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祖宗保佑:我建立了千年世家 > 第十四章:洛苏为家族定调!

大业八年!

日月寒微,苍天倾覆,无尽的黑暗笼罩在辽东广袤无垠的大地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却红不过鲜艳的血,高举旌旗,手持战戈,却抵不过那天子声声催逼。

山城之前,横尸遍野,山道之上,血肉成泥,破碎的甲胄和兵戈零落,生不能见路,死不能瞑目,唯有怨、唯有恨、唯有怒、唯有绝望。

辽东的风吹不散征人血泪,却吹得散那些精锐的战意,在荒无人烟的黑暗中,数十万人的尸骨,横陈,高聚!

涿郡。

杨广失去了往昔所有的骄傲,他如同焉掉的茄子,出征时的一切豪言壮志都在此刻化为乌有,他乘着华丽壮美到极致的车辇,在一个艳阳高照的天气,从涿郡返回洛阳。

那座他最爱的诸夏神圣之城。

他的脸上满是疑惑,他深深地不解。

他想起了他出征时所说的那些话,“百万大军,齐齐挥动刀剑就足以铲平大山,投下稻草就足以填平大海,区区弹丸之地,辽东撮尔小邦,岂能敌我大隋百万天兵哉?”

面对群臣的劝慰,他一言不发,面对群臣的指责,他一言不发。

他毫无活力。

带着悲戚的神色。

不是为那些战死的将士而哀悼,他在哀悼自己的功业难成,惨烈的失败,让他的名字将会钉在耻辱柱上?

对于杨广的失败,洛苏已经早有预料。

洛玄镜带着悲伤道:“于出征的将士,于天下斯民而言,使人痛惜。

于杨广而言,这或许不是一件坏事,经历此番大败,他该醒来,该正视自己的弊病了。

天下那蜂起的寇盗、义军和群雄,大概到了检验谁才是真龙的时候了。”

这世上谁不能不失败呢?

在无数年中,有无数强调苦难对人重要的言语,那不是真的在教育人苦难的必要性,而是智者在阅尽千帆后,发现苦难、挫折、失败是人生所不可避免的,上到天子诸侯,下到黎民黔首,皆是如此,人所能做的,唯有在苦难、挫折、失败中,愈挫愈勇,攀登更高的山峰。

杨广是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贵族,他的一生都太过于顺遂。

他是个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诗人,他的心中只有飘在天上的云、站在山巅的风、海中高涌的浪,以及那些史书上所记载的帝王大业。

《汉书·孝文本纪》所记——“孝文少而灵睿,长而英断,据天下四十载,致志之美,庶几康、召,盖三代以还,中国未有若此盛者。”

《汉书·孝武本纪》所记——“孝武才质高妙,以汉盖夏,混一天下,功莫盛矣,所征者服,定万世之基。”

《汉书·孝宣本纪》所记——“孝宣英明天纵,此汉运皎皎,天授圣君矣,功光祖宗,盛业泽嗣,殷宗周宣,未足比也,可谓中兴。”

这一字字一句句,如何能不被杨广所向往,他想要创造一个超越古往今来的盛世。

哪個帝王,又不想在身后名中,记下一句“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呢?

数遍汉朝的帝王,只有孝文、孝武、孝宣、光武四人的本纪中,有这一句,在天下人心中,这一句都拥有至高的地位。

一个诗人是不能成为一个帝国主宰的!

一生顺遂的杨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失败,失败的来源是他不能正确的看待这个庞大帝国,天下的臣民都期盼着杨广能够成熟起来。

如果他能够发下罪己诏,向天下人承认自己征讨辽东的错误,以大隋深厚的底子,他有无数次机会,来拯救这个充斥着危机的帝国,让天下重新回到正轨。

诸如窦建德这一类造反的义军以及盗匪,将会迎来前所未有的打击,然后在惶惶不可终日中,迎来死亡。

洛玄夜静静地驾着车,洛玄镜的话还在耳边萦绕。

洛苏望着车窗外的青山碧水,在那苍翠的青山中,有多少尸骨埋葬呢?

在那碧水中,又有多少鲜血流淌呢?

他数不清,他不愿意去数,谁能让天下大同呢?

