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青春校园 > 回大秦当个美男公务员 > 101 节葬以利民

回大秦当个美男公务员 101 节葬以利民

作者:颜胖路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5:15 来源:平板电子书

赵高轻抿一口热茶,缓缓解释道:“是,小弟在蜀地住了半年,见有人种植此物,便顺手带了些回来,至于冲泡的法子和这些茶具,是在一位隐士处得来的。”

他前世跟着爷爷学过些茶道,也一直喜欢喝茶,后来到了这里,却发现尤其是北方,鲜少有人饮茶,且现有的茶品质极差,又多是作为药用,始终不得他的心意。

后来入蜀闲来无事四处逛的时候,才在蒙山【1】附近发现了可烘焙来泡水的植物,就自己拿回去研究了一下,没想到效果还不错,后来花钱请人上山四处采集,总算积了不小的数量。

至于令张苍眼花缭乱的泡茶手法,那都是前世带来的。而茶具,每一个都是他画了图样找师傅做的。既不便对张苍直说,他索性就找了个“隐士”的托辞蒙混一下。好在张苍不是王宠那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性格,也没多问。

先前张苍还以为这些大大小小的器皿是酒具,没想到此时才知道,是他所说的茶具:“倒是个清雅的消遣,合你口味。”

有时候安安闲闲地泡个茶,看一本书也没什么不好。况且赵高也不过就是跟着爷爷看得多了,做得多了,习惯了上手,以致后来没得做,反倒觉得不适应。

虽说人不应该沉湎于过去,但是若真是连最后的一点念想也没了,那还有个什么意思。到这里来,总共也没几样供他缅怀的物件,让人做一套出来无非就是为了提醒自己,还有那么一个曾经。

考虑到张苍不喜饮酒,用白水招待又寡淡了些,赵高这才想起用茶。二人这么坐在青藤架下品茗聊天,也是别有意趣。

赵高无意提到籍谈的时候,张苍却叹了一口气,难得沉稳厚重的他竟面露不忿之色:“你前些日子一直在四处奔波,昨日刚回来,怕是还不知道。赵王血洗太史府,左史他已经……”张苍说完,院子里突然安静了下来。

赵高无意识地摩挲这手里的茶杯,片刻后才喃喃问道:“怎的……”

籍谈虽然对底下的属官严厉非常,但确是个博学广闻,气韵高古令人敬佩的前辈。当年赵高还是得他赏识才当上文吏,进而有机会将“琅环阁”的藏书看了个七七八八,并有机会遇到赵政。此番听说籍谈出事,赵高自然十分惊诧痛惜。

“赵王换将,举国不满,为堵住悠悠众口,他严令史官不得将此事记录在册。左史愤然相拒,竟招来杀身之祸。原想以左史的下场震慑太史府诸人,却不料这回就连右史也拒不领命。如此一来他恼羞成怒,不顾众臣阻拦,又连杀二十余人。”说到最后,张苍的声音沉得可怕。

赵高放下手中的茶杯,幽幽叹道:“臣职载笔,君举必书。多少史官为此折了性命……”

古有太史伯兄弟【2】不避生死秉笔直书;今亦有籍谈刚正不阿死谏为国。恍然间赵高记起入太史府听到的第一句话:善恶必记,以戒人主。而今竟是说话之人亲身奉践,不得不让人唏嘘感佩。

说完他沉默不语地站起来,张苍亦然,二人对视一眼,朝着赵国的方向,叠手躬身郑重地拜了三拜。

这回张苍肯离开兰陵入秦,赵高猜多半是因荀子已经不在人世,他守足了孝才动身的,怕引他伤感,与之交谈都很注意地避开此节,尽量问些别的。不想此时无意提到籍谈,还是让张苍陪着他伤感了一回,实在觉得有些过意不去。

那之后二人又聊了许久,有过去的赵国,有如今的秦国,甚至有今后的秦国。直到用完夕食,张苍才告辞离开。

几个月后,秦赵诸地接连大旱,赵国继地动之后又遇饥荒,已是危同累卵。

值人心浮动之际,赵政再派顿弱秘密使赵。一时间赵国谣言四起,人人自危。更有歌曰:武安逐,天将恼,国之难存,朝夕不保;秦人笑,赵人号,以为不信,视地生毛【3】。

不久之后,邯郸郊外的土地里果然长出了白毛来,远远望去白惨惨一片,丝丝缕缕竟有尺余,相互纠结缠绕,骇人得紧。君王盛怒,百姓震恐,几乎是人人自危。

后又从民间传出“不拜君王拜武安”之言,神秘失踪的李牧俨然成为赵国百姓心中不可亵渎的神将。

与之相比,秦国同遇大旱,关中土地得郑国渠浇灌,不仅不误农时,反更胜丰年。又值盐引畅行,府库充盈。二者并利于秦,竟得使奸人夺魄,国威振扬。

而此时,赵政却在为夏太后的突然薨逝愁眉不展。

算起来夏太后算是这王宫里为数不多真心待他的人。只是幼时他习文练武,极少有空闲与之相处。

后来继承王位,又被吕不韦时时管束,说什么华阳才是他的嫡亲祖母,又于他父王有恩,为堵住悠悠众口,少见夏太后,多见华阳太后为善。如此更是难得机会。

直到他亲政以后方才得了自由,可惜此时老人家年事已高,得了健忘之症,已经不能认出他了。虽他还是时时抽空过去请安,但毕竟忙于政务,对老人家仍是疏于关怀。而今薨逝,实令他愧疚不已。

