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祖宗保佑:我建立了千年世家 > 第三章:大唐第一统帅是如何炼成的?

唐王元年六月,据守河东的隋朝死忠分子终于走投无路投降,被分到李世民麾下。

自太原到长安,政令俱属李唐,刘文静等人又率兵出潼关,收揽弘农等地。

弘农县豪强面对李渊,没有面对杨玄感时那么激烈反抗,于是李唐顺利得到了新安、弘农等地,在潼关以东,钉下了一颗钉子。

唐王元年八月,一件震撼人心的大事发生。

蜀地归附!

这就像是一个天降的馅饼一般,直接砸在了李唐的头上,整个唐王朝廷,都欣喜若狂。

从隋朝开始,为了防止江南割据,就一直在打压长江南岸的建业,杨广在江北兴建江都,即扬州,则是从经济上,对建业彻底压制,甚至在建业不设置州郡,只设置县。

于是隋室天下,扬州江都之富,冠绝天下,所谓扬一益二,洛三苏四,乃是天下四大钱粮赋税重地。

苏州列在洛阳之后,则是因为身处太湖平原,又有洛氏耕耘,稳定的给朝廷交税,这也是隋朝廷不曾干涉洛氏的原因。

这益州从秦国治水后,就号称天府之国,而且和关中相勾连,简直是关中的后花园,关中没有益州则无以东出,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李渊不称帝只称王,最大的原因就是李唐还不够强,关中只有一隅之地,太原虽然险要但是盆地狭小,粮草不足,蜀中又不在手中,唐廷的实力在天下群雄中,最多只排到第四!

在河北窦建德,河南王世充以及山东李密三人之后。

但现在不一样了,有了蜀中,唐廷本就强悍精锐的军队,就有了强大的后勤,实力几乎是成倍的增长。

纵然李渊没有明说,但明眼人都能够看的出来,李渊想要称帝了。

李渊深深明白一个道理,时移世易,该装孙子的时候要装孙子,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但装孙子不能太过,否则天下人就真把你当孙子了。

当初李渊进关中能那么顺利,当然不是他真的有什么王霸之气,而是因为李唐内外的势力强大,再配合上名望,才席卷河东和关中。

对于李渊而言,现在是万事俱备时,王世充和李密在东都争得不可开交,不分个高低上下,绝对不会西进关中,既然如此,他便要借着蜀中归附的东风,向天下宣扬李唐的崛起,宣扬他的天命所归。

洛苏见到这一幕,却只是微笑着感慨着,“千百年大一统之功,在此刻开花结果,于是豪杰得以成古之未有的大业啊。”

洛苏曾经到过极西之地,深刻明白文化上的大一统是诸夏最伟大的功业之一。

若非文化上的大一统,蜀地这种易守难攻的存在,没有几百年,是绝对不可能拿下来的。

极西之地的那些帝国,有文韬武略不逊色于诸夏的帝王,但所能够创造的功业却不如诸夏。

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数以千万计的同一族群、同一文化的百姓作为支撑。

百姓才是引导历史潮流的存在,再强大的王侯将相,没有百姓也成不了大事。

纯粹依靠武力的统治是不可能长久的。

倘若武力真的有用,那草原就不会一茬茬的和中原作对。

对于如今的李唐来说,称帝,无论是对于平定关西,还是震慑山东,都是有益之事。

唐王元年末,李渊准备完毕,正式在新长安宫城登基为皇帝,以唐为国号,以武德为年号。

李建成为太子,李秀宁为平阳公主,李世民为秦王,李玄霸位齐王,李元吉为楚王。

李建成组建太子卫府,又以李世民为尚书省长官正二品尚书令。

裴寂为从二品尚书右仆射、知政事,成为事实上的首相。

刘文静为门下省长官正三品侍中,李秀宁为内史高官官正三品内史令,三高官官俱为宰相。

李秀宁的进位引来朝野反对,但李渊在这件事上极其的坚决,李建成和李世民等人也旗帜鲜明的站在李秀宁这边。

“朕的女儿,有大才于世,唐家基业,半数出于平阳公主,尔等富贵俸禄,俱有公主所为,不知报恩,反而奸言,是何居心?”