素王老祖都不曾做到。

凭白去想那些,只能让这一颗清白的良心放在碳火上不断炽烤罢了。

洛苏摸了摸自己的心脏,生在人世间,身居最高层,拥有一颗清白的良心,可真是一件奢侈的事。

他回想起杨广的过去,淡淡道:“阿镜,你知道,道理为何是道理?

因为它是人所需要、大多数人却又没有的珍贵东西。

遇到挫折,从苦难中升华,承认失败,寻找原因,改正它,超越它,这是一项极其罕见的品质和能力,可以说是万中无一。

拥有这种能力的人,总会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杨广,我对他大部分的低评价,便来自于,他没有这种面对挫折的能力,否则仅仅是残暴,可亡不了国。”

洛苏的话让洛玄夜和洛玄镜皆是悚然一惊。

洛苏靠在柔软的垫子中,没有说话,似乎陷入了沉睡中,车上一下子安静下来,沉静的可怕,气氛凝重。

……

大业八年末,沉寂了几个月的杨广,在朝堂上向着帝国中枢的官吏发出了战争前奏。

大业九年正月初二,杨广的征兵政令向着天下一百九十多个郡县发出。

圣旨诏令中,杨广再次恢复了大业七年的意气。

他向着天下的臣民发出战争宣言——“天子受四海之图,**之尊。

接受天下的朝拜,于内使诸夏列邦臣服,于外使四夷进贡,这是天子遵从上苍之令所应该拥有的浩瀚。

圣人如何说呢?

天下有大道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如今天下有道,辽东国,不能品察上天的旨意,不由天子授予征伐的权力,不曾进入天子的统治。

甘愿作为蛮夷停留在四夷中,傲慢的对待天朝上国,这是不尊上天的表现。

朕立志,纵然拔起群山,填平大海,也要平定辽东国。

这是天下的大事,这是万古的大业,混元为一,**八荒,惟有天子独尊。

朕调集天下的子民,使群臣、诸吏、万民,皆能共享天下万古大业之辉,尔其钦哉。”

洛阳宫中。

皎洁的明月落在殿前,遥遥的,有清冷的月光潵进殿中,伴着风,月光照出的树影在摇曳,宛如紧勒着纤腰的美人。

殿中的宫女静静跪在两侧。

杨广不在皇位上,他望着自己手中的圣旨,那一字字一句句,都不是宰相所制,而是他自己写下。

文字华美,明明是寒冷的诏令,却有文赋的美感。

他手中提着剑,四周是明明耀耀的装饰,瑞兽上镶嵌着黄金和珠玉,一根根廊柱上,无数菩萨佛祖面带慈悲的望着他,仿佛在可怜他一般。

烛光照在他的脸上,他的眼中噙着泪水,他在宫殿中,舞着剑。

他在高歌,在饮酒,在作诗,他浑身散发着阴郁,一剑剑,那些阴郁渐渐散去。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他忍不住回想起自己攻败西燕国时,所写下的这首诗,那时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岩驿马上,乘空烽火发。

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

他颂唱着,萧皇后在为他应和,乐师在奏着弦乐,以及咚咚作响激昂的鼓声,杨广将手中酒壶径直抛下,发出铛铛的声音,他摇摇晃晃的来到萧皇后身边,直接向怀中依偎,半醒半醉问道:“皇后,你说朕此番能不能大胜,攻败辽东国?”

萧皇后轻抚杨广面颊,强笑道:“陛下万岁万安,定能一战功成,辽东撮尔小邦,定败无疑。”

杨广闻言哈哈大笑,“说得好。

此番朕由诸军大将各自节制,定能一战而下,辽东不足为惧,朕会在辽东城写下此生最好的诗篇,用辽东人的头颅铸就最好的冠冕。

朕……”

