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澳洲崛起录 > 第九百四十八章:无限潜艇战

澳洲崛起录 第九百四十八章:无限潜艇战

作者:疯艺炯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8: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为了有效应对世界各国可能对德国的物资补充,英法澳三国经过持续性商议,最终决定颁布一项相当霸道的政策,那就是无限潜艇战政策。

所谓的无限潜艇战政策,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潜艇袭击的方式有效杜绝外界向德国的资源输出。

无限潜艇战的范围涵盖整个大西洋和地中海,可以说英国人这次是下定了决心,要杜绝一切国家向德国运输资源的可能。

当然,这么做难免会导致误伤。

因此在颁布这项政策的时候,英法澳三国联合对外发出声明,要求途经大西洋和地中海的所有民用船只必须向英法澳三国的专属机构进行登记,免于在潜艇战中受到伤害。

这样的声明是相当霸道的,这也代表着大西洋和地中海沿岸的国家的所有民用船只都要受到英法澳三国的联合管控。

但问题是,在这两大海洋的范围之内,除了英法澳之外,具备实力的国家似乎也就只有英法澳的敌人了。

剩下的中立国家实力普遍不强,就算稍有怨言,也只能屈服在三国联合的淫威之下。

当然,如果从目前的世界局势来看,这样的政策最有可能不满的国家其实就是巴西。

因为其他的国家和德国的贸易并不多,无非也就是货船进行登记,基本不会影响国内的经济。

但巴西不同。巴西目前出口业的超过三分之一是和德国人合作的。这样的政策对巴西来说会严重的打击到出口行业,也会严重的影响到国内的经济。

不过此时的英法澳并不担心会将巴西逼到德国人的战车上。甚至对于澳大拉西亚来说,如果巴西主动的跳到德国人的战车上,这反而是一件好事,可以让澳大拉西亚更加有理由的主动向巴西宣战。

澳大拉西亚之所以同意这项明显得罪人的政策,除了想要吸引巴西直接加入德国的战车之外,还有就是想要通过这样的限制政策,迫使德国人更加主动的发动进攻。

只有德国人疯狂了,欧洲的战场才会变得更加激烈。只有进攻变得更加激烈,各国的伤亡才会进一步增多。

虽然这可能也会让战争更早的结束,不过,相信德国人绝对不会放弃任何一丝能够获胜的机会。

历史上那个德国是相当疯狂的。总共才8000多万的人口,愣是武装出了1800多万的军队。

按照目前德**队的规模来看,目前还远远没有达到德**队的最巅峰状态。

当然,最夸张的还得数目前伤亡最大的俄国。根据历史上二战的伤亡规模来看,俄国人很有希望能够武装出超过3000万的军队。

当然,这么做属实是有些勉强。甚至其中大部分所谓的士兵都只是农民和其他行业工作者,匆匆的经过简短的训练,穿上自己的军装,甚至可能是战场上刚扒下来的战死的士兵的军装,带上自己的武器就奔赴战场。

既然欧洲各国的军队规模都还没有到最大值,阿瑟也不介意给欧洲各国再加一把火,让他们尽快的将自己的军队规模武装到最大程度。

很快,时间来到了1937年11月。

无限潜艇战还是有成果的,特别是巴西,前往欧洲的商船几乎减少了一半这也代表着有可能运输到德国的物资也会减少一半。

损失比较大的可能都是巴西了,但对于英法澳任意一国来说,巴西的意见其实也不是那么重要。

对于目前的英法澳三国来说,他们所关心的,其实是这场战争在多长时间内结束,以及对于战后的利益瓜分问题。

是的,哪怕战争目前仍然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英法澳三国也已经开始商议着战后的利益瓜分了。

众所周知,战争只是外交的一种方式。不管战争的局势如何演变,最终的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一方吞并另一方的利益。

对于目前海军掌握着绝对优势的英法澳来说,这场战争打的越久,赢面也就会越大。

特别是无限潜艇战政策颁布之后,德国国内的物资注定会跟不上战争的消耗。英法澳三国可以通过广袤的殖民地和全世界国家的贸易补充物资,但德国人只能通过自己的本土和盟友少量的资源进行支撑。

更重要的是,目前澳大拉西亚还没有在欧洲战场使用那种强大的武器。通过岛国的亲身体验就能够得知,这种武器可以有效的针对敌人的大型工业基地和超大规模城市,以及军队驻扎的比较密集的前线。

纵使德**队再怎么强大,也绝对不可能在这种武器面前撑得了多久。

这也导致在英法的心中,这场战争的结局也就只剩下一个,那就是由他们取得最终的胜利。

也正因为如此,基于战争获胜之后的利益瓜分也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提前商讨好各国所瓜分的利益区域,不仅能够有效避免战后因为利益瓜分所引起的冲突,也能让各国更有动力的参与到这场战争中。

毕竟说白了,包括英法澳和其他所有参战国家在内,吸引他们投入一切到这场战争中的唯一动力,那就是在战后的地盘瓜分。

这场关于利益瓜分的会议如果能够确保所有参战国家都能够吃到肉的话,也确实能够提高各国在战争中的动力。

1937年11月19日,一场关于同盟国之间的利益瓜分会议在伦敦召开。

参加会议的国家多不胜数,英法澳全部参与,还有来自巴尔干的希腊、南斯拉夫、土耳其,以及北欧三国,低地三国等等。

如果再算上那些已经灭亡的国家的流亡政府,还有英联邦的自治政府的话,参加这场会议的国家政府已经高达20個以上。

往大一点来说,这更像是已经解散的世界联盟的例行会议一般。参加会议的国家遍布全世界,而且领投者仍然是英法澳三个强国。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场会议并没有公开,但相关的保密工作也不是多么严格。

说白了,英法澳三国也想通过这样的会议安排,来尽可能打击以德国为首的协约国集团的士气。

毕竟英法澳这边已经在商量着如何瓜分协约国国家了,如果德国还没有任何应对措施的话,那不是代表着他们的结局也只有被瓜分这一条路。

德国人有应对措施吗?

