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青春校园 > 回大秦当个美男公务员 > 第33章 兰陵见故人

回大秦当个美男公务员 第33章 兰陵见故人

作者:颜胖路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5:15 来源:平板电子书

那日那猎户的目光在他二人身上逡巡良久,还是摇摇头。也莫怪这猎户如此,赵高待人接物向来温和有礼,加上外表清秀,时常给人一种荏弱可欺的错觉。而魏缭年纪身材摆在那里,虽然气势十足,却还是难以说服人。

“罢了,精铁剑贵,我一个破猎户买不起,山野粗人也不懂这些。但弓箭我这里倒是多得很。”说着他站起来,将盖在墙上的一方草席一拉,满墙的弓箭便映入二人的眼中。

“这些……都是壮士自己做的?”赵高看着墙上那些形状各异的弓箭,脸上难得出现了惊奇的神色。猎户得意一笑:“那是,两位先生别看我这些弓打磨得粗糙,有的威力可不比打仗时用的王弓、弧弓弱。”说着,猎户又引赵高看向另一边:“这把是夹弓,射飞禽的时候用的,那鹤能射下来,靠的就是它。”赵高偏头问道:“弋射时所用?”

那猎户粗声咳了一下,又大大咧咧地扬手说道:“射鸟就是射鸟,先生还真是个读书人,说话文绉绉的。”意识到自己失言,赵高沉声一笑,当即赔罪:“壮士果然豪爽,说得对极,是在下失言。”他说完便从猎户手中接过那把夹弓,拿在手中凝神翻看起来。

适才他还好奇那鹤是怎么毫发无损地射下来的,这会儿一看方才知道:这种弓箭用的箭镞非常特殊,它的箭头和箭干相接处有一个小孔,用来栓绑丝绳,丝绳的另一端则绑在石磻上,射箭的时候不是射飞禽的要害,而是射在空中,靠绳子束缚飞禽。所以用这样的方法射下来的飞禽大多保存完好,并且还能回收射出去的短箭。

接着赵高又随手挑了把唐弓试了试手。按常理来说,唐弓威力适中,不是特别难拉开,所以是初学者练习时所用的弓种。但这一把赵高拿在手上却不觉得有半分轻松,只空弦拉了一拉,就能感受到弓弦震动时碎金裂石的劲力,果然如猎户所说,威力十足堪比战时用的王弓、弧弓。【1】

“先生要是不嫌弃可以试试。”猎户见他张弓时双手颇稳,有些意外,于是递上了一支箭,要看看他身手究竟如何。赵高也没有推迟,就着些微的亮光,对着远处依稀可见的一处树枝挽弓便射。只听“嗖”的一声,树枝应声而折。

适才他射箭时既有他一贯温润尔雅,又带几分英拔干练,那样子赏心悦目得很,猎户看了目光也从先前的看好他,变成了彻底的欣赏。“此弓难拉,先生这手法却是利落非常,准头也够好,果然先前看轻了先生。”

魏缭将最后一口鹤肉送入口中,拍了拍手,又摸摸圆滚滚的肚子,轻哼一声道:“也不看是谁教出来的?”赵高闻言顿时失笑,向他叠手行了个礼,故意拿话膈应他道:“是,是,是老师教得好。”魏缭将袖子一撩,伸到赵高面前晃了又晃,然后说道:“小友还是莫叫老师了,瞧瞧这手上的鸡皮。”

第二天一大早二人便辞别了猎户,三天后,他们终于出现在了兰陵县城。此时已经是傍晚,他们寻了处干净舒适的逆旅住下,天就全黑了。

魏缭看看自己,又看看赵高,突然不甘地发现:“风尘仆仆”这样的词,有时候并不适用在所有行旅者身上。

比如他眼前这位小友,奔波这么些天,该染的风尘半分不染,该丢的气韵照样半分不丢,时时刻刻都是那副悠然从容的姿态。魏缭忍不住问道:“小友,不累?”赵高有些不明所以,但还是如实点点头:“累。”谁知魏缭转身气鼓鼓地摔了门:“睡觉!”

一时反应不过来怔怔站在门外的赵高:“……”

翌日,兰陵令官邸侧门。

“这位小哥,请问里面可有一位叫张先的先生?”赵高一路问到此处还算顺利,可是……小厮抓着头发低头使劲想了想,半晌才不确定地问道:“张……张先?府中没有这样的人啊。”得到这样的答案赵高倒是不急,转而又问:“敢问本任县令可还是荀卿?”