这等斥责可谓是比较严重,让人能够感受到李渊的意志。

在长安城中有流言出现,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皇帝用这件事换取了洛氏的支持。

原因则是洛氏男子中才能不足,于是想要让洛氏女出仕,这個流言一经出现,顿时就传的到处都是。

无数人信以为真,洛氏进了中原没人不知道,毕竟杀了杨广,造就现在的天下局势。

洛氏子和洛氏女在江南讲道,现在也渐渐传到天下间,这和洛氏以前的作风是不一样的。

伴随着李渊的水涨船高,李唐的臣子们自然跟着水涨船高,纷纷进封国公,洛玄夜更是直接进封周国公,可谓跌碎了一地眼镜。

李渊本来是想直接封洛国公的,但后来思索了一下,真封洛国公,洛玄夜大概率不会要。

昭、洛这两个封号,对洛氏来说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周天子赐下,一个是汉天子赐下,自己现在只是一个皇帝,还没有成为天子。

说句不好听的,还没有资格赐下这两个封号,恰好洛氏是周族,便将周这个国号给洛玄夜。

当洛玄夜收到这封圣旨的时候,很是感慨。

周!

好多好多年不曾听过了。

秦汉列侯爵制的崩溃,让公爵回到了世人眼中,国公爵位的出现,让洛玄夜能拥有如今的殊荣。

李秀宁知道他心中激荡,轻抚他的背脊,洛玄夜轻声道:“待父皇一统天下,贵为天子,到了那一日,周国公之位,才真正的尊贵。”

他的视线望向长安之西,大唐想要成为天子,还有无数的大仗要打,第一个就是关西。

夜晚时,洛玄夜思索了许多,开始写信。

他是给自己的兄弟们写信,邀请他们前来大唐,“老祖宗说要和新王朝绑定,现在这样大概可以算吧。”

信件用蜜蜡封住,随风顺水而下。

……

大唐武德元年六月。

西秦皇帝薛举,进逼长安,他率领着主力到达泾水,前锋甚至已经进逼到了岐州,距离长安已经不远,面对来势汹汹的薛举,新生的李唐,必须要御敌,否则一切都只不过是笑话而已。

李渊和李建成已经正位皇帝和太子,不能轻易出战,以李渊的性格,只有自家人才能够信任,他所能够信任的只有李世民和李秀宁和洛玄夜,李世民和洛玄夜一体,李秀宁既要照顾孩子,又担任内史令,还要守卫皇宫。

李元吉守在太原老家。

而且之前李世民曾经击破过薛举的儿子,让薛举逃走,他对李世民有所惧怕,于是李渊让李世民出战。

武德元年七月,李渊下令,“以秦王李世民为行军元帅,以周国公洛玄夜、刘文静、屈突通等十人为行军总管,受秦王节制。”

这是大唐开国的第一场大战,薛举也是李世民这位年轻至极的统帅,所遇到的第一个强大的对手。

李世民率领着五万大军,沿着泾水而上,和薛举军相对。

薛举军势强盛,他虽然不曾据有西凉,但靠近西凉,可以从西凉购马,所以有强军在手,单论精锐程度,一点也不比唐军逊色。

李世民一到战场,就对众将说道:“我军靠近泾水,且距离长安极近,通过水道运输,粮草调运远胜于薛举,反观薛举,他率领大军前来,粮草极难到达。

虽然兵多锋锐,但是打仗打的便是粮草,陇西精兵再强,一旦缺粮,就会一败涂地。

传我将令,各总管坚守营寨,绝不能出战,先消磨薛举的锐气。”

李世民打仗虽然喜欢冲阵,也相当的喜欢冒险,但那都是战术上面。

他有兵形势的一面,但在战略上,他却是典型的兵权谋,讲究的就是一个稳,他最喜欢用粮草这一招。

以逸待劳,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各总管领命,但是面上却有些不以为意。

待众人离开,洛玄夜微微皱眉道:“秦王,这些总管似乎有些不太服从你的命令,这不是好事啊。”

李世民同样对此有些忧虑,“他们都是晋阳起兵的元从,是父皇的老臣,以及我的叔伯,现在虽然听从我的调遣,但很多人并不将我这个年轻人放在心上。

青阳,接下来需要你帮我看着一点,如果有谁违抗军令,你就将他抓起来,带到我的面前。”