他睡着了,睡在温香软玉中。

天下人却睡不着。

这天下官民间,有一条宛如天堑的鸿沟,昏君在祸乱天下时,百姓自然是极其惨的,但官吏则不一定。

正如那大运河以及各项土木的修建,死的大多是百姓,官吏不过是监管者而已。

但从洛阳而来的征兵令,却让天下的官吏以及百姓,几乎站在了一条阵线上,几乎所有人都是一模一样的念头。

大业七年那场几乎倾尽了大隋国力的战争,那场几乎让大隋粮仓为之枯竭的战争,才刚刚结束没多久,数十万将士的尸骨还埋在辽东的山川中,数十万英魂尸骨未寒。

天下为之震撼,天下为之侧目,天下为之泣泪。

数百万的百姓为亲人逝去而悲伤不已,无数濒临破产的百姓,还没有从失去劳力的痛苦中缓和,失去丈夫的寡妇正带着婴儿艰难求生,失去供养的老人饿死在一间破败的茅草屋中,相伴他们的惟有寒风凄雨,以及冰霜冷冬。

旧日的伤痛还没有抹平,现在,帝国的皇帝,诸夏的天子最至高无上的权力者,就要再次征发他的子民,这个皇帝难道是疯了吗?

他难道要让所有的悲剧重现,让天下所有的人,都感受到丧失亲人的痛苦,君臣父子,这世上哪里有这样的君王和父亲呢?

官府派下来征发兵役和徭役的官吏被杀死在山村中,在广袤的河北以及山东大地上,那些隐藏在山中的村庄,几乎成为了官府的禁区,没有任何官吏敢于踏进其中。

愤怒的百姓撕下了隋朝的衣裳,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反抗造反的行列中,面对河北以及山东的乱象,杨广依旧是那副不曾在意的表现。

他从不曾将这些放下锄头的农民放在眼中。

数百人就能追着数万农民军杀,这是杨广所知晓的,既然如此,那又有什么可害怕的呢?

……

面对杨广的诏令,因为洛苏的分析,洛玄夜和洛玄镜早就有预料,但真正看到时,还是觉得很不可思议。

“老祖宗,这次杨广能胜利吗?”

洛苏望着窗外淡淡道:“谁能言明一场战争的胜利呢?

上一次失败就非常不可思议,却合情合理。

这次依旧是隋朝占据优势,但有杨广在,一切便是未知的。”

“老祖宗,天下首重在君王,但若是君王不肖,我们又该如何呢?

那些逆天残害生民的自然可以诛杀他。

但若是未曾到那等可以诛杀的程度,又该如何做呢?”

洛玄镜望着洛苏,终于问出了自己一直找不到答案的问题。

洛苏闻言陷入了沉默中,他在思索该要如何去回答这个问题。

在政治中,想要保持一颗清白的良心有多难呢?

那几乎是做不到的。

因为那需要做到公平,公平的做事,那产出的结果就是符合良心的。

但公平。

这两个字说说容易做起来又何其难。

人与人实在是过于不同,面对一个问题,十个人中有两个人怀着不同意见,那便按照八个人去做,这似乎是公平的。

但真的公平吗?

两个人的意见被剥夺了,如果被剥夺的是生命呢?

剩下八个人,有五个人意见相同,剩下三个人便要去死。

直到最后只剩下两个人,分出高下与生死,世上一人独尊的时候,大概就有公平存在了。

在治理一个国家的过程中,什么才是公平呢?

即便是姬昭和洛苏也找不到答案。

在两个人手下有没有无辜人的性命,那一定是有的,有没有冤屈的鲜血,那一定是有的。

统治一个广袤的王朝,每一道政令都会影响无数的人,想要尽善尽美不可能。

那该怎么办呢?

这是洛玄镜问过洛苏的所有问题中,最难以回答的一个。

这是理想和现实的界限,该要划在哪里的大事。

这是未来洛氏和皇朝绑定时,要以何等态度对待皇族的大事。

沉吟了许久,洛苏缓缓说道:“不以私人道德去要求君王,不为私仇而审判君王,只关注会影响天下的大事,只关注会影响历史人心的大事。

在能够做到的情况下,尽力规劝君王的品德,使君王持身以正,如果君王犯下过错,不影响天下,那就是君王和臣民的私仇,我们不关注。

正如周桀王和他的儿子间,周桀王破坏了作为君王和父亲该做的,那他的儿子杀死他,史书不应该贬斥他,这件事影响很坏,所以史书还要贬斥周桀王,来匡正人心,告诉世人谁是对的。

如果周桀王的儿子不能杀死周桀王,史书依旧要记载周桀王是错误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但不要因为对错而影响国家的运转。