当然有,而且没有也得有。

说实在的,先不说是否需要利益瓜分,单单是对伦敦这场会议的应对,就让德国政府不得不组织一场类似的会议作为反击。

这场会议在德国首都柏林召开,并且参与的国家也有很多,以德国和意大利为首,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西班牙等国家也都加入其中。

如果要算上德国在北欧地区成立的一些傀儡政府,实际上参加这场会议的协约国集团也拥有10个国家以上。

而且因为是反击的原因,德国政府所组织的这场会议是完全公开的,甚至德国首相丝毫不避讳的表示,这场会议就是为了瓜分英法的殖民地。

不过比较搞笑的是,因为岛国已经全面战败并且投降的原因,目前的协约国看起来更像是德国和意大利的二人转。

所谓的瓜分英法的殖民地,其实也就是德国和意大利两个国家,最多再加上西班牙三个国家商量着瓜分非洲罢了。

至于剩下的所谓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家,他们注定和非洲殖民地无缘。

一来是距离的原因,二来是国家的实力也不够强大,非洲也没有那么多的殖民地让他们瓜分。

也正因为如此,让德国所主持的会议看起来有些像过家家那样。

真正有主权的国家也就那么几个,还要依附于德国生存,就好像几十年前英国主持一个英联邦会议一样。

说回伦敦这边的同盟国会议。

因为聚集了几十个国家参与的原因,伦敦显得十分热闹。

为了防止此时德国人来凑热闹,英法澳愣是凑齐了超过两千架飞机,并且将会议的地点选在了伦敦一处比较隐秘的地堡中举行。

结合地堡周边的警卫力量,英国人可以自豪的宣布,除非德国动用澳大拉西亚在岛国所使用的那种武器,否则举行会议的地堡绝对不会有任何危险。

随着时间来到11月的19日早晨,各国代表纷纷乘车来到了地堡,进入了戒备森严的会议室。

澳大拉西亚的会议代表就是驻英国大使马克。对于澳大拉西亚这样的国家来说,派出的外交代表级别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

外交层面,自身的国家实力才是最重要的。

只要澳大拉西亚的实力一直保持在世界前三,派出去的任何级别的外交代表都会受到尊重,并且掌握一部分话语权。

换句话来说,也就是著名的弱国无外交。

虽然伦敦会议参与的国家数量很多,但实际上,真正有话语权的国家也就只有英法澳三国。

剩下的南斯拉夫、希腊等国家实力不够,只能指望着在英法澳吃肉的同时,分他们一口汤喝。

好消息是,剩下的国家确实能分到一口汤。

甚至不只是一口汤,因为英法澳所商议的诱惑各国增兵的提议,大部分国家能吃到一口肉。

第一个被商议瓜分的地区,正是目前除了东西欧之外打的最激烈的巴尔干半岛了。

巴尔干半岛能够被瓜分的土地目前有两处,也就是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

能够参与瓜分的也都是巴尔干国家,比如土耳其、希腊和南斯拉夫。

此时英法澳的话语权就完全的体现出来了。巴尔干国家想要吃更多的肉,就必须得获得英法澳三国的同意。

实际上,巴尔干话语权最多的还是英国。

法国在战争中已经损失惨重,并且陆军表现很差,算是彻底的掉出了世界列强的第一梯队。

而澳大拉西亚虽然目前的实力已经超过了法国,甚至和英国人也差不了多少。

但最大的问题是澳大拉西亚的本土距离欧洲太远,哪怕是距离巴尔干半岛的距离,也要远远超过英法距离巴尔干的距离。

如此一来,澳大拉西亚在巴尔干半岛的影响力自然而然的会降低,甚至连法国都不如。

不过,在会议的表态方面,澳大拉西亚外交代表的表态还是比较重要的。

如果澳大拉西亚不愿意让某一国家获得太多利益的话,英法为了自身和澳大拉西亚的关系考虑,也会更多的偏向澳大拉西亚。

这也更加印证了弱国无外交的理念。真正的强国哪怕对某个地区没有任何想法,其他的国家也会不由自主的考虑到澳大拉西亚的意见。

对于巴尔干半岛的利益瓜分,英国人仍然秉持着地区平衡的政策。

如果德国一方战败的话,巴尔干半岛将崛起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那就是南斯拉夫。

这对英法澳的利益来说都是一种损失。

一般情况来说,如果一个地区只有一个强国的话,那么这个强国势必会在这个地区占据更多的话语权。

这也代表着,如果不对南斯拉夫加以控制,将来巴尔干半岛的局势可就是南斯拉夫说了算了。

要知道,巴尔干地区的重要性不弱于任何地区,还有着足以限制俄国的圣彼得堡海峡。

因此,英国人绝对不能接受失去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怕是南斯拉夫这样一个并不强大的国家。

这也代表着,必须要在巴尔干地区扶持出一个足以对抗南斯拉夫的国家,这样才能保持英国人所谓的地区平衡政策。

也正因为如此,就决定了南斯拉夫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战争后获得太多的利益分配。

要不然,巴尔干地区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足以对抗南斯拉夫,英国人的地区平衡政策也就不成立了。

那么问题来了,该扶持哪一个国家来对抗已经明显十分强大的南斯拉夫呢。

要知道,南斯拉夫可不是一个普通的中等国家。南斯拉夫目前的体量已经算是次强,必须要有一个同样是次强的国家才能牵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