李世民这个行军元帅的确是不好当,刘文静这些人都是李渊的人,当初击破屈突通等人也是刘文静等人领军。

李世民在晋阳起兵中的地位自然比李建成和李元吉重要,但主要还是充当李渊和刘文静等人的传话筒。

李世民在李唐集团中的功劳还不够大,严格来说,和李建成是一个水平,比平阳公主李秀宁差。

洛玄夜闻言认真点点头道:“秦王放心,我会盯紧他们。”

洛玄夜对自己没什么定位,不过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洛苏教导过他,只要不是杨广这种大是大非的事,作为洛氏子,千万不要有什么高洁的想法。

那种人只会清谈误国,成不了什么大事。

神圣代表着权力的缺失。

洛苏转世后,就分析过现在的洛氏,为什么会落到现在这样的地步。

洛氏最强大的时代,是周王朝。

那个时候的洛氏,将诸夏放在心中,但邦周存续和诸夏一样重要,那个时代的洛氏子弟,明确的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于是联结晋国、齐国,打压楚国和秦国,毫不犹豫。

进入汉朝后,洛氏心中只剩下了空泛的诸夏概念,尤其是在匈奴灭亡之后,可以说洛氏一时间陷入了迷茫中。

可以说坐困昭城!

洛苏给洛氏注入了新的信念,扩大诸夏、维系王朝、振作家族,三者一同为之。

扩大诸夏这个不用多说,那是洛苏要做的事,那是统一后做的事情。

洛玄夜现在就是要维系王朝,他选择了唐王朝,就要为之而努力,最后则是振作家族,让家族无比的煊赫,那就需要和王朝的统治者搞好关系,拿到更高的爵位和官职,这能够增加家族底蕴。

前日的老祖宗来信中,洛玄夜已经知道了,自己妻子封官后,家族得到的底蕴,比杀死杨广还要多。

这不是因为这件事比杀杨广更重要,而是因为洛氏,或者说自己和李唐的关系已经绑定在一起,虽然这种绑定还很浅,但已经足以让底蕴的增长翻倍。

如果洛氏和李唐完全没关系,李秀宁开女子参政先河这件事,气运点增加绝对不会超过五千。

从这两件事中,洛苏就确定自己和王朝绑定的选择完全没有错。

洛氏的底蕴将会快速增加,直到就像是邦周那样,每年都有大笔固定进项。

所以洛玄夜做事,只要守住最后的道德底线即可,在之上的皆可为之。

天子是这世上最尊贵的人。

这是洛苏时常教导他们的,皇帝已经被彻底践踏,那天子就不能再被践踏。

至于为什么天子是最尊贵的人?

因为素王上皇是天!

洛玄夜恭谨的对待天子,就是在恭谨的对待素王上皇,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将使磨难历练他,在两军相持不过几天后,李世民竟然直接病倒了,两军相持,主帅病倒,简直是晴天霹雳。

洛玄夜随行自然是带着医者的,但只能说生命安全没有问题,短时间内是难以恢复健康的。

在刚刚病倒后,李世民就感觉不妙,再次向诸将重申了不准出战的命令,在众人离开后,他忍着病痛和洛玄夜说道:“青阳,这里交给你了。”

洛玄夜知道李世民交给自己的任务不是挡住薛举,而是镇住各行军总管。

洛玄夜沉吟了一下问道:“秦王,这些老臣不一定会听从我的。

如果真的有什么意外,我能怎么做?”

洛玄夜问的不是他能怎么做,而是他能做到什么地步。

李世民沉默了一瞬,躺在病榻上,闭上了眼睛道:“他们都是老臣和长辈,我们不能杀他们,否则到了父皇那里没法交待。”

洛玄夜点点头示意自己明白了,他转身往外走,李世民嘶哑道:“青阳,你觉得刘文静和殷开山不会听从我的命令吗?”

洛玄夜停下脚步,转身望向李世民认真道:“如果此战的主帅是太子,他生病后,下达命令,但我却寻觅到良机,我也不会听从。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何况不是君王呢。

可能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吧。”

洛玄夜离开,李世民再次陷入沉睡中,脸上带着不安。

洛玄夜离开帐中,当即提起了十二分的小心,他在帐中说的每一句话都是认真的,刘文静和殷开山从晋阳起兵的时候,就是跟随着李渊,而后刘文静在李建成麾下做事。

这两个人是如今十大行军总管中资历最高的元勋,刘文静手里有两块免死的文书,殷开山也有免死的文书,这就是二人的身份地位象征。

洛玄夜大步流星的行到帐中,走到帐外就已经听到帐中的争执,当即面上就有些不太好看,他揉了揉脸走进帐中,他一走进,顿时帐中便是一静。

“周国公,秦王殿下身体如何?”

