多的军队,却轻声笑道:“承德,本王打仗,从来都是以少胜多。

这兵,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什么叫做精兵?

身强体壮、技战娴熟的就是精兵吗?

那只不过是最基础的,真正的精兵要有自己的战心,要有无坚不摧的意志。

魏**队虽然人数众多,但却没有战心。

他们不是军队而是一群急着回家的农夫而已。

又有什么值得害怕的呢?

我来到这里,阻止他们回家,或者说想要回家,就要留下投名状。

比如魏国将军的头。”

杨成闻言大惊,万万没想到慕容垂打的是这个主意,在他看来这简直就是不通军事的人在胡闹,连忙道:“大王,岂不闻哀兵必胜的道理吗?

我军拦在这里,岂不是更激起了他们同仇敌忾之心,在他们眼中,我们就是阻拦他们归乡的罪人啊,当年太平军举义时,五姓家麾下的士卒,面对阻拦他们的乱军,神挡杀神的场景犹在眼前,大王三思啊。”

慕容垂闻言朗声大笑起来道:“承德啊承德,你对打仗可真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手中没有凭借和手中握着软肋所达成的效果如何会一致呢?

本王为何等在这里,因为那些士卒的家属就在本王身后,这些人是死是活,就凭本王一言而决。

数十年前诸国纷乱时,各国所持的办法,承德应当是知晓的。

我军在这山上让那些长安妇人唱一曲《长安思》,就胜过万千兵刃。”

数十年前,杨成立刻回忆起来,在曹操那个时代,士卒的家属都会被集中起来,如果谁投降的话,就杀死他的家属,各国都用这种办法来确保士卒的忠诚。

只有那些不在乎父母亲族的人,才不会在意,那毕竟是少数人。

后来这种方法被废止,是因为这种方法固然能够保证前线士卒的短暂忠诚,但长远来看却有大害,而且很容易被皇帝之外的人所掌控,毕竟一旦掌握了这些人,就相当于掌握了军队。

太过于危险。

于是这种方法就被废止。

慕容垂没有这么做,因为他要争取这些士卒的心,但他要达成同样的效果,再没有什么比一曲怀念亲人的长安思更合适的了。

杨成信服。

……

苍翠群山,其间碧绿环绕,巨木成荫,潺潺山泉在石间流淌,隐隐有虎啸猿啼,以及群鸟高飞又落下,这往昔宁静的山间,今日却一改模样。

宽阔的山隘中,到处都是倒伏的尸体,有半截身子落在山泉中,使泉水染红的,有身上插着箭矢倒在马车旁边的,地上是断裂的刀剑,插在地上纷乱的箭矢,满地黑色干涸的鲜血,未曾停下冲杀的士卒,肃杀之意在山隘中蔓延。

那悲怆的歌曲还未曾落下,就又升了起来,为这些战死的士卒哀悼着,来自燕国的士卒尚且不太受影响,但那些出生关中的士卒,如何还能维持战意。

在苍莽山林间,摇摇欲坠的四散奔逃和投降,慕容垂的目标则只有大纛和那些绝不可能投降的亲兵,这些亲卫只有数百人,慕容垂亲自率领燕国铁骑上前围杀。

场中的局势,完全按照慕容垂的预料在走,于慕容垂而言,这一战和汾水之战不同,那一战他是正面将魏军击破,而这一战,智谋的效果更强。

他心中始终谨记着慕容恪所言,要做大军的统帅,不要做一个只能领一军的大将。

……

在陇西之战得胜后,慕容垂率领大军返回长安,他收拢了一万余军队,实力有了极大的增长,他又果断出击,将那些小股叛乱的势力平定,最重要的是和凉州叛军打了一场小胜后,进行了和谈,承诺让他们自治。

军事胜利永远都是政局安稳的根基,尤其是越乱的情况下,军事胜利就愈发有效和能够增长威望。

慕容垂的这一系列军事胜利,短暂的让关中安定下来,包括税收等都开始渐渐恢复。

未央宫中。

慕容垂和一众组建起来的幕僚以及将佐,都颇有些焦急的等待着一行人的到来,这一行人便是大燕朝廷的使者。

慕容垂终究是大燕宗王,他不可能绕过大燕朝廷去独立,必须要接受皇帝的册封。

如果他在这里独立,那身在蓟城的慕容恪很可能会死,他是绝不能那么做的,所以慕容垂现在很是焦急,他不知道如果朝廷要打压他的话,他到底该不该疾言厉色的反对。

没有让慕容垂多等,燕国皇帝的使者很快就到了未央宫中,那宦官自然不敢在慕容垂面前摆谱,谄笑道:“大王,陛下使内臣带来了两道旨意。”

慕容垂跪在地上高声道:“臣慕容垂接旨。”

那宦官见状,便展开第一道旨意读了起来:“素王垂青,苍天有意,使我大燕得关中宝地,朕甚慰之。

改河西四郡为凉州刺史部,原凉州关中诸郡为秦州刺史部,原三辅为雍州刺史部。

辽东王慕容垂,器宇高功,智谋果敢,戎旅大英,功在九鼎,绩在社稷,其允文允武,邦国亲贤莫有及者,改封雍王。

加凉州刺史、秦州牧、雍州牧、太尉、骠骑大将军,都督内外诸州诸军事晓谕诸州郡县。”

听到这第一封圣旨,慕容垂就知道稳了,他不知道自己的兄长在蓟城做了什么,能够让皇帝下达这样一份圣旨,但他必须接受。

有了这封圣旨,他就是半个西北王。

跪在地上的其余官员则依旧在等着第二封圣旨,这一封不是他们要的,慕容垂一个人直升怎么能行?

使者没有敢让慕容垂等待,立刻宣读第二封圣旨,“治国兴邦,惟任勋德;分陕作伯,惟寄宗家。

太尉骠骑大将军凉州刺史秦州牧雍州牧雍王垂,使持节关西大行台,诸王、公侯、州牧、令守、将军,并受节度,尔其钦哉。”

很简短的一封圣旨,但却如同重雷,殿中沉寂了一秒钟,而后是宛如山呼海啸般的欢声。

大行台完全和尚书台的规制一样,燕国的尚书台是二品机构,他可以在关中任命三品官员,他可以再造另外一个政权。

慕容垂接过圣旨,站在殿中,两封圣旨而已,并不如何重,但他手中却仿佛握着沉重到极点的东西,这是什么?

他低头看了看,又抬头望向远方。

是江山。

是关中的万里锦绣江山。

从这两封圣旨颁下开始,这里就是他的领土。

分陕关西人臣至极。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