如果现在君王杀死了一个直言进谏的大臣,那大臣的儿子便是君王的仇人。

如果杀死君王,会让天下动乱,那我们洛氏就不要去主持这场复仇,这将是私仇。

大臣的儿子能杀死君王,我们赞扬他的行为。

如果君王像是如今的杨广,他让天下无数人都陷入苦难和死亡的边缘,他的死对天下好处太大,那就要毫不犹豫的去推翻他。”

洛玄镜和洛玄夜听的很是认真。

洛苏讲的也很清楚,听罢之后,洛玄夜没什么感觉,只是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洛玄镜却有些欲言又止,洛苏微微笑着问道:“是不是觉得太偏向君王了?”

洛玄镜忙不迭的点点头,洛苏第一句就是天下君王首重,这世上有弑君之罪,却没有人说弑杀臣子的。

按照洛苏所讲的,影响天下的大事,那自然几乎都集中在君王身上。

洛苏抚摸着洛玄镜的小脑袋轻声道:“因为这是如今天下皇帝**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啊。

如果想要改变,那就要找到更好统治帝国的方法。

但没有。

尤其是我将要做的事情,需要一个绝对强有力的中央政府,需要一个绝对强有力的皇权,在我的时代,这件事是不会改变的。

所以未来改变这些事,就交给你们了。”

洛苏对洛氏族人说话,一向是温声细语的,现在也同样如此,但洛玄镜和洛玄夜却从洛苏刚才的言语中,听出了铁血冰冷的味道。

这一瞬间,洛玄镜就明白了为什么老祖宗能成为洛氏第一人,为什么素王老祖会选择老祖宗转世来拯救家族。

因为老祖宗心中虽然有大爱,却不受到任何的道德指责,没有任何的道德负担。

他是真正践行着洛氏灵活底线的人,或者说,他是洛氏这一道的开创者。

他根本就不会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而有丝毫的犹豫。

洛玄镜带着嗫喏低声道:“老祖宗,我明白了。”

洛苏又摸摸她的头,轻声道:“明白就好。

你们这些孩子,没有素王庇佑,能理解也算是不易。”

……

正如洛苏所说,隋朝的国力是占据绝对优势的,即便是远征辽东,但十倍人口,失败依旧极难。

大军分成数路,一路进攻平N,海陆数面夹击,主力则猛攻辽东城这座辽东国第一城。

隋朝各种攻城器具都上阵,辽东城看着虽然固若金汤,但只要杨广不计代价的攻下去,辽东城一定会出问题。

在陆地上,隋朝也取得了不少的进展,辽东国能在隋朝的进攻下维持这么久,就是因为山城难以进攻,在野战方面,自然是不如隋朝军队的。

隋朝大将也多有人才,来护儿等人皆是猛将,相比第一次进攻辽东,这一次虽然依旧陷入了僵持,但有远见卓识的人都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但这世上没有孤立的事情,皇帝的几乎每一件事,都会对未来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

有的事情影响很小,比如今日杨广吃了一颗青菜,但有的事情则很大,比如杨广发布了一道诏令。

杨广有一个和杨坚同样的毛病,那就是多疑。

在法家看来,这是优秀君王的品质,但实际上达成的效果是破坏性的。

他破坏的是政治氛围。

会让朝堂陷入一种大逃杀的境地中,在君王多疑的情况下,臣子首先所要做的,是保证自己不被怀疑。

而已经怀疑自己被皇帝所忌惮的臣子,则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有能力,造反,要么没能力,等死。

杨玄感。

隋朝最顶级的贵胄之后,杨素之子,声望卓著,他毋庸置疑是有能力造杨广反的那个人,在他怀疑杨广忌惮自己时,他就准备好了这一天。

杨广还为杨玄感送去了一个大才,叫做李密。

李密的出身并不比隋朝皇族差,但后来的境遇却完全不同。

杨氏化家为国成为了皇帝,真正的走上了人生巅峰。

而李密却只能成为杨广的宫廷侍卫,甚至因为杨广随意的一句话,就丢掉了这个官职。

杨氏可预见的将要辉煌百年、数百年,而李氏却将要在短短数十年中就败落下去。

这就是化家为国的魅力。

当杨玄感举起反对杨广的大旗的时候,天下俱静!