洛玄夜冷着脸道:“秦王已经休息,医者说需要好好休息,不必太过于担心。”

边说边拄着剑坐在帐中道:“秦王的命令,想必诸位都知晓,诸军的营寨互相勾连,就在这里和薛举耗着,我军吃一分粮,他们就要吃三分,绝不是我军的对手。

等秦王恢复,我们再反击。”

洛玄夜的话得到了几人的认同。

这几人自然是李世民的人,另外几人也没有说话,正常人自然不会直接猖狂的就要违反李世民的命令,那实在是没有必要。

洛玄夜皱皱眉头,看着众人散去,返回自己所驻守的营寨。

一走出去,殷开山和刘文静二人便笑起来,“周国公唯秦王马首是瞻,这攻破薛举的功劳合该我们二人所得啊。”

“数百年来,宗室挂名领军,重臣大将实际指挥,本就是一直以来的惯例,我和太子一同掌军时,一应军事都由我做主。

秦王想要表现是正常的,但军事上,他还太年轻了,即便有过几场胜利,但这样的大战,他没有经验啊。”

洛玄夜自然不曾听到这番对话,略思索了一下,望着挂在木架上的盔甲,马槊、箭矢,四个灵兵守在他的帐外,他的战马夜在帐外休息,他解下靴子,直接合衣而眠。

五万大军的营寨绵延的距离很长,洛玄夜的营寨位于城池南部,蒙蒙亮时,突然有极大的喧哗声响起,洛玄夜被从睡梦中惊醒。

“敌袭?”

“不对!”

洛玄夜立刻就反应过来,灵兵没有反应,说明没有遭遇攻击,那这是怎么回事?

他穿上靴子急匆匆的奔出军营,然后便见到自己的副将急匆匆而来,惊慌道:“将军,行军总管刘文静和殷开山率领大军在城前浅水原列阵,要和西秦决一雌雄!”

洛玄夜闻言脸上瞬间一黑,这刘文静和殷开山果然违抗命令。

刘文静和殷开山不一定会战败,或者他们二人真的能把薛举干翻,就如同项羽正面干翻秦朝精锐大军一样,这世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事例太多了,所以他们二人做出这种选择也无可厚非。

但洛玄夜知道,这种举动,就是没把秦王李世民放在眼里。

当这个举动被做出来的时候,李世民就一定落不了好。

如果刘文静和殷开山胜了,李世民先前的军令就是笑话,军事威望会下降,之后想要掌控军权就更难。

如果刘文静和殷开山败了,李世民同样跑不了,一个领导责任就够李世民吃挂落的,他是行军元帅,只要大军战败,肯定是有他的责任的。

“给我披甲!备马!”

洛玄夜心念电转立刻就知道自己不能在营中坐视。

依照秦王的脾气,他宁愿唐军得胜自己威望受损,也不愿意见到唐军受到损伤。

西秦薛举实力很强,仅仅陇西骑兵就有一万多,而唐军中的骑兵只有不足四千。

当初打关中以及河东的时候,唐军都是骑兵占优的一方,现在这种骑兵劣势让唐军很是被动。

薛举出身河东薛氏,长年在凉州和陇右生活,弓马娴熟,陇西骑兵几乎是现在天下最强的骑兵之一。

灵兵们快速的给洛玄夜披甲,甲胄发展到现在,尤其是将领的甲胄,已经没法一个人穿戴,一层层的甲胄穿戴好后,洛玄夜将头盔戴在头上,灵兵又将他扶上马,他手中马槊挥舞一下,冲着军中中下层军官吼道:“传本公命令,步卒驻守营中,骑兵随本公出击。”

洛玄夜和长孙无忌是李世民最信任的两个人,一文一武,唐军的骑兵虽然不多,但洛玄夜麾下却有一千人。

他率领着一千骑兵出营后,立刻就往浅水原而去,浅水原背靠着泾水。

战争向来都是一触即发,殷开山和刘文静出战后,唐军其他总管在懵愣中,同样出战。

洛玄夜并没有直接进入战场,骑兵的作用在于绕到背后或者侧面,然后冲击进入敌阵,如果时机合适,能够一战就将敌军打炸。

只能说英雄所见略同,薛举也是这么想的。

刘文静和殷开山一开战,他就依仗着骑兵多的优势,在正面缠住唐军,而后自己率领着骑兵绕到了唐军身后。

这一幕恰好被登高眺望战场的洛玄夜见到,那漫天的尘土,除了骑兵疾驰而过绝不做第二可能!