那小厮这回倒是点了头:“先生说得不错。”赵高又道:“在下要找的这个人正是荀卿的学生。”小厮看眼前这个青年不过弱冠之年,举止端方,温和有礼,想到老县令平日里的教诲,也不敢轻慢他,当即耐心道:“我家老县令是有一个氏‘张’的学生,不是张先,而是单名一个‘苍’字。”

赵高微微蹙眉,隐隐觉得这个名字有些耳熟,可一时又想不起在哪里听过,只好暂且放下这事,再问:“对不住,再敢问这个人是不是生得面白如瓠?”这回小厮一拍手,笑道:“就是他。”赵高也回以一笑道:“那便错不了了,恐怕得劳烦小哥代为通报一声,就说故人赵高求见。”

不多时,小厮恭恭敬敬地带着许久未见的张先,哦不,此时已经更名为张苍了。小厮带着许久未见的张苍出来,时隔两年多再次重逢他二人心中都十分欣喜,却因一个性子素淡,一个性子沉稳,都只看着对方,并未表现得太过激动。

赵高没有忘记替他带话的小厮,当即向他微微颔首以示谢意。等张苍放走了小厮,他便拉着赵高往里面走,还未先开口就听赵高说:“荀卿御下有方,连府中小厮也如此识大体,当真是兰陵百姓之福。”

张苍闻言不仅没有半分欣喜,反而面有不忿之色:“仅治小小一个兰陵,可惜了老师如此才学。”不过他说完也觉得不妥,二人刚刚见面就说这些不愉快的话题。“抱歉,你我两年未见,我却对你抱怨这些……”赵高摇摇头宽慰道:“兄长如此正说明你诚心拿我当朋友,我又怎么会介意这些。”

张苍不是个黏腻的人,听赵高这么说也释然了,淡淡地“嗯”了一声,此事便揭过不提,转而说起了别的:“你怎地会来兰陵?”想起对魏缭提起荀卿时他那跃跃欲试的模样,赵高无奈一笑道:“我此番前来是有事想麻烦兄长,未料兄长易了名,险些错过了。”

“何事?”太史府里相处多年,张苍也比较了解赵高的性子,听他这么说以为他遇到了棘手的麻烦,立时替他担心起来,是以一扫从前的端肃问得有些急。赵高察觉到这点,心中一暖,忙安慰道:“兄长莫急,不是我遇到了什么难处。”不过这么说完,见收效甚微,张苍的面色还是没有缓和,于是当下就赶紧将前因后果一并对张苍说了。

“原来如此,老师也久仰老先生大名,从前就说有机会定要见上一见,不想却是老先生先一步找上了门来,此事我稍后就去禀告老师。”说完张苍缓和了神情道:“先前是我多虑了,竟忘记以你之能都无法解决的事情,万里迢迢来找上我岂不是多此一举。”

张苍为人方正,这话说出来不是为了酸赵高什么,而是就事论事。赵高了解他的为人,所以不会多想,当下便揶揄道:“暌违数载,兄长的性子当真是一点也没变。”说到这里,张苍已经将赵高引到了偏厅,嘱咐一旁的小厮给赵高端来一碗清水,又道:“你在此处等一等,容我去禀明老师。”赵高点点头道:“那就有劳兄长了。”

等张苍离开,赵高便端着杯子悠闲地喝起水来。一旁的婢女早在张苍引着赵高进来时就注意到了他。张苍性子冷淡,极少对老县令以外的人上心,府中大小事务一直都是他在打理,所以下人们多多少少都有些怕他。难得见他对人如此,婢女自然好奇对方是个怎样的人。只是那时候碍着冷面的张苍在,不敢造次,这会儿人一走,目光就完完全全黏到赵高身上再也移不开了。

赵高喝水时不紧不慢的样子很是儒雅,喝完将杯子放在案上,修长的手指却没有急着离开,指尖有一下没一下地转动着杯身,清湛澄明的眸光自然而然地落在上面,那专注的神情竟让婢女产生了此时他正在凝神看书的错觉。

不过最吸引婢女的还是他的样子。其实单看容貌,赵高绝对谈不上姿容绝代,要说俊秀,冷面瓠瓜张苍也可与他平分秋色。所以与其说他胜在长相,莫如说他胜在一种风度。一种绝无仅有,他人却又模仿不来的风度。只因他身上散发出的那种“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的气息实在令人难以忽视,所以常常让人觉得十分惊艳。