……

在杨广一次次的折腾下,天下义军的烽火,早已经是遍地成风,但在杨广以及许多人看来,这只不过是一些活不下去、穷疯了的暴徒在抢劫而已。

这些人只不过是自娱自乐而已。

在某种程度上,杨广的看法并没有错,这些义军看着声势浩大,但看天下的门阀士族,没有任何一家站队这些义军。

天下的门阀士族都在努力维系隋朝的统治,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人都是杨广的忠臣,即便是在杨广一次次的东征中,不少家族损失惨重,但这些帝国的中上层,都没有想过抛弃隋朝,另开炉灶。

经历过数百年乱世的门阀士族,再也不想回到那个乱世中了,就算是杨广瞎搞,但这至少是一个统一的天下,有稳定的上升渠道,不用在刀锋下,担惊受怕,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但现在杨玄感叛乱了。

杨素之子,开国元勋的后裔,大隋臣子最高爵位,从一品的楚国公,仅次于正一品的亲王。

从二品的勋位上柱国,这是最高级的勋位。

从一品的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从一品的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还有礼部尚书的实职,他还年轻,只要按部就班的发展下去,未来以正一品的职官致仕是很有可能的。

他在隋帝国的政治版图中,有多么重大的影响力从这一连串的官职就能够看出来。

他的反叛对隋帝国高层、中层以及底层都是震撼性的。

最恐惧的莫过于杨广。

当杨玄感叛乱的消息从中原传到涿郡时,他只觉一阵阵眩晕。

他愤怒的向所有随行而来的臣子怒吼着,“杨玄感,豺狼本性,该千刀万剐。”

他的愤怒中带着浓浓的颤音,这是他心虚至极的表现。

在杨广看来,和那些泥腿子不一样,杨玄感振臂一呼,真的可能会有更多的门阀士族跟随。

那些盗匪就连一个县令都不能劝降,但杨玄感可能却可以劝降更多身居帝国高层的官员。

他几乎毫不犹豫的下令,“立刻传令诸军,返回中原平叛,将杨玄感抓起来杀死,朕绝不饶恕他。”

河北和山东的烽火已经燃烧了几年,杨广却毫不在意,杨玄感只是刚刚举起反旗,杨广就放弃了辽东刚刚好起来的局势,要率领着几乎所有的军队返回中原去。

事实证明,他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杨玄感的造反大军,行进的很是顺利。

几乎没有遭遇到像样的反抗。

杨广催促着辽东的数十上百万大军,无数的士卒刚刚踏进辽东,就急匆匆的返回。

这种匆忙的撤退,自然遭遇了难以想象的伤亡。

相比那些士卒的伤亡,那些来不及带走的辎重,那些刚刚堆在城下的大量粮草,无数的军资,攻城的器械,都落在了辽东城下。

这些东西留在这里,任谁都能够看的出来,辽东国将会更加强大,但杨广已经顾不得这些。

他要立刻将杨玄感的叛乱平定下去,让所有的门阀士族看到,大隋依旧强悍,不要怀有什么不好的心思。

洛苏几人恰好走到了洛阳附近,而后就听到了杨玄感大军正向洛阳而来的消息。

“杨玄感这么蠢?”

————

一个中央帝国的灭亡,总是会有如下经历,即帝国统治者的威望大幅下降,中央朝廷的威望不足以安定四方人心。

政治威望是一种政治运转必须的稀缺物资,在大多数情况下,开国君主会通过攫取军功来保持自己的政治威望,在帝国的中期,开国君主会通过宏大的仪式以及严密的秩序来维系政治威望,一部分君主在意识到政治威望下降时,会使用大规模的杀戮,来用政治恐惧代替政治威望的缺位,但政治恐惧是拥有巨大负面效果的,当恐惧不能再震慑时,帝国就会在瞬间崩塌。

杨玄感的叛乱在经济基础上对隋帝国的打击,远远不如民间风起云涌的起义军,但他极大的打击了隋炀帝的政治威望以及隋帝国的中枢稳定,这种伤害逼迫杨广在帝国崩毁的道路上,再次前进。——《隋帝国兴衰史》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