洛玄夜只觉目眦欲裂,他和薛举交过手,薛举虽然不如他,但绝对称得上一句勇武,这样的人率领着数千骑兵绕后,会是什么结果?

他简直不敢想!

“两头蠢猪!

竟然会这么轻易的被绕到后军!”

洛玄夜现在所能做的,唯有尽可能的让唐军的损失减少,当薛举绕到唐军身后的那一刻,这一仗就注定失败。

当洛玄夜率领着骑兵冲过来的时候,所面对是已经开始溃败的唐军!

薛举只一次冲锋就将唐军冲的大散,但凡是上前的行军总管,就瞬间就被淹没在潮流中。

溃兵就如同携带着大量泥沙冲下的黄河般,有摧毁一切的气势,洛玄夜在大军中逆行,身边的骑兵也在受损。

他身上的甲胄之上到处都是箭矢,有的箭矢插进了他的甲胄缝隙中,但他挥舞马槊的手未曾停下来,即便是胯下的坐骑已经受伤失血倒下,他依旧顽强的步战。

他当然不是试图一个人去阻挡那汹涌的溃兵,他只是要暂时截断溃潮,救出那些行军总管以及尽可能多的唐军。

在远远望见薛举冲来后,洛玄夜毫不犹豫的撤退,其余总管同样逃之夭夭。

李世民在病痛中醒来,见到洛玄夜浑身是箭,立刻就知道情形不妙,洛玄夜将箭矢全部拔下,直接说道:“秦王,刘文静和殷开山擅自出战,我军败绩,死伤十之二三。

刘文静和殷开山部,大多已经阵亡,其余总管军队麾下士卒大多撤退。

我们现在要撤军吗?”

洛玄夜将刘文静和殷开山是如何被薛举绕后击败,讲给李世民听。

仅仅听洛玄夜讲述情况,李世民就能感受到战事是多么惨烈,又能感觉到,洛玄夜又是如何努力的挽回败势。

他招招手,洛玄夜上前俯身在李世民身前。

李世民的眼中没有一丝的挫败,他有些无力的握住洛玄夜的手,低声道:“青阳,我军还能用的人有多少?”

洛玄夜凭借感觉说道:“从长安出来的五万大军,刘文静和殷开山部有一万,我军可用着,大约能有三万多将近四万人。”

三万多人,不足四万人。

李世民闻言陷入了沉思,稍后才坚决道:“不能这么轻易撤退,薛举骑兵众多,如果我们在大败后撤退,那损失将会是动摇国本的。

青阳,我军的阵型如何?”

他带着希冀的眼神望着洛玄夜,希望能再听到一个好消息,洛玄夜没有让他失望,“我的营寨中士卒都很稳,给我一点时间,我能让军队重新整装。

但秦王,我们的粮草损失了许多,我们的士气很是低落,再往后的每一天,对我们而言,都将是折磨,以及不可预知的未来。”

李世民长长出了一口气,他紧紧握着洛玄夜的臂膀,“青阳,最多再有几日,我的身体一定能好。

你坚持住,替大唐坚持住,替我坚持住。

我不想带着败绩回到长安,既然还有机会再战,我不想放弃。

粮草很关键,但如何使用粮草同样很关键,我会赢得最后的胜利。”

如果没有洛玄夜,唐军将会大败,李世民会选择直接离开这里,返回长安,再等待机会。

但现在既然还有一战的实力,李世民就不想放弃,“青阳。

我在大战前夕生病,我的部下不听从我的意见,我的敌人很是强大。

这是上天赐予我的磨难,我不能逃避。

如果我能克服这些,以后还有什么能够击垮我呢?

我坚信我的战术没有问题,我坚信我可以取得最后的胜利。

现在只需要忍耐。

忍耐身体上的病痛,忍耐粮草的消耗,忍耐士卒的伤亡,忍耐可能到来的失败。

不忍受这些,胜利将和我们永远没有关系。

青阳。

你明白吗?”

