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家父李景隆,逍遥小国公 > 第842章晋商与徽商

家父李景隆,逍遥小国公 第842章晋商与徽商

作者:猪儿梦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5: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北平。

肃王府。

这是皇帝陛下特别下旨划出来的一座园林府邸。

比之李弘壁在南京的曹国公府也不遑多让,满满的都是诚意。

这一次搬迁,李弘壁可是将整个曹国公府都搬了过来,包括但不限于下人产业等等。

以致于从南京到北京,光是搬迁队伍都走了大半年的时间,李弘壁也难得陪着老婆孩子到处游山玩水。

如果不是皇帝陛下一再下旨催促,让李弘壁动作快一点,赶紧滚去北京给他修建水晶宫,李弘壁还真想往后余生都这么过了。

等李弘壁抵达北京肃王府时,御用商人范希哲早就做好了准备。

“王爷,一切都安排好了。”

“明日王府举办品鉴会,不管是晋商还是徽商,全都会来参加!”

作为肃王李弘壁的御用商人,范希哲这些年来走南闯北,成功将驻颜膏这门生意扩张到了整个大明天下,可以说在整个商贾圈子里面,那都是响当当的存在。

李弘壁在搬迁之前,就命范希哲先行一步,准备这一次的品鉴会,所以消息早在几个月之前就放出去了。

天下富商巨贾那都是望风而动,纷纷赶往北京,准备前往肃王府参加这一次的品鉴会。

要知道,那可是肃王李弘壁啊!

当朝第一权臣!

执掌神机营的第一异姓王!

皇帝陛下的心腹重臣和得力臂膀!

日新月异的科学发起人,科学魁首、丰收伯解缙背后的男人!

这一系列名头加在李弘壁身上,任何人都不敢小觑他这位肃王爷。

是以消息一经传出,天下商贾都望风而动。

没办法,这位肃王爷实在是……太强了!

一手建造了钢铁之城!

携数十万上百万的匠人逼迫朝廷更改户籍制度。

工匠因此摆脱了以往的艰苦困境,朝廷对此正在进行全面改革!

这一切,可都是肃王李弘壁的功劳。

而工匠制度是改革了,但这跟商贾又没什么关系。

要知道大明王朝的商贾地位低下卑贱,在这个礼法森严的时代,他们就算再有钱,皇也不允许在外面穿锦衣华服,只能桌着粗布麻衣。

商贾,是贱籍贯,是百姓子民都看不起的下等人!

他们的子嗣都不能参加科考,只能继续做个下等人!

商贾想要做生意,那就必须得有一位靠山,否则早就被那些达官显贵给吃的连骨头渣子都不剩了。

因此,商贾奔走四方经商赚钱,其实大部分都进入了官员权贵的口袋,他们不过是人家的工具人罢了。

所以不管怎么说,商贾在这个时代,那都是悲哀的一群人。

但肃王李弘壁既然能够逼迫朝廷改制,更改工匠的待遇,那他是不是也能帮商贾一把呢?

这个念头一旦滋生,天下各地的富商巨贾顿时就坐不住了。

他们唯一的希望,全都放在了肃王李弘壁身上。

此刻李弘壁正在听着范希哲的汇报。

“徽商?”

“倒是一群有钱人啊!”

徽州处“吴头楚尾”,属边缘地带,山高林密,地形多变,开发较晚。

汉代前人口不多,而晋末、宋末、唐末及中国历史上三次移民潮,北方迁移到皖南徽州大量人口。

人口众多,山多地少,怎么办?出外经商是唯一出路。

徽商最早经营的是山货和外地粮食。如利用丰富的木材资源用于建筑、做墨、油漆、桐油、造纸,这些是外运的大宗商品,茶叶有祁门红、婺源绿名品。外出经商主要是经营盐、棉(布)、粮食等。

前宋开始就出现拥有巨资的徽商,祁门程承津、程承海兄弟经商致富,分别被人们称为“十万大公”、“十万二公”,合称“程十万”。

朱熹的外祖父祝确经营的商店、客栈占徽州府(歙县)的一半,人称“祝半州”!

元末战乱期间,歙县商人江嘉在徽州发放高利贷,牟取暴利。

元末明初的徽商资本,较之宋代大为增加,太祖朱元璋入皖缺饷,歙人江元一次助饷银十万两,堪称惊天巨富。

明代中叶至清乾隆末年的三百年间,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期。无论是从营业人数、活动范围、经营行业还是资本规模来看,徽商都位居全国各商人集团之首。

徽商的活动范围广泛,东至淮南,西至云南、贵州、关中和甘肃,北至河北、辽宁,南至福建和广东。他们的商业足迹还扩展到了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

所以徽商在这个时代就成了财富的代名词。

除了徽商之外,还有山西的晋商。

早在先秦时代,晋南就开始发生了"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赞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商业交易活动。

晋商可以追溯到隋唐之间的武士貜,武则天之父,当时李渊父子从太原起兵时,木材商人武氏从财力上大力资助,李渊父子就是凭借当时天下最精华的太原军队和武氏的财力开始夺取全国政权。

大明晋商的兴起,首先是朝廷"开中制"政策的实施,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这开中制度核心在于盐引!

盐引,就是领取食盐和贩卖食盐的凭证。

大明因为西北部长城一线地区的盐粮由于高寒,屯田的产量十分有限,这就是使得军队的部署得不到足够的后备储量,所以朝廷推行“开中法”,鼓励商贾百姓纳粮中盐。

所谓“开中法”,简单流程就是商人把粮食送到边镇,然后再用交割文书到户部领取相应的盐引,拿到了盐引再到盐场领盐,最后就是通过自己的渠道售卖出去以此谋利。

盐铁都是百姓必不可少的生活物资,因此存在极大的暴利。

寻常百姓什么都可以缺,但盐是活命的东西,怎么能缺得了?

这“开中法”其实就是一种打包形式的捆绑销售,利用商贾逐利之心,放出食盐专卖权,从而通过商人的销售渠道和运输渠道来完成粮食的配给,以此解决九边重镇粮食短缺的问题。

但也正是这盐引存在暴利,因此朝廷实施开中法后,许多权贵看到有利可图,便开始想方设法奏讨盐引,倒卖给商人,换取利益,或公然走私,在正盐中夹带私盐,牟取暴利。

不过晋商因为地利优势,抓住机会迅速崛起,甚至分出了专门在九边屯田的和专门换取盐引售卖的,可以说是赚了个盆满钵满。

晋商发展到清代,已成为国内势力最雄厚的商帮。

所以不管是晋商还是徽商,实力都不容小觑。

他们都来参加这品鉴会,李弘壁自然乐得如此。

想要打造商业圈发展工商业,那就少不了这些富商巨贾的鼎力支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