廷对时有人出列谏言:“我王孝感浩天,可敬可佩。臣私以为,如今国基巩筑,府库充盈,不如就厚葬太后。一可慰太后之灵,二可解我王哀思,三可借此明孝义。”

此言一出立即引来一片附议之声:“对对对,大王待太后之情着实令人感佩,厚葬明孝,可令天下百姓与大王同哀。”

这回瞧自家大王虽然心情沉痛,却一直没有提下葬事宜,不少朝臣就开始猜测:此时秦国正值鼎盛之际,大王或许有心厚葬,却不好意思自己提出来,这会儿谁要是给他个台阶儿,让他遂了这个心愿,定能在他心中留下个好印象。

眼睁睁见机会被一个小小的东园令抢了先,好些朝臣简直追悔莫及,只能赶紧附议,或许还能勉强补救补救。

东园令说话的时候,众臣所见都是大王耐心倾听奏议的样子,除了赵高。适才赵政遥遥与他交换了一个眼神,然后又毫无痕迹地移开,周遭几乎无人察觉。

这个眼神让赵高想起儿时给他讲《黄鸟》时候的事情。

那东园令说完见群臣附议,心里越发高兴起来,心想:这马屁拍上去就应该奏效了吧?虽然赵政还没有表态,但他已经在幻想待会儿自己会得大王一句什么样的赞言。

待闹哄哄的大殿安静下来,赵政振振衣袖,坐出个更加端正肃穆的坐姿出来。东园令屏住呼吸,睁大眼睛满脸期待地看着他。不远处的赵高低眉敛眸,也不知道在想什么。

下一刻,赵政肃了神色,凛然道:“墨子《节葬》之篇云:‘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若节丧之为政。【4】’”

顿一顿,他环视一遭,突然站起来。大王站着,谁能落座?诸位朝臣慌慌忙忙站起来,欠身听训,一时间虽无人说话,大殿里却并不安静,处处充斥着衣料摩擦的微妙响动。

赵政继续说道:“况而今民穷兵疲,战事不息。天下百姓多并日而食,易衣而出,寡人思之,常痛于心。上若以为政,下多以为俗,身为秦国之君,更应以身作则,厚葬之例若因寡人思掉而开,岂非大谬?”

大殿陷入一片肃寂之中。有人为失去大王夸赞的机会而失望,有人暗自对他的节葬之论嗤之以鼻,可是更多的朝臣却是汗颜。

原想着借这事增进君臣感情,却不想赵政一席答复掷地有声地回荡在大殿里,竟是如此振聋发聩,着实令人愧疚。

有近半年的缓冲和习惯,对上赵政,赵高已经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至少不会再轻易地出神发呆,更不会出现慌乱到不知所措的情况。可此时回过神来,他才察觉自己竟因他适才的样子失神失了个彻底。

他从衣着褴褛的娃娃,变成了今天身怀恢弘气度的王者,穿一身庄重华贵的玄色朝服雍然坐在巍焕的秦宫大殿上,儿时说过的话依旧未曾忘记分毫,而今正坚定不移地践行着自己当年许下的誓言。

正是因为想到这些,引得被赵高压制了半年的情愫,在此时蠢蠢欲动起来。

那之后赵政便下诏,包括他这个秦王在内的所有亲族,今后一律不得厚葬,若有违犯,重罪论处。

赵政深知移风易俗绝非易事,断不能操之过急。因而诏书只提自己与亲族,只字未论世族公卿,并没有要求他们做到节葬。

但如此大家都从中嚼出了不一样的味道来:连大王同其亲族都不得厚葬,你一个世族公卿敢翻出个什么花样?

这显然是在所有人都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用四两拨千斤的法子给人重重一击,并打得人毫无还手的余地。

要知道厚葬之俗由来已久,且根深蒂固,若他温温吞吞把这件事拿出来和众臣商议,请大家以后一起行节葬之丧,那一定是不成事的。

可如今……

纵然诏令发出百家对此褒贬不一,儒生、墨者甚至为此争吵长达数年之久,但此事在民间迅速传开,不仅被秦国百姓,也被六国部分臣民津津乐道了好几个月。

十月,天下盛传秦王意气凌云,有心剑指山东,使秦大出天下。

列国君王臣民闻之,无不惊惧慑栗。楚、燕、赵、魏等数国急求会盟,共商合纵抗秦之策。 166阅读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