洛玄夜满是血污的脸,沉凝的点点头,“秦王,我明白,我会守好营寨,绝不让薛举攻进来。”

说话间,有几人匆忙走进,刘文静和殷开山都在其中,二人一进帐中,就直接跪在地上,口称有罪。

李世民只是望了两人一眼,缓缓说道:“伱们都是父皇的臣子,该要如何责罚,是回到长安后,父皇的决定。

本王不愿意撤军,要在这里和薛举再战,若是两位愿意听从命令,本王愿意再交给你们一支兵马,如果两位依旧有自己的想法,那便返回长安吧。”

刘文静和殷开山对视一眼,齐声道:“愿听从秦王差遣!”

李世民神情略放松了一些,低沉着声音道:“本王不日即可痊愈,诸将守在营寨中,听从周国公的指挥,和薛举拖着,此番就要将薛举耗死在这浅水原!”

听到李世民将军政暂时委任洛玄夜,如今也没人再不服气,尤其是刘弘基等行军总管,刚才是洛玄夜带人截断了秦军,否则他们都要被俘虏。

众人齐声道:“谨遵秦王令!”

经历过一场惨烈的失败后,唐军内部终于能够团结一致,待众将都各自回营寨后,李世民笑着说道:“青阳是不是好奇为什么这么轻易的让刘文静和殷开山戴罪立功。

这二人都是老臣,即便是回到长安,也最多就是解职为民,而且一定会很快起复,我在这里处罚他们没有意义。

大军刚刚经历了惨败,但士卒并不知道为什么会败,这种情况下,就不要轻易的处理,以免引得军中动荡。

任何时候,团结人心都是最重要的,我唐军先前应该人心不齐而败,现在就要因为人心齐而得胜。”

洛玄夜似懂非懂道:“我不明白这些,但听着很有道理,刘文静和殷开山,还是要脸的人。”

李世民笑着说道:“是啊,他们都是体面的人,所以我才用这样的方法。

青阳,在我身体康复之前,就交给你了。”

……

薛举在浅水原大破唐军,志得意满,经过这一战,他认为自己已经试探出了唐军的深浅,这个来势汹汹的势力,不过如此,就和自己曾经击败过的其他势力,没有本质的区别。

他依仗着刚刚战胜唐军的大势,继续发起攻击,又斩杀了许多来不及撤走的唐军,但在洛玄夜率军前来后,就寸步不前。

洛玄夜他是知道的,那眉心的圣痕表明了身份,李渊的女婿,大唐周国公洛玄夜,如今唯一出仕的洛氏嫡系,武力值极高。

但这是大军作战!

薛举猛攻唐军大营,洛玄夜不为所动,牢牢守着大营不出战。

唐军现在虽然士气低落,但实力还在,守着营寨完全没有任何的问题。

薛举率领大军猛攻,却没有任何的进展,只能悻悻退去。

唐军就这样时不时骚扰一番,却不进攻,就是告诉薛举没走,就是在这里耗着。

薛举出兵过几次,但是唐军完全不为所动,根本就没有出战的意思。

这是一段很难熬的日子,薛举一开始还自信满满,唐军的粮草被他截获了不少,他相信自己会是那个胜利者。

但时间一天天的过去,薛举开始暴躁,他有些不自信了,他不明白唐军为什么这么能耗,难道唐军又有新的粮草送来了?

但实际上是,没有!

李世民已经恢复了健康,唐军中的粮草也不多了,现在已经每天变成一顿,李世民在等,在熬,他相信薛举这样性格暴躁的武夫是忍不住。

……

李世民赌对了,或许也不算是很对。

上天总是会青睐那些更加坚强的人,李世民因为生病而受到了莫大的损失,但是他挺过来了。

现在轮到薛举了。

他竟然也病倒了!

在这个时代,武将生病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在阵前生病,只能说是天命如此。

而且薛举的运气很明显就没有李世民这么好,他一病不起,完全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

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薛举死了!

李世民有些愣神,他还准备和薛举一决高下,却没想到命运竟然会给他这样一个馈赠。

这就是上天给予他的奖励吗?

李世民不知道,但他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临了。

让士卒们吃饱饭,和仓促被拥立的薛仁果来一场决战,他将会夺回失去的一切。

代表大唐!

代表那些死在浅水原的将士!