赵高猝不及防地一抬头,目光便与婢女的目光不期然相遇。那婢女的脸立时红了个透,意识到自己失态,更加局促了:“婢子……婢子不是有意冒犯先生……”赵高抱以安抚一笑,柔声道:“无妨,姝子不必挂怀。”不知怎么地,赵高这么一笑,受他感染,那婢女的情绪很快就平静了下来。

这时正巧张苍带着荀卿从里面走出来,赵高见状敛了情绪立即起身见礼。荀子虽然已至古稀之年隐隐有了龙钟之相,但精神尚佳,这样出来走得慢些,却不要张苍扶他,见到赵高劈头就问:“魏缭在哪里?带老夫去。”赵高心中失笑,一面想着:这脾性果然与魏缭相仿,一面也不敢怠慢,免去虚礼抬手做了一个请的手势道:“请先生跟晚辈来。”

赵高没有按照常理称呼荀子的官职,也没有带上“老”字,却十分合他的胃口。荀子颇为满意地看了赵高一眼,然后把手往身后一背,说道:“你这后生倒也有趣,昔年见你时还未弱冠气度便已胜过常人许多。如今弱了冠更是如易筋洗髓一般,要是哪天修成了仙神,可莫忘照拂我这冷面徒儿一二啊。”

“前辈说笑了,这边请。”赵高被荀子这样的人物如此打趣,却依旧能由内而外地保持平常之心,就冲这份从容,也知荀子说的不为过了。荀子收回落在他身上的目光,对张苍道:“你吩咐下去,就说今日封篆【1】。”

“唯。”张苍接了他的命令,转身对一旁的人吩咐了几句,很快府中就井井有条地动了起来,不一会儿就真的收了工。赵高又一次叹道:“适才晚辈一路走来,所见皆是安乐平和之景,眼下先生又能毫无顾忌地封篆,足可见不是虚有其表。先生治县只能,晚辈当真佩服。”

三人就这么你一言我一语地交谈起来,走在路上不少百姓见到荀子都会客气地向他打招呼,不过他们都没有因此放下手中的活上来曲意逢迎一番,打完招呼该做什么照样继续做什么。但是今天和往日相比,又有那么些不同。

未料到赵高、张苍两个锦绣青年在荀子身后那么一站,一路徒步行来便开始陆陆续续引来女子的围观。以往张苍陪着老师出来也遇到过指着他窃窃私语的少女,但那些少女大多碍着他严肃的样子不敢接近,今日又多了个赵高,那场面就渐渐变得有些轰动了。

直到三人走到兰陵阁,那些少女不好再跟进去,赵高才低头看了看自己,不禁苦笑了一声。昔年他和王宠、张苍上街也遇到过这种情形,不过那时候他“年纪尚小”,主角不是他,这回轮到他自己,果然觉得有些吃不消了。

而另一边,魏缭和荀子二人一见面,便如同多年好友重逢一般,三言两语就熟稔了起来。两人都是才辩纵横的名士,虽然主张不尽相同,但都将敬佩对方的学识,而且兴味相投,所以这一攀谈就是整整一天。赵高、张苍在一旁陪坐,同样收获颇丰。

眼看辩了一天,两位老人仍然争得面红耳赤,赵高突然想起前世在拉萨的色拉寺看过的辩经场面,一时觉得有些恍惚。

记得辩经时僧人们说的都是藏语,他虽然一个字也听不懂,但辩经时僧人拍手、撩僧袍、挥舞念珠、抗声高喝的情形着实生动,也不妨碍他继续往下看。

那天他顶着烈日,选了一个勉强能挡一挡毒辣阳光的地方,耐着性子坐在铺满白色碎石的地上,饶有兴致地听他们辩了一个下午。身后观光的旅客走了一批又一批,坐在身旁的人换了一个又一个,只有他坚持到最后,待僧人散去,辩经场关门,方才意犹未尽地离去。

而此时荀子和魏缭的这场辩论他每一个字都听得清楚,每一句话都能理解的透彻,陪坐在一旁就更是甘之如饴。

伴随着夕阳的缓缓落下,荀子和魏缭都觉兴犹未尽,两个老人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几十岁。当晚荀子便亲自安排让魏缭和赵高从逆旅搬到了县令府邸。

此后赵高又在荀子那里叨扰了半月,方才同荀子和荀子不愿放走的魏缭告辞,又辞别了故友张苍,一个人踏上了去往齐国临淄稷下学宫的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