……

在泾水南岸,无数的尸体横陈着,煞气直冲云霄,无数唐军向前,李世民亲自向前冲阵。

先前大败一场,袍泽死于此,如今得胜,士卒们战意旺盛,黝黑的面容,大吼着。

咚咚咚。

唐军战鼓响彻,重重落在每个人心间。

几乎所有唐军士卒都在看着那一道身影,秦王李世民!

他手持弓箭,身先士卒,冲在所有人的最前,唐军能这么快就恢复士气,能这么快就拥有凝聚力,和每每冲锋陷阵的李世民有莫大的关系。

这是他与生俱来的东西,他能够凝聚人心,用自己的真诚和勇敢,仁义和智慧,他在战阵中,他就是一面旗帜。

唐军怒吼之间,齐步向前,刀兵挥舞之间,血肉纷飞,西秦军队不断死去。

洛玄夜伴在李世民身边,他手中的马槊宛如闪电一般刺出又收回。

他感受着胯下战马的律动,战场上不断刮来的风,风将泾水吹来,一阵湿润,混杂着血腥的味道,进入了他的肺腑中。

人在死前脸上的恐惧、戾气。

唐军士卒脸上的兴奋!

“杀!”

唐军这精锐的数百骑,从西秦军中横插而过,打穿了整个军队,在军队之后,李世民将唐军的旗帜升起来,又转身逼进,西秦军一见,亡魂大冒,瞬间失去了战心,四散而逃。

西秦将领一见形势不妙,当即就要撤退,李世民立刻下令,“追!”

这一追就是数个时辰,杀的西秦军人仰马翻,唐军士卒也已经精疲力尽,诸行军总管都来劝李世民,“秦王,士卒们已经很是疲惫,已经不能再追了,前面就是城池,我军只有三千轻骑,没有攻城器械。”

李世民却说道:“我们忍了两个月的时间,现在西秦军中无粮,城中更是没有粮食。

西秦军的士卒根本就不可能逃进城中,他们都是陇西人,在我军的衔尾追杀下,都往家乡逃回去。

现在城中空虚,我们只要兵临城下,城中就可能会投降,绝对不能在这个时候停下。

继续前进,告诉士卒们,进城之后,子女为我大唐所有,金银布帛,全部赏赐给将士们!”

李世民慷慨的将城中财物全部分出去,精疲力竭的大唐士卒,瞬间感觉从身体中涌现出一股力量。

李世民率领着三千轻骑奔赴泾州城下,他的双臂已经很是沉重,但还是强硬的举起强弓射下一个个敌人,洛玄夜更是披甲孤身一人在敌阵中左冲右突,宛如战神。

薛举的儿子薛仁果还想要顽抗,但是守城的将士见到西秦大势已去,又和薛仁果一向不和,当即就开城投降。

见到这一幕,李世民放声大笑,笑声中满是快意。

这一场历时三个月的战争,最后还是自己笑到了最后,如此的一波三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在那艰难的两个月中,李世民也曾经自我怀疑,但最终他坚持了下来,他坚信薛举一定是先耗尽存粮的那个人。

最后他的坚持取得了效果,还有了额外的收获,薛举竟然死了,这给了他绝佳的机会。

如果当初直接撤军的话,又如何能收获今日的胜果呢?

如果当初没能守住营寨,又怎么能让敌军自乱呢?

如果在得胜后不敢追击,不迅猛的攻击,又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战果呢?

在这一战中,李世民明白什么叫做忍耐,什么叫做机会只留给勇敢的人,兵法中的不动如山、迅疾如火,到底是什么意思。

太阳照下来,照在李世民以及胯下的神骏白蹄乌身上,他身上的鲜血仿佛是勋章,洛玄夜率领着十几个骑兵,走在李世民身边,时刻注意着周围。

只要在战场上,他就一刻都不会放松警惕。

————

玄夜与文皇善,晋阳大业以来,伴帝左右,每战奋先,帝尝慨曰:“朕身历百战,青阳每伴朕侧,夙夜达旦,纵兵锋抵鄂,朕亦可安眠。

朕在军中时,每命青阳取将,青阳辄跃马入万军,取首而还。

敬德、叔宝、知节,朕之肱骨爱将,尤不能及青阳。”

诸将以为然,无不忿者,玄夜恩宠,由此可观。——《唐书·周郡王玄